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岁逢戊戌,乃肖狗良辰。时为我院杰出的古陶瓷鉴定家,退休二十余载的教育家张浦生先生的本命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澳大利亚中国书店刘晓华女士的帮助下,要出传记为之贺。春节前张先生给我来信,要我代表南京博物院为书作序。我不敢推辞,遵嘱写上以下几句话,以为先生贺,并为先生寿。
张先生1957年自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江苏文管会工作,璇因机构合并而入职南京博物院。1962年张先生成为博物院瓷器库房保管员,始有兴趣学习瓷器,1964年开始专职研究瓷器,一晃至今已五十余载。那时的先生已沉迷此道,听从老师王志敏的教导,认定了研究古瓷,鉴定古瓷要从捡拾古瓷片做起。在扬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古城的工地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们捡拾的许多残瓷,如明故宫红彩龙纹残盘、釉里红凤纹瓦当等,现在都成了我院重要的藏品资料。随后的1966年,先生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古玉器和古陶瓷鉴定训练班,听了耿宝昌先生等的瓷器鉴定课,大有收益。
从此,先生的所有心血都放在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和研究上,即使是在“文革”下乡的七年时间里,瓷片,标本也成了他业余研读的对象和生活中的乐趣。回城回院后,先生更是全身心扑在陶瓷研究和鉴定实践上。他提出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论断,提出“一看青,二看花,官窑重青,民窑看花”的观点,被陶瓷鉴定界广泛接受认可。1986年,他被文化部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在此基础上,他勤于笔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鉴定心得转化为理论,撰写了《青花瓷画鉴定》《宜兴紫砂鉴定与欣赏》《青花瓷器鉴赏与收藏》《青花瓷鉴定》等著作。是一个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古陶瓷,特别是青花瓷鉴定的行家、大家。
满腹知识才华的张先生,乐于助人,更乐于育人。他是南京博物院的资深研究员,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以教育培养青年人为自己的使命职责。为此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编写了《中国历代瓷器特征、鉴定与保养》《青花瓷器概说》《怎样鉴定古代瓷器》等讲义。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特征、要领、口诀、比喻都是先生口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他常常背着沉重的陶瓷标本走进教室课堂,让学生既听讲课,又观摩实物,并且在学习中瓷片可以上手,这成为张先生讲学获得高人气的重要手段。他培养的陶瓷研究和古陶瓷鉴定的学生数以千计,其中就有我院的优秀人才——霍华研究员。在海外华人圈内,先生也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也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身影。他提出的收藏理念为“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也就是人们收藏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器物所蕴含的知识、文化和艺术,因而“识古不穷”,到时会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收藏当投资,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何富之有?
来信的末了,先生还告诉我,最近在我家乡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的元青花残瓷 “其中有国产料,与印尼,菲律宾出水相似,还有进口料。与红海出水之孔雀牡丹纹大罐雷同,值得重视。此港不仅销往东北亚,乃之远销东南亚,西亚,不愧为史有‘六国码头’之称。”
嗟乎!先生已八十有五,其关心文博事业的拳拳之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仰望。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 良
2018年春节于南京仙鹤门两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