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小传
徐志摩(1897—1931),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据说徐志摩幼时,一位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徐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名为志恢,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改名志摩。
1900年,徐志摩在家塾开蒙。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师从张树森,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古文功底。1910年,经表叔沈钧儒介绍,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徐志摩爱好文学,在校刊《友声》上发表生平第一篇作品。同时,徐志摩对科学亦饶有兴味,1914年在《友声》上发表文言论文《镭锭与地球之历史》。1915年夏,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10月,由家庭包办同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1916年秋,徐志摩中断了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在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攻读法学预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徐志摩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又燃起了对文学的兴趣。在此期间,徐志摩还拜谒名流,广交友朋。1918年夏,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受到梁启超的重大影响。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报国热忱,赴美留学。1918年9月,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选修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做一位中国的财经专家。1919年6月,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1919年9月,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出于追慕英国哲学家罗素,他放弃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天,由美赴英,欲转入剑桥大学,而此时罗素因为主张人道和自由已被剑桥除名,徐志摩求学之愿终未如意。所幸在狄更生先生的帮助下,1921年春,徐志摩成为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特别生,可以随意选课听讲,并于1922年上半年转为正式研究生。剑桥秀逸的“脱尽尘埃气”的意境像一闪幽光照射了冥顽的徐志摩,抚慰了他内心的情伤(徐志摩在英国结识了林长民,并爱慕和追求林之长女林徽音,但终未如愿),也唤醒了他诗人的性灵,甚至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使其以一个“生命的信仰者”的姿态反观日常种种枯燥的人生,成了一位生命的歌者。1921年,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走进诗人的行列。
1922年8月,徐志摩中断了剑桥大学的学业,匆匆回国。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于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担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苏、德、意、法等国游历。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0月,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1926年12月,为避战乱迁居上海。1927年始,先后任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与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1931年11月19日,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徐志摩放飞灵思,无羁绊地巡游在一个超然的国度,“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在徐志摩短暂的人生中,他竭力扩充生命的广度,涵养生命的深度,提升生命的高度,真诚讴歌他对于生命的“诗意的信仰”,解释和安慰人生的困顿。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丽、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赵家璧编),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有《曼殊斐尔小说集》。
徐志摩的散文也独出一格,有诸多名篇传世,如《翡冷翠山居闲话》、《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不仅如此,徐志摩“使散文与诗,由一个新的手段,作成一种结合”,“使散文具诗的精灵,融化美与丑劣句子,使想象徘徊于星光与污泥之间,同时,属于诗所专有,而又为当时新诗所缺乏的音乐韵律的流动,加于散文内”,“在散文方面,给读者保留的印象,是华丽与奢侈的眩目。在诗歌,则加上了韵的和谐与完整”(沈从文《新文学研究·论徐志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