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从首都到山村
初冬雪后的一天,即1968年12月20日,一列火车满载着北京海淀区数所中学的1000余名中学生,从永定门火车站出发,驶往山西运城。山西夏县的负责同志与我们同行。
次日中午,火车到达水头站。车站的月台上堆满了行李。各生产大队派马车候在车站边上,待行李装车后,运往各生产大队。学生们则乘坐大卡车赶往各村。
有15名知青分到史家大队。大队领导把我们引到厨房。灶房已经蒸好了馒头——山西人称作“馍”,还有小米粥,咸菜。吃完饭后,男女生各往一间农舍。炕上铺着麦秸,然后铺上褥子,放上被子。在煤油灯的昏暗光线下,我们酣然入睡。
农村与城市的差别,集中表现在晚上。在没有月光星光的夜间,四处一片漆黑,而且周围又没有什么声响。
《送君行》,送刘云赴东北农场。作者手书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工了。我们15个知青到第一生产队劳动,整理农田,运送肥料。然后每天轮流到其他生产队出工。
第三天,大队就组织知青听忆苦思甜报告。作报告的是大队书记。书记首先介绍大队的情况,有多少生产队,每队多少户人家。各队有多少党员、团员。还介绍各队都种什么庄稼,产量如何。鼓励我们用学的知识为建设农村做贡献。接着,他说,你们年轻人要知足,要感谢党和国家。国家给你买定每年528斤口粮,这个标准很高呀。我们普通社员谁敢想象每人每年有528斤粮食!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挨过饿,吃不饱饭。粮食不够吃,就上山挖野菜。野菜吃完了,就吃树叶子,吃树皮。大家饿的连活都干不动。
散会以后,我们又进行讨论。大家悄悄议论,书记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没听出来,有人说,书记不是说,家里连锅都砸了,那不明明是指“大跃进”、“食堂化”时候的事?有人仍然不解,“忆苦思甜”应当忆旧社会的苦,怎么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始终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反正过去是苦的,现在是甜的,大家要珍惜就是了。
到了第四天,也就是12月24日,那天傍晚,听说毛主席发出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15位知青都非常激动。有人建议,我们去公社向领导报喜吧!于是,我们先去找大队团支书,然后在他安排下,写了喜报,熬了浆糊,带着锣鼓,冒着细雨,沿着小路一路下山。
到公社大楼时,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敲开大门,才知道公社的领导都回家了,只有一位干事接待我们。我们贴好喜报,喊了一阵口号,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当时还引起来一些看热闹的老乡。公社大楼在镇子上,有路灯,明亮亮的。走了不多久,开始上山了,四处一片漆黑。当时我心里想,村里要是通了电就好了。
过了不久,由于管理不便,特别是由六个生产队出煤、出柴、出粮,15个知青集中轮流到各生产队劳动,很麻烦,经过讨论,就把15个知青分散到六个生产队,由各生产队负责管理。一队是于凡、赵秀娟、甘奉蜀;二队是郑午、李伟、易芃;三队是张启平、张启纯;四队是王立中、王保祥;五队是倪鹏年、丁雪苇、赵丽秀;六队是李铁成和我。我们分了一只水桶,一个装粮食的瓮,锅碗瓢勺。真正的插队生活就此开始了。
按照国家的政策,知识青年到农村,农村要保证每年528斤(带皮)粮食定量,但是必须通过参加劳动挣工分按粮价去买。如果知青不参加劳动,或劳动不多的话,年底分红就要自己掏钱买粮食。除了粮食,生产队平时还要分其他一些农副产品,比如水果等,这些也需要折成工分。但由于工分低,一年下来,是分不到多少钱的。能够不自己掏钱就不错了。有些在平原地区的农村,工分值有的达到八九毛钱,那就相当富裕了。可以说,知青一分到各村,就出现了同工不同酬。但当地农民早已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