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红楼梦》(《石头记》)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它的内容和写作形式体现了作者厚重的人生阅历和精妙高超的构思能力。《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只有一种主流的说法而已。《红楼梦》只有大半部,它的结局是什么?尽管前面有“推背图”一般的暗示线索,但它终究是一个谜。精美绝伦的《红楼梦》以及围绕它的各种未解之谜,造就了无数的红迷。《红楼梦》在历史上曾引发过一次又一次的红学高潮。时至今日,有关《红楼梦》的各种评论和研究文章以及衍生作品难以计数。《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许多初次接触《红楼梦》的人会有这样一个认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而我自己却读不下去?其实读《红楼梦》都有一个过程,一个从认识到喜欢的过程。《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悬疑传奇小说,悬疑传奇小说一下子就能吸引你的眼球,但悬疑传奇小说适合粗读快读,读完了也就是图一个乐子而已,而《红楼梦》则不同,它是越读越有味道。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很难沉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红楼梦》,但反过来说,越是节奏快、压力大越需要静下来调节自己的身心,《红楼梦》就很值得年轻人仔细地阅读。《红楼梦》的精美,不仅美在宏观的故事构思上,更体现在细致的描写中。真正走进《红楼梦》,你就会喜欢《红楼梦》,以至于爱不释手。

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也没有一次性读完,读到那些琐碎的生活描写就一目十行地跳过去了,最后索性放下不读了。以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红楼梦》的逐渐了解,才渐渐地认识到《红楼梦》的美妙。《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联、谜都很有趣味,涉及每个具体人物的描写都各有特色,比如某个人物作的诗、说的话、居住的环境等,非常适合这个人物的身份,放在其他人物身上则不适合,这很值得深思揣摩。书里有关生活习俗、穿着打扮、建筑形式、园林艺术、书画、医术、膳食等都写得非常具体详实。还有书中的故事情节,如可卿春闲、试才题额、元妃归省、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卧石、脂粉啖膻等都描写得非常具体生动,阅读后会在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场景,就像优美的电影片段一样。

《红楼梦》既高雅又通俗,能读书的人都能看懂,很多地方甚至非常接近生活。比如:刘姥姥跟贾母等在大观园喝酒行令,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鸳鸯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还有薛蟠跟宝玉在冯紫英家喝酒行令,他说的是:“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

读《红楼梦》能够让人静心养性。我曾写过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研读《红楼梦》的感受。《清平乐·红趣》:日月飞转,生岁悠过半,工作忙来一身倦,纵有千般愁怨。日日行色匆匆,做事障碍重重,最喜班余闲暇,把卷细细研红。人生需要好的心态,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红楼梦》更是如此。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红楼梦》、喜欢《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说到研究《红楼梦》,我始终存有一个疑惑:《红楼梦》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部艺术作品,小说本身也讲得很清楚,是“真事隐”、“假语存”,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基础,可为什么有的人却把红楼贾府的故事硬说成是作者曹家的故事,并挖掘出一大堆北京曹家的所谓新证去类比红楼贾府的生活呢?这不是明显的以假为真吗?还有,为什么有的人对《红楼梦》与曹家的事实联系视而不见,非要否定曹说,并演绎出一大堆隐秘事件来?我同样疑惑为何这两种极端思维会充斥整个红学界,难道我们就不能端正对《红楼梦》的认识,根据作者的史料,结合《红楼梦》的基本阐述而去伪存真吗?拂去那些虚幻的、假的、艺术的东西,《红楼梦》与现实曹家会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呢?正是这种种疑惑和想法促使着我这个红学门外汉来研究《红楼梦》。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由不同时期作者的一些专题论文整理而成,对专题而言,作者力求全面地说明问题,这样对整部书来说难免有重复之嫌,作者尽量剔繁就简,但有些是无法去除的,因为作者希望读者能全面地读懂每一个小专题,望读者理解。

本书以阐述自己的红学观点为根本,在分析他人的观点时,如理解有误或引用不当,敬请谅解。另外,本书中有些引用来自网络,无法署名,亦敬请谅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