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笔从戎
穿着军装的大学生
相传东汉初期,有一位通西域的英雄,姓班名超,字仲升,平陵(现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班超从小就刻苦耐劳,勤工好学。因为家境贫困,青年时代常给官府抄写文件,也替私人抄写书籍,得些报酬,供养老母,补助家用。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班超很是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同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更是心怀忧虑。有一天,他一面抄写文件,一面觉得十分烦闷,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猛地一扔,大声说道:“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怎能长期把时间消磨在笔砚之间?!”班超的这句话被记入了《后汉书·班超传》中。后来人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就叫投笔从戎。
杨凤田也有投笔从戎之誉。
1959年6月,杨凤田和其他同学一样,进入高考的总复习阶段。这是决定他未来前途的重要时刻,是人生路上的拐点。于是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开足马力,做最后的冲刺。6月天气渐渐热起来,尤其是进入7月,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蚊虫的叮咬,让人难忍。他只好钻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捧着厚厚的油印提纲,一篇篇、一页页地翻着,默记着,饭不思、茶不饮。考生们都把7月称为“黑七月”。不过,杨凤田知道“只有今日苦,才有明日甜”,他坚持着。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让考生们费尽心思,报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同学们常常不约而同地议论起来,你问我,我问他,一时都拿不定主意。杨凤田同样也在思考着,他想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将来可以当个科学家,可是心里总是不太踏实,总好像缺点什么,还有点担心“我能考上吗?如果考上了能读得起吗?”他心里左右盘算着。“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是那时学生填报志愿的共同语言。正在他犹豫不决时,他看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招生简章,让他眼前一亮。“军工很重要,是国家重点行业。报考哈军工,我可以当兵了,念书还不花钱,这不正是我所求的吗?”他脑子里一连串的疑点都解决了。因此他高兴极了。果断决定报考哈军工。志愿定了,方向明了,他更加倍努力复习功课,毕业考试全班第一,在全校也是名列前茅。带着这样的优异成绩参加了高考。考后自己感觉良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