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 第一

德行 第一

1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人。东汉桓帝末年时官至太尉,灵帝即位后为太傅,参与谋诛宦官,事情泄露后被杀。

②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③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今江西南昌人,终身隐居不仕,有“南州高士”之誉。陈蕃在豫章做太守时,特意为徐稚设下一榻(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具),徐稚走后便悬挂不用,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与推崇。

④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的通称。

⑤武王:周武王姬发。

⑥式:同“轼”,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作动词使用,表示乘车时俯身扶轼,以示敬意。

⑦商容:商代贤人,因进谏被纣王废黜。

⑧闾:里巷。

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举止优雅,是士族的榜样,行为可称典范。他登上马车,手执缰绳,有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的志向。在他赴任豫章太守之时,刚刚到官府所在地,就打听徐孺子的下落,打算先去拜访他。主簿告诉他说:“您刚到任,大家都想要您先去官署。”陈仲举说:“当年周武王征战天下,席子都不曾坐热,就先去商容住过的里巷寻访致敬。我这样对待贤者,是在效仿他,有何不可呢?”

评析

陈蕃的所作所为,在当今来看实在是清官之举。他赴任之后,并不先入官署,而是去拜访名士徐孺子,并且为他专设一榻,体现了其礼贤下士的广阔胸怀。初唐王勃就曾高度赞扬他的这种做法,在《滕王阁序》中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表示对其赞赏,后代用“悬榻”比喻礼待贤士。

7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陈季方:陈谌,字季方,东汉人,太丘陈寔之子。

②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③阿(ē):山脚。

译文

有客人问陈谌说:“太丘先生是您的父亲,他何德何能有此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父亲好比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一样,上面有万丈高峰,下有无尽深渊;上受甘露浸洗,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能窥得泰山之高、探知深渊之幽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没有功德。”

评析

陈太丘陈寔在当时名望非常高,他去世之日,前去吊唁之人多达数万。他的儿子陈谌这里的回答是一种聪明的说法,他没有辩驳自己的父亲有多么居功至伟,而是通过比喻,说明父亲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这种回答委婉、客观、简约,不过多强调父亲的功德,却是有千斤之重。

8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

①陈元方:陈纪,字元方,东汉陈寔之子。

②长文:陈群,字长文。

③孝先:陈忠,字孝先,陈谌之子。

④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说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后世用“元方季方”“难兄难弟”来赞扬兄弟才华俱佳。

译文

陈元方(陈纪)的儿子陈群才华非凡,他和叔叔陈季方(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表达对父亲的看法,谈论父亲的功德,一时之间难以分高下。两人找爷爷陈太丘寻求帮助,让他做个公平的判断,陈太丘先生说:“元方是哥哥,但也不一定能胜过弟弟;季方虽然是弟弟,也不一定不如哥哥。”

评析

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虽有长幼之分,但是德行以及才华却是在伯仲之间,所以父亲对他们的评价是“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成语“难兄难弟”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比喻两人同样优秀,很难分出胜负高下,后来也用于形容曾经经历过相同困境的两个人。

9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

②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

③委:丢下,抛弃。

译文

朋友生病了,荀巨伯走很远的路去探望,当时,正好碰上外族的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眼看难过这一关了,您先走吧!”荀巨伯说:“我这么大老远地过来,您却让我走,这是让我做有违道义的事情!用这种方法保全性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外族强盗进了城,碰到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都到了,其他城里人都已经逃命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敢于一个人面对?”荀巨伯说:“我朋友生病了,我不能扔下他不管,我宁可代替他去死。”强盗听了开始内部议论:“我们这些人是不讲道义的,却这样入侵了如此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回营,如此郡城也得以保全。

评析

荀巨伯重义而轻生,在危急时刻誓与朋友共存亡,实在是有情有义之士。他的高尚品德感化了敌人,凭借人格魅力以一当百,使敌人退兵而去,实在是忠义勇武的好男儿!

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二门:两家。

③雍熙:和乐。

译文

华歆和晚辈相处的时候很威严,喜欢端架子,即使在家中也不例外,像觐见皇帝那样讲究规矩。陈元方兄弟却与之相反,相当随和,但两家之间并没有因处事风格不同而产生矛盾。

评析

华、陈两家处事风格迥异,但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失和的情况,显示出他们各自高尚的品德,可谓殊途同归。

1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②轩冕:在此单指车子。

③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割席分坐”喻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和华歆在园子中锄地,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干自己手中的活,视之如普通石块一样,华歆却把它捡起来扔了。两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官员乘车打门前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加理会,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不愿与之同坐一张席子,并对其说:“我们两个不能做朋友了。”

评析

管宁淡泊名利,无视功名利禄,而华歆却容易为这些所吸引。所以管宁认为华歆与他并不是一路人,不愿意再与其做朋友,因此割席而坐,与割袍断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后来“割席”一词一般都比喻朋友之间断绝关系。事实上,历史上的华歆德才兼备,也并非一味追求富贵荣利,所以不能因为这一件事而完全否定他。

12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魏时人,儒雅博学,官至司徒。

②蜡日:年终祭祀的日子。

③燕饮:举行宴会饮酒。燕,通“宴”。

④张华:字茂先,以博学著称,官至司空,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译文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对他的见识和气度表示钦佩。华歆在祭祀那天,曾召集子侄后辈们参加宴会,王朗于是也效仿他的做法。后来有人把这件事透露给张华听,张华说:“王朗的这种做法,都是一些表面功夫,这就是王朗和华歆两个人存在差距的原因啊。”

评析

我国有句古话叫“画虎不成反类犬”,这种模仿或者学习需要一定的内在,应该多注重本质性的东西,而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相似。否则,只能在外围打转,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1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

③携拯:携带救援。

译文

华歆、王朗在同一艘船上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立即说很难答应他的要求。王朗说:“好在船还足够宽,为什么不让他上船来呢?”后来敌人追了上来,王朗就想放弃那个搭船的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既然都已经答应了别人,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随便舍弃别人呢?”于是就带着并帮助那个搭船的人一起渡过难关。世人仅凭这件事就能看得出华歆和王朗孰优孰劣。

评析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合理的承诺才能得以兑现,不合理的承诺索性就不要轻易许下。因此,当我们对别人承诺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根据自己的实力考虑问题,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许下承诺,这样会害人害己。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一诺千金,负责到底。

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zhuó)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以孝著称。因侍奉母亲,很晚才出来做官。

②斫:砍。

③私起:起来小便。

译文

王祥很谨慎地侍奉后母朱夫人。家里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果子非常丰富,后母就让王祥一直守护着。一天狂风骤雨之后,王祥抱着李树痛哭流涕。王祥曾在别的床上睡觉,后母亲自走进来,想要拿刀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小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有成功杀死王祥。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因为没有成功而感到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死。在这种做法下,后母被感动了,从此对待王祥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好。

评析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美德。后母憎恨王祥,经常无故为难他,甚至想要杀害他。而王祥却以德报怨,谨守孝道,最终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后母。关于王祥孝顺的故事历史上多次出现,比如:寒冬腊月,河中都结了冰,后母却要吃鱼,王祥便解开棉衣,打算融化冰面捉鱼,忽然有一块冰自己融化了,并跳出来一对大鱼。在我国古典神话读物《搜神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卧冰求鲤”的典故。

15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司马懿的二儿子。魏时任大将军,专揽朝政,死后谥号“文”,因此称晋文王。

②阮嗣宗: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纵酒放达。

③臧否:褒贬,评价。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对阮籍的谨慎赞叹有加,每次和阮籍聊天,阮籍说的都是玄之又玄的事情,从来不对人物加以评判。

评析

阮籍生性豁达,为了避免与当政的司马氏集团产生冲突,防止他们对自己的猜忌与迫害,常以醉酒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做事谨小慎微,不露出任何破绽。魏晋时期,大量名士因为被牵连到政治中而遭到迫害,阮籍正是凭借他的慎重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而闻名。

16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注释

①王戎:字濬冲,晋琅邪(今作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嵇(jī)康:字叔夜,魏朝时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等并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陷害,被司马昭处死。

译文

王戎说:“在和嵇康相处的二十年中,从来没见过他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评析

魏晋时期,名士多惧怕受到政治的牵连,喜怒不形于色。这也成为一种评价标准,即不苟言笑、清高自若等态度被认为是良好的风姿仪态,是一个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表现。

21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注释

①令名:好的名声,美名。

②薨(hōng):周代诸侯死亡叫作薨,后也指高级官员死亡。

③九郡:据《晋书·地理志》,凉州管辖八个郡,所以有人以为这里的“九郡”应是“八郡”。但是也有说《御览》是引作“州郡”的,认为“九”是“州”的误字。我们暂从后者。

④义故:义从和故吏,指自愿受私人招募从军的官佐和旧部下。

⑤赙(fù):送给别人办丧事的财物。

译文

王戎的父亲为王浑,有着美好的名声,曾经做过凉州刺史。王浑去世后,凉州的旧部下与官吏怀念他的德行与恩泽,一起凑了几百万的丧葬费给王戎,王戎却概不接受。

评析

王戎的父亲生前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大家都非常敬仰他。在他去世之后,之前的部下感激他的恩情,捐出大量金钱作为安葬他的费用,表达他们对老上司的缅怀,王戎却一概拒绝。王戎的做法存于史书之中,受到当时以及当代人的赞赏。

23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晋琅邪临沂人。

②乐广:字彦辅,晋河南淯阳(今河南南阳东南)人。

③名教:指儒家礼教。

④乃尔:这样。

译文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有着豪迈的特性,甚至有赤身裸体的。乐广讥笑他们说:“儒家礼教也有使人愉悦之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呢?”

评析

魏晋时期,不少名士崇尚玄学,以表达自己真实洒脱的一面。他们藐视礼法,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但这种做法却是不可取的,在开放的当代亦属不雅之事,更何况在一千多年前。乐广虽然重视玄学,却也不忽略儒家礼教,对这种放荡不羁的风气不屑一顾,他的“名教中自有乐地”有嘲讽之意,又有劝解之图。

24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释

①郗公:郗鉴,字道徽,以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311),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

③馁(něi):饥饿。

④传:轮流。

⑤饴(sì):通“饲”,给人吃东西。

⑥过江:“永嘉之乱”后,中原士人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到江南。

⑦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

⑧苫(shàn):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⑨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躲在乡下,经济非常拮据,甚至有挨饿的时候。乡里人对郗公的品德非常敬重,决定轮流给他送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亲们为难地说道:“大家都非常饥饿困顿,因为我们重视您的德行,所以愿意共同帮助您,但如果两个孩子也要一起来吃饭,那恐怕就不能一起养活了。”从此以后,郗公独自去乡亲们家里吃饭,把饭含在腮帮子边上,回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他们就一起乘船南渡。郗公去世的时候,周翼担任剡县的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的灵位前铺上草垫,开始为其守灵,在心中服丧长达三年。

评析

战乱中,乡亲们因为敬重郗鉴,打算轮流接济他。但村民也没有多少食物,不能兼顾两个孩子,郗鉴为了保全他们,把饭存于口中,使两个孩子安全长大。当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成为显要之士,也都铭记着郗鉴的恩惠,表现出了郗鉴的伟大,也表现出两个孩子知恩图报的品德。

25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

①顾荣: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吴丞相顾雍之孙,西晋末年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曾任尚书郎、散骑常侍,死后追赠侍中、骠骑将军。

②辍:通“掇”,拾取。

③遭乱渡江:遭遇永嘉之乱,晋人纷纷渡江南下避乱。

④左右:帮助,保护。

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应邀去参加别人的宴会,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也很想吃肉,于是,他把自己的那份烤肉分给下人吃,同席的人都嘲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对于一个每天都烤肉的人,怎么能让他连烤肉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呢?”后来烽烟四起,顾荣南下,每当遇到危难,顾荣的身边总有一人保护他,顾荣感激地问那个人为什么这么做,这才知道此人就是当年被顾荣赠予烤肉的那个人。

评析

顾荣在享有荣华富贵之时,能够关怀下人,设身处地地照顾到他人的感受。当乱世到来时,却也能得到被施与恩惠的人之回报,应验了“好人好报”这句话。

27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的祖父周和做过故安(今河北固安)令,父亲周震做过司空长史。《中兴书》中说:“镇清约寡欲,所在有异绩。”

②临川郡:今江西抚州大部分地区,这里指临川太守。

③还都:回都城。这里的都城指东晋都城建康,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

④青溪渚:地名,靠近都城建康的一个小洲。

⑤王丞相: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东晋的实际缔造者,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业,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司马。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由于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他的族兄从弟们均位居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⑥殆:几乎,近于。

⑦胡威:字伯虎,淮南人,以清廉著称。

⑧吴兴郡:今浙江湖州一带,这里是以地名指代吴兴太守的职务。

译文

周镇卸任临川太守之职,坐船回都城,还没靠岸,船停泊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就来看他了。当时正值夏日,突然下起了暴雨,船狭窄异常,而且多处漏水,几乎没有多余的可以坐下的地方。王丞相说:“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过此种情形啊!”于是立即启用周镇担任吴兴郡太守一职。

评析

胡威是西晋人,在父亲胡质任荆州刺史的时候,他前去探亲。胡威一路上没有任何仆从陪侍,只是单人单马。在要返回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一块绢布,胡威在问清这东西乃父亲的俸禄,并非不义之财之后,才肯接受。胡质的属下在途中暗中帮助他,胡威发觉后,将父亲给他的绢布赠予这位属下,并让其回去,拒绝被送。回去之后,胡威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胡质,胡质知道后便将这名属下打了一百军棍,并开除了他。胡氏父子二人都为官清廉,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魏晋时期,周镇也同样有着廉洁的声誉,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明,被王导看重并委以重任。

28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注释

①邓攸:字伯道,弟弟早死,留下一个儿子由邓攸抚养。逃难路上,他挑着两个孩子,觉得势难两全,就舍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

②所由:根由,指身世。

译文

永嘉之乱时期,邓攸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江南,半途中,他抛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他的侄儿。南渡之后,邓攸娶了一个妾,甚是宠爱。过了一年之后,邓攸询问她的身世,她告诉邓攸说自己是北方人,当时正值战乱,不得以才逃到此地。她回想起了父母的名讳,原来她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向来德行高尚,事业也如火如荼,从来没有听到过任何关于他的负面消息。自从听了这件事后,邓攸便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之后再也不纳妾。

评析

邓攸德行高尚,此事便成了他唯一的污点。邓攸没有子嗣,当时的人们对这件事都比较感叹。《晋书·邓攸传》有“天道无知,使郑伯道无儿”之语,表达对此事的惋惜。

29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注释

①王长豫:王悦,字长豫,丞相王导之子,早亡。

②色养:指孝顺父母的神色。

③丞相:指王导。王导有六个儿子,长豫是长子,敬豫是次子。

④端:根本,原则。

⑤台:此指尚书省,为中台。

⑥并:收拾,整理。

⑦作簏:整理箱子,往箱子里放衣物。

译文

王长豫为人谦卑,恭敬和顺,能使父母和颜悦色。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非常欣喜,看见敬豫就来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缜密的思维见长。王导要前往尚书省,走的时候,长豫总是要为他送行。长豫还经常和母亲曹夫人一起收拾衣物箱。长豫死后,每次王导去尚书省,在车上总要哭一路;曹夫人收拾衣物箱,把长豫收拾过的箱子封存,不忍心再把它打开。

评析

王悦生前品行高尚,对父母尽了许多孝道。对待母亲,温顺体贴,帮助收拾家务;与父亲谈话,显得恭敬而缜密。由于这些生前的做法,他死后,父母长期陷在悲痛之中。即使是贵为丞相的王导,也难以承受失去这样优秀的儿子的痛苦。

31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①庾公:庾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晋书·庾亮传》说他美姿容,作风严整,动由礼节。

②的卢:马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③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译文

庾亮的坐骑中有一马名为的卢,有人出主意,让庾亮把马卖掉。庾亮说:“如果要卖,那就一定要有人买,这样就是把那个买家给害了,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把这种不利转嫁给他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目的是保护后面的人,这是古时候人们比较赞赏的做法。我向前人学习,这不是一件非常豁达的事情吗?”

评析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把它转给别人。庾亮正是这样的人,他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害怕的卢马对它的新主人不利,所以不想把马卖给别人。

32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①阮光禄:阮裕,字思旷,擅长论证疑难的问题,任东阳太守,后被召为金紫光禄大夫,不肯就任,人们仍然称呼他为阮光禄。

②何以车为:要车子做什么。“何以……为”是文言文中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译文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那时他有一辆很不错的车,不论是谁要借他的车,他都欣然答应。有个人母亲去世,想向他借车葬母,可是不敢开口。阮裕之后听说有此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别人却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于是就烧掉了车子。

评析

阮裕在历史上以豪爽著称,对身外之物毫不吝啬。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开口,这虽然不是阮裕的过错,但也让他自责不已,表现了他善于反省自我的良好品德。

34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号东山,谢奕的弟弟,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政治家、军事家,历任中书监、录尚书事,进位太保,死后赠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或谢公。

②褚(chǔ)公:指褚裒(póu),字季野,曾任兖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傅。《晋书·褚裒传》说:桓彝认为“季野有皮里阳秋”,就是说他虽然口里不说别人的好坏,可是心里是有褒贬的。

③常:通“尝”,曾经。

译文

太傅谢安对褚季野非常敬重,曾经称赞他说:“褚季野虽然嘴上不说话,可是心里却是非常明白,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每一种都有。”

评析

褚季野为人稳重、谨慎,嘴上很少评论别人的过失,但心中却有一本账,有自己的立场。成语“皮里阳秋”就出自这个典故,比喻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异常明白。

36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

①谢公:即谢安。

②那得:如何,怎么。

译文

平时都是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夫人追问太傅谢安说:“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道:“我平常都是以自身的做法教导儿子。”

评析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后代以自身为榜样去做事。谢夫人经常以口头教育为主,谢安更倾向于“身教”,即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为其树立榜样。

37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注释

①晋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yù),即位前封会稽王,任抚军将军,后又进位抚军大将军、丞相。

②床:坐具。古时候卧具叫床,坐具也叫床。

③手板:即“笏”,下属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

④批杀:打死。

⑤无乃:恐怕,用来表示语气比较缓和的反问。

译文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禁止让侍从擦去床上的灰尘,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白天看见老鼠走出来,就用手板打死了老鼠,晋简文帝很不高兴。他的门客就站起来劝解他说:“老鼠被打死了,尚且不能释怀;现在又为这只老鼠去责备人,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

评析

历史上的简文帝宅心仁厚,考虑事情详细周到,同时对自己的好恶又有节制,虽然属下杀死了他喜爱的老鼠,但在别人的劝说之下还是放弃了动怒。

38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

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②挑:挑挖,挖出来。

③身体发肤: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躯干。体,头和四肢。

④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晋颍川长社人,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

⑤裈(kūn):裤子。

译文

范宣八岁的时候,一次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到了手指,就大哭不止。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并不痛,而是因为手指乃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的。”范宣德行高尚,为人清正廉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赠给他一百匹绢布,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韩康伯又把数量减到五十匹,他照样不肯接受;就这样一直减下去,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乘车,在车上又给了范宣两丈绢布,说道:“一个男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这才笑着把绢收下。

评析

范宣安贫乐道,能做到“贫而无谄”,具有高尚的品质。韩康伯的“人宁可使妇无裈邪”,亦是对朋友的一种调侃。

39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注释

①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信奉五斗米道。

②道家上章:道家本来指一个学术派别,这里指道教,具体指五斗米道,是一种道教团体,东汉末张陵创立,利用符咒辟邪驱鬼,为人治病。受道的人出五斗米,有病就请道家做章表,写明病人姓名、服罪之意,向上天祷告除难消灾,这叫上章。

③首过:道教用语,意思是病人要坦白自己的罪过。

④由来:向来,一向。

⑤异同得失:异同和得失是两个偏义复词。异同,指异,即和平常不同;得失,指失,即过失、过错。

⑥郗家:王献之娶郗昙的女儿为妻,后离婚。

译文

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祈福仪式,病人要坦白自己曾犯的过错,道家问子敬平时有什么异样和做得不对的地方。子敬说:“其他事情想不起来,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评析

王献之对于自己平生的回忆,最耿耿于怀的便是昔日与郗家离婚之事。对于这种愧疚与遗憾,他也是显得很坦荡,不加以掩饰,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无奈和痛苦。

40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释

①殷仲堪: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孙,晋陵太守殷师之子。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任荆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荆、徐二州水灾,正值他在任期间。他笃信天师道,但生活俭省,事神不借钱财。

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

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率物:率人,为人表率。

⑤方州:大州。方,大。

⑥豁(huò):抛弃。

⑦时意:时俗。

⑧捐:丢弃。

⑨尔曹:你们。

译文

殷仲堪当上荆州刺史以后,适逢水灾泛滥,粮食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荤菜;当米粒掉在盘子里或者坐榻上,他会立即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为了给大家起到表率作用,更是因为他自身质朴的性格。他常常告诫后辈们说:“不能因为我担任了大州的地方长官,就认为我舍弃了平淡的生活,我现在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因为我的腾达而改变。读书人时常贫困,怎么能当了官就忘记初衷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评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我国文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殷仲堪没有因为自己当上大官而改变昔日朴实平淡的生活,也不因现在的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反而更加认为清贫难能可贵,可见当时的殷仲堪高贵的精神品质。

44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释

①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宁,历任中书令,青州、兖州刺史,为人清廉。晋安帝时起兵反对帝室,被杀。

②王大:王忱,小名佛大,也称阿大,王恭的同族叔父辈,官至荆州刺史。

③簟(diàn):竹席。

④卿:六朝时,尊辈称晚辈或同辈熟人间的亲热称呼。

⑤荐:草席。

⑥丈人:古时晚辈对长辈的尊称。

⑦长物:多余的东西。

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前去探望,只见王恭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上。王大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一语不发。待王大走后,他就把自己所坐的那张席子送给了王大。这样自己就没有了多余的席子,只能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得知王恭的做法很吃惊,对王恭说:“我以为你会有多余的席子呢,这才向你讨要。”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的处事方法,我身边从来都没有多余的东西。”

评析

王恭虽然地位显耀,但生活节制、简约,从不囤积财富。在他死后,家中最多的就是他的书籍。

46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最终跳海。

②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③未展:未及。

④沪渎:水名,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

译文

陈遗为吴郡人,在家里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身边总是存放着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后都把锅巴储存起来,带回去给母亲吃。后来遇上孙恩贼兵的侵入,内史袁山松即将出兵抗敌。这时陈遗已经积攒了几斗锅巴,由于没有时间回家,就把这些锅巴带到了军营。袁山松与贼军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战败之后军队溃散,逃到了山林之中。由于食物匮乏,只有陈遗靠他积攒下来的锅巴活了命,其他大多数人都饿死了。当时人们认为正是由于他纯厚的孝心使他得到了好报。

评析

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我国历代首肯的美德。陈遗孝敬母亲,体现在收藏焦饭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在紧要关头也得到了好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