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漪桥

绣漪桥

横开月洞过舟排,
饮练衔山敞玉怀。
眶敛清漪明善睐,
眉施绚彩秀眸台。
三川汇水从兹去,
四处来宾奔此来。
御制弓虹凌世外,
笑接万众荡尘埃。

注释

①饮练衔山:指绣漪桥卧水,从颐和园东南门进来,可穿过桥洞看到万寿山衔在其中。

②眶敛清漪:指桥梁上的水光。

③眉施绚彩:指水光、霞光和日光照在桥梁上。

④笑接万众荡尘埃:指每天迎接万千游客到颐和园游园,颐养心情,涤荡风尘。

从颐和园南如意门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拱耸云的绣漪桥。它是颐和园自南向北的第一个景点,也是昆明湖与昆玉河的界桥。每至旅游旺季,一条接着一条的仿古船舫载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从都城中心起程,沿昆玉河北上,最后在绣漪桥南下船,进入园区。

过去,清代帝后来颐和园,也常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沿长河北上,最后过绣漪桥洞,进入昆明湖。如今游客从南如意门进园,首先会奔向此桥,欣赏其秀美的桥身和精湛的建造艺术,更多的人会走上桥顶,领略乾隆为此桥御制对联所体现的意境:“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绣漪桥是一个高拱性单孔桥梁,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称它为“罗锅桥”,它的建造时间可从《日下旧闻考》中得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制绣漪桥诗:进舫长河过广源,石桥饮练锁溪园。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天女孙。”此记载明确指出乾隆御制诗的创作时间,说明绣漪桥建于当时或者之前。也就是说,此桥在1759年已建成使用,故现在有关该桥建造时间的记载,均落在了1759年这个年份上。

绣漪桥的北侧有一座昆仑石碑,是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1764年建立的。它位于昆明湖东堤南端,绣漪桥的东北侧,上有御制诗20多首,碑东侧是乾隆甲申年(1764年)夏六月所题“高梁桥放舟至昆明湖沿途即景杂咏得四绝句”。因从东堤去向西堤要越过交汇昆明湖的长河,也就是现在定名的昆玉河,绣漪桥便成了颐和园南部自东堤去向西堤的必经之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