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章回小说的形成发生,在有关的著作中(1),我们已经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讨论。毫无疑问,章回小说的近源,是宋元两代刊刻出版的长篇讲经讲史话本:其分卷立目,为章回小说继承,并发展为最基本的外在形式特征;其长篇故事,分回叙事的初步形态,决定了它准章回的性质;其结构形态上,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游记体,《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用编年纪事体,《平话五种》以相对集中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来结构全书,也都为日后的章回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创作方法,或依史书据史敷演,或以历史为框架再虚构生发,实开明清章回叙事之贵实贵幻两个派别。而且,长篇讲经讲史话本的“宣讲式”全知叙事视角,作者全知全能,凌驾在故事与听众之上,不仅预示人物命运、故事结局,交代人物心理活动,随时随地对人物事件发表议论看法,甚至书中整个人物故事的描写叙述,都服从于作者的创作宗旨,跟随其先行的主题运转,这在章回小说产生时,也成为该种文体的一个重要传统。

以《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隋唐两朝志传》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章回小说,在创作形态上,都表现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色。如《水浒传》,在宋人说话艺术中,已有《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青面兽》(2)等节目;更有元刊宋人讲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其中“水浒故事”包括了花石纲故事、生辰纲故事、宋江杀惜及三十六人故事、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还有元杂剧中的各种“水浒戏”三十馀种。如《三国演义》,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已大量引述了关于“三国”的故事传说;唐朝参军戏也以“三国”故事为题材(3);宋人说话艺术中,有“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说三分”并成为说话艺术众多门庭中的一家(4);在元代有讲史平话《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此外,宋元戏文演三国事者有十二本,元杂剧中有三国戏三十三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三国杂剧有二十二种之多(5)。如《三遂平妖传》,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所载宋人说话作品中,已有《贝州王则》,并将其列于“妖术之事端”;多种正史及一些文人别集、笔记杂俎里,也多有述及。如《残唐五代史演传》,在北宋崇宁、大观年间,已有专说“五代史”的专家尹常卖;金朝有《五代史平话》刊刻出版;元人杂剧中,有多种写五代史事的剧作。如《隋唐两朝志传》,《梦粱录·小说讲经史》有“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的记载,元人杂剧也不乏该题材的创作。

这种创作方式,决定了早期章回小说在内容主题与形式上,必然如孕育它的宋元说话那样:“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谈吕相青云得路,遣才人着意群书;演霜林白日升天,教隐士如初学道。噇发迹话,使寒门发愤;讲负心底,令奸汉包羞。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6)其内容上叙写着为普通市民大众所感兴趣的话题,如历史上人所熟知的忠奸斗争,还有为下层受众所津津乐道的谈鬼说怪、男欢女爱、发迹变泰、得道成仙等等;主题上也宣扬着市民大众道德,褒扬忠孝节义,贬斥奸小薄幸,批判忘恩负义;艺术形式上,承继了说话艺术的“宣讲式”,追求离奇古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传奇志怪效果,注重情节的编织与悬念的设置。

关于早期章回小说的内容,我们曾有过归纳分析,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歌颂英君明主,批判昏庸暴君。昏君亡国,如《水浒传》中的宋徽宗;《三国演义》中的汉灵帝、献帝,蜀汉刘禅,东吴孙皓;《残唐五代史演传》中的唐僖宗、后梁帝朱温、后唐帝李存勖、后汉帝刘承祐;《隋唐两朝志传》中的隋炀帝等。既批判昏君荒淫腐化,也歌颂英主明君的兴邦立国,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曹操、孙权、刘备、司马炎;《残唐五代史演传》中塑造了后唐帝李嗣源、后周帝柴荣;《隋唐两朝志传》中塑造了李世民等,便都体现了一代英主明君的风采。

第二,反对分裂,歌颂统一。《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传》、《隋唐两朝志传》揭示了分裂动荡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水浒传》、《三遂平妖传》具体描写了战乱所导致的生灵涂炭。同时,上述小说更讴歌了李世民父子的灭隋兴唐、宋太祖的一统天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炎的统一山河、宋江的护国安民抵御外侮等。

第三,谴责乱臣贼子、卖国奸小,颂扬忠臣义士、爱国将领。如《三国演义》写十常侍专权、董卓祸国,写刘备集团的忠君爱国、仁德爱民;《残唐五代史演传》写石敬瑭认贼作父、卖国求荣;《三遂平妖传》写贝州知州的畜生不如;《水浒传》写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奸臣的为恶,写宋江等人的忠义护国等等。

正如在这些作品的序中所说的那样:“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7);“因于暇日,遍阅隋唐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编为一十二卷,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盖欲与《三国志》并传于世,则数朝事实,使愚夫愚妇一览可概见耳”(8);“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檃栝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不待研精覃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9)。以大众读物的形式,羽翼正史,讲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宣扬市民大众的道德观念,裨益风教,所谓的民间化、大众化、通俗性,这正是第一代章回小说的总体特质,也是章回小说被视作通俗文学的基本理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