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寒门学子

第二章 寒门学子

启蒙心灵

杨凤田学习上的优秀,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生活的幸福,总让他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俗话说:“严父慈母,儿女幸福”,他从小就得到了父母的良好启蒙教育。

杨凤田的父亲

父亲杨景和是个很要强的人,总想出人头地,干什么事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种地、磨面、打短工,还学会了木匠手艺。农闲时他不闲,做果匣子,磨荞麦面到集市上去卖,想方设法挣钱,维持家里生活,供儿女读书。他认识几个字,但认的不多,吃尽了没文化、没知识的苦头。所以他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儿子上学读书。他知道“桑要从小育、人要从小教”,“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所以他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不听话、淘气打架的,他会严厉教训,甚至动手打骂。当然他还知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所以他没有嗜痂之癖,在子女面前,他不仅是个严父,还是做人的榜样。

杨凤田的母亲郭连芳是位勤劳、宽厚、孝顺的家庭妇女。在旧社会“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统治下,女孩子很少有上学的,更何况是穷人家的女孩子呢。因此,她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但她天生聪慧,记忆力相当好。她经常给儿女讲历史故事,讲家庭的经历,讲古比今,如何做人。平日里,做饭、洗衣、喂猪、养鸡,全家人的衣服、鞋袜都是她一手缝制。一年四季没有闲的时候。在那更深夜静的晚上,母亲借着小油灯的微弱灯光,纺线、纳鞋底、缝补衣服的情景,杨凤田至今都历历在目。杨凤田的爷爷晚年多病,眼睛不好,看不清楚东西,还经常拉肚子,卧床不起。母亲从不嫌弃,耐心地服侍老人,尽显孝心。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宽容,因此儿女更加尊敬她。也由于母亲的宽厚、真诚,杨家的街坊邻居都与之交好,亲戚朋友经常来家走动。杨凤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母成为他后来做人做事的榜样。

杨凤田的母亲

杨凤田除了得到父母的教育外,还得到了爷爷的关爱。爷爷是教书先生,非常重视学习。古人云:“三岁看八岁,八岁看老”,爷爷看出了“凤孙子”是个好苗子,格外喜欢。当杨凤田刚刚懂事时,就手把手教他认字、背“百家姓”和“三字经”、打算盘。上学前,杨凤田就已认识了不少字,并学会了加、减、乘、除。这给他以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兄不如师弟

杨凤田的家乡解放后,让他最开心的是,他可以上学了。

1948年1月初的一天清晨,杨凤田早早地醒来了,睁开眼睛,天还黑着呢。自己穿好衣服,跑到正在做饭的母亲跟前。“每天叫你都不起来,今天咋起这么早啊?”妈妈故意问他。

小学时期的杨凤田

“今天不是上学吗!”他带着稚气回答妈妈的问话。妈妈知道儿子早就想上学念书了,只是解放前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再说他年龄还小,就没有叫他上学。解放了,人民政府号召适龄儿童都要上学念书,儿子赶上了好社会,于是答应了他上学读书的要求,没想到儿子这么着急。杨凤田简单吃了早饭,背起母亲做的书包,高高兴兴、连蹦带跳地走向铁河嘴子初级小学,成了一名小学生。

学校是有校规的,学生要遵守纪律,这对于自由散漫惯了的杨凤田来说,一时还难于适应。一堂课45分钟,真有点坐不住。东看看、西望望,精神老是溜号。老师曾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听讲,好一阵子,还是改不了。课后的作业虽然也能完成,但总是草草了事,不是很认真。因为不听话、淘气,曾挨过老师打手板。不过每当老师提问他时,总是对答如流,很少有卡壳的时候。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很好,总是排在前几名。杨凤田还清楚地记得:

有一次,我刚下课,四年级的老师突然把我叫到教室里,给我一道算术题让我计算。我看看题,想了想,一会儿就算出来了。这时老师转过头去,对站在一旁的一名男生说:“你看看,人家二年级的学生都能算出来的题,你都四年级了,还不会算,你这是咋学的?”然后拍拍我的脑袋说:“你很聪明,好好学习!”

师兄不如师弟这件事情在学校里很快传开了。老师们都知道杨凤田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他肯用功,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学生。于是老师对他因材施教,多次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等刻苦学习的故事,这对他还真有启发。他知道了“只要现在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好”的道理。他逐渐地用心学习了,随之学习成绩就更好了,获得了“区优秀学生”称号,1952年1月被保送到高小。

小学生胜了老先生

杨凤田被保送到高小读书,感到很光荣,很自豪。因此进入高小后,一直用心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思想品德也越来越好,很受老师的喜欢,加入了少先队,担当了中队长、大队副和大队委会委员。

稍户营子高小原址

杨凤田的弟弟杨墨田,曾任稍户营子镇镇长,义县卫生局局长、质量局局长。他回忆说哥哥在读高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有件事情始终令他难忘:

那是解放后的事,我们家分到了土地,分到了房子,生活越过越好。随着时间的过去,家里人口的增加,孩子长大,分到的两间半房子已经不够住。解决住房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家里很迫切的问题。父亲经过查看,看准了一块房基地。经与地的主人协商同意兑换。我家把两年卖棉花的钱都给了那家还不够,还需给一些耕地。按当时的规定,二亩[1]耕地换一亩房基地。为了公平,两家特意请了本村的一位老先生。由他丈量土地,并算出亩数。当丈量完杨家的土地后,老先生戴上老花镜,扒拉起算盘珠,算出我家应给那一家多少条垄耕地。在丈量土地时,恰巧我五哥放学回家,他背着书包也跑来看热闹。当时,他已是六年级学生,学过一些土地面积的知识。他一边看老先生算,一边自己算。当听到老先生算的结果时,他望着老先生说:“老姑父,你算得不对吧?是不是再算一遍?”起先,老先生很自信,心想:“这么多年来,我从没有算错过,也没有人说我算错过。”因此有些不耐烦地说:“不会的,错不了。”五哥还挺执着,央求他再算一遍。老先生实在拗不过,不得不再算一遍。这一算,老先生傻眼了,不好意思地说:“多算了一条垄。”老先生很注重面子,面有羞色,过一会儿又说:“小凤子,以后这碗饭就得你吃了,我吃不了啦!”

杨凤田用自己所学,为家里算回一条垄(150米长)的耕地,全家人自然都很高兴,对他夸个不停。小学生胜了老先生的事,在铁河嘴子屯也传开了,成了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杨凤田的聪慧显露了头角。

快乐的童年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会玩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杨凤田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孩子也多,很热闹。他从小就跟在哥哥、姐姐的屁股后头,到处玩耍。开始是看着他们玩,渐渐长大了,就和他们或邻居孩子们一起玩。当春天来临的时候,随着气候的转暖,台山上的小草渐渐吐出了绿芽、长大,变成郁郁葱葱的草原。各种野花相继开放、满山遍野、争奇斗艳。小鸟迎春而来,在一丛丛变绿了的灌木林中飞来飞去,啼鸣不停。杨凤田每逢不上学的时候,就愿意爬到山上,在那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丛林中,一边放驴、割草,一边用铁夹子捕鸟。每当捕到一只,就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如果捕到一只活鸟,就小心翼翼地拿回家,养起来;如果是只死鸟,拿回家用火烧着吃;捕多了就让母亲炒熟了就饭吃。小鸟的肉虽然不多,但吃起来非常香,别有风味。到了夏天,气温高了,雨水多了,河水涨了,他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屯南的细河里洗澡、玩水、抓鱼,观赏河滩上斑斓的鹅卵石,同样开心。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棉花开了,一片白茫茫;高粱红了,一片红彤彤。杨凤田在五彩缤纷的田野里,捡棉花、拔花生,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闲时在地里烧些毛豆、花生,吃起来津津有味,尽管嘴巴周围贴满了黑灰,双手成了黑“爪子”,也在所不惜。冬天尽管寒冷,却挡不住孩子们的身影。杨凤田仍然到室外玩耍。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粪堆,像个小山包。于是孩子们就在这里玩起了“抢山头”的游戏。谁先登上山头,再把后上来的人推下去,谁就可以占山为王了。在同龄孩子中,杨凤田常常是胜利者。另外,撞拐、打箭杆(高粱杆)、玩嘎啦哈,也都是常玩的游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堆雪人、打雪仗,更是让他玩得兴起,全身冒汗。

1952年,杨凤田的四哥杨春田从朝鲜回国后,被分配到兴城水产加工厂,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杨凤田在山沟里长大,还从来没看过大海是什么样。自从知道四哥在海边工作后,他心里就开始痒痒了,总想去看看大海,到海边去玩玩。可是兴城离铁河嘴子很远,又没有直通车,也没有人陪他去,这可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最后鼓起勇气,“我自己去!”他下定了决心。于是就找父母商量,开始父母不同意。因为他才11岁,父母怎能放心他去呢?可杨凤田不甘心,“我自己能找到,不会出事的,你们放心吧!”杨凤田左磨右磨,硬是说通了父母。“你一定要小心,不知道路多问问。”父母终于同意了,并千叮咛万嘱咐。

暑假的一天,杨凤田拿了钱,背了个小包上路了。他先步行到清河门镇火车站,托亲戚买了张火车票,随着人流一起上了火车。但火车并不直达兴城,需要在锦州换车。他第一次到锦州站,看到锦州站那么大,还真有点辨不清方向。他只好问问同行的叔叔、婶婶,在他们的帮助下,穿过地道,找到了要换乘的火车。上车后,才有点放心了。到兴城后,又沿途询问,才找到了四哥的厂子。当四哥看到他时,感到很惊讶,“你怎么找到这来的?”杨凤田把来的经过说了一遍,四哥说:“你真行!这么小就敢跑出来,万一找不到怎么办?”“我不是找到了吗!”杨凤田很自豪地说。

杨凤田住下后,就急着跑到海边,举目远望,大海无边无际,海浪一个接一个,波涛汹涌,激起的浪花好高好高。低头望岸边,岸边沙滩细软洁白,晶莹如玉;海水深浅适宜,清澈见底;海岸地势开阔,绿树掩映。他的心陶醉了,“海滨真美啊!”他惊呼着。海水浸湿了他的鞋袜、裤脚,他都不知晓。他还看见,海滩晾晒着好多好多腌制的海产品,听说这是工厂给前线志愿军腌制的。有时杨凤田还可以坐上哥哥工厂的大卡车帮助工人运送海产品,有时干脆就是坐车兜兜风。

1959年11月15日,杨凤田与四哥在哈尔滨市留念

白天可以爬到兴城的城墙上去眺望。兴城古城呈正方形,城墙四面正中各有城门一座,各城门上修筑高耸的箭楼,各门内侧沿城墙修有蹬道。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凌空飞架,气势巍峨。杨凤田登楼眺望全城风光,远处山林尽收眼底,真让他有一种眼界宽广、心胸开阔的感觉。他好像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

到了晚上,在哥哥的带领下,去看露天电影,这是他第一次看电影,感到十分新奇,“人怎么跑到屏幕上去了呢?”他心里自问着。

在兴城住了十几日,他玩得开心,玩得尽情,开了眼界,长了知识,真有点乐不思归了。

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粗茶淡饭、粗布旧衣,他都很满意。不过他一年中最盼望的是过大年。因为年前,家里会杀一口猪,可以吃上猪肉,还可以吃上“油梭子”(炸猪油剩下的肉渣),越嚼越香,好吃极了。过年还可以穿新衣服、新鞋袜;除夕夜给长辈磕头拜年可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挨家挨户拜年,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更热闹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踩高跷、耍龙灯,灯笼火把照亮整个屯子,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杨凤田挤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很是好玩。这样的场面在农村每年也就有这么一次。

由悲转喜

1953年7月,杨凤田高小毕业了,他参加了升初中的考试,自己觉得考得还不错,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可是事与愿违,发榜时,却没有自己的名字。“没考上?”他很惊骇,好像受了很大的羞辱,没脸见老师,没脸见同学,没脸见爸爸、妈妈了。志向、理想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泡影,眼前一片漆黑。平时很刚强自信的他忍不住哇地一声痛哭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事对他打击太大了,一个12岁的孩子,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打击,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当时高小的老师也不相信杨凤田没有考上初中。正在疑惑的时候,杨凤田却接到了入学通知书。原来是他高小的一位教导主任调到义县三中任初中教员,他看到新生入学名单中有一位叫杨福田的新生没有来校报到,这位老师很细心,经核对,发现是杨凤田毕业证上的名字写成了杨福田,这才通知杨凤田入学。杨凤田由悲转喜,峰回路转,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那年正赶上国家教育紧缩时期,小学升初中是很困难的,要六七个人才能考上一个。杨凤田凭着自己学习成绩考进了初中,这是他人生中闯过的第一道关卡,正是他闯过了这道关卡,才有以后的光明前途。

杨凤田高小毕业证书

1953年9月,他走进了义县第三中学。校址在清河门镇,离铁河嘴子屯有40多华里。因为学校离家远,他只能住校,开始独立生活。第一次离开家的他当时只有12岁,想家啊!盼着到月底,因为到月底的星期六可以回家。由于回家心切,每次徒步40多华里,也不感到累。回到家里的那种亲切感真难以形容,父亲问问学习情况,母亲给他洗洗换换,再做点他喜欢吃的,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第二天中午,他又带着下个月的7块钱伙食费,徒步回校,这样坚持了3年。

在这3年里,他学习仍然是刻苦的,成绩仍然是优秀的。他当了班长,锻炼了组织才能。另外,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是1955年冬天,他放弃了寒假休息时间,参加了宣传队,和同学们一起走东村、串西村,给农民演节目,搞联欢。那时杨凤田已经学会了吹笛子,他的笛声得到了农民的掌声和好评。这次活动,他得到了锻炼,有了很大的收获,思想进步很大。

杨凤田初中毕业证书及成绩单

初中毕业后,考高中前,因为他笛子吹得好,有人建议他考沈阳的音乐学校。他觉得可以去试试,顺便看看沈阳是什么样子。于是到沈阳参加沈阳音乐学校的考试。尽管笛子吹得不错,可由于其他音乐知识的缺乏,使他无缘被录取。第一次来沈阳,玩了几天,开开眼界后只好回家备考高中了。

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杨凤田15岁那年考入了义县高中。在高中学习的3年里,除了像往日一样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义县高中教学楼

学生宿舍旧址

学生餐厅和水房

1957年,中国进入了社会大变动时期。党中央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动员党内外群众向党提意见,帮共产党整顿作风。杨凤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亲眼看到了很多大字报,“大鸣大放”的言论让他很不理解。“那些人为什么骂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呢?难道共产党、社会主义不好吗?”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不久学校公布几名右派分子名单,他才有所醒悟:有些人借共产党整风之机,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他认识到了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因此他更加要求进步了,一定要拥护共产党,跟共产党走。

与义县高中班主任陈九山老师的合影

学校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开设了政治课,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与此同时开始了生产劳动。1957—1958年学校勤工俭学组织学生下乡劳动,以支援农业大跃进。修水坝、深翻地、摘水果,什么活都干。杨凤田是班上的劳动委员,自然要带头挖土、挑担。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肩膀压肿了,脚底起泡了,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光荣和劳动果实的可贵。通过劳动,他的体质大大增强了,体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情感,同劳动人民更加接近了。他这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又回到了农民中间。在劳动过程中,他有机会把平时所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1958年是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平地起高炉,钢水花花流”。学校也不例外,义县高中也建起了小高炉。杨凤田和同学们一起拉着花轱辘车运送矿石、焦炭。高炉日夜炼钢,他们日夜拉车,高炉炼钢,拉车练心。通过炼钢,杨凤田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1958年下学期,学校开展了以“反教条主义、树立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的教育革命。在这次运动中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不能给先生提意见的局面。同学们大胆地给学校领导、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树立了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权。

杨凤田被评为“优秀学生”的奖状

通过这些大的运动,使杨凤田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深知一切事情必须由党来领导,离开了党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同时明确了学习目的,知道了又红又专的重大意义,因此产生了冲天的干劲。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异常积极,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乡下劳动,他都走在前边,因此被同学们评为“勤工俭学积极分子”。在学习上也出现了新气象,更加勤奋读书了,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毕业时,由于学习好、品德好、劳动好,被同学们评为“优秀学生”,并在1959年5月23日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杨凤田(第三排左六)高中毕业照


[1] 1亩=666.6米2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