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的时代

错过了的时代

在英国生活久了,什么都习惯,唯独没有办法适应读不到新出版的中文书的苦况。以前读香港中文大学,每天放学从山上面的联合书院步行落山,总要走进火车站旁的大学书店逛一逛,像巡店视察,也像保安员巡逻,几年大学生活都如是。

中大书店是好的书店,选书摆书都有用心。每次入门口总会驻足“猪肉台”前扫描一下,比较一下昨天跟今天有什么分别,就像儿时的“找不同”游戏。哪本是新书、哪本书给人买走了,一看就心里有数。那时候没有在书店兼职、挣点外快实在可惜。

来了英国后就没有这“日常活动”,伦敦没有像样的中文书店,亚非学院的书店也小得可怜。唐人街附近有间光华书店卖简体书,在伦敦开业差不多五十年,但老实说,书店的书无甚可取,连望梅止渴的功效也做不到。想过在台湾的网上书店网购寄来,但运费贵得吓人,几次都在按下“结账”之前放弃。没有中文书唯有读英文书,每星期去查令十字街的书店Foyles巡几次,但始终填补不了生命中没有中文书的空洞。

“饿书”饿得太久,现在只要有机会得到新出版的中文书就如获至宝,几乎连睡觉也将书本揽紧。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林总送了两本新书,一本是孔慧怡的《不带感伤的回忆》,另一本是关诗佩的《译者与学者》。两位作者我都不认识,却有种联系,因为她们都在亚非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我也算她们的小师弟。

读孔慧怡的新书,一读就停不下来,一口气通宵读完。孔慧怡写的是她跟上一代文人的相处回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不少都在董桥笔下常常出现),像刘殿爵、乔志高,像宋淇、艾青。孔博士举重若轻写出她和他们的故事,写出这一代老前辈的重量。

读孔慧怡写刘殿爵教授的文章读得格外亲切,文章内有张照片,是刘教授跟亚非学院的其他老师合影,就在校门旁边的小角落拍摄。四五十年之后,我也在这间小小的学校走上走落。刘教授回归香港之前,是亚非学院的中文讲座教授,也是第一位华人执掌此位。

纵然书里面的人都已经不在人间,但如书名一样,孔博士写的回忆都不带伤感,只有作者念兹在兹、跟前辈一起的相处片段。然而,我读来却不无伤感,作者愈是写得淡然,我愈是觉得自己出生太迟,错过了那个年代。上一代的人物,连生活日常都动人。现在只能够从文字中读到,却不可以亲身经历、认识他们,甚至不可以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或者每一代人,都曾经有过我这种错过与赶不及上个年代的沮丧。但也因为有这失望,才会有动力去通过阅读,将未曾经历过的岁月追赶回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