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金:风景这边独好
丁晓平
一
太阳快下山了。阳光洒在沟底的河面上,波光潋滟,明晃晃地闪着。他苏醒过来了,他不知道自己昏睡了多长时间。他想伸伸手,黏黏的,好像与衣服粘在了一起。哦!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受伤了。他抽出压在身子下的手,鲜红的血已经凝固成绛紫色。他顺手揉了揉眼睛,想爬起来,身子却怎么也不听使唤。他只好放弃,一只手捂着隐隐作痛的伤口,一只手支撑着疲惫的身体吃力地向前爬……
口渴极了!嗓子里像着了火一样。这是失血过多的生理反应。那时候,他当然不懂这些,只觉得饥渴难耐。他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用手掬着喝了几口水。真甜!心里舒服多了。他洗净手上的血,又接着喝了几口。这时,他看了看河面,静静的,阳光灿烂,有蓝天有白云,还有高山和树林,倒影下的河流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可是他的心情却并不美丽。
静静地伏在大地上,他依稀还能回想起身后连珠炮似的枪声,还有吵吵嚷嚷地喊叫声:“抓活的,抓活的……”他飞快地跑,两脚不沾灰。这时,路没有了,前面是一条大沟坡。他想也没有想,就顺势滚了下去……紧追着他的是敌人乱打的一阵枪声。就在昨天,作为陕甘边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书记、团特委书记和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的他,和黄子文同志一起,从陕甘边党政机关驻地薛家寨来到党家山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队驻地,准备带领政治保卫队到薛家寨东南十多里外的北梁开会,并顺便在附近征收驮运粮草。这天大清早,他就带领政治保卫队二十多人由党家山出发到了房村。正在吃早饭,他忽然发现东面陈家坡南边的山梁上有四五个人影在晃动,形迹十分可疑。陈家坡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坡陡沟深。他敏锐地感到危险在悄悄降临……
紧急集合!他放下饭碗,集合队伍,作了简短动员:“提高警惕,听从指挥,随时准备战斗!”随后,队伍兵分两路,他和黄子文率领一队直上陈家坡,保卫队长王金宝带一队绕道陈家坡北面。谁知,队伍行进到半坡时,埋伏在坡顶的敌人开火了。敌人居高临下,人多势众,火力很猛。他果断作出决定,让黄子文带领队伍迅速撤离,并命令一班长金启明带领一班同志随他留下阻击敌人。
古人云:受命之日忘其家,临阵之日忘其身。关键时刻,谁也不想临阵而退。他焦急地对黄子文说道:“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推让了,你赶快带大家走!”黄子文刚刚离开,已经逼近的敌人在七八米远的土崖上开枪了。
“嗡”的一声,他忽然感觉被闷棍狠狠地拦腰打了一下,来不及喊叫一声就倒了下去。担任尖兵的游击队员黄金荣赶紧跑过来,抱起他,只见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部,鲜血染红了衣衫。黄金荣要搀扶着他一起撤退。他声色俱厉地说:“不要管我,你们赶快钻梢林。”话音未落,他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四肢无力,只听见“交枪!交枪!”的吆喝声围拢而来,敌人已经将他们包围了。
他负伤了。被捕了。他被敌人押着走,浑身酸困无力,血流不止。慢慢地,他落到了后面。押解他的是国民党地方民团的一个小头目,看上去很和善,一边走一边好奇地问他:“我看你是一个大官。”
“我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政府派的粮款逼得没办法,才来当红军。”他不慌不忙地回答。
“不!你是个大官。你姓什么?哪里人?”
“我姓焦,富平人。”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六块银元递给这个小头目。
小头目接过银元,退了三块给他,不紧不慢地说:“我知道你是大官,我放你跑。”
听了这话,他看了他一眼,不知是真还是假。不管这些了,他瞬间忘了疼痛,鼓起劲朝沟外跑。其实,这个小头目他听说过,叫周致祥,对红军有同情心,向往革命,曾经写信要投靠共产党。因为无法核实清楚身份情况,没有答复他。
听完这段曲折的战斗经历,不禁想起伟人毛泽东也曾经历过一次相似的被捕故事。那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的时节。在美国记者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中,他回忆说:“当我正在组织军队而仆仆往返于安源矿工及农民自卫军之间时,我被几个民团捕获。那时常有大批赤化嫌疑犯被枪毙。他们命令将我押解到民团总部,要在那里杀死我。不过,我曾向一个同志借了几十块钱,我想用它贿赂护送兵来放掉我。那些士兵都是雇佣的兵,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兴趣看我被杀,所以他们同意释放我。但是那个解送我的副官不肯答应,因此我决定还是逃走,但是一直到我距民团总部二百码的地方才有机会。在这个地点,我挣脱了,跑到田野里去。我逃到一块高地,在一个池塘的上面,四周都是很长的草,我就躲在那里一直到日落。士兵们追赶我并且强迫几个农民一同搜寻。好几次,他们走到非常近的地方,有一两次近得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可是不知怎样地没有发现我,虽然有七八次我抛却希望,觉得一定再要被捕了。最后,到了薄暮的时候,他们不搜寻了。我立即爬越山岭,走了整夜。我没有鞋子,我的脚伤得很厉害。在路上我碰到一个农民,他和我很要好,给我住宿,随后又领我到邻县去。我身上还有七块钱,拿它来买了一双鞋子、一把伞和食物。当我最后安抵农民自卫军的时候,我的衣袋中只有两个铜元了。”
是啊!那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革命”的。视死如归,舍我其谁。
和毛泽东一样,他非常幸运。他抬头看看天空,晚霞漫天。现在,他知道他是真的跑出了敌人的包围了。他勉强站了起来,趔趄着身子,慢慢地顺着河流向前走去。他知道,在河道沟口的柳林庄有一位贫农叫郑老四,游击队员们都叫他“郑四哥”。他感到脚步越来越沉重,在梢林里找了一根枯树枝作拐杖,一步一步蹒跚着前进。暮色降临,他终于到了郑老四家。这对憨厚朴实的农民夫妇赶紧用土方为他消痛止血,给他擀面条、做菜汤。可是,伤口依然血流不止,开始溃烂,身体发烧。几十年后,他还记得那个夜晚:“这天晚上,他就把我送到南边四五里的一个地方。由于一路上我两手捂着流血的伤口,在河里喝了些冷水,近十天时间大便不下来,头比碌碡还大,那时多亏年轻,要不就没命了。”
是啊,年轻真好!
那是1933年。他还不满二十岁。
他的名字叫习仲勋。
二
那天晚上,郑老四把习仲勋送到了庵子村。先期撤退的黄子文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等已经在这里会合。重伤中的习仲勋见到生离死别的战友,格外欣慰。由于伤势严重,高烧不退。黄子文、周冬至组织群众用担架把他送回薛家寨营地,在第二道寨子的一孔石窑住下,医疗枪伤。特委还专门指定红军医院一位叫陈守印的医生为他疗伤。
这年中秋节的晚上,刘志丹南下作战返回照金后,第一件事就是来看望习仲勋。见到刘志丹同志,习仲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们紧握着双手,眼里涌出泪花。
这次见面,让习仲勋想起一年前第一次见到刘志丹的情景。那时,他向刘志丹详细讲述了自己搞学生运动、搞两当兵变和开展农民运动屡遭失败的情况,内心感到十分沉重和迷茫。刘志丹拉着他的手说:“干革命哪有不失败的时候?失败了再干嘛!我失败的次数比你多得多呢!”刘志丹亲切质朴的话语照亮了他的心,温暖和畅。
“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两当兵变你还是队委书记吧?”刘志丹接着若有所思地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了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原因何在呢?依我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根据地。”
遗憾的是,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在习仲勋养伤的日子里,中共陕甘边特委、红二十六军、游击队总指挥部在这年6月17日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没有采纳刘志丹等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陕甘边根据地的正确意见,硬性通过了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的错误主张,惨遭失败,导致一百余名官兵血洒疆场,饮恨南山。
8月14日,习仲勋带病在陈家坡村主持召开了陕甘边党政军联席会议,检讨肃清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决定仍以创造和扩大陕甘边苏区为中心,制定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展深入的群众工作的战略方针。历史已经证明,这次会议是恢复与扩大红二十六军的关键性会议,它为日后西北红军主力的重建和军事斗争形势的改变,对于加强党对红军和游击队的统一领导,对巩固和扩大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家坡会议后,照金苏区军民齐心协力,以崭新的战斗阵容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多次围攻。10月4日,南下的刘志丹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辗转回到了照金,回到了薛家寨。战友重逢,习仲勋紧紧握着刘志丹的手。看见在炮火硝烟中九死一生的刘志丹消瘦了许多,但革命意志更为坚定,精神更加抖擞,没有一点灰心丧气的样子。刘志丹关切地问他:“你的伤好了吗?这次我们又上了机会主义的大当,又吃了一次大亏。”他向刘志丹汇报了陈家坡会议的情况,刘志丹兴奋地说:“这下好了,陈家坡会议总算排除了错误的主张,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了。现在把部队集中起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我们重新干起来,前途是光明的。”
红军在照金苏区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震惊。蒋介石多次电令西安绥靖公署派重兵“围剿”照金苏区。大兵压境,兵寡力孤,情势危急。当时国民党的《西京日报》公开发布了“蒋(介石)再电邵(力子)杨(虎城)肃清薛家寨残匪”的消息。10月12日,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为了避敌锋芒,当地红军主力离开照金,转入外线作战,牵制敌人,减缓照金苏区压力。同时决定习仲勋、张秀山、吴岱峰等继续带领照金各游击队坚守根据地斗争。13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薛家寨,几门大炮轮番轰炸。15日晚,国民党军队在叛徒陈克敏的带领下,利用夜色进入薛家寨埋伏,致使游击队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阵地,分路突围。
在红军主力和游击队撤离根据地后,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习仲勋,根据特委决定继续留在照金苏区搞革命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得到了一位王姓农民老大娘的掩护和悉心照料。他回忆说:“她半夜里把我从山林里叫回来,在她家里给我吃米饭,做猪耳朵肉,有时还把白糖也给我送来。”习仲勋一辈子都感激王大娘的照顾,亲切地称她为“干妈”。
三
八十四年后。2017年6月,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我参加全国现实题材创作出版研修班时第一次来到了照金,来到了薛家寨。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罕有独特,隋炀帝杨广曾巡游至此,赞叹不已,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照金因此名传天下。相传唐朝薛刚曾屯兵于此,薛家寨因此而得名。北宋画家范宽深得照金山岳之精髓,创作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溪山行旅图》。作为陕西桥山山脉南段的主峰之一,薛家寨海拔一千六百多米,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峭壁陡立,层峦叠嶂,沟溪纵横,密林如海,气势磅礴,既有“华山之险”,又有“南山之秀”。从远处眺望,薛家寨整个山体如斧削刀劈,壁立千仞,形如天然城堡;从山脚仰望,薛家寨见首不见尾,细看才发现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奇险的丹霞岩槽,易守难攻,历来成为兵家构筑的军事要塞。这里进可夺取渭北,威胁国民党在西北的统治中心西安;退可据险固守,是个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活动区。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率领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薛家寨后,就是利用丹霞岩槽中四个天然的岩洞,修筑了红军支队驻地、被服厂、红军医院、军械厂,与敌人顽强战斗,被人民群众誉为“红军天梯”。照金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北创建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绚丽的篇章。
进入“红军天梯”,一开始觉得并不神奇。只身探幽寻胜,曲曲折折,时宽时窄,宽处可容几十人,窄处一人通过也得弯腰爬行。再向前走进一段,前面蓦地一亮,豁然开朗,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一振。拾级而上,只看那群峰嶙峋峭绝,苍翠秀润,移步换景,或壮观,或魁伟,或俊秀,或雄奇。站在“红军寨”前,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兵戈相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独立峰巅,群山拥戴,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瞧!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当你正在饱览这美好的景色,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就是“云海四茫茫”。今天的照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美丽的小镇,贫穷已不见踪影,人民群众正迈步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伫立“天梯”,浮想联翩,我的脑海中也不禁发出伟人毛泽东的慨叹——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