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词是一种具有浓郁抒情性和特殊表现力的文体。词崇尚婉媚,情思婉转,含蓄蕴藉,“词为艳科”是其本色特征。这不仅概括了词的文学性质,还表明了词的内容题材适于表现以女性生活情感为主体的男女情爱,而且语言绮丽,色调香艳。“所谓‘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多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而唐宋词中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意象就是女性形象。”词自产生以来就突破了中国文学“诗言志,文载道”的传统,以“女性化”审美意识表达社会生活,“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审美新感受”,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词中充满了女性化意象、女性化器物、女性化情感或者女性化语境。换言之,词的“内质”就是具有女性化特征。
关于词的体性特征,王国维先生概括得极为精辟,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现代学者解释“要眇宜修”“是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这是较之于诗而提出的,正所谓“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词具有女性化特征的事实。
词的女性化是一种拟人化说法,朱崇才先生对此做出了阐释:“词的女性化倾向,不但体现在词的作者、演唱者、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素质上,体现在词的价值功能上,而且主要地还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这基本明确了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通过对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和唐圭璋《全宋词》的研读,结合唐宋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笔者认为: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主要是指唐宋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大量描写女性题材;或者是以女性视角来观照社会人生;或者是用词体艳科的笔触(一种感伤的女性式的悲悯情怀)去表现士大夫情怀,以柔媚之美来书写生命的感伤和离别的惆怅,即便与男女情事无关,但却洋溢着女性化的柔美情思,呈现出一种浓重的悲凉。南宋词的这种特点非常鲜明。
第二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关于词的女性化特征已有很多学者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述过,但笔者认为:词的女性化特征源于中国人先天的柔弱心理,更与晚唐以来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诗词分工与表达方式的不同相关联。
一、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是刚柔相济、和谐温文的,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倾向。林语堂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的心灵在许多方面都类似女性心态,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部分。女性智慧与女性逻辑的那些特点就是中国人心灵的特点。”唐宋词正是在中国传统的阴性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这种柔弱的女性化人格特征在唐宋词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二、社会环境和唐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唐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以及主流文化的世俗化,使女性内容不可避免地成为词体创作的焦点。晚唐以来,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中唐以后“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妥协退让,政治军事上的懦弱溃败造成整个社会心态趋于内敛柔弱、细腻敏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宋人的享乐心理,重女音、尚婉媚成为歌坛的一种风尚。唐宋词多作于酒宴歌席之间,娱宾遣兴,自然而然地偏向了香艳柔婉之路。刘扬忠先生对此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词从民间转入文人之手后,由于时代审美习尚与文人心态的作用,被片面地发展成为一种尚阴柔之美,长于描写儿女柔情和女性形象的文学体式,从内容、风格到语言都带上了女性文学的色彩。这种文学样式的创作,在男性作者必须收敛自己的男性特征,改腔换调以适应其风格要求;而在女性作者,则恰好是本色本调,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唐宋词较之前代诗歌的创作视角发生了极大转变,人的审美需求也促成了词的女性化特征形成。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美学》中谈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如前文所说,表征着‘人情’(特别是艳情)在诗歌创作中的顽强抬头和词人创作观念的转轨;另一方面,从审美心理来讲,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女性美和柔性美的嗜求,已经到达了不可抑遏的地步。因而,在到此为止的所有古代诗歌作品中,唐宋婉约词就不愧是最富人情味和柔性美的抒情作品。”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唐宋人的审美心理需求促成了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形成。
三、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我国的传统诗歌,几乎以男性为抒情主角,很少从女性视角表达思想情感。唐宋词则不然,唐宋词以女性为中心,以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来建构女性生活情感,重在描写和刻画女性的服饰打扮、体态容貌、举止行为和情感心态等。唐宋词人以男性为主,但他们往往以女性角色洞察女性心理,以女性之心去书写女性情感,这就是所谓“男子而作闺音”,即男性词人模拟女性的口吻来表现有关女性生活情感的内容题材。也就是说,唐宋词中所着力刻画和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女性,而是经过男性词人揣摩后的理想的女性,这使得唐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更经得起琢磨、更具有审美穿透力。这与西方“阴性书写”的概念相一致。“阴性书写”是指以描写女性为主要题材的一种创作方式,此种创作方式的重点不在于作者的性别,而在于书写展现出来的性别取向。因为某部文学作品即便标明为女性所创作,也不保证其写作视角就是阴性,也很有可能为“阳性书写”。反之,作品标明男性所作,也不见得就不是“阴性书写”。这一点恰好和唐宋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相一致。因为唐宋词人以女性姿态、女性口吻来言说,形成哀婉幽怨的女性话语世界,这种现象是一种柔弱的、隐秘的、非正统的书写方式,是对“阴性书写”最好的诠释。
第三节 唐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一、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唐宋词以女性题材为主,仅以宋词为例,据唐圭璋《全宋词》来看,宋词共二万一千二百零三首,其中艳情词有两千六百零八首,占12.7%。风月情词有一千七百四十首,占8.21%。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题材在宋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走进这些词作,便能领略到词中众多女性形象,词人们集中刻画女性的外貌才艺、生活居所环境、女性情感爱恋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词“从整体而言,宋人从来没有排斥过‘闺情’的题材和婉约的风格,他们不仅普遍认同词需‘入闺房之意’,即以女性化生活和情感略作点染……直到清代,这一观点依然占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是词尤其是唐宋词的创作主体。
其实,唐宋词中除了女性题材外,还有咏史、怀古、边塞、隐逸、山水等男性化的内容。这些词作不再以抒写离别相思、花前月下等阴柔情感为主,而是在本色词的约制下,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和借助相关意象比兴寄托来表达家国之慨或个人苦闷。即便以男性视角着笔,塑造游子或归人形象,词人心中也总是充满了柔情,女性的影子隐约其中,因而也就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女性化审美特征。比如,秦观等人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借助香草美人意象,运用比兴寄托的方法婉转地表达,创造了隐约柔美、摧刚为柔的词体表现手法。再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来比喻浙东的丽水秀山,于描写山川景色中融入女性的倩影与柔情。
二、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唐宋词中抒写的情感普遍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词成了表现愁怀怨绪的绝妙形式,甚至于有些词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韦端己、冯正中诸家词,留恋光景,惆怅自怜,盖亦易飘扬于风雨者。”中国古语有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感伤流泪似乎成了女性的特权。唐宋词中充满了悲愁怨恨、哀痛忧伤、涕泪梦魂等令人悲凄伤感的字眼,名篇佳句也大多饱含着忧伤,浸满了泪水。词这种女性文学样式,词本色的女性化特征使词的创作受到了限制,词作中到处溢满了女性化的言说方式和情感表达。
笔者在对唐圭璋《全宋词》进行词汇统计时发现,“郎”的称呼达一百四十三次,“娘”的称呼为三十六次。这一现象,也正从侧面反映了词人更习惯于以女性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情感。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唐宋词具有“女性化”的审美意识和“女性化”的创作倾向。唐宋词是一种女性书写,它不同于传统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代言,也非纯粹的女性声音,是一种兼而有之的审美风格,形成了词体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词的女性题材内容通过语言的绮丽和色调的香艳反映出来,使词在意象的选择上体现出女性化的审美特质,并具有小巧柔美的特点。唐宋词中的闺中器物比比皆是,风云月露、花鸟草树等意象更是不胜枚举。正如缪钺先生所言:“诗词贵用比兴,以具体之法表现情思,故不得不铸景于天地山川,借资于鸟兽草木,而词中所用,尤必取其轻巧灵细者。是以言天象,则‘微雨’‘断云’,‘疏星’‘淡月’;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言鸟兽,则‘海燕’‘流萤’,‘凉蝉’‘新雁’;言草木,则‘残红’‘飞絮’,‘芳草’‘垂杨’;言居室,则‘藻井’‘画堂’,‘绮疏’‘雕栏’;言器物,则‘银缸’‘金鸭’,‘凤屏’‘玉钟’;言衣饰,则‘彩袖’‘罗衣’,‘瑶簪’‘翠钿’。”缪钺先生所谈及的这些意象体现了词“以柔为美”的女性化的审美情思。
据常人眼光来看,男性是有理性的,讲秩序的,而且思维是清楚明晰的;而女性则是非理性的,思维也往往是混乱破碎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女性的语言具有混乱破碎的特点。词的语言恰恰如此。短的一个字一句,长的达十一个字一句,参差错落,曲折婉曲,典型的女性化语言特质。词以尽显女性艳丽婉媚为尚,所以在语言选择上多为诉诸感官的华丽词藻。据《全宋词》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的统计,《全宋词》中人、风、花、不、春等字的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朱崇才先生《从高频字看宋词的女性化倾向》一文认为:“在《全宋词》的高频特征字中,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字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朱先生所指的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字就是人、风、花等字,因为人、风、花似乎可以代表整个世界。因此可以说,这些高频字的使用便是唐宋词的女性化倾向的体现。
- 莫道才.从历史语境角度重新审视花间词[N].光明日报,2004-09-01.
- 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1-52.
- 王国维.人间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258.
-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长沙:岳麓书社,1989:13.
- 田同之.西圃词说[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450.
- 朱崇才.从高频字看宋词的女性化倾向[J].中国韵文学刊,1993(7):70.
- 林语堂.林语堂全集(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19.
-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53.
-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82.
- 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07.
- 田同之.西圃词说[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449.
- 王晓骊.性别融合与唐宋词文学个性的获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63.
-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6.
-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 朱崇才.从高频字看宋词的女性化倾向[J].中国韵文学刊,199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