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出奇不意,一击必中

6.出奇不意,一击必中

出奇就是不循旧轨,超常思维,反常用兵,使对方惊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出奇不意,在对手打盹的时候给以致命一击,最易达到目的。

汴水一战之后,打光了“本钱”的曹操离开了关东军的酸枣大营,南下扬州寻求新的发展。在这里,他得到了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的支持,得到了四千余名士兵的补充。但是,正当他要率领这支新的部队重新北上与董卓作战时,这四千余名士兵却接二连三地发生逃亡事件,他们根本不愿跟随曹将军北上作战,只愿留在江淮老家安享太平。

这件事使刚刚认识到实力的重要性的曹操,更加明晰了军队和地盘在构成实力中的关系。没有稳固的地盘作根据地,一支流动作战的军队不可能有战斗力,更不可能有战心。到了河内,曹操此时的战略目的已经十分明确了。此时最大的敌人董卓拥有帝国西部广阔的地域,而与董卓分庭抗礼的关东军盟主袁绍,这时也在关东军内部的斗争中胁迫韩馥让出冀州,获得了这片北方最富庶的土地。曹操也要像他们一样,取得自己的地盘,只有从“小地主”做起,才能实现自己更壮阔的政治理想。

历史总是在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在各种事件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似乎冥冥之中总有天意安排。其实,早在十常侍专政时期,曹操就曾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但因为他不满朝政的昏暗,毅然辞官还乡。而在此刻,当曹操重新渴望拥有根据地时,上天再一次把本就属于他的东郡“还”给了曹操。

这件事要从曹操离开后的关东军说起。兵家通常认为,只有打胜仗,人心才是齐的。而拥兵十余万,旨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除去曹操等偏师与董卓的西北军有过几次小规模的交锋之外,其主力绝大多数时间是“窝”在酸枣,无所事事。迁延日久,自然不免人心离散。先是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交恶,刘岱杀了桥瑁,派王肱取而代之;后是北平公孙瓒南下进犯冀州,袁绍借机取代原刺史韩馥,自领冀州。看到即便是盟主无耻地欺凌“属下”,看到盟友间的相互攻杀,关东联军顿时土崩瓦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从此,没有忠义,只有利益;没有朋友,只有敌人。

就在王肱成为东郡太守的第二年,趁董卓之乱新兴起的农民起义黑山军十余万进攻东郡,东郡部队无法抵挡,王肱只好邀请此时屯兵河内的曹操前往救援。在濮阳,曹操的援军将入侵的黑山军击败,在袁绍的表奏下曹操当上了东郡太守。东郡,注定将成为“太祖”的龙兴之地。

有了东郡作为根据地,曹操能够更从容地整军经武、储粮备战。次年,曹操再次进攻黑山贼,进而北上内黄击败了匈奴南下的于夫罗部队。东郡之地,境内各股势力彻底肃清,就此成为曹操坚实的大本营。

正当东郡一地并不能满足曹操日益膨胀的雄心的时候,一块更大的地盘无巧不巧地“砸”给了他。青州的黄巾军余部发展迅速,以百万之众侵入兖州,所向披靡。刺史刘岱自是经营有时,拒绝了鲍信“坚壁清野”的建议,主动迎击黄巾兵锋,最终寡不敌众,力战身亡。历史再一次证明,鲍信和曹操一样,同属于那种“一贯正确”的人,但他们的正确意见却也被一贯拒绝。

面对刘岱身死,兖州群龙无首,眼看就要失陷贼手的局面,“一贯正确”的鲍信再次做出“一贯正确”的决定—到东郡迎请“一贯正确”的曹操来兖州解围。只可惜,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一贯正确”。鲍信在曹操大军赶到后,亲自上阵,与黄巾军浴血拼杀,又“一贯正确”地选择了那种属于英雄的死亡方式—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打死。

最终,曹鲍联军以少胜多,惨胜黄巾军,解了兖州之围,而以正确著称的鲍信却从此长眠于齐鲁大地。曹操,为这位千古知己,在事业上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老朋友的身死悲痛不已,以千金悬赏鲍信的尸体,但仍然不能获得,只好制作木质雕像,率领全军参与祭奠,祝祷这位忠义、睿智的鲍将军。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