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实权是说话的本钱

5.实权是说话的本钱

由于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按兵不动,曹操只能率领本部兵马进击董卓,最终寡不敌众,在荥阳的卞水败于董卓部将徐荣之手,伤亡惨重,连曹操本人所骑战马也被射死,只因军中族弟曹洪将战马相让,才侥幸逃回关东军酸枣大营。一战下来,曹操在陈留所招兵马已不足千人,曹操成了“光杆司令”。对关东联军心灰意冷的曹操,决定南下扬州募兵,以备来日再战。

在讲述曹操离开关东军之前,有必要对曹操为联军制定的讨董方案进行简要的介绍。曹操认为,讨伐董卓必须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打击相配合,综合运用斗智、斗力、斗心理等各种手段,分路进攻,才能收获全功。具体部署是:袁绍率领河北的军队沿黄河西进,占领洛阳以北的孟津渡口,是为北路军;酸枣的关东军主力则西进成皋,占据敖仓,据守洛阳东面的各个险关要隘,是为中路军;袁术则率领南阳的部队进军丹、析,袭占武关,直插袁绍侧后,阻断关中董卓与他的老巢西凉的联系。

即便有这样的周密部署,曹操对于董卓所部西凉军仍然不敢小觑,指出北、中、南三路兵马须齐头并进、步步为营,主动回避与西凉骑兵的正面野战,只作疑兵之势压迫董卓。一旦这种局面形成,天下的有志之士,无论在朝中的,还是地方的,都将加入讨董斗争的队伍中,腹背受敌的董卓将立时崩溃。这样,关东军无需浴血拼杀,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上兵伐谋”的威力。此时的曹操,大棋局的谋篇布局能力已显露无疑。他在酸枣提出的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关东军能够施行的最正确的指导方针。在政治上,他充分利用董卓人心尽失,“纸老虎”的特性,巧妙地把“造势”摆在“作战”之前;在军事上,他正视了敌强我弱的现实,并未轻率地向西凉军主力展开攻势,而是以疑兵之势分路进击;在同盟关系上,此方案也能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在击败董卓之余使联军各路诸侯都得到实惠,充分调动他们的作战积极性。

历史经常令人叹息,曹操这样的“大手笔”,我们后人却无法看到方案施行之后的实际效果,因为它被袁绍等人愚蠢地拒绝了。但为了照顾各位看官的感受,可以大致做一个不尽正确的推理,而这个推理的有力依据,也正是曹操汴水之败前董卓方面的动态。

董卓这匹“西北狼”,并没有与其野心相匹配的胆量。面对声势日益壮大的关东军,即便击败了曹操等人率领的几路偏师,但仍然心惊胆战。袁绍还没打算进攻,董卓已经准备逃跑了。这次他的目标是长安,那里是高祖刘邦的故都,更重要的是靠近他的发家之地西凉。这是一次“搬家”式的逃跑,长期被骂为“国贼”的董卓这回索性真的当了一回“贼”,他和他手下的西凉军在西逃之前,“搬空”了包括皇宫、皇陵在内的整座洛阳城。而率先开进洛阳的关东军孙坚部队进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盘整府库,不是整顿城防,更不是追歼董卓,他们要做的比这些更迫在眉睫:救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这是董卓撤离前送给洛阳这座已历二百余年的大汉古都的最后一件礼物。

可以肯定地说,董卓的西逃恰恰早已印证了曹操酸枣战略的正确。曹操布三路疑兵,深沟高垒而不战的目的,正在于以“势”恐吓本已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董卓,迫使他放弃经营已久的洛阳地区向西走,这样联军就能够以逸待劳,以“击其惰归”的方式击败善于正面冲突的西凉骑兵。我们还可以大胆地预言:如果曹操的方案被采纳,现在的董卓应该刚刚逃离关东军主力背后的追击,又遭遇从南线穿插而来、在他西逃的某必经之路上设伏、准备给董卓致命一击的袁术南阳部队。这样一来,本想以潼关之雄、渭水之险对抗联军的董卓,根本连潼关都到不了,就将兵败如山倒。

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天,董贼人头落地,联军誉满天下,大汉王朝从此中兴。但是,这一切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董卓裹胁着皇帝和百官,在未遇到任何关东军阻挡和追击的状态下顺利到达西都长安。在这里,他将更加有恃无恐地为所欲为,祸乱大汉天下。

看到这一切,已经离开关东军的曹操悲愤不已,痛定思痛,他开始省察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为什么自己的意见总是得不到采纳,更令他痛苦不已的是,事实证明这些不被采纳的建议还总是正确的。正确却总遭到拒绝,这是一个悖论,但曹操最后想通了。他决定离开酸枣,自己掌握实权,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正所谓:“实权是说话的本钱。”这个道理在几千年后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解释:“一战”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经说过,在同别国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放在桌上,让对手望而生畏。

成功之道

男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左轮手枪”

有人说,真理是争辩出来的,它同强权是冰炭不能同器的两个概念。但实际上,二者相生相伴。在某种程度上讲,第一个确定真理的人所用的方式肯定应该是强权—因为他是第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案例能够佐证这个论断的正确与否。霸、王道,杂之。男人,不要担忧自己显露的霸道,打造一支专属自己的“左轮手枪”,让它为你的“王道”大业保驾护航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