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诗的平仄

第三节
诗的平仄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也称字调,指汉语字音的不同声调。平声字发音不升不降;仄与平相对,是倾斜不平之意,仄声字发音或升或降。

古汉语字音分为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合称四声。发音为平声的叫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入声的为仄声字。

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没有入声。一声、二声字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字;三声、四声字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的仄声字。

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常用的约六百字左右,已分别转入现代的四个声调中。转入三、四声中的约占近一半,仍为仄声;转入一、二声的是由仄转平,需要注意(参见附录平水韵、诗韵新编韵部常用字)。

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现代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读法是:阴平(一声)高而平,用“–”号表示;阳平(二声)向上升,用“ˊ”号表示;上声(三声)先降后升,用“ˇ”号表示;去声(四声)向下降低,用“ˋ”号表示。古汉语的四个声调如何读呢?古人是这样描述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大体了解古四声的读法:平声平读,不升不降;上声由下而上,用力高亢;去声由上而下,尾音简短;入声板滞短促,出声即收。

近体诗讲平仄,就是说,诗中的用字都有声调的要求,不能随意。其作用在于构成一种节奏,使语音的高低长短和谐而有变化,以增强表达效果,易吟易记,予人以声韵之美感。

二、平仄的格式

1.五言律诗的平仄

①仄起式(带○者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首句不入韵(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 好雨知时节

平平仄仄平。 当春乃发生

平平仄仄, 随风潜入夜

仄仄平平。 润物细无声

仄平平仄, 野径云俱黑

平平仄仄平。 江船火独明

平平仄仄, 晓看红湿处

仄仄平平。 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首句入韵(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 太乙近天都

平平仄仄平。 连山到海隅

平平仄仄, 白云回望合

仄仄平平。 青霭入看无

仄平平仄, 分野中峰变

平平仄仄平。 阴晴众壑殊

平平仄仄, 欲投人处宿

仄仄平平。 隔水问樵夫

——〔唐〕王维《终南山》

②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

仄仄平平。 白水绕东城

仄平平仄,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 孤蓬万里征

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

仄仄平平。 落日故人情

仄平平仄,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 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首句入韵(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夹城

仄仄平平。 春去夏犹清

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 并添高阁迥

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明

仄平平仄, 越鸟巢干后

平平仄仄平。 归飞体更轻

——〔唐〕李商隐《晚晴》

2.七言律诗的平仄

①仄起式:

首句入韵(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平, 风急天高猿啸哀

仄仄平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仄平平仄仄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

仄平平仄仄平。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首句不入韵(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平起式:

首句入韵(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

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

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平平仄仄平。 但见群鸥日日来

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

仄仄平平。 蓬门今始为君开

仄平平仄, 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平平仄仄平。 樽酒家贫只旧醅

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饮

仄仄平平。 隔篱呼取尽余杯

——〔唐〕杜甫《客至》

3.五言绝句的平仄

①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 竹影和诗瘦

平平仄仄平。 梅花入梦香

平平仄仄, 可怜今夕月

仄仄平平。 不肯下西厢

——〔金〕王庭筠《绝句》

首句入韵(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 墙角数枝梅

平平仄仄平。 凌寒独自开

平平仄仄, 遥知不是雪

仄仄平平。 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②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 鸣筝金粟柱

仄仄平平。 素手玉房前

仄平平仄, 欲得周郎顾

平平仄仄平。 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首句入韵(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

仄仄平平。 柳拂御沟新

仄平平仄, 为报辽阳客

平平仄仄平。 流光不待人

——〔唐〕王涯《闺人赠远》

4.七言绝句的平仄

①仄起式:

首句入韵(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平, 远上寒山石径斜

仄仄平平。 白云深处有人家

仄平平仄,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仄平平仄仄平。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首句不入韵(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 荷尽已无擎雨盖

仄仄平平。 菊残犹有傲霜枝

仄平平仄, 一年好景君须记

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②平起式:

首句入韵(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 应怜屐齿印苍苔

仄平平仄仄平。 小扣柴扉久不开

平平仄仄, 春色满园关不住

仄仄平平。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

仄平平仄, 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平平仄仄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

——〔唐〕白居易《忆江柳》

三、平仄的规则

概括地讲,平仄的规则是: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一句之中平仄交替,无须多讲。下面讲一联之内的“对”和两联之间的“黏”。

1.对与黏

①对

五、七言律诗和绝句,都是以两句为一联,除首句入韵的首联有变化,其他各联上、下句的平仄是相对应的。

先以五言为例。五言有四个基本句型: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所谓“对”,指上句和下句在同一位置的字平仄相对,实际就是其中两个基本句型的对应。即:出句是a,对句是B;出句是b,对句是A。

近体诗都押平声韵,除首句入韵,每联的出句末字一定是仄声,因此一定是a式或b式;对句末字一定是平声,因此一定是B式或A式。

五言律诗四种格式如下:

可以看出,首句入韵的第一句有变化:a改为A,b改为B。

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就是五言律诗四种格式的前一半。

七言律诗也是四个基本句型: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四个句型,只不过是在五言四个基本句型前各加了两个字,即仄前加平,平前加仄,实际上就是五言的加长,因此,只要熟悉了五言,七言也就会迎刃而解。七言的对应关系同五言一样:除首句入韵,出句是a,对句是B;出句是b,对句是A。

七言律诗的四种格式如下:

可以看出,首句入韵的第一句有变化:b改为B,a改为A。

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就是七言律诗四种格式的前一半。

②黏

“黏”,指上联与下联之间的关系,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即:

上联对句为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

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判断两联是否相黏,每句的第二字是关键,因为在五、七言律诗绝句中,每句第二字的平仄是不能更换的。所以,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必定是一致的。

以七律仄起式(首句入韵)为例:

第一联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第二联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联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八句中,2与3、4与5、6与7的平仄句型和第二字都是一致的。

律诗和绝句必须遵守“对”和“黏”的规则。如果不对,叫“失对”;如果不黏,叫“失黏”。

2.拗与救

格律诗讲“对”和“黏”,这是必需的。但句中有些位置的字还是有灵活性的。

“拗”,是不顺之意。诗句不按规定的格式用平仄,该用平声字的位置上用了仄声,或者相反,就叫“拗”,这个句子就叫“拗句”。

“救”,即补救之意;平拗用仄救,仄拗用平救。具体说,就是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则在本句或对句中用仄的地方换上一个平声字;或者反过来,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则在本句或对句中用平的地方换上一个仄声字。如: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是金人元好问的绝句《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其格式是平起平收,首句入韵。诗的第三句第六字应为仄声,但“轻”是平声,解决的办法是:把本句应该平声的第五字换为仄声字“莫”,本句第三字就不再可平可仄,只能用平声字。

拗句用“救”,称为“拗救”。拗救是不得已而为之,应尽量避免。通过拗救形成的句式,不可视为合律的正常句式。

① 拗救的原则

一是五言句第二字不能拗,七言句第二、四字不能拗,必须合律。句末一字,关系到押韵和相对,也不能拗。

二是不能出现“孤平”。所谓孤平,指平脚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这个平声字与韵脚还不相连。至于仄脚的句子,即是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三是避免“三平尾”。所谓“三平尾”,是指一个平脚的句子,最后三字全为平声。指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的第三字和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的第五字改仄为平。

四是避免“三仄尾”。所谓“三仄尾”,是指一个仄脚的句子,最后三字全为仄声。指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的第三字和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的第五字改平为仄。

② 拗救的方法

一是本句自救,指仄平脚和仄仄脚两种句形: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种句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出现了“孤平”,拗救的方法是将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为平声字。这叫做“孤平拗救”。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泊山寺》)对句的“恐”和“天”平仄互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对句的“欲”和“风”平仄互换。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两种句形有一个常用的变格,就是把五言的三、四字平仄对调,把七言的五、六字平仄对调。对调之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如:“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眘虚《阙题》)出句的“向”和“山”平仄对调,第一字“闲”为平。“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出句的“好”和“风”平仄对调,第三字“江”为平。

二是对句相救,指出句是平仄脚的句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如果五言的第四字或者七言的第六字用了仄声字,必须把对句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所说的“大拗必救”。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出句的第四字应为平声字,而“不”是仄声,解决的办法是把对句本该仄声的第三字换为平声字“吹”。“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出句的“有”和“万”两字都拗,对句的“向”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可谓一箭双雕。

平仄脚句型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即: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这种情况,可以在对句相对位置,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相救。这种情况叫“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眘虚《阙题》)出句的“落”由对句的“流”相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出句的“自”由对句的“空”相救。

三是诗句中有的地方出现拗字,是可以不救的:

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如拗可不救;仄仄平平仄,第一字或第三字,如拗一个可不救。

七言的第一个字,如拗可不救;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三字或第五字,如拗一个可不救。

3.“一三五”不可不论

对律诗的平仄格律,前人有两句概括性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是说诗句中除韵脚外奇数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偶数字的平仄要合乎格式要求。应该说,这个口诀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应用;只要不违背这个大原则,也就把握住了大致的平仄关系。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这个口诀还是很实用的。但是,它仅是概括了大体,是不全面的,有的句型还需要具体分析。

“一三五”三字,无论五言、七言,有的句式不能不论。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一字改“仄”则犯“孤平”,必须用救;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字可不论,但第一字如果未改,第三字就不能改仄,否则,同样犯“孤平”。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