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建平塘

十二 建平塘

兴修水利是保证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中排第三位。因此,各地尤其是水源少的缺水地区,都把修水渠引水、打井、挖平塘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也是“学大寨”的具体内容之一。

公社特意组织了参观学习,看人家是修好的平塘。那长方形的平塘不亚于时髦的游泳池,四周用毛石砌成,边上围起一圈铁围栏。

介绍人说这平塘是几百人干了一冬天才完成的,可以造福子子孙孙,可以保证地里百分之六十的庄稼不受旱,五十年不落后。确实修得漂亮,修得大气,成了当地的一张宣传名片,既有实用价值又是一道靓丽风景。

大家在事实的教育和上级的号召下,都纷纷表态,下决心每个大队都要建起一座平塘,而且要建得牢固漂亮,蓄水量多,作为“学大寨”的实际成果。

大队决定今冬利用农闲,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平塘,经勘探定在了离村较远的一个洼地处。

凭一个大队的能力,想建这样一个十米深的大平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里的土地除了极薄的表层土外,地下全部都是石头和巨大的石棚。想在这里挖平塘,就等于要靠人抬肩抗挖出七万多立方米的石头。

七个生产队,按大小分了二十余米长的地段,各生产队需要自己解决炸药、人员、吃饭、运输渣土等问题。总之任务分配到了各生产队,每天下工后都要评比进度,大队还做了面流动锦旗,插在进度快的生产队地段,最落后的也要插旗,是面不光彩的白旗。

工地上有巨大的高音喇叭,有飘扬的彩旗,还有大队负责烧的开水。

“谁英雄,谁好汉,平塘战场比比看。”

“坚决响应上级号召,确保粮食增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震耳欲聋的广播声、五彩缤纷的彩旗无一不在鼓舞着劳动的青年们。宣传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这种对于精神层面的直接激励,是相当有效地调动积极性的方法。

不甘居落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那样的年月中,宣传的力量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人都是要面子的,那面子就是不甘落后。成为正面的典型是每个生产队长都渴望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队下属的七个生产队都摩拳擦掌,投入这场战斗。

每天晚上,大队书记都要在广播喇叭里发表一通气壮山河的讲话。那时生产队的每户人家都有广播喇叭,他在那头一喊,平塘的进展情况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修平塘的事成了全大队的大事,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有很多人都像赶大集似的到现场去看,希望能有幸目睹这样从未搞过的大工程。

一门心思争强好胜的王强知道,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不靠老天吃饭,自己蓄水浇田。

“舍得一身肉,奋战在寒冬,做全大队的第一名。学习大寨,战天斗地……”王强在广播喇叭里表着决心。

天不亮,队里仅有的大车就全都派出来了,带上一天的牲口粮草和午饭,乘坐大车赶往十里地远的工地。等别的生产队到来时,天都亮了,而王强的生产队已经摸着黑干了一个多小时。

有些知青点友们都累趴下了,但也有更多点友仍在坚持着。受到鼓舞的社员们干起活来也比平时要出力多了,田野仿佛化作了气氛热烈的比试场。

劳作的人们头上戴着大棉帽子,扎着围巾,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脚上蹬着暖和的大头鞋或一种叫“棉水袜子”的棉鞋,一大早就奔向工地。有人身上的棉袄都磨出了棉花,也有的是故意把棉花拽出来挂在棉袄上的,为了显出大干的氛围和自身的卖力。

大队不停地宣传着,白天工地喇叭不停,一会儿是领导讲话,一会儿是鼓舞干劲的口号歌曲,一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场面。

修梯田还需要炸药,王强派去一个人专门负责配炸药。一上午都要在生产队的大铁锅里,翻炒含有硝、磺、碳的炸药,赶在中午之前挑着担子送往工地。队里还有专门人负责打炮眼、装炸药、点炮……

每天中午利用吃晌的时间放炮,用引信将雷管点燃,引爆炸药,爆炸声震耳欲聋,石头被炸得四散纷飞。人们都远远地趴在土坎上,看着那些哨音呼啸的大小石块砸向地面,激起一片尘烟。

听说,还有一个小队的放炮员在抠哑炮时被绷着了,他本是去察看未响的哑炮,眼睛正对着炮眼,结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决拿下平塘会战的全面胜利。”广播喇叭里是这样喊的。

生产队原本一直名列前榜,却在王强去买化肥的那几天落下了进度,锦旗也因此插在了别队的工地上。

这也不怨领队的副队长,毕竟队里有很多农活是不能误农时的,比如往地里送粪、选种子、到猪圈起粪等,这些农活是万万不能耽误的。他把工地上的大车和人力调回去一部分,就是为了这些农活。

王强大为恼火,那时他还不懂农业季节有些事是不能耽误的,但在大庭广众的工地上是不能甘愿落后的。何况他还兼着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是要带头的,一门心思大干的他不能允许前进道路上出现任何阻碍。

随即下令调回人力、大车,并且连牛车也加派到工地上,生产队里空无一人,锦旗又夺回来了。

这下子劳动力都耗在了工地上,家里的农活全扔了,人们精疲力竭,一片厌战的情绪漫延开来。

毕竟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劳动,起五更爬半夜的,人们的精神十分紧张,体力也在高度消耗着。一段时间后,生病者有,累到坚持不下来者有,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出工的也大有人在。

无奈之下,王强将工分增加了,并开始补贴伙食,最后甚至用队里的粮食,买来蔬菜,管一顿午饭。可谓能想的法子都想了,能用的办法也全用了。

一百余天后,平塘总算完工了。

庆功的锣鼓鞭炮声响彻云天,人们喜庆地欢天舞地。县里、公社里也组织人来参观学习,送来了许多表扬和赞美。

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王强曾多次回到那平塘处,就独自一人坐在平塘边垒起的石头上,浮想联翩。

平塘里的水仍然是满的,浇灌着四周的地。不再像过去那般,需要人们带着水桶去挑了,现在都是用潜水泵抽出水来,途径配套修建的水渠,直接送到田里。

王强沉默地望着小队承建的那一段,每一块似曾相识的小石头,似乎都能引出掩埋在记忆深处的珍贵思绪。

那岁月,那激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