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结

中国情结

中国家庭 燕子工作室摄影

每年5月,我必要做的一件事,是在上班的单位(美国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单位的中国人,为配合单位里举办的亚洲节庆祝活动准备各种中国美食。

我在单位创建了“中国人友好协会”(Chinese Friends Association at Beltsville,CFAB),顶着若有若无的会长帽子。我召集科学院里几十个中国人,在活动的当天,作为志愿者提供丰盛的中国食品,让参加活动的几百号院里的同事们,聆听接受关于亚洲文化的介绍,关于亚洲人士的奋斗史,关于亚洲现今发展状况的讲座之后,走出会场,面对一桌桌缤纷多样、色味俱全的中国食品。我们让他们享受着中国的厨艺、中国的文化,看到中国人的友好、勤劳和能干。

我是穿着鲜艳的中国旗袍去参加这个活动的。

我知道,当我把自己美美地裹在旗袍里,当我亭亭地站立在大家热情的赞美声中,被要求与眼前一亮的老板和同事们一起合影时,我不是仅仅代表我自己,或仅仅代表我这个单位里的中国人友好协会,我代表着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的姐妹们,我的亲戚们,我的先辈们,我的在中国的同学们、朋友们,我代表着中国!

第二天星期四,照例是我开车接送小儿子Matthew去参加他足球俱乐部常规的球队训练。去的路上一定是他歪七裂八地在车上睡觉,回来的路上我有时间一边开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和他说几句话。我很自然地提到在单位过亚洲文化节的事,说我们准备了很多中国食品,我穿着旗袍,活动很成功,别人给了很多赞美。

听见我说穿旗袍参加活动,他顿时从车座上坐直了,精神起来,大声打断我说:“妈妈,你是不是就像我过年穿那件中国衣服那样,好高兴呀?”

我顿时也知道,我给儿子已经系上了这个在我心中永远灿烂不朽、永远美丽动人的中国情结了!

我们从两个孩子上幼儿园起,就每周送他们去博城中文学校上学。让他们上中文学校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让他们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在学校里牙牙地学说爷爷、奶奶、汽车、房子,背诵最简单又最隽永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诗句,到坚持不懈地参加博城中文学校和华府地区学生中文演讲比赛,让他们自己用中文写作文,用中文演讲,讲他们在生活中看见的事,学到的道理,自己的心得和感慨。

在中文学校里每周一次见到熟悉的面孔,说着自己的语言,生活在自己人的芬芳世界里;在每年一次春天里轰轰烈烈的各大中文学校联谊运动会上,孩子们和妈妈一起,不用经过任何淘汰赛,直接报名参加任何自选比赛项目;在中文课后的丰富的文化课程里,学画画素描,练吹琴打鼓,听中文讲座,打健身篮球……

中文学校最令人难忘的,是每年热热闹闹的欢欢喜喜的中国新年晚会。

像是在家乡赶庙会,几百人人声鼎沸,欢聚一堂;看孩子们画展上稚嫩童真的新画,看家长绘画班日渐不凡的正品;看孩子们精巧的工艺手工,看红纸大字渲染出的舞台中国风。我们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年年在一起,在海外他乡博城中文学校的朋友中,过我们中国人的新年。

2008年全家回国观看奥运会时,我在北京给Matthew买了一套中式服装。Matthew对这件衣服喜欢得不得了。

先是穿着有些嫌大的这一套中式服装,去参加中文学校新年晚会的表演。可爱得像一个小萝卜头,他没料想到周围大人小伙伴们一通夸好,让他好好虚荣得意了一把。第二年衣服大小差不多还算合适,他就不仅穿了上中文学校表演节目,还穿了去他美国的学校,得了一箩筐的赞誉后,回来像对待宝贝一样,没按惯例将脱下的衣服通通一脚踹到地下,而是将衣服好好地放回衣架上,告诉我说下一年还要穿它。

好在他是男孩儿,蹿个子比较晚。后面的两年,一到过中国新年的时候,他就会和几个我们居住小区其他认识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们相约好一天,一块儿穿了色彩不同风格类似的中国风衣服去美国学校嘚瑟,大大宣扬一下骄傲自豪的情绪,再收获又一箩筐赞美之词。

大儿子Kevin说起博城中文学校,就会一声感慨:“咳,真感谢中文学校,我得以和班上这些同学,十几年来做好朋友!”

去年夏天,他从康奈尔大学回来度暑假。除了在外面全时做一份实习生的工作自己挣钱外,还挤出或是大清早上班前,或是晚上下班之后,或是周末空闲时间,去参加一个“常春藤大学生教大陆人说英语”活动。他们通过互联网,和在国内想练习英语的大学生或其他各界同人,用英语交流,指出对方的语法错误,跟他们讲述一些美国这儿的一些事儿……

Kevin有时会说:“哈,在中国的人怪好玩儿的。”

在我谈及自己穿旗袍时,Matthew会一下子跳跃想到他自己的高兴事,他在中文学校的这同学那老师,他的眼睛会亮起来,他突然高兴地说起一大堆话:我的那件中国衣服,我的中文学校,我们表演的节目,我们排了长队,打打闹闹地在中文学校过中国新年……

他唯独没有提到不知不觉,可我却看得清清楚楚,是在博城中文学校,这么多年的教育和交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岁月在他们的心上,系上的中国情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