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的粽子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六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侄子大清早就闯进了门,他是受大嫂的指派给我送来了一大兜儿热气腾腾的江米小枣馅儿粽子。因为是周末,有些空闲,再加上侄子刚高考结束,也浑身轻松,爷俩儿便一人一个吃了起来。突然灵机一动,想考一考侄子端午节的来历。没想到这个学理科的家伙还回答得很到位,末了还在我面前以极尽卖弄之神色摇头晃脑地背诵起屈原的《离骚》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甚欣慰,又问及“吃粽子”的习惯何以流传数千年,他顿时语塞:“我只知道粽子是为了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们别吃屈原,至于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好吃呗。”

是啊,别说是个孩子,就是我们成人又有谁想过祖先这一真正的初衷呢。

我想,粽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美味可口,想我“泱泱中华”食文化如此之精,比粽子好吃的东西多得很。可为什么偏偏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十几亿人民都要吃上几个粽子,而且将这一天定为一个节日?是为了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啊。

屈原,这位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封建主义士大夫,这位被奉为“诗人鼻祖”的饱学之士,当自己正确的政治见解得不到认同,且备受奚落时,为了国家的安危、民众的利益、个人的气节,不惜以投江觅死而抗争,以牺牲生命来警世,这是何等的崇高!尽管这一事件发生在偏隅一方的楚国,尽管当时的信息传递如此的闭塞落后,可依然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壮举为时人所感动、所动容。人们不约而同地将他殉节的这一天视为纪念日,约定俗成地以“包粽子”的形式来怀念他,不管是他的仇人,还是他的朋友,不管是当时的敌对国,还是友好国。这说明人间是需要正气、豪气的,说明世人需要慷慨的正义。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屈原,竟和几千年后代表最先进政治文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胡锦涛所倡导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不谋而合!

随着历史云雨的翻转,不知有多少民俗的苔痕被洗涤殆尽,然“五月端五吃粽子”竟永远铭刻在了中华历史的文化上,这就是屈原的生命,就是人们对正义的赞许,对高尚情操的最大支持。人们以“吃粽子”这一都极易接受的形式来祖祖辈辈地传承,每当吃粽子的时候,上至达官贵戚,下到黎民百姓都要说起屈原,十分感慨地赞美几句正义和高尚、风骨和气节,不仅为了勉励自己,更是为了教育后人。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了这种伟大思想,于是这种伟大思想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人和伟大的行为。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都将屈原推崇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人们用粽子这个香甜引人的物件承载了一种光辉灿烂的精神和文化。让大家在享受物质愉悦的同时更得到精神的升华。聪明的中华儿女为了让“粽子”这一载体更为后世所喜爱所接受,创造性地且与时俱进地将它翻新和改良:三角的、四角的、八角的外形,枣的、糖的、豆沙的、肉的、甜的、咸的、酸的,无糖的内质。为的是让一代代的子孙不同区域和爱好的民众永远接受它,喜爱它。因为知道只要接受和喜爱了它,也就接受和喜爱了屈原,以及屈原的情操和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用心良苦的目的就为了正义和高尚啊!为了屈原和历朝历代屈原式人物的血不能白流,为了让后代儿孙们多出现几个有着屈原一样精神和情操的人物啊!谁敢肯定。像司马迁、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闻一多这些永彪史册的人物没有在儿时吃粽子时于幼小的心灵上接受了“屈原精神”的启蒙?谁又敢肯定,我们的后代在吃粽子时接受了“屈原精神”后,不会再出现一些铁铮铮的汉子和人物?

不觉想到了今天,不禁有了担忧。现在的孩子们喜吃连西方自己都称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喜过乏味无意义的“愚人节”;到了“情人节”,玫瑰花和巧克力泛滥;到了“圣诞节”,各个夜场爆满,孩子们纵夜狂欢。很少有人想起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很少有人能喜闻乐记包括“屈原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光辉而璀璨的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了。连常规教育都出了偏差,人们重“英文”而忽略“母语”,重“金钱”而忽略“品格”。像《论语》、《大学》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材料”很难登上我国十年教育的“教学大纲”,甚至像我的侄子一样能背诵几段《离骚》的学子又有多少?不是我们拒绝西方文明,而应该像清代张之洞所倡导的那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对,毕竟,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最适宜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向来是包容和改良所有外来文化的,难道从我们开始就将她来摒弃,将她贬驳得一文不值?相反,西方却开始兴起了《论语》热和《孙子兵法》热,开始研究我们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如果屈原洞悉了这一切,在汨罗江中安息的他是不是还要慷慨激昂起来?汨罗江水是否会波涛汹涌起来呢?

我将这些话说给了侄子,侄子那双仍有稚气的双眸变得成熟庄重起来。我知道,这些话在他心里会留下印痕,他将来“吃粽子”的时候也像我一样将这些话说给他的儿孙。

但愿能有更多的人想到这些,但愿能有更多的人将这些话说给他的儿孙后代。

希望中华民族将“端午节的粽子”永远“吃”下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