第二节 热爱音乐,思想觉醒
聂耳向他的邻居老邱——一位家具工匠学会了吹笛子。老家四川的老邱年纪约莫30岁,是位老练的工匠师傅,空闲时经常吹笛子。聂耳被那悠扬笛声所吸引,每天必到老邱家里听他吹笛子,他观察老邱的指法动作,回家就借同学的笛子,凭记忆自己练习。不久他就会吹出几个音来了,但是离演奏还差得远。于是聂耳恳求老邱教他吹笛子,老邱一口答应,耐心地开始指导他。
经过老邱的启蒙,聂耳很快就对吹笛子驾轻就熟,但他不满足于借别人的笛子,他想要一支属于自己的。这一年的旧历新年,聂耳用亲戚长辈给的压岁钱买了一支笛子和一把二胡。有了乐器,他更加热心练习,技术也更为娴熟,他甚至教兄长们学习乐器,在家里举办欢乐的家庭演奏会。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一事件似乎预示着聂耳将来不祥的命运。1921年的夏季,正好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暑热难当,同学邀请聂耳一起到水渠里游泳。聂耳不会游泳,而且他不愿意在回家路上磨蹭被妈妈骂,但是经不住小伙伴的怂恿,只好跟着一起去了。出了街道来到水田地带,同学脱了衣服跳进水渠,聂耳在岸上看着。同学先是在水里走了一阵,然后狗刨游了几米就停住了,水已经没到脖子,他正想站立起来,脚丫子在渠底淤泥上一滑,这下不好,他喊道:“快来人啊,快拉我上来!”
聂耳不会游泳,只能大声呼救。但是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再这样下去好朋友就溺水了,聂耳想从岸边把同学拉上来,他蹲在水渠边上尽量靠近落水者,眼看伸手就要够得着了,突然脚一滑,他也落入水渠中去了。
两人在水里大喊“救命啊”,有个路过的农夫听到了,跑过来伸出锄头把他们从水里拉了出来,两个少年在千钧一发之际获救了。
落水事件之后,聂耳深感学习游泳的必要性。他决心学习正确的泳姿,克服对水的恐惧,于是他从浅水处开始反复练习,不久就会游泳了,据说游泳成了他的一大爱好。序章提到的这桩往事是基于聂耳兄长聂叙伦的回忆,但实际上这事情含有夸张成分,关于这些,后文会详细谈到。
担任求实学校乐团指挥
求实学校高小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活动,经常举办艺术会演。除了乐器演奏、歌咏演唱,甚至还有腹语才艺节目。这些项目需要专业音乐素养的训练,所以学校成立了乐团。多才多艺的聂耳能演奏笛子、二胡、三弦、月琴,自然被选为乐团指挥。学校乐团演奏的曲目有《梅花三弄》《苏武牧羊》《昭君和番》《木兰从军》等当时的流行歌曲。
学校为了让当地民众了解教育业绩和校方经营的实际情况,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组织交流活动,邀请家长和热心教育的士绅参加,公布学生们的成绩,展示绘画手工作品,最后举办音乐演奏会。
1924年,求实学校学生音乐团与教师的合影(弹三弦者为聂耳)
这种交流活动能够获得家长及相关人士的情感支持,还有可能获得资金援助。1923年寒假前的学期交流会上,有位来自边境的少数民族的土司光临,聂耳指挥的乐团演奏出动听的旋律,令他大为陶醉;学生会主席聂耳的汇报演讲更令他感动。交流会结束后,他称赞求实学校的教育成果,当场慷慨捐赠400元。这意料之外的捐助解决了学校的财政困难,此后校方在经营上一帆风顺。
聂耳不仅对乐器感兴趣,还热衷于戏剧表演。在中华文化圈中,旧历正月十五是各地都庆祝的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亲人团聚,吃一种叫作汤圆的糯米丸子。昆明更热闹,当地有载歌载舞赛歌闹花灯的传统。人们把民间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诗句来歌唱。在没有其他娱乐手段的年代,这种走街串巷的表演最为老百姓所喜爱。聂耳最喜欢听歌会,只要一听到锣鼓响动,他就从家里冲到街上,挤到最前列,加入看热闹的人潮。看完回到家,他就能边唱边记录下刚才听到歌曲的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