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帅

古代将帅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戏剧。这部戏轰动了整个雅典城,因为它描写的就是不久前发生在米利都城惨剧,目的是要唤起雅典民众对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这部戏的坚决支持者。他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他是个身材高大、满腮浓须的青年,两眼闪射着坚定睿智的光芒。

“公民们,你们刚才目睹的不是戏剧,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发生的活生生的惨剧!”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动的声音说,“由于舞台的限制,这里所表现的希腊同胞的苦难,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实际犯下的罪行,更是这里所表现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开始历数几十年来波斯侵略者对希腊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时历数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败,指出他们并不是不能被打败的。他最后激昂地说:

“我听说波斯王大流士对雅典援助小亚细亚的希腊同胞切齿痛恨,他命令奴仆们在他每顿饭前都要大呼三次:‘国王,记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大流士的威胁只能用两个字回答:战斗!战斗!战斗!”

剧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呐喊,“战斗!战斗!战斗!……”

《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动,使执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恼火,他们以违反禁令为由,对剧作家弗吕尼霍斯课以重额罚金,并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驱逐出境,但广大民众不答应。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却因此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反波斯的斗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于民众的拥护,当选为该年度执政官,朝他建立丰功伟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达到这一步,对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约生于公元前528年,他的父亲虽然富有,但不属于雅典最显赫的家族,他的母亲来自异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后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时曾遭受名门贵族子弟的种种歧视,但这些歧视并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别人的歧视更使他勤于思索,由此养成工于心计、注重实际的性格。课业之余,他不是思索问题,便是演习起诉和答辩,而对他认为用处不大的功课,则采取敷衍了事的办法,并不在乎成绩的好坏。此外,他还像每个希腊男子一样,锻炼身体,学习武艺。他的老师对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惊奇,一直注意地观察他。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乱。”

这个小孩的将来已经到来了,对雅典人民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军,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玛科斯等将军率领下,向波斯军发起了勇猛的攻击。他们以一个个方阵组成的横线快步向山坡下前进,途中又加速变为跑步,高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是米太亚得的战术,他要以快速的、先发制人的冲锋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骑兵失去作用。

这突然的袭击使波斯军很感意外,不过他们仍未警觉,认为希腊军人数这么少,竟敢轻率地发动进攻,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他们仓卒地列阵应战,还不及做好全部准备,希腊军已冲到面前。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各城邦人民,使他们懂得:只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侵略者的。马拉松战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参加的第一次大战,他从米太亚得身上学会了不少指挥战争的艺术,为以后担当大任准备了条件。

在雅典人欢庆胜利的时候,波斯人时刻想着向雅典人复仇,大流士把马拉松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他决心御驾亲征,把那些不服从的希腊城邦踏为平地。波斯大军涌进了雅典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里,发现他们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地米斯托克利号召居民重建雅典,并提议增修一条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滨海长城。他的用意还不完全是为了对付波斯人,也是为了防备斯巴达人对雅典的觊觎。他以他的政治经验和眼光预见到,随着波斯势力逐渐退出欧洲和爱琴海,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主地位,势必要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果然,斯巴达人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派来一个代表团,建议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筑滨海长城。理由是万一落入波斯人手里,反而成了敌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达人的用心。斯巴达陆军异常强悍,并以方阵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所以他们是没有城墙的,有城墙反而会妨碍陆军的行动。雅典陆军不是斯巴达人的对手,没有城墙斯巴达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吗?但如何对付斯巴达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导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虑再三,决定用计。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雅典政府“客客气气”地留住斯巴达代表,其实是作为人质。同时,地米斯托克利独自启程前往斯巴达。他到达那儿后,却不马上会晤斯巴达政府,借口说要等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后再举行会谈。这边雅典政府动员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筑城垣和滨海长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御外敌入侵时,才向斯巴达派出代表团的其余成员。地米斯托克利这时才向斯巴达人说,他认为雅典修筑长城,无论对雅典自己,还是对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平等地讨论共同的利益。斯巴达政府见木已成舟,对手又是他们最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只好隐起内心的不满,让雅典的代表回国。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达人所褒奖他的“机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达人。滨海长城建成后,极大地加强了雅典的防御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它成了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坚固要塞和雅典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马其顿军事统帅、国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思想敏锐,才智出众。他酷爱兵法,很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公元前336年,其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便继承王位。继位后,他以严厉手段平定宫廷内乱,从事军事改革,发展了古希腊的方阵战术,创建了既能乘马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对外,他继续其父的扩张行动,大规模地对亚洲、北非进行侵略性远征,史称“亚历山大东征”。以马其顿军队为核心,他于公元前334年率领着庞大的海陆军发动东征,对实力强大的波斯军队实行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先后取得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米底等国的大片土地,创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他又马不停蹄地沿着里海南岸继续东进中亚,途经安息、大夏和粟特,直到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地区才班师。公元前324年春,这位征战多年的大军统帅终于回到巴比伦。但这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于次年6月病死。他死后,他用武力建立起来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很快分裂瓦解。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时年20岁。因腓力二世猝死,宫廷骚乱,北方部落起义,希腊反马其顿派领袖乘机重新组织反马其顿同盟,意欲将年轻的亚历山大政权扼杀在摇篮中。马其顿王国内忧外患,形势十分严峻。亚历山大果断地采取行动,迅速予以还击。在希腊同盟还未组织起来时,他已兵临希腊,犹如从天而降。他效仿腓力二世当年的做法,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大会,名正言顺地成为马其顿、希腊联军的最高统帅。

对希腊的制服,是亚历山大所采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措施,也是他东征能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公元前334年春,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的身份,巧妙地利用希腊人的力量,组织起强大的东征军,以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参与谋杀腓力二世为借口,向波斯帝国宣战,大规模的对亚洲、北非的侵略性远征由此拉开战幕。

亚历山大率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进入亚洲,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科斯河附近与波斯军队首次交锋。波斯大军在河流的右岸高地上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占地利之势,而马其顿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亚历山大为鼓舞士气,亲自率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强行渡河,迅猛进攻。波斯军队死伤累累,很快败北。亚历山大首战告捷,打开了向小亚细亚进军的道路。此后,在小亚细亚他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在叙利亚的伊苏斯附近与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激战。亚历山大以重装方阵和重装骑兵迅猛异常地向波斯中军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正酣,大流士三世首先动摇,弃阵而逃。波斯大军随即崩溃。

公元前332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推进。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自降。对被征服地区,亚历山大采用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政策。攻下腓尼基各地不久,他就率军进入埃及。他利用波斯统治下人民的不满情绪,以解放者自居,同时,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特别注意拉拢埃及的祭祀阶级,因为他深知,埃及的阿蒙祭祀集团在埃及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实力雄厚,在民众中影响较大。因而慷慨馈赠,甚至在沙漠中艰难跋涉,饱受煎熬,亲自去西瓦绿洲祭祀阿蒙神庙。因而,亚历山大得到了埃及祭祀集团的支持,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从而成为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由埃及出发,经巴勒斯坦、叙利亚,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美拉村外与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命运的大战。

高加美拉一役,亚历山大消灭了波斯的有生力量。之后,亚历山大几乎未遇抵抗占领了波斯行都巴比伦、波斯首都苏撒和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进行了惊人的掳掠和洗劫。不久,亚历山大追踪大流士到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大流士三世已被杀。亚历山大追擒大流士三世的当地总督比索斯,以其背叛君主罪处以死刑。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遂亡,亚历山大取代了波斯帝国的统治。

其后,亚历山大进军中亚,虽遭中亚人民抵抗,但仍占领了中亚的一些地方。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又进军印度,利用印度诸国的矛盾,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国家。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因士兵厌战和畏怯印度摩羯陀国的强大,被迫退兵,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城。历时10年的东征就此结束。经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亚历山大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发动的侵略战争虽给欧、亚、非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幸。但在客观上,东征为东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帝国广阔的领域中,西亚、中亚、埃及甚至印度等地的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的联系普遍加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无古人的。

汉尼拔

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东北部)将领哈米卡·巴卡的长子,自9岁起随父远征西班牙,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指挥作战的本领。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晓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对希腊战史造诣颇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统帅时,才25岁,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

当西庇阿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奉命回国救援。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罗马人击败。战后,继续统领迦太基军队。公元前196年当选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由于积极革新政府,引起国内政敌和罗马权贵的畏忌,被迫于公元前195年亡命叙利亚,协助叙王安提柯三世同罗马作战。失败后隐居于小亚细亚,又遭罗马人迫害,由于惧落敌手而服毒自杀。

公元219年春,当汉尼拔完成了对罗马人作战的一切准备后,便率军越过希伯鲁斯河,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萨贡托人遭到汉尼拔突袭后,匆忙派遣了一个使团到罗马去。罗马元老院警告汉尼拔不要侵犯萨贡托城。汉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罗马的最后通牒,而且责备罗马人干涉萨贡托内政。公元前218年春,罗马正式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从此开始,汉尼拔梦寐以求、以战雪耻的时刻终于到来。

公元前218年9月初,汉尼拔率军来到阿尔卑斯山麓,当时经过33天艰难行军,汉尼拔率军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境内。

汉尼拔以史无前例的壮举,如此神速地出现在意大利,犹如兵从天降,使罗马人毫无思想准备,无不惊慌失措。经过短暂休整后,汉尼拔率军进至波河左岸,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了罗马军队的阻击。

公元前217年早春,汉尼拔选择皮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的托斯坎纳沼泽作为前进的道路,开始秘密进军意大利中部地区,迦太基军队4天3夜不间断地在齐腰深的水里行军,出其不意地绕过罗马重兵设防的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万万没想到汉尼拔会选择这条进军路线,被迫仓猝改换自己的阵地,连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诺湖。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隘路从这里通过。善于利用地形的汉尼拔选择此地设下伏兵。

战斗实际上变成一场可怕的屠杀,不到3个小时便结束了。夫雷密尼阿斯及其部属2万人当场阵亡,数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冲出谷地,逃入附近一个村庄。在汉尼拔官兵重重包围和一片“缴械留命”的呼喊声中,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罗马人全部举手投降。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坎尼地区,与罗马军激战,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7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300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汉尼拔军伤亡仅6000人左右。从此,汉尼拔威名大震,致使继起的罗马执政官和军事统帅都不敢同汉尼拔正面交锋。

汉尼拔是著名军事统帅,世界古代史上杰出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他具有战略眼光,足智多谋,用兵不拘陈规,经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曾孤军深入敌国,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余座的辉煌战绩。

西庇阿

西庇阿(约公元前235年—公元前183年),古罗马统帅。因在罗马同迦太基争雄的布匿战争中战功卓著和在非洲迦太基本土(今突尼斯)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而获“阿非利加西庇阿”称号,史称老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向以机智果敢闻名。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父(罗马执政官)抵御迦太基军的进攻。公元前216年,在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围歼罗马军的坎尼之战中侥幸逃生。他以敌为师,认真研究汉尼拔的治军作战方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统帅,以奇谋和巧妙的战法屡败迦太基军,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凯旋回国后,被选为公元前205年的执政官,次年率军远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在扎马会战中击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公元前199年任监察官,居元老院首席。公元前194年,再任执政官。晚年离开罗马城,死于卡姆帕尼亚庄园。

西庇阿在军事上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注意争取同盟军。对敌作战攻其不备,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他的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历代名将的重视。

公元前211年,罗马军队从西西里岛赶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却遭到惨败。西庇阿便率领罗马军渡海向西班牙进军。于公元前210年在艾门波流门(安普利亚斯)登陆,登陆后,他发现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兵力分散,各据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虚。于是,西庇阿集中优势兵力,向敌兵力空虚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攻克该城。进城后,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拘留在该城中的西班牙人质,并送给他们刀剑。这一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扩大了罗马军的影响。至公元前206年秋,整个西班牙归顺罗马。

西庇阿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驱逐之后,他认为迦太基军队的势力仍很大,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于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联盟结友的战略,打击汉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连三地打击后,一面同罗马签订了暂时休战的和约,一面固守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与此同时,紧急召回远在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军和北部高卢境内的马哥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这正是西庇阿所要达到的目的:使汉尼拔撤出意大利,调回本国,然后彻底打败汉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2万撤回迦太基本土,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并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的军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迦太基当局见形势对己有利,便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了罗马使臣。

西庇阿见汉尼拔来势凶猛,遂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马格拉达斯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借此摆脱腹背受击的不利局面,并诱使汉尼拔军改道西进,伺机决战。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切断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汉尼拔立即对西庇阿采取作战行动。正在陆续北上的汉尼拔军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调头向西朝内陆方向进发,疲于奔命地追赶西庇阿的军队,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军转移到扎马地区后,选择了有利的战场,迫使汉尼拔军处于既缺水源、又无壁垒依托的不利境地,将其歼灭。战后,罗马与迦太基缔结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

西庇阿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战机智勇敢,为古罗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为历代人所推崇。

斯巴达克

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已是一个领土相当广袤的奴隶制大国。在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战俘变成了奴隶,罗马到处都建立起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

在罗马元老贵族的暴虐统治之下,奴隶的命运悲惨之极。法律规定,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奴隶主为了尽快收回买奴隶所花费的成本,便挥舞着皮鞭强迫奴隶一刻不停地劳动。在他们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为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镣,套上坚固的项圈,圈上还写着:“抓住我,不要让我逃跑。”奴隶没有婚姻权,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机会,奴隶所生的子女,也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老弱病残的奴隶,不是被卖掉,就是被送到台伯河中的一个荒岛上活活地冻饿而死。年轻力壮的奴隶也只有在监工的鞭笞下,一刻不息地劳动,直到死了为止。

处境最为悲惨的奴隶是角斗士。角斗是罗马统治者的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娱乐。罗马政府还专门建造了巨大的角斗场,如弗拉维半圆形角斗场,可同时容纳50000人观看角斗。经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被奴隶主强迫着手握利剑、匕首,两两相斗,或者是与饥饿的野兽格斗,以此让奴隶主观赏取乐。一场角斗的人数,起先只有几对,后来增至几十对,最多达到300多对,奴隶主在血流成河的搏杀中得到变态的娱悦。当角斗快要结束时,奴隶主以手势决定角斗士的命运:如果大拇指朝上,则打胜的角斗奴可以留下性命;如果大拇指朝下,则被残忍地杀死。角斗场上还设有专门的人员检查被打死的角斗奴,用烧红的铁猛刺死者,看他是否真正死去,倘若还有动静,就用沉重的大锤把他活活打死,扔掉。

血腥的统治使奴隶们忍无可忍,起义的火种一触即发。

斯巴达克,这个“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的英雄人物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他本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濒临爱琴海和黑海。当罗马进兵北希腊时,色雷斯人奋起反击。斯巴达克参加了战斗,不幸被俘,最初在罗马辅助部队中服役,因不甘驱使,多次逃亡,而被卖为奴隶。他有魁伟的身材,健康的体魄,英俊的面貌,而且臂力过人,卡普亚的一所角斗士学校将其买下做了角斗士。

角斗士非人的待遇令斯巴达克忍无可忍,他决计率领同伴逃出牢笼。他说:“宁可为自由而战死于沙场,决不为敌人取乐而丧身于角斗场。”在他的激励之下,200多名角斗士串联起来,秘密商议起义计划。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斯巴达克不得不果断采取行动,即刻提前率领七八十名角斗士以厨房里的刀叉、棍棒为武器,杀死卫兵,逃出了城市,一直奔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在路上,他们截获了好几辆运载角斗武器的大车,装备了自己。就这样,公元前73年夏,震撼历史的斯巴达克大起义爆发了。

在意大利西南部的维苏威火山上,起义军安营扎寨,他们选出了三位领袖:斯巴达克为首领,高卢人克利苏克斯和日耳曼人恩诺马乌斯为副将。维苏威火山濒临那不勒斯湾,地势险峻,除一条崎岖小路可通山顶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起义军在这里积蓄着力量,并且不时走下山来,在附近的坎佩尼亚平原惩罚奴隶主,解放奴隶。

很快,许多奴隶和农民闻讯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他们不仅在短短几个月内缴获了当地驻军的大量武器,而且从附近庄园里获得了大批给养。起义军纪律严明,作风良好,深得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和欢迎。

这革命之火震撼了奴隶主阶级,他们开始惶恐不安。元老院急忙于公元前72年春派遣克罗狄率领3000名官兵包围维苏威火山。惟一的一条山路被封锁了,他们以为这样起义军会被困死山上。

斯巴达克临危不惧,他发出响亮的号令:“宁可战死,不愿饿毙。”形势十分严峻。起义军却出奇制胜,他们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编成绳梯,一直垂到谷底,顺着这绳梯到达了山底。趁着夜黑风高,起义军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悄悄绕到敌人背后,一声令下,发起猛攻。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克罗狄败逃而走。

斯巴达克起义军经过维苏威一战,声名大震,更多的人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把扩大的军队整编为投枪兵、主力兵、后备兵和骑兵四大部分。随后,他们逐步控制了坎佩尼亚平原。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斯巴达克认为,要在罗马国家的心脏地区建立巩固的奴隶政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他计划把起义军带出意大利,摆脱罗马的奴役。进军路线设置为:穿越坎佩尼亚平原,抵达亚得里亚海岸,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再翻越横亘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达到的高卢地区,在那里建立起奴隶的乐园。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元老院急忙派遣行政长官瓦里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共12000人前去阻截。起义军针对瓦里尼乌斯的分进合围战术,制定出选择敌人薄弱环节,集中精兵逐个击破的方针。

交战开始了,斯巴达克精兵杀向瓦里尼乌斯副将博利乌斯带领的2000人马,并且迅速取胜。继而,起义军把矛头转向前来增援的科辛纽斯副将。科辛纽斯不仅全军溃败,而且命丧沙场。起义军节节胜利,但由于连日作战,需要适当休整。瓦里尼乌斯便借此时机,把起义军逼到一处荒无人烟、道路崎岖的山区角落里,并筑垒挖堑,妄图置起义军于死地。

此时的起义军缺粮少兵,精疲力尽,再加上天气寒冷,形势非常危急。然而斯巴达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策划出了一个巧妙突围的计策:夜里,起义军在营寨门前钉上一些木桩,把敌人丢下的一具具尸体绑在上面,旁边点起篝火,远远看去就像哨兵在站岗放哨,并且留下一名号兵按时吹号。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撤离了营寨,他们沿着瓦里尼乌斯认为无法通行的山路迅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天亮之后,瓦里尼乌斯方知中计。他气急败坏地率军追击,不料起义军早已选择有利地势,设下埋伏,沉重打击了敌人。

起义军威震四方,又有大批奴隶带着马匹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日夜督造武器,实行严格的军纪,平均分配战利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禁止军队抢劫,在征集军需物资和武器时,都给以十足的偿付。正当起义军风头正劲之时,领导层发生了意见分歧。克利克苏斯不同意斯巴达克主张的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境,他坚持让起义军留在意大利同统治者斗争到底。最终他们分道扬镳,克利克苏斯率领3万人马离开了斯巴达克。

公元前72年冬天,克利克苏斯率领的起义军在阿普里亚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同罗马元老院派出的格里乌斯军队相遭遇。一场血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克利克苏斯英勇牺牲,军队损失大半。余下的人又重归了前来救援的斯巴达克义军。

由斯巴达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经过辗转奋战,历经艰难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了阿尔卑斯山下。队伍发展到了12万人。此刻,再也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了,只要翻过山去,胜利就实现了。然而,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山顶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异常,起义军辎重繁多,要想翻越大山,绝非易事。而且此时的起义军斗志昂扬,信心倍增,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战胜罗马的奴隶主。因此,斯巴达克又改变了进驻山北高卢的计划,掉转头来,挥师南下,直捣罗马。

惶恐的奴隶主得知消息后,慌忙召开了元老会,他们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担当重任。最后,手段强硬、狠毒无比的大奴隶主克拉苏出任了新执政官,他被委以“狄克推多”(意为独裁者)的大权。为整饬军纪,扭转败局,他实行了残忍的“什一抽杀律”,即把临阵脱逃的士兵分成10人一组,以抽签的方式每组处死一人,顿时有4000名士兵丧生。同时,克拉苏把兵力增至10万人。

克拉苏以为起义军会进攻罗马城,因此在相关大道上设下重兵,妄图歼灭起义军。然而,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指挥义军纵穿意大利半岛,准备渡过摩萨纳海峡,占领富于战斗传统的西西里岛,以便与罗马统治者作长期的斗争。但是,这个计划却失败了。原来,为了解决渡海问题,起义军曾与西西里海盗达成协议,租用船只,但由于西西里总督维里斯收买了海盗,结果起义军上当受骗,船只落空。斯巴达克不得不再次率军北上。

而此时,狡猾阴险的克拉苏为了将起义军困死在半岛南端,命令士兵在布鲁提伊半岛的最狭窄地带挖出深、宽各四五米的一条深沟,长达50余公里,还用挖出来的土筑成一道又高又厚的土墙。起义军三面临海,一面受敌,处境相当危险。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斯巴达克一面命令士兵们点起篝火,又唱又跳麻痹敌人,一面又率领1/3的步兵巧妙地利用树枝、柴草、泥土和敌人的尸体填平了一段壕堑,并且火速地通过了封锁线,敌人的阴谋又破产了。

脱险后,斯巴达克决定将军队带到布林的西港,从那里东渡亚得里亚海到希腊去。然而队伍内又出现分歧,两员部将公然率领12000人脱离主力,单独行动,结果被克拉苏消灭在鲁干湖畔。正当起义军急速向布林的西进发时,一支罗马军队已抢先占领了那里。起义军又一次腹背受敌。

斯巴达克深知东渡的计划已不可能,于是便果断地回迎战克拉苏。公元前71年春,阿普里亚境内,一场鏖战开始了。起义军奋勇厮杀,顽强不屈,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6万名奴隶壮烈牺牲了。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冲在阵线最前沿。最后只剩下1万人了,他们宁死不屈。突然,斯巴达克被一名罗马军官从背后猛刺了一枪,接着,他的大腿也被刺中,跌下马来。战士们冲上前去,救出斯巴达克,并让他骑一匹快马赶快突出重围,以图大计。可是,斯巴达克毅然刺杀了那匹战马,他要与生死与共的战友一起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站立不稳,便屈下一只膝,手持武器,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壮烈地牺牲了。

6000名起义军俘虏被凶残的克拉苏钉死在从卡普亚至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一场气壮山河的奴隶大起义就这样不幸失败了。

但是,斯巴达克起义声势之大、力量之雄厚、影响之广泛,都是史无前例的,它给予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震撼了罗马奴隶制的基础。这次起义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

斯巴达克作为起义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袖和统帅,表现出无比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光辉形象一直激励着世代热爱光明和自由的人类勇敢地奋斗。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恺撒,原名盖乌斯·屋大维,生在一个骑士家庭,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创造者。

屋大维的祖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母亲阿提娅是恺撒的姐姐尤利娅的女儿。屋大维15岁时被选入大祭司团。屋大维被选入这个团和凯撒有关,因为恺撒是当时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45年秋,恺撒计划出征帕亚提时,屋大维被恺撒送到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学习。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被刺杀,挑起了罗马内战。当时的执政官安东尼,是恺撒的旧将,自命继承人。恺撒去世前不久,收屋大维为养子。自此他更名为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屋大维,时年18岁。

屋大维听到恺撒被刺的消息,立即赶回罗马。屋大维作为恺撒的“养子”,赢得了一些恺撒军队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恺撒的军队都倒向了马克·安东尼。公元前43年秋,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在北意大利的波伦亚附近共同协商缔结了协定。这个协定是在军队的支持下定的,历史上称为“后三头”同盟。这个同盟打着“安定国家的三头政治”的旗号,在五年之内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后三头率领军队占领了罗马,解散了原来的政府,掌握了国家大权,在罗马实施恐怖统治,大肆搜杀,把没收的财产和土地分配给士兵。公元前42年,贵族共和派在希腊的腓力比被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军队最后击溃。腓力比战役之后,屋大维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36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平分了罗马的领土。此时,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已坠入爱河,与此同时,屋大维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希腊西部海岸的阿克提乌姆海战中击败了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次年,屋大维获得全局性的胜利,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相继自杀。公元前29年秋,罗马重新又统一了,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的惟一统治者。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召开元老院会议,并宣布交卸他作为三巨头之一的权利和“恢复”共和国。由于他并未仿效恺撒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而是决定把国家交给元老院和人民去管理,公元前27年1月16日,心存感激的元老院授给他“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的称号。

根据“奥古斯都”这个称号,屋大维死后将被奉为罗马的神。军权是他的一切权利的关键,是奥古斯都政权的强大支柱。作为最高统帅,屋大维有任命一切军事长官的权利。在政治方面,从公元前32至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不仅连任执政官,而且在公元前19年获得了终身执政官的荣誉职务。在宗教方面,他被选为大祭司长,成为宗教的首脑。屋大维总揽了军事、政治、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大权。元老院也受到屋大维的控制,公民大会除了形式上选举指定的高级官员外,没有任何作用。屋大维上任后,还修改了罗马的税务结构和金融制度,改编了罗马军队,建立起一支永久的海军,并组建了一支贴身护卫队——罗马皇帝侍卫队。这支侍卫队,对以后挑选和废黜皇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奥古斯都创立的元首制,实际上仍是君主制。

公元前30年起,在奥古斯都的领导下,罗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艺百花盛开。罗马最伟大的作家霍里斯和里维等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是古代文明的摇篮,是古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融人西欧的桥梁。奥古斯都的安抚政策有效地抚平了战争给罗马带来的创伤。由此可见,奥古斯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使罗马帝国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公元14年,奥古斯都巡视南意大利时,在路上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查理大帝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之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装饰一新。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一位高大魁梧、仪态威严的国王开始在圣坛前作祈祷。

突然,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顶金冠戴在了他头上,并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和人们跟着欢呼起来。

这位查理是何许人?教皇为什么要给他加冕,称他为皇帝呢?

原来,他就是当时开始称霸西欧的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法国的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地区。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查理的父亲最初是法兰克王国的大臣,在教皇和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他进军意大利,把抢到的罗马附近一大片地盘献给教皇,形成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继承父位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更开始了大规模地扩张领土行动。查理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从不知疲劳和疾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战争上,据说,他曾经亲自参加了30次远征。后世流传的歌谣中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公元778年,查理率大军顺利地翻越高峻的比利牛斯山脉,南侵西班牙。当时,那里是由一支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尔多瓦王国。

哥尔多瓦的军队遭到了重创,而查理的大军也损失惨重。哥尔多瓦国王提议讲和,查理军中一些将官也主张和解撤军。查理的侄子罗兰侯爵表示反对,更不同意派主和派人物盖内隆去进行和谈。但是,鉴于形势并不十分有利,查理最终没有接受罗兰的意见,派盖内隆前去同哥尔多瓦人议和。心怀怨恨的盖内隆,谈妥了议和条件,也和敌方订下密谋,暗害罗兰。

查理看到议和成功,就率大军回国,罗兰担任后卫。得悉盖内隆送来的情报,哥尔多瓦国王集结起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埋伏在险要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两侧。

夜幕降临,当罗兰的后卫部队排成长列通过隘口时,哥尔多瓦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居高临下,冲下山谷,包围了罗兰的部队。

最后,查理听到了那微弱的求援号音,率大军赶回峡谷。他发现,罗兰和所有的同伴都已英勇战死。

这次战事,后来被文学家加工成为一部著名的史诗,即法兰西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它以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人。

23年后,查理又一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远征西班牙,终于吞并了山南广大地域,并任命一个儿子为该地总督。

查理一生发动侵略战争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北方撒克逊人的征服。他以传播基督教为借口,从公元772年起,先后发动8次进攻,时间长达33年,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使之成为法兰克国的臣民。

在几十年的征战之后,查理的王国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西欧空前强大的国家。而随着版图的日益扩张,查理对国王的称号已经不再满足了。

教皇立奥三世看到查理势力强大,也为便于和查理共同控制西欧,于是,就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查理欣然接受,并正式称为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成了“查理大帝”。他把自己的帝国当作了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

查理统治时期,曾下令教会和寺院办学,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他还从中等人家和低微门弟人家中挑选子弟,与富贵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贫穷,学习优异的青年教士为主教。当然,这一时代的文化教育仍然是由教会垄断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宗教神学服务。

查理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他定都阿亨后,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阿亨的宫廷礼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查理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虽然对抄本内容一无所知,但也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

因为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萨拉丁

萨拉丁(1138~1193年),库尔德人,生于伊拉克北部,曾随其叔父三征埃及,开创了阿尤布王朝,统一了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收复了被十字军侵占的圣城耶路撒冷及其他许多城镇,成功地粉碎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从而成为阿拉伯民族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埃及是地处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古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后逐渐衰落,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埃及被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所统治。这期间,埃及步入封建社会。

公元639年12月,阿拉伯帝国的阿慕尔·伊本·阿斯将军率军侵入埃及,随后将其变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埃及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从法蒂玛王朝开始的。

公元893年,来自也门的伊斯兰传教士阿卜杜拉·侯赛因在北非秘密传教,宣传摧毁现存的社会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公元908年,北非人发动起义,进攻阿格拉布王朝。阿格拉布王朝灭亡,起义的柏柏尔人拥立赛义德出任哈里发。赛义德自称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后裔,新的政权因此称作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建立后,不断发动扩张战争,到公元969年时,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囊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氏部的大帝国。

公元1000年左右,法蒂玛王朝开始衰落,军事贵族势力膨胀,左右政局,相互倾轧,国家政治几近瘫痪。在这些军事势力中以萨拉丁·阿尤布最为强大。萨拉丁是突厥人,以英勇善战出名。

这时,西欧教会和封建主已经发动了两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东征时,他们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占领者尽其所能在城内抢劫,甚至达成这样的一种默契:谁首先进入一个住宅,谁就可以获得和占有那个住宅及其中一切东西,不受别人侵犯。

接着,他们又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残忍手段:剖开死人的肚皮和脑子,从中取出死者生前吞下的金币。后来,因为这样做太麻烦,他们又把尸体堆积起来烧为灰烬,以更容易地找到黄金。

第二次十字军到达中东时,萨拉丁虽然还不满20岁,却勇敢地与叔叔希尔库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率领突厥军一路斩杀敌军,直抵开罗城下。法蒂玛王国的老丞相沙瓦尔对他们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去勾结十字军,想借刀杀人。萨拉丁决定除去这个祸害。

一天,沙瓦尔接到萨拉丁的邀请,前往教长沙菲仪的墓地举行谈判,商讨退兵一事。沙瓦尔刚一进墓地,萨拉丁就笑容可掬地迎上来,与他热情地握手。双方寒暄了几句,便开始谈判。沙瓦尔首先说道:“哈里发陛下让我问一下,将军阁下打算什么时候班师回去,好让我们早做准备。”

“我们是要回去的,但是现在还不行,因为还有一事尚未完成。”萨拉丁微笑着答道。

“什么事?”沙瓦尔警惕地问。

“据我们所知,埃及几次遭到十字军的侵略,都是因为有人暗中通敌所致。这个祸根不拔,我们怎么能走呢?”萨拉丁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萨拉丁一摆手,预先埋伏在四周的刀斧手一拥而上,把沙瓦尔和他的卫兵团团围起来。

这之后,萨拉丁的叔父希尔库做了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不久,叔父死去,他继任宰相。

公元1171年,萨拉丁·阿尤布在马木路克近卫军的支持下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萨拉丁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尊崇巴格达哈里发为宗教领袖。阿尤布王朝排斥伊斯马仪派,恢复了逊尼派伊斯兰教在埃及的统治地位。1175年,萨拉丁接受巴格达哈里发的册封,获得苏丹的称号,成为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希贾兹以及努比亚和马格里布地区的合法统治者。1185年,萨拉丁攻陷摩苏尔,进而控制了两河流域上游地区。

萨拉丁取得王位后,立即发动了抗击十字军的战争。他迅即征服大马士革和阿勒颇,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北叙利亚都统一在他指挥之下。1187年7月,萨拉丁在提比里亚湖附近的赫汀发动对十字军的进攻。耶路撒冷国王倾全国之兵,集结了大约1200名骑士、2000名本地轻骑兵应战,结果几被全歼。接着,萨拉丁又攻占阿克、贝鲁行、西顿、雅法、凯撒利亚和阿斯卡伦等沿海城市,一举切断耶路撒冷城。

10月2日,由十字军扶植的耶路撒冷国王和统帅沙提翁出战失利被俘,萨拉丁挥师进入圣城。

萨拉丁一进入耶路撒冷,便传下命令:“不得随便杀人放火,毁坏民宅,抢劫财物,违者严惩。对基督教徒,应允许他们来去自由,凡愿意走的,允许带财产离去,凡愿意留下的,要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受歧视。”

然后,他又着手处理战俘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俘虏,他都予以宽大处理,当场释放。他还亲自为被俘的耶路撒冷国王律西安松绑,并尊其为贵宾,但对少数罪大恶极者,他绝不放过。敌首领沙提翁平日做恶多端,多次背信弃义,挑起事端,是此次战争的罪魁祸首,而且被俘后态度仍然十分骄横。萨拉丁亲手将其杀死,以儆效尤。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使西欧大为震动,教皇乌尔班三世惊惧而死。于是,西欧又组织了由德、英、法三国大封建主和骑士参加的第三次十字军。由德皇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英王狮心理查和法王腓力二世亲自率领。德皇怀着吞并拜占庭的野心,和拜占庭的劲敌爱科尼阿姆苏丹结盟,又与刚脱离拜占庭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谈判联合反对拜占庭。拜占庭则与萨拉丁联盟,共同对付十字军。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开始就不顺利。1190年3月,德皇率领的3万德国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6月,由于德皇在小亚细亚的一条小河落水淹死,德国十字军即折返国内。英、法两国十字军分头出发的时间略晚于德国,中途在西西里岛又耽搁半年多,直到1191年春末才到达叙利亚,旋即参加东方十字军正在进行的阿克城围攻战。

阿克城早在1189年便被西欧军队围困着,一直攻打不下来,英、法十字军加入战团后,又经过两年才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占领这座城市。

攻克该城后,英、法两国的国王闹别扭,法王腓力二世一气之下率军返回欧洲,只留英王狮心理查在东方。英军孤军深入,萨拉丁决定趁机将其歼灭。双方多次激战,最终在耶路撒冷城外摆下战场。

英王理查身材高大,肌肉强健,生性残暴,酷爱战争,人称“狮心王”。这个“狮心王”理查果然名不虚传,在战斗中哪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经常连盔甲也不穿。在他的指挥下,十字军与萨拉丁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面对萨拉丁的顽强抵抗,他再也无法前进半步。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这次是真的碰上了强硬的对手。

诉诸武力不行,他又采取收买拉拢的手段。一会儿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萨拉丁的弟弟为妻,一会儿又要授予萨拉丁骑士爵位,变着法的想让萨拉丁放弃圣城。但萨拉丁始终坚持原则,寸土不让。狮心理查力战不敌,向萨拉丁乞和。萨拉丁也觉得凭借自己的武力,无法将其歼灭,便在耶路撒冷与其讲和。

1192年9月,理查与萨拉丁签订和约:十字军保有从泰尔到雅法的沿海地带,耶路撒冷仍归埃及,但三年内基督教徒可自由进入耶路撒冷。

萨拉丁为整个阿拉伯民族赢得了和平之后,紧接着又积极投身于大规模的和平建设,干了许多实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可惜他仅享受了几个月的和平生活。由于长期鞍马劳顿,南征北战,他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不久,与世长辞了。

为了缅怀他,人们在大马士革给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墓。直到今天,这座陵墓仍是叙利亚最有名的古迹和游览胜地之一。

萨拉丁死后,阿尤布王朝发生分裂。萨拉丁之弟阿迪勒经过兼并战争,大体恢复了阿尤布王朝的统一。1218年,阿迪勒死后,其子卡米勒继任苏丹,领有埃及本土,其他地区分别由阿迪勒其他诸子控制,阿尤布王朝再次分裂。

1250年,苏丹突兰沙在宫廷遇害身亡,女王舍哲尔与突厥将领艾伊贝克联合当政,阿尤布王朝结束。

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将埃及纳入自己的独立范围。

奥斯曼帝国对埃及实行军事统治,总督独揽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依靠驻军和官吏向埃及人民勒索贡赋。土耳其统治埃及的280年内更换了100个总督。每个总督当政时都忙于搜刮,造成水利不修、灾疫频繁。10世纪末叶埃及的人口有600万人,到18世纪只有250万人了。

李成桂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父李子春为地方豪族,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攻其地,李子春投降,任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1392年废原国王,即位登基,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面是日本海,西面是黄海,南面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面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朝鲜半岛多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河流多向西、向南流。半岛上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资源。

朝鲜的居民是从北面大陆移来的。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的周武王伐纣后,商朝的贵族箕子不肯降周,便率领一批商的移民来到朝鲜。周武王后来把箕子封为朝鲜侯。箕子于是回国接受封号。待他回到朝鲜后,便以自己的封号为名建立了政权,首都在王俭城(今平壤)。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箕氏朝鲜”。

公元前195年,西汉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亡命到朝鲜。他依靠内地来此避难的数万移民的力量推翻了箕氏朝鲜,自立为朝鲜王,史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遣使招抚卫氏朝鲜,但卫氏朝鲜不仅没有奉诏,反而出兵攻打辽东。于是汉武帝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卫氏朝鲜。第二年,汉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全称为“汉四郡”。朝鲜人不服,反抗斗争不断。汉朝政府只得在20年后将这些设置撤消。朝鲜半岛处于散乱无主状态。

公元37年,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王公朱蒙统一附近诸部落,建立起高句丽国。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马韩部落建立起百济国。公元3世纪时,半岛庆州一带建立起新罗国。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为了扩张并吞,不断发生战争。公元4—5世纪时,高句丽最强,百济、新罗不断受到攻击。百济害怕打击,都城一再南迁,领土也日益缩小。到公元6世纪时,高句丽因为内乱和受到中国隋朝的打击,日益衰落,新罗逐渐成为三国中的强国。

公元7世纪时,新罗与中国唐朝联盟,于公元660年消灭百济,公元668年消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直接统辖高句丽和百济旧地,并在百济扶立傀儡政权。

新罗不满唐朝的独霸,支持唐朝辖区的朝鲜人反抗,并直接出兵袭扰,迫使唐朝步步后退。公元767年,唐朝都护府迁移到辽东,新罗占据了百济、高句丽的属地。公元735年,唐朝与新罗达成边界协议,以大同江为界,以南地区归朝鲜统辖。新罗统一了整个半岛。

后来由于内乱,新罗中央政权已无力控制整个半岛,统治范围仅限于半岛东南一隅。在原属于百济和高句丽的地区,又兴起两个政权,即后百济和后高句丽。这样,朝鲜半岛形成了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公元918年,后高丽大将王建夺位,建立高丽政权,并很快吞并新罗和后百济,使朝鲜半岛再次统一。

13世纪初,蒙古在中国北方兴起,他们先联合高丽消灭了契丹,随后又出兵攻占高丽,将其变成蒙古的一个行省。高丽国名存实亡。

14世纪中叶,元朝统治日渐衰弱。1356年,高丽乘机遣军分东西两路进攻元朝,占领我国东北的一些地方。明朝建立后,便着手收复被朝鲜所占的土地。1388年派兵到辽东。高丽国王辛祸急派大将李成桂统兵前去应战。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他的父亲李子春为地方豪族,曾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出兵进攻,李子春自知不敌,率部投降,被任命为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子春死,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参与政治活动。这次又被派往辽东前线。

明军与朝鲜军接触不久,双方议和,划定边界。从此,鸭绿江和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边界。

李成桂从鸭绿江威化岛回师开京后,发动政变,废国王辛祸,立辛昌为王。翌年又废辛昌,立恭让为王,自掌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再废恭让王,自即王位,次年改国号朝鲜,1394年迁都汉城,建立起李氏王朝。

李成桂掌握政权后,首先进行田制改革。1390年3月下令烧毁公私田籍,没收一切庄园,重新丈量全国土地。1391年颁布“科田法”,把文武百官分为18科(即等级),按科把京畿道的土地授给官僚。科田可以世袭,但不准买卖。京畿以外的土地作为“军田”,授予当地中小封建主,狩田者必须服兵役。凡得科田和军田者,以地租代替俸禄。此外,还有赏赐功臣的“功臣田”、“别赐田”,也世袭使用。其他未分配的土地为国家控制的公田,由农民耕种,农民直接向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徭役。

1401年,李成桂又颁布《经国大典》,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中央最高国家机关为议政府,下设六曹(六部);中枢机构有承宣院;军事机构轩三军府(后改设五卫都总府);废私兵,行府兵制,设“军保”,征收“军布”或“保布”,以为军事开支的财源。

李氏朝鲜的封建等级森严而又复杂。最高等级是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其下是“中人”和“胥吏”两个等级,他们是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被统治阶级中的一般平民称良人或是常人,这两个等级的人虽然都具有人身自由,但都不得为官。再次是奴婢,他们的地位近于农奴,是社会最下层的贱民。

后来,李氏王朝又推行号牌法。即由政府颁给16至70岁的居民每人一块牌子,上面烙有官府印记,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户口,保证封建国家的收入和兵源。

在对外关系上,李成桂一直遵循亲明抗倭的政策。他十分注意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在保护一定的独立性的同时,百般讨好、结纳,将明朝作为自己的依仗。与此同时,对待日本人则坚决抵制。他在任将军时,便多次出兵抗击倭寇。

李成桂英明一世,到晚年也不免犯些过错。1398年,因他迟迟不能作出传位决定,引发王位继承人之争,差一点酿成大乱。虽然最后被李成桂摆平了,但他的权威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万般无奈之下,他将王位传与次子李芳果,李芳果就是后来的定宗。李成桂自称太上皇,又过了近10年的清闲日子后,染病去世。

在这以后,李氏朝鲜政权日益衰弱。

帖木儿

跛子帖木儿(1336~1405年),中世纪时期中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指挥家,他复兴了成吉思汗先前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帖木儿几乎一直为了扩大并保持他辽阔的疆土而不停地战斗着,使他的帝国疆土西至地中海,南到印度,北部则到达了俄国。

1336年,跛子帖木儿出生在渴石国(Kesh)一个二流军事家庭,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勃兹(Shakhrisabz)。跛子帖木儿的名字是因为他的左腿局部麻痹瘫痪。尽管出身卑微、身体残疾,可聪明机智的帖木儿还是进入了蒙古察合台国(Jagatai)(地处中亚,今天的土耳其斯坦Turkestan和中西伯利亚地区)政治与军事阶级的上层。

1370年,已经位居察合台国首席大臣的帖木儿推翻了可汗的统治,建立了他在察合台国的领导地位。他宣称自己是一个蒙古人,并且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目的在于复兴这个曾经的帝国。在接下来的三十五年里,帖木儿发动了扩张领土的战争,镇压了国内所有的冲突。然而,与成吉思汗不同的是,帖木儿是把目标集中在对征服土地的掠夺上,并把财物运回了他的撒马尔罕(Samarkancl)。他并没有把这些新的国家联合起来并入他伟大的帝国,而是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破坏和层层的皑皑白骨,以此来纪念他所取得的胜利。尽管帖木儿对艺术与文化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诚,并把撒马尔罕建成了文化中心,可他领导的对外战争却激化了野蛮与残暴。

控制了最初的邻近部落之后,帖木儿将目标移向了波斯,1380年至1389年间,帖木儿征服了伊朗、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和乔治亚。1390年,帖木儿入侵俄国,1392年,回到波斯镇压波斯人的反抗,帖木儿率军杀戮了所有反对他的波斯士兵,并屠杀了他们家里的亲人,焚毁了他们的城市。

帖木儿在运用战略战术方面是个优秀的天才,他个人的勇敢作战也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土气,他领导的军队人数经常在十万以上,军队组织与成吉思汗的极为相似;在时间延续较长的战役中,他的骑兵们手里拿着弓和剑,率领着余下驮着粮食和军需用品的战马行进。

1398年,帖木儿入侵印度,他的好战和确保王位的愿望成为他这次入侵再明显不过的原因。他率领军队夺取了德里,屠杀了城里的居民,毁坏了所有无法运回撒马尔罕的财物,然后离开了那里。毁灭就这样完成了,德里人民后来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才恢复了侵略前的状况,帖木儿连这里的平民百姓都没有放过。1398年12月17日,巴尼巴特战役之后,帖木儿又使十万被俘士兵死在了他的剑下。

1401年,帖木儿征服叙利亚,屠杀了大马士革的两万居民。1402年,帖木儿打败了土耳其苏丹拜亚吉德一世。从那时开始,即使是那些远离帖木儿控制范围的国家也认识到了他的军事力量,为他进献贡物,以免这个狂暴的部落入侵自己的领土。1404年,帖木儿甚至开始收到来自埃及首领和拜占庭君主约翰一世进献来的贡品。

此时的帖木儿帝国已经可以和成吉思汗时期的帝国相匹敌了,他还拥有一座装满金银财宝的宫殿。然而,已经六十岁的老战将帖木儿并没有满足现有的一切,他还准备入侵中国。1405年1月19日,帖木儿还没有来得及执行这个计划就与世长辞了,享年六十八岁,他被葬在古尔埃米尔陵,这是撒马尔罕保留至今最伟大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按照帖木儿的意愿,他想将帝国平分给他的子孙们。无需惊讶,帖木儿的这些继承人们也都嗜杀成性、野心勃勃。1420年,经过几年的交战,帖木儿的小儿子沙鲁克(Shahrukh)凭借在国内战争中成为唯一的战胜者而继承了父亲留下的整个帝国的领导权。

毋庸置疑,帖木儿是一位强大的军事领导者,可他缺乏建立一个真正帝国的政治头脑。被征服的领土仅仅为帖木儿提供了一座劫掠的仓库和一批被士兵们屠杀掳掠的人口。他没有留下任何的功绩,只留下了被征服的流民、烧焦的土地和高高堆起的皑皑白骨,然而,我们不能怀疑帖木儿所取得的巨大的征服成果,还有他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直接影响并控制了14世纪大部分的中亚地区,使许多国家普遍增强了军事力量,武装保卫他们自己,来抵抗帖木儿和他的骑兵部落的袭击。

帖木儿凭借着他的军队规模和军事力量攫取了权力与领土,并且维持了他极端冷酷无情的统治。在这份排名里,与他极为相似的人物有阿道夫·希特勒与萨达姆·侯塞因,帖木儿的残杀成性胜过了后者,而他统治的维持时间却远远短于前者,因此他被排在了两者之间。

斯特凡大公

斯特凡接连打败匈牙利国王和鞑靼的入侵,声威大震。这两次战争都以漂亮的歼灭火战结束,充分显示出斯特凡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两次胜利大大增强了摩尔多瓦人民抗击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勇气和信心。斯特凡觉得时机已成熟了,他开始实施设想已久的计划,像他钦佩的扬库·洪尼阿德大公那样,建立罗马尼亚三国的反奥斯曼同盟,团结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力量来抗击土耳其人的入侵,为基督教世界牢牢守住门户。

这时,南方的蒙特尼亚控制在亲土耳其的拉杜大公手里。蒙特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南侧和多瑙河以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往西通往匈牙利和西欧、往北通往摩尔多瓦、波兰和立陶宛的门户,土耳其人通过傀儡控制了蒙特尼亚,等于掌握了通往欧洲大门的钥匙,随时可以发动侵略。必须把蒙特尼亚从土耳其人手里夺过来。

从1470年起,斯特凡趁土耳其人忙着在亚洲同土库曼人打仗的机会,多次出兵蒙特尼亚,要把拉杜大公赶下台。1473年底,斯特凡终于在一次战役中击溃拉杜的军队,乘胜攻占了蒙特尼亚首都登博维察堡(布加勒斯特),扶立拉约特·巴萨拉布为君。巴萨拉布答应参加反奥斯曼同盟。

精明的穆罕默德苏丹觉察到斯特凡所追求的目的,决定组织一次紧急讨伐。奥斯曼帝国的希腊总督,土耳其军队最出色、最凶恶的统帅,宦官苏里曼接到苏丹的诏令,要他率领他的全部兵力进攻摩尔多瓦,把那个胆大妄为的大公押到伊斯坦布尔去接受惩罚。

斯特凡大公一听到消息,立即派人分头向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和匈牙利国王马特伊求援。马特伊虽然是他的冤家对头,但这人在反抗土耳其侵略方面还是一条好汉,而且保卫摩尔多瓦也就是保卫波兰和匈牙利,土耳其人是决不会只停留在摩尔多瓦境内的。斯特凡还同时派人给教皇和威尼斯送去了求援信。

基督教盟友的援军迟迟不见来,土耳其的大军却已经出动了。公元1474年初冬,苏里曼从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堡出发,率领12万木军横穿希腊北部,经色雷斯、保加利亚向多瑙河挺进。船只满载着粮草和服装从黑海驶向多瑙河口。斯特凡花了不少力气扶上台的巴萨拉布大公这时已投降了土耳其,而且为虎作伥,为侵略军大效犬马之劳。

摩尔多瓦面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斯特凡大公立即发出全国紧急动员令,并在瓦斯卢伊宫建立大营,指挥抗击土耳其入侵的战争。他再次派出使者向基督教各国君主和教皇庇护紧急求援。正在欢度圣诞节的各国君主依旧只是口头上许诺,只有波兰派来了两千援军,特兰西瓦尼亚的塞克列人佩服斯特凡大公是个英雄,倒呼啦啦来了五千人自愿参战。

由于时间紧迫,斯特凡只集结起四万军队,而且大部分是刚放下犁杖的农民,加上援军也不到五万人。斯特凡清醒地估量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再次采用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沿途袭扰、伺机决战的策略。

圣诞节时,土军前锋侵入了摩尔多瓦国境。摩尔多瓦的农民战士们遵照统帅的命令,掩藏粮食和牲畜,填塞水井或往井里下毒,躲在森林里袭击敌人,夜里摸进敌营放火。另外一些人数较多的部队则在每一处险要关口阻击敌军,他们熟悉地形,一旦遇险就及时转移到下一处隘口继续抵抗。天公似乎也来帮忙,接连数天阴雨绵绵,河谷里洪水泛滥,道路堵塞。土耳其大军追踪着斯特凡的军队,在山谷里艰难而缓慢地跋涉,尝尽苦头,疲惫不堪。他们一路骂声不断,恨不得抓住斯特凡生吞活剥了他。

土耳其大军终于还是逼近了瓦斯卢伊,决战的时候到了。斯侍凡大公把大臣和将领们召到瓦斯卢伊宫的议事厅,带领他们吻着十字架向基督起誓,决心与入侵的异教徒决一死战。随后,大公对战斗进行了周密部署。大臣和将领们喝过誓师酒后,都匆匆赶回自己的部队去了。

斯特凡精心选择的战场就是瓦斯卢伊城南的沼泽地,这里是拉科瓦河与伯尔拉德河的汇合处,沼泽两岸只有一座高桥相通,是土军的必经之地。这种地形使土军不能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其重甲骑兵也不易涉越,但却有利于摩尔多瓦轻骑兵的袭击。

公元1475年1月上旬的最后两天,斯特凡大公看见浓雾笼罩着大地、森林和沼泽,他在胸前虔诚地画了个十字,说:“这是上帝在帮助我。”随即,迅速下达了作战命令。10日拂晓,摩尔多瓦的轻装部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运动到沼泽另一边的小树丛里,向正在前进的土耳其军队突然发起虚张声势的攻击,他们擂鼓吹号,大声呐喊,并纷纷放箭。

搜寻已久的敌人终于出现了。土耳其将军们立即作出反应,把部队转向一侧,向沼泽冲去,并督促后队跟上,以便包围和歼灭敌人。土军艰难地涉越过沼泽,冲到树丛跟前。浓雾挡住了视线,他们以为树丛后面就是开阔地带,敌军正摆好了阵势等他们去决战。兴奋的土军将领下令夷平树丛,整队进攻。正当他们朝假想的敌人冲去时,斯特凡大公的主力部队从侧翼和背后分三路杀了出来,这个打击突然,迅速而有力,造成了土军的恐慌。炮车和牲畜陷进了沼泽,乱作一团的士兵你冲我撞,在雾中自相残杀。后退也是死路一条,只有奋力前进才是生路。前锋部队砍倒树丛后,绝望地发现前面是另一片沼泽。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跋涉,这样正好落入了摩尔多瓦人的伏击圈。

土耳其大军整个被驱赶进了沼泽,弩箭、标枪和霰弹暴雨般落到他们头上,摩尔多瓦的轻骑兵到处截杀爬出沼泽的土军士兵。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奥斯曼帝国的12万大军全军覆没,土军统帅、副王和八名著名的总督当场就擒,沼泽里死尸枕藉,血腥扑鼻,惨不忍睹。

瓦斯卢伊战役(也称高桥战役)的胜利震动了世界,这是奥斯曼帝国开始扩张以来,基督徒对土耳其人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基督教国家的人民欢欣鼓舞,斯特凡也因之成了轰动一时的传奇英雄,人们称颂他是喀尔巴阡山的雄鹰,伟大的战士和统帅。

斯特凡并未陶醉于胜利和荣誉而忘乎所以,他清醒地看到,更大的危险和更严峻的考验将不可避免地很快到来。他在胜利后不久写给基督教各国君主的信中说:“那个邪教徒皇帝听到这一切,必定图谋报复,将在五月亲率大军,倾巢出动,扑向我们。我们的国家,基督教世界的这座大门一旦失守,整个基督教世界就将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我请求诸位派遣你们的勇士前来援助我们打击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为此,他还派出使者,携带缴获的奥斯曼军旗,去献给波兰国王和匈牙利国王,请求他们援助。两位国王都信誓旦旦地满口答应。斯特凡还向教皇庇护和其他基督教君主派去求援的使者。

斯特凡断定奥斯曼苏丹会倾尽全力来报复,下一次战争将是一场极其艰苦激烈的大战,同时也是一次机会。他如果能像扬库·洪尼阿德大公那样,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多国联军,一举击溃奥斯曼军队,也许将从此解除土耳其异教徒对基督教世界的威胁。由于基督教各国君主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他们已经觉得这个强悍的摩尔多瓦大公对他们是一个威胁,巴不得他同土耳其人拼个两败俱伤。因此,斯特凡的雄心壮志将注定成为泡影,他本人也将注定成为一个孤军奋战,备尝艰辛和屈辱的英雄。

正如斯特凡所预料的那样,穆罕默德苏丹对高桥惨败大为震怒。他处罚了有关大臣,自己绝食三天,以示报仇雪耻的决心。这一年五月中,讨伐开始了。苏丹亲自挂帅,驻跸奥德里。如云的舰队将向北方集结,阿纳托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奥斯曼军队将分12路向多瑙河沿岸城堡和渡口进发,每尊大炮用十对牛牵引,小炮用六对牛,数千辆大车满载粮草和用具,各式各样的兵种混杂在一起。奥斯曼帝国的庞大战争机器开动了。

可是,一种普通的疾病——风湿痛,使运转的机器嘎嘎地缓慢停下来。穆罕默德虽然还不满50岁,但是操劳、战争——他每年都要打仗,和没有节制的肉欲,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这一年夏天潮湿多雨,风湿痛发作得更加厉害,使他行动困难。病一时治不好,他又不愿把惩罚摩尔多瓦人的胜利让给别人去享受,战争于是一天天拖下来,直到第二年春天。

穆罕默德的风湿痛为斯特凡争取到近一年的时间,可是不断的外交努力仍然没能争取到任何具体的援助,只有一大堆许诺和一纸令他屈辱的条约:那是他1475年7月同匈牙利国王马特伊签订的,他承认马特伊的宗主权,马特伊则答应给予他政治和军事援助。这时,发生了威尼斯人的叛卖行为,他们同土耳其苏丹缔结了停战协定,出卖了黑海沿岸同摩尔多瓦大公有着友好和亲戚关系的卡法和曼谷普城堡。斯特凡怀着悲愤的心情,决心独自抗击奥斯曼侵略军。

1476年春天,穆罕默德出征的消息一传来,斯特凡就命令摩尔多瓦的所有教堂和修道院进行祈祷,全体战士斋戒一日。然后告别了家人,带着长子亚历山德鲁和部队起程南下。五月末,他在雅西接见了穆罕默德的来使,断然拒绝了土耳其苏丹要他投降、纳贡、交出城堡和送儿子做人质的要求。战争已不可避免。

就在20万奥斯曼大军一浪接一浪从南涌来的时候,土耳其人的帮凶鞑靼人也侵入摩尔多瓦北部,与奥斯曼军队相呼应,对摩尔多瓦形成南北夹攻之势。斯特凡只好把来自北方的民军派回去保卫家园,自己亲率一万二千精兵抗击奥斯曼侵略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大敌人,斯特凡仍然采用行之有效的老战术。他下令实行彻底的焦土抗战,无法带走的粮食和器物一概烧毁,并烧掉大路附近的青苗和草堆,用煮熟的毛茛往水井里投毒。他亲自指挥军队据险防守,步步阻击,并派出游击队袭扰敌营,使侵略军无法安睡。斯特凡的战术使敌军吃够了苦头。土耳其编年史家西亚德丁在记述这次战争时,写道:“军队一连数天不知往何处行进,找不到粮秣,也无法安眠。”

7月26日,在战地村附近的白谷一带的森林里,发生了摩尔多瓦有史以来最激烈残酷的战斗。斯特凡亲率主力部队在这里袭击挺进的奥斯曼军队,他期待重演高桥之战的胜利。虽然摩尔多瓦战士们又一次表现出伟大的英雄气概,但敌人实在过于强大了,经过一天的殊死战斗,摩尔多瓦勇士们大部分倒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大臣和将领。斯特凡带领剩余的部队,借助防御工事和夜幕的掩护撤进了深山。

获胜的奥斯曼军队趾高气扬,一路抢掠烧杀,占领了摩尔多瓦首都苏恰瓦。后宫眷属、政府和人民早已疏散,土耳其人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他们忿而将这座名城付之一炬。

但是战争并不像侵略者所想象的那样已经结束。不屈不挠的斯特凡又从山上的牧羊人和农民中集结起一万六千名战士,开展了一场全面的游击战争。时值酷暑干旱,粮草缺乏,土耳其的军需部队到处受到袭击,马匹被砍死,牛被扎破肚子,大车被烧毁。上帝也终于来帮忙了,鼠疫开始流行,大量士军感染了这种可怕的疾病,浑身乌黑地死在异国的土地上。匈牙利国王大概觉得双方都拼得差不多了,于是也派来了援军。穆罕默德见势不好,下令撤军。士军在8月末掉头南下,急欲逃离这个可怕的国家,沿途又遭到摩尔多瓦军队的袭击,损失惨重。与此同时,鞑靼人在北方的入侵也被击退了,余部流窜到沿海一带后被歼。

摩尔多瓦人民在斯特凡大公的领导下,以同仇敌忾,英勇牺牲的精神,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但这次胜利的代价也十分惨重,经过蝗阵般的奥斯曼大军的蹂躏,整个国家已经奄奄一息和一片荒凉。斯特凡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带领大臣们到南方各地视察,慰勉百姓,偿还他们的牲口,重新修缮烧毁的寺院和房屋,并亲自在战火燃烧过的土地上下种。他要尽快使国家和人民从毁灭中恢复元气和信心,以迎接今后的挑战。

弗尔南德兹·哥杜巴

费尔南德兹·哥杜巴(1453~1515年)所取得的赫赫功绩使他赢得了“伟大统帅”的称号,并且给16世纪的战争带来了一场大革命。他为步兵配备了火绳钩枪(一种沉重的火绳枪),使西班牙军队的欧洲军事强国地位得以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哥杜巴的父母都是贵族,他十六岁之前就参加了格拉纳达(Granada)反对穆斯林占领者的战争,后来在醚牙王室宫廷充当侍者。1482年至1492年,酣巴作为下级军官勃口反对摩尔人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八百多年来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占领。在这段时期里,哥杜巴磨炼了他的军事战术与技巧,并展示出了他个人的英勇善战。在蒙特弗里欧包围战(Montefrio)中,哥杜巴率军发动攻击,亲自登上云梯攻破了摩尔人的防御墙。

1495年5月,哥杜巴奉女王之命,率领二千一百名士兵进军由意大利支持的曾入侵半岛并被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打败的那不勒斯王国作战。由于哥杜巴的军队训练不当,加上与意大利盟军的不和,哥杜巴不是法国军队的对手,在塞米纳拉(Seminara)战役中大败。

塞米纳拉战役失利后,哥杜巴撤军,并开始执行一套严格的军队训练计划,重新组织军队。由于对方军队人数多于自己,哥杜巴开始采用游击战,使敌军运输军需品的漫长的补给线疲惫不堪,他避免与法军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除非作战形势非常有利。哥杜巴就这样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俘虏了法国将军,到了1498年,他收复了意大利所有的失地。

返回西班牙之后,哥杜巴吸取战争中的教训,重新改组军队。他为步兵团士兵配备了一种烟钩枪,这种枪重量大,并可以抵在肩窝进行发射。哥杜巴还协调步兵、炮兵与骑兵共同作战,将他的军队分为各自独立的机动军事力量,取代了聚成—体的大宗兵力,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1503年,法国再一次入侵意大利,哥杜巴遇到了得以检验他军队改革成果的机会,率军回意大利参战。4月28日下午,哥杜巴率六百人到达塞里格诺拉(Cerignola)附近山坡的葡萄园,西班牙步兵刚刚在这里挖出一道防御沟,就遭到了法国一万兵力的进攻。一排又一排的法国士兵倒在了火绳钩枪的火力下,少数到达防御沟的法国人也在西班牙士兵的长矛下死于非命。哥杜巴军队在法军的第二次冲锋中同样坚守住了阵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器取得胜利的战斗,没有一个战场上的战争能与此次相提并论。

哥杜巴率军占领了那不勒斯,并迫使法军撤退至格利亚诺河(Garigliano River)。战争陷入僵局,双方隔岸对峙,谁也没有什么优势。1503年12月29日夜晚,哥杜巴趁夜色率领部分军队越过浮桥奇袭法国军队。步兵手中拿着火绳钩枪和长矛,在进攻中显示出了与先前防守时一样的致命杀伤力,加上哥杜巴训练有素的属下战将,并利用少量的交通工具,使这场艰难的战争变得平稳顺利起来。

1504年1月,哥杜巴俘虏了吉埃塔(Gaeta),法国在格利亚诺大战中失败后再没能建立起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久便签订协定,放弃了对那不勒斯的统治。

此时的哥杜巴,已经完成了他最后的一次战斗,被人们尊称为“伟大的统帅”。这位军事指挥家军事生涯的结束并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政治的产物。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惧怕这位伟大统帅的影响力,撤消了他将军的军衔,并将他召回西班牙。哥杜巴怀着对国王的忠诚服从命令回到了家乡,退役后定居在格拉纳达。1515年12月1日,哥杜巴死于在意大利战争中感染的疟疾,享年六十二岁。

哥杜巴之所以能够排在这份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将军的排名当中,不只是因为他在战争中首次有效地利用了火枪,更重要的是他革新性地将火枪融入了手拿长矛作战的传统步兵团当中。尽管后来的西班牙统帅将哥杜巴的军队组织形式与战术策略做出了调整,但哥杜巴的大部分观点还是对西班牙在17世纪取得欧洲战场的主导地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哥杜巴给战争带来了大革命,并关键性地推动了中世纪战争中的武器变革,将钢刀和长矛转换成了火器与炸药。

苏莱曼一世

被土耳其人称为“立法者”、被西方人称为“最棒的人”的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赢得了16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导家之一的荣誉。在他四十余年间的十三场重大战役中,苏莱曼一世扩大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直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军事威力的国家。

1494年11月6日,苏莱曼出生在特拉布宗(Trabzon),成为众多土耳其苏丹成员中的第十位苏丹。苏莱曼的青少年时代第一次入伍的军队是由祖父领导的,后来又参加了父亲的军队,当时的战斗主要是保卫奥斯曼帝国进行有限的领土扩张。1520年,父亲塞利姆一世[第73位]去世,苏莱曼继承了王位,立即开始了他扩张帝国领土和扩大帝国影响的作战计划。对于这位新苏丹来讲,最幸运的是他有一位能干的维齐尔(vizier)(注:伊斯兰教高官)易卜拉欣·帕夏(Ibrahim Pasha),他为苏莱曼监管内政事务,得以使苏莱曼可以从这些宫廷职责中解脱出来,带领军队决战疆场。

苏莱曼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一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军队由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和工兵团组成。他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是借口为其受到怠慢的外交使节报仇而出兵的匈牙利战争。事实上,在苏莱曼大部分的战役中,保护领土和扩张版图才是他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

1521年,苏莱曼的军队占领了贝尔格莱德,1522年,移师罗得斯岛,在那里遇到了圣约翰武士团保卫者的抵抗,这些骑士构成了土耳其控制海岸线交通和征服地中海的首要障碍。经过了六个月的围攻,土耳其军队没能攻破岛上坚固的防御工事。战争陷入僵局之后,苏莱曼建议罗得斯岛投降,交换条件是土耳其军队将保证圣约翰武士团的骑士安全撤回。他熟练的谈判技巧,加上他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苏莱曼在未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了他的目的,这种谈判技巧在苏莱曼未来的战争中还被再次利用过。

苏莱曼在处理国内威胁到他统治的派系斗争中也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才能。他迫使所有的反对派,尤其是那些雇佣的土耳其苏丹近卫军几乎时刻都处于战争的状态,这尽管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这位苏丹的态度,可这毕竟逐步耗尽了他们绝大多数反对势力的反叛劲头。

1526年,匈牙利再次威胁奥斯曼帝国边境,苏莱曼首先使邻近国家波兰签订了其保证中立态度的协约,随后率领八千人的军队展开了对抗匈牙利的战争,8月29日,苏莱曼的军队在莫哈奇平原(Mohacs)进攻匈牙利主力部队。经过了一系列的正面进攻和大量炮火掩护下的侧翼攻击之后,土耳其军队杀死匈牙利军队一万五千余人,包括国王路易斯和匈牙利大多数的宫廷大臣。随后苏莱曼占领了布达王宫,并安置自己的亲信登上了匈牙利王座,1529年,苏莱曼率领军队进攻奥地利的哈布斯王朝。尽管他没有取得这次战争的完全胜利,可他最后还是设法与奥地利谈判签署了和平协议,使他巩固了与他在匈牙利取得的同样的权力。

西部边境稳定之后,苏莱曼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东部边境的敌人。1534至1535年,他出兵入侵波斯,并占领了大不里土和巴格达。与此同时,他与法国缔结盟约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并为土耳其与法国建立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友好关系。

就在进行波斯战争和与法国谈判的时期,苏莱曼派巴巴罗萨(曾是海盗)带领海军乘大型战船前往地中海并在那里建立了霸权地位。1538年9月27日,巴巴罗萨在普利维扎战役中战胜了威尼斯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从而奠定了土耳其在地中海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地位。普利维扎战役之后,土耳其海军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南欧国家和北非沿岸国家的奇袭战争,这些战争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之久。在由巴巴罗萨掌握制海权的同时,苏莱曼继续进行着他对波斯的战争,最终在1555年以阿米沙协约的签订结束了这场激烈的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埃尔斯伦(Erzerum)、爱瑞瓦恩(Erivan)、梵(Van)、大不里士和格鲁吉亚都并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在苏莱曼戎马生涯的后期,他采用发动间歇性的战争来保证奥斯曼帝国的安全。1566年,七十二岁高龄的苏莱曼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入侵奥地利,然而9月5日,他却死在了军队的阵营里。三天后,他的军队就战胜了奥地利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成功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苏莱曼自己在战场厮杀和扩大领土的期间,他明智地选用能力突出和值得信赖的管理官员来掌管政府。他在指挥协调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共同作战方面具有卓越的才干,这为他带来了持久的胜利,并且使土耳其成为16世纪最具军事威力的帝国之一。

苏莱曼的盟友与敌人都称他为“最棒的人”,是因为他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都很有造诣。在国内他也同样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任人唯贤,选用合适的人才来管理他出征时的帝国。苏莱曼的统治正当公平,人民都称他为“立法者”(Qanuni),这位伟大的苏丹还在国民中鼓励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苏莱曼在众多有影响力的土耳其苏丹中是最成功的一位苏丹,也是最后一位成功的苏丹。他的儿子们缺乏统治者必备的才能,大多数还互相残杀来争夺继承权,迫使苏莱曼不得已处死了其中的两个儿子。其后果就是在苏莱曼死后,帝国统治阶层中那些懦弱、放荡和愚蠢的领导者们比那些真正具有领袖特征的人要多得多。这个由苏莱曼统治的控制范围包括大半个巴尔干半岛、非洲北部、中东和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就这样在以后几代人的统治下逐渐没落了。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是一位西班牙的殖民者、冒险家;是秘鲁印加王国的征服者;也是绞杀印加古老文明的刽子手。他也许是他所处的殖民时代里最野蛮的征服者、殖民者。尽管皮萨罗目不识丁(一生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学会写)但是他所创造的伟大军事功绩却是他那个时代无人可比的,他的征服对今天秘鲁、厄瓜多尔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无人歌颂皮萨罗,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可能被抹掉的。

皮萨罗于1475年生于西班牙特鲁希略土,他的父亲是一名穷乡绅,他是父亲的私生子。少年时代皮萨罗没有上过学(他的一生中也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性格非常怪僻。由于生活贫穷,皮萨罗不得不替别人牧猪,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他经常把怨恨发泄在猪的身上,因极不负责,经常遭到主人的责骂。有一次,他把猪给丢了,皮萨罗害怕遭到严厉惩罚偷偷地溜走了。当时新大陆刚发现不久,西班牙的殖民触角已经伸到美洲,皮萨罗在西班牙走投无路,乘机搭船到新大陆,希望能够找到人们传说中的财宝,这也是他殖民生涯的开始。

1502年到1509年,皮萨罗生活在加勒比海岛屿中的希斯盘纽拉岛。1513年皮萨罗参加了一个探险队,该探险队沿着南美东海岸南下,发现了太平洋。在探险过程中皮萨罗学到许多航海知识,对地球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切为他以后的殖民活动奠定了基础。1519年皮萨罗来到巴拿马,并在此定居下来。当时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黄金的热潮冲击着他,他下定决心去征服掠夺,当时科尔特斯已经占领了北方,皮萨罗只好向南打算。1522年,皮萨罗通过关系认识了一位西班牙探险家阿尔·安达哥瓦雅,安达哥瓦雅在此之前访问过印加帝国,并且满载黄金珠宝而归。当皮萨罗得知印加帝国的人使用黄金盒子,用金盆子来喝水吃饭时,激起了他的强烈征服欲和掠夺欲;而科尔特斯的征服给了他不少经验和启发,这—切促使皮萨罗去征服印加,去掠夺诱人的黄金。

1524年11月,皮萨罗纠集一伙西班牙亡命之徒,以印加黄金为诱惑促使他们投资200磅黄金,买得1艘船,又招收了112个西班牙亡命之徒,带上若干印第安奴隶,开始了第一次远征,目标就是安达瓦哥雅所说的印加。皮萨罗自封为探险队长,从巴拿马出发沿着太平洋东海岸南下。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探险船来到一个河口,当地印第安人称这条河为毕鲁河。皮萨罗误以为印第安人所说的毕鲁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印加黄金帝国,因此他就把印加帝国称为秘鲁(这也就是今天秘鲁共和国国名的由来)。其实,皮萨罗还远没有到达印加国境,然而远征队已经死亡30多人,在毕鲁河口,皮萨罗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不得不泊到另一个港口,上岸驻扎,准备继续搜索。这时候他们带来的食品已经快用尽了,但又没有一点外援,皮萨罗不得不把他们惟一的船派回去取供应品,探险队也就被困在这个海港。47天以后,当供应食品到达后,远征队又饿死了20多人,因此皮萨罗把这个海港起名为“饥饿海港”。第一次远征受挫,对皮萨罗打击很大,他一度失去信心,准备返航,但是印加人的黄金又深深吸引着他,他决心继续下去。

一路上皮萨罗惊喜地发现印第安人的村落一个个扩大,他们的黄金饰品也越来越大,这大大刺激了皮萨罗的掠夺欲,皮萨罗意识到自己要寻找的印加帝国也越来越近。他们见到黄金就抢,遇到印第安人就杀。后来,由于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皮萨罗进展缓慢,甚至停滞。1524~1525年皮萨罗的远征只到了今天的哥伦比亚地区,远征的目标仍然没有达到。

皮萨罗意识到以前使用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因为西班牙人和印加人比例悬殊太大,必须要采用新的方法来对付印第安人。1526~1528年,皮萨罗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远征。这一次远征收获远远超过第一次。皮萨罗知道自己力量单簿,因此一路上收敛了不少,到处装出一副亲善无害的样子,用小恩小惠收买印第安人,赢得了纯朴的印第安人的热情接待,他们向西班牙军队赠送了大量食品、金银、布匹,皮萨罗欣喜若狂,他的计策终于发挥了作用,真正做到了不战而胜。两次远征,尽管皮萨罗取得一些成功,得到一些黄金,但是仍然没有找到神秘富饶的印加帝国,自己也消耗了大量黄金,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决定回国请求国王查理一世援助。1528年,皮萨罗带着几名印第安人和许多精美礼品回国。翌年,西班牙国王看到征服印加有利可图,就授权皮萨罗为全权代表,代表西班牙去征服秘鲁,并且为他提供军费,组建了一支军队,皮萨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皮萨罗回到巴拿马,用西班牙皇帝的援助组建了第三支远征队,但是还是不足200人,而他要去征服的是有五六百万人的印加,并且当时皮萨罗已经56岁了。远征队于1535年从巴拿马出发,1537年皮萨罗登上了秘鲁海岸,他只带了177人和62匹马向内陆推进,进入了印加人的一个重要城市——卡哈马城。当时印加帝国内部刚刚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国势很弱,新登位的国王阿塔华尔帕十分惧怕皮萨罗,不敢采取积极抵抗的态度,阿塔华尔帕留下了大部队,率领手无寸铁的五千侍从同皮萨罗谈判。皮萨罗命令部队发动进攻,这实际上是一场大屠杀,西班牙不损一兵一卒,而印加的士兵几乎全军覆灭。这样皮萨罗很顺利地打开了进入印加帝国首府的北门,控制了印加君主,开始实现他的黄金梦。

皮萨罗攻入卡哈马城后,把阿塔华尔帕软禁起来,这是他从科尔特斯那里学到的经验。他的战略正确无比,印加帝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制,所有的权力来自印加皇帝,在印加人的心目中,皇帝不是人而是神。皮萨罗控制了印加王,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印加帝国。由于国王被囚,印加人失去了精神支柱也就没有力量对西班牙人的入侵作出反应。皮萨罗把印加王囚禁在一所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9英尺的石室里。印加王知道西班牙人想要的只是黄金,因此他对皮萨罗许诺,给皮萨罗以充满关押他的石室那么多的黄金,惟一的条件就是释放其本人。皮萨罗欣喜若狂,并且主动打开印加国王的镣铐,但是忠于诺言的印加皇帝认为只有赎金交齐才能解下镣铐,自己又主动带上,善良的印加王并不知道,对于殖民者而言诺言是毫无意义的。印加人为了赎回他们的国王,从全国各地拿来了黄金,来填充石室。然而当赎金齐了后,皮萨罗却失言,于是印加国王继续被囚禁。不久,皮萨罗又自设法庭,把阿塔华尔帕送上了断头台,除去了后患,这样皮萨罗成了印加的真正统治者。阿塔华尔帕的死,也预示着印加帝国的灭亡。

1533年11月,皮萨罗开进印加首都库斯科,印加人未作任何反抗。不久皮萨罗模仿科尔特斯立一个新的印加皇帝做傀儡,利用这个傀儡,皮萨罗开始实现他的黄金梦。西班牙人洗劫了皇宫、神庙、花园和一切公共建筑,只要是稍微贵重一些的物品都被掠夺,印加人大批逃亡。皮萨罗把掠夺的黄金,五分之一送给西班牙国王,五分之四同他的部属瓜分了。印加入的文明中心——库斯科被破坏得不堪入目。1535年皮萨罗放弃了被毁坏的库斯科,创立了利马市,该市成了日后秘鲁的新都。

迪戈·德·阿尔玛格是皮萨罗的一个亲密的同事。他曾经大力支持皮萨罗的探险,给皮萨罗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疯狂的掠夺过程中,他认为皮萨罗分给他的战利品太少,极不公平,他多次要求皮萨罗重新分配,但是皮萨罗野蛮地拒绝了,因此阿尔玛格怀恨在心。1537年阿尔玛格率领他的一部分支持者发动叛乱,但皮萨罗早有准备,很快平息了叛乱,阿尔玛格被捕获,并被处死刑。皮萨罗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因此对叛乱的残余并没有深究,这就留下了致命的祸根。1541年,在皮萨罗占领库斯科的第8年,阿尔玛格的一伙死党暗杀了这位66岁的殖民领袖。

在殖民史上,皮萨罗是残忍的代表,但是他的残忍性格并不影响他伟大的军事功绩。皮萨罗创造的以少胜多的例子在军事史上是极为引人瞩目的。皮萨罗以180人的力量,成功地征服了有600多万人口的印加帝国,这在历史上是最惊人的军事功绩。而从作战条件来分析,西班牙人的火器是并没占绝对优势的火绳枪装火药费时,实际上并不如弓箭好用,尤其是在秘鲁的山地、丛林中;更何况皮萨罗刚进入卡哈马卡时,只有3人有火绳枪,不到20人有火器。西班牙人的胜利主要是靠指挥和决心,而不是常人所说的武器。当然皮萨罗也遇到不少好运气,但皮萨罗在军事指挥上的重要作用不能因为他是一个殖民者而加以否定。

皮萨罗征服了印加帝国后,在征服地区强行推行西班牙的宗教文化,这些地区至今的官方语言还是西班牙语,并保留着大量的西班牙文化。印加帝国崩溃后,南美洲也没有任何地方取得反欧洲征服的胜利,数百万印第安人仍然生活在南美洲。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从未得到过政权,欧洲的宗教和语言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可见皮萨罗这次远征意义深远。

皮萨罗的一生反映了西班牙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过程,皮萨罗本人也是一个典型的殖民者的代表。对于这个改变历史进程的西班牙人,后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皮萨罗的远征是当时历史的产物,皮萨罗是改变印第安人历史的人物。

莫里斯

1567年11月14日,莫里斯出生在德国的迪伦堡(Dillenburg),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戎马生涯。父亲沉默者威廉早期曾领导荷兰人民举行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起义,但却遭到了失败。可莫里斯却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了战争艺术理论,同时他也没有忽视义务教育的学习,他进入了海德尔堡学校,之后回到父亲身边,在安特卫普学校学习数学,后来在莱顿大学学习古典文学。

1584年,威廉遭到暗杀,十七岁的莫里斯接任了领导地位,这是他和父亲所始料不及的。尽管年纪轻轻,莫里斯却成为各省联合军政府的领导者,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统领军队将辖区扩展至包括荷兰和瑞兰德等邻省,除了掌管政府的职责以外,莫里斯还接受了海军与陆军上将的军衔,这些军职使莫里斯得到了荷兰所有军队的统领权。他在荷兰军队中大举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荷兰从西班牙手中赢得了独立。他对步兵组织的改革提供了军队中作战单位规模的雏形。他还是一位运用炮兵和工兵联合作战的包围战高手,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军饷制度和过硬的征兵规定对一个专业化的军事队伍非常重要,还建立了第一所军事学校培训军官。

莫里斯认识到荷兰要想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就必须重组军队。研究过罗马军队和非常喜爱数学的莫里斯将基本作战力量单位的人数减少至五百人,并将其组建成为一个类似于在未来军队中占主导地位的军队模式——“营”,莫里斯在这个编队内部的正中央安排了长枪手,各个侧翼布置了火枪手,这种安排能够使全部士兵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从而取代了前仆后继的作战方式。莫里斯依靠机动作战以补充人员的伤亡,在和平时期反复演练军队,以便他在战争中可以快速地将军队转移至出现危机的地域。

莫里斯还为他的军队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包括射程较远的点火火枪,并标准化了军中炮口径的尺寸,将炮架与发射支架综合运用在了步兵编队里。莫里斯对荷兰骑兵的改革却一直比较少,但他对这些马上士兵进行的大量的军事训练得以使他们在战争中能够迅速地对所发出的命令做出回应。

莫里斯还很关心每一位士兵和军官。他在地方征兵,制定严事的军队训练计划和军队纪律,并按照正规的标准提供可靠充足的军饷,这在16世纪的军队中是不常见的。莫里斯鼓励军官们进入地方大学进行学习,并在16世纪90年代早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陆军学校,培训军官。

到了1590年,莫里斯已经集结并训练了一支反应快、机动性强、行军神速并忠诚可靠的军队。由于西班牙军队调出了一部分军队去完成欧洲大陆以外的军事任务,莫里斯趁此机会于1590年占领了布雷达(Breda)和史坦柏根(Steenbergen),1591年又夺取了德文特(Deventer)、聚特芬(Zutphen)、奈梅亨(Nijmegen)和格罗宁根(Groningen)。此时的莫里斯已经控制了荷兰北部省,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将城市、村镇和河流联结起来筑成了一道由炮兵和工程障碍支持的防御体系。

修筑防御战线的同时,莫里斯继续进攻西班牙控制的南方各省。1597年1月24日,在恶劣天气的掩护下,莫里斯率领七千兵力在特恩豪特(Tournhout)向西班牙六千兵力发动了进攻。战争结束后,荷兰军队仅损失了一百人,而被杀死的西班牙军队则有二千五百人。1600年,莫里斯继续向南进军,入侵佛兰德斯省,7月2日,在佛兰德斯省的尼尔波特市击败了西班牙三千五百人的军队。然而这次胜利却给莫里斯带来了二千五百兵力的损失,加上补给线过于漫长,迫使莫里斯不得不撤回到了荷兰境内。

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莫里斯进行了几场小的陆地战和海上战斗,还平息了国内冲突。1609年,西班牙迫于他强大的军队和坚固的防线签订了长期的停战协定,可1621年莫里斯拒绝续签此协定并重返战场。然而在这最后的戎马时期里,莫里斯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胜利,1625年4月23日,莫里斯在海牙死于肝病,享年五十七岁。

尽管莫里斯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国外的入侵而进行保护家园的战斗,也没有去寻求征服其他的土地,可他能够排在这份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导家名单里的价值在于,他建立了机动作战部队“营”的雏形,并且提升了对征募士兵和军官们的关心和训练。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就是因为采用了莫里斯的改革创新并加以改进,从而成为了空前卓越的军事领导人之一,横跨整个欧洲的许多军队也都在模仿莫里斯创立的军事机构与训练技巧。

克伦威尔

1599年4月25日,克伦威尔出生在英国亨丁顿郡一个乡绅世家。他的童年鲜为人知。17岁时,克伦威尔去剑桥锡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1617年,父亲突然去世,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照料。两年后他又到伦敦学习法律。21岁时,克伦威尔与商人的女儿伊丽莎白·波琪结婚,从此在亨丁顿定居务农。1628年,他被选为亨丁顿自治镇代表,出席查理一世的第3届国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重重。克伦威尔和国王的反对派站在一起,抨击宠臣白金汉公爵,和专制王权进行坚决的斗争。1629年2月,他在两次会议上发言,揭露“君权神授”的拥护者曼沃林被提升为主教一事,并检举温彻斯特主教尼尔蓄意散布天主教影响的罪行,引起国会的重视。

1630年,亨丁顿市议会获得国王查理一世的新令状,改建亨丁顿市府。因为有关规定给市府委员以剥夺农民在公田上放牧以及对不服从市府领导的人处以罚金的权利,所以令状公布时,群众怨声载道。克伦威尔有感于公愤,为农民争权益。之后,他卖掉在亨丁顿的财产,带了1800英镑迁居到圣伊维斯小镇,后又迁居到剑桥附近的伊莱。

1640年4月,查理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不得不重新召开国会。反对派首领皮姆、汉普顿等再度当选。克伦威尔也从剑桥郡当选为议员。这届国会史称“短期国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1月,“短期国会”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克伦威尔的活动进一步引人瞩目。他参加了国会的18个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议案。国会开会后两周,他呈上请愿书,要求释放李尔本。12月30日,他动议《例年国会》提案的二读,结果“三年法规”得以制定。他还参加了《大抗议书》的起草,提出保证工商业自由、建立大臣对国会负责制、限制主教权力等要求。

查理一世拒绝《大抗议书》,并亲自带卫队到国会搜捕皮姆、汉普顿等5名反对派首领。行动失败后,他便前往英国北部,于1642年8月宣布讨伐国会。英国进入内战。

在历时4年的首次内战中,克伦威尔功勋卓著。他在亨丁顿、剑桥等郡招募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组成的千人骑兵队,在1644年7月的马斯顿草原一役中大胜,扭转了局面。1645年1月,国会授权他建立“新模范军”。6月,“新模范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主力,次年6月,克伦威尔攻克王党大本营牛津。不久,查理一世作了阶下囚。国会为了表彰克伦威尔的军功,授予他年收入2500英镑的庄园,他的家也从伊莱迁到伦敦。

首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独占了胜利果实。克伦威尔属于独立派,他对长老派独揽政权非常不满,更不愿失去自己的力量支柱——军队。他建议成立了全军大会,吸收鼓动军人参加。会上通过了《庄严协约》和《军队声明》,表达平等派的主权思想。1647年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长老派重要议员仓皇出逃,独立派从此掌握了国会实权。

克伦威尔加紧和查理一世谈判,希望就此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查理一世逃跑,并和苏格兰使者签订秘密协约,准备引苏格兰军队入境,配合王党叛乱,再次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立即转变态度,于12月29日在温德莎召开军官会议,吸收平等派军官和以前的鼓动军人到会,决定把查理一世交付审判。8月,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9月,他占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取得了第二次内战的胜利。

克伦威尔坚决主张处决国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敌人的罪名被处决。2月6日,废除上院。次日,取消王位。13日,通过把政权交给国务会议的法案。5月19日,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掉过头来镇压民主革命运动。3月底,他下令逮捕李尔本。4、5月间,又镇压了伦敦和福德的起义士兵,驱散了在圣乔治山上垦荒的掘地派。9月,率军侵入爱尔兰,镇压当地的民族起义。战争结束后,爱尔兰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掠夺。在侵略爱尔兰期间,克伦威尔挥师北上苏格兰,于1651年9月3日彻底消灭了查理一世儿子的军队,并掠走了爱丁堡的国徽。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率领一支火枪队闯入长期议会,宜布解散议会。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御用国会,成立护国主政府等。同年12月16日,克伦威尔就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政府约法》规定:护国主任职终身,兼任陆海军总司令;立法权属于护国主和国会;行政权属于护国主和国务会议。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了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