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之行
●邓小平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5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邓小平满意地说:“看见了,我都看清楚了。”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提出创立经济特区
1984年1月的深圳,鲜花盛开,到处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的陪同下,乘专列,来到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视察。
1月24日早上,邓小平一行的专列,徐徐到达广州站。
当广东省负责人梁灵光等同志,到车上看望邓小平时,邓小平深情地对梁灵光说:
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5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邓小平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这个决策作出以后,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有关经济特区的各种各样的议论,他也时有耳闻。
“百闻不如一见”,邓小平决心实地看一看,实地调研一次,看一看这条“血路”杀出来了没有。
那还是在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设置经济性特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这些经济性特区,一般都是从本国(地区)内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办法,吸引外商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和投资,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这些经济性特区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形态,主要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过境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工业园、自由边境区等。
在1979年初,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传达了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经过研究后,初步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在直接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时,习仲勋建议,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举办出口加工区。
对广东省委负责人的这一重要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很重视,邓小平首先表示赞成和支持。
就在当天,邓小平即安排与广东省负责同志谈话,广东省委原副书记王全国也参加了。
邓小平说:
你们上午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划一块地出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
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办经济特区的主张。
随后,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这一重大问题,并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在“试办出口特区”一节中提出,在沿海少数有条件的省市,划出一定的地区,如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等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深圳、珠海两地可以先办。
在“要充分发挥广东、福建两省的有利条件”一节中提出,对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中央指出:
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关于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
当时定名为“出口特区”,主要是为了区别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后采纳相关人士的建议,改名为“经济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的批示》,同意会议“纪要”,从而也就认可和正式确认了“经济特区”这个名称。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至此,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
指导特区的发展
邓小平的到来,给南粤沃土增添了浓郁的春色,也带来了几分神秘。
早早盼望着邓小平他老人家光临的深圳人,此时此刻,正怀着兴奋、荣耀,和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什么!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从正式宣告经济特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它风风火火、沸沸扬扬的日子。
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一群群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各地拥来,共同开创着深圳的未来。
深圳,这个边陲小镇,一下子沸腾起来了。这里,到处响着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的隆隆声,到处可以看到步履匆匆的行人。
市长和打工仔,一同住进低矮、潮热的工棚,一同起早贪黑地在工地上,一同出大力,流大汗。
没有钱,深圳人四处奔走,靠借贷、“滚雪球”支撑起一座座大厦,铺设一条条马路。
在“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后,外商纷沓而至,“合作”、“合资”、“独资”企业,与日俱增,人们看好了这片发展中的热土。
经过几年的建设,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已经初具形成。
一时间,深圳的名声大震,一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心、深切理解和热情支持,一方面也招来了党内外一些不同意见者,对深圳改革开放的怀疑和指责。
对于办特区,尽管许多人逐渐认识了它,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有人提出疑问,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赶走了外国资本主义,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好不容易才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为什么又专门划出一块地来特区,把外国、华侨和港澳的私人资本引进来?这符合马主义基本原则吗?办特区会不会变成新的“租界”、“殖民地”?
针对特区会不会变成“租界”或“殖民地”的疑问。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福建两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时,明确指出:
这些疑问是没根据的。我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行使我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好形式。
对我国来说,特区是我们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人们对特区的命运在担忧,除了担心特区会不会变成租界以外,还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也开始出现了种种的猜测……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场与对外开放的窗口,受到了更大的非议。
一些人在不同的场合,对经济特区采取了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态度。
对深圳特区几年来的发展,是肯定还是否定?深圳特区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对了还是错了?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
在这关系深圳特区能否继续前进,全国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下去的关键时刻,深圳的“拓荒牛”们,无不翘首以望着,有一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能亲自来看一看深圳的发展,听一听这里建设者们的声音,为每一个关心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人,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邓小平自深圳特区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关注着深圳这棵改革开放幼苗的成长和发展。
1981年,国家处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期,拿不出钱来支持特区。
邓小平在这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语重心长地对广东省领导人说:
经济特区要坚持原定方针,步子可以放慢些。
“放慢些”,是出于对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的考虑。但是,原定的方针不能变,特区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是最根本的。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
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拍板道:
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一晃几年过去了,深圳特区究竟是什么样子?成功不成功?对特区的种种指责、怀疑,究竟对不对?
现在,邓小平亲自考察来了,他要将这些问题一一的解开。
1月24日12时30分,邓小平等人乘坐的专列抵达深圳火车站。
邓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装,脚穿黑色皮鞋,红光满面,步履稳健地走下火车,和迎候在车站月台上的深圳市领导人一一握手,相互问候。
老人家慈祥的笑脸,让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踏上了特区的热土。细心的人发现,老人似乎有些急切,在驶往迎宾馆的路上,他一次又一次地撩开车窗的纱帘,眺望窗外一座座崛起的大厦和沸腾的工地。
直至1984年1月29日,在邓小平视察了深圳之后,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当年,《人民日报》称:
深圳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筑史上的奇迹。
听取深圳领导汇报
邓小平在下榻的深圳迎宾馆6号楼,认真地听取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工作汇报。
深圳市领导站在深圳特区规划图前,把深圳特区5年来,在引进外资、基本建设,以及改革推进等情况,都向邓小平作了详细的汇报。
深圳市领导说:
办特区几年来,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很快,特别是工业产值,1982年达到3.6亿元,1983年跃上7.2亿元。
这时,邓小平插话说:“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喽?”
深圳市领导说:“是翻了一番,比建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10倍多,财政收入也增长了10倍。”
邓小平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汇报过程中,邓小平问到:“深圳现在流通多少种货币?”
一个多小时的汇报,邓小平自始至终,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不时地插话询问。
深圳市负责人说:“我们觉得,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不少的,但问题同样存在不少。尤其是离小平同志对我们的希望相差甚远……大家早就盼望您来看一看,今天总算盼到了。”
汇报结束时,深圳市领导再也憋不住了,说道:“我们请邓小平同志给我们作指示……”
邓小平则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谈的这些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
说完,邓小平望望大家,手一挥,说道:“到外面看看去。”在一个多小时的汇报过程中,邓小平一直没有表态。
16时40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广东省、深圳市负责人刘田夫、梁灵光等人的陪同下,乘旅行车巡视市区,参观了一些建设工地。
此时,整个特区简直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一辆辆各种型号的载重卡车川流不息;一部部挖掘机、推土机在隆隆操作;一幢幢正兴建的厂房上空,吊机伸开巨臂来回转动,指挥的哨音此起彼落,到处呈现一派轰轰烈烈的建设景象。
邓小平目不暇接地望着窗外一幕幕的建设场面,问随行的同志,这是什么工地,那个高楼是准备干什么用的。
16时50分,邓小平一行驱车,来到生机勃勃的罗湖开发商业区。
随后,邓小平一行,登上了罗湖区国际商业大厦22层高的天台,居高临下,俯瞰市容。
邓小平登上国际商业大厦天台时,这时夕阳斜射,寒气逼人。但是,此刻的光线最合适看景象,因为斜射光更能呈现物象的立体感。
邓小平在省长梁灵光、深圳市委书记的陪同下,顺着这座高层大厦天台的围墙,从东面走到北面,又从北面走到西面和南面,时而凭栏远眺,时而鸟瞰近景,尽情地饱览了深圳特区的建设风貌。
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群,大部分正在建设之中,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当时,已近黄昏,寒风袭人,气温只有11度。80岁高龄的邓小平却毫不在意。随行人员曾两次要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绝了。
邓小平站在天台上,仔细地听取和询问罗湖新城区的规模、设计、施工等情况。
深圳市领导介绍说,国商大厦脚下两平方公里的罗湖商业区。目前已有63幢大楼动工,其中18幢已竣工。部分商业大厦已营业。电讯、供水、供电、供气、防洪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远处宽阔的街道、宏伟的厂房、林立的高楼大厦、秀丽的天色尽收眼底。
罗湖区计划兴建100多幢高楼,是目前全国高楼群最集中的地方。
对面正在兴建的国贸大厦,这幢楼要建53层,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建筑占地面积达两万平方米,那里的建设者们曾创下3天一层楼的速度。
天色已近黄昏,一抹晚霞映照着生机勃勃的特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荡溢在老人的眼睑,他满意地对身边介绍情况的梁湘说:“看见了,我都看清楚了。”
邓小平在天台上,默默地站了20来分钟,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不久后,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传遍了全国。
巧的是,到8年后的1992年的春天,当邓小平第二次来到这里,再次登临的就是他曾经凝望过的那座国贸大厦。
17时许,邓小平等人从国商大厦下来。
此时,闻讯赶来的大批群众,已经将大厦围个水泄不通。一见小平,人群中便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邓伯伯!
邓伯伯!
……
特区人的真情和希望,感激和爱戴,全都凝聚和融会在那一声声的呼唤之中。直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上车离开,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渐渐散去。
此时,国商大厦已建成两年,没想到这座仅20层的楼房,给邓小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就提到了这次登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
只是,令他老人家没想到的是,8年后,在他再次南巡时,当年周围的那些工地楼盘,已经迅速矗起,并将国商大厦埋进阴影里。
当时著名的“第一高楼”天台,现已变成了一个小“天井”了。
视察中航电脑公司
1月25日9时,邓小平一行,来到了南巡的第一家企业,即深圳上步工业区的中航电脑公司。
这个公司建立于1982年8月,是深圳市首家从事计算机引进、开发、推广服务的公司。
邓小平一行先是参观了车间,听取了当时尖端科技的电脑技术和软件开发的情况汇报。接着,观看了人和电子计算机下象棋的表演。
在观看时,邓小平说:“有一位美籍华人告诉我,美国搞电脑软件编制的都是一批娃娃、学生,他还建议我们要积极培训青少年呢!”
邓小平说着,望了望大家,充满信心地指出:
全中国有那么多的娃娃、学生,搞软件是完全有条件的。
吴国芬是当年为邓小平开电梯的电梯班班长。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显得特别的兴奋。
吴国芬回忆说:
当时,中航电脑公司有个电梯班,负责水电和电梯安装工作,我就是班长。
小平是1984年的1月25日来的,我记得在前一天,公司领导突然要求我,明天穿戴整齐,打上领带。
当得知我们敬爱的小平要来参观时,我心里真是很激动。
吴国芬说:“当天,我认真检测了几遍电梯,确保没有问题后,才回家。”吴国芬接着回忆说:
第二天,我穿好西装,打好领带,来到公司,等待小平的到来。
早上9点多,小平一行到了公司,当他从车里出来的那一刻,我心情激动得无法形容。激动之余,我还有点紧张。
在打开电梯后,小平和一些领导一起上到了三楼,之后小平一行到公司里面视察,我就一直呆在电梯口待命。
视察深圳渔民村
1月25日10点30分,邓小平来到深圳河畔的当时富甲全省农村的渔民村,也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万元户村,了解当地生产情况和群众生活情况。
当时,改革开放政策使这个深圳河畔的渔村最先受惠,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高,家家盖新房,一时富甲全省,因而吸引了海内外许多参观者。
当听到邓小平要来村里参观的消息,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早早便来到了村口等候。
看见盼望已久的邓小平终于来到了,吴柏森高兴得热泪盈眶。
他立即迎上前,扶住邓小平,说道:“邓伯伯好!欢迎您,欢迎您。”
渔民村是深圳特区几年来,迅速富裕起来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利用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优越地理位置,依靠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养鱼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
到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超万元,成为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居全省农村之冠。
吴柏森激动地握着邓小平的手,一再感谢中央的好政策,并陪同邓小平一行,参观了配有空调设备的文化馆。
接着,吴柏森请邓小平一行,到他家里做客。
新春将到,只见吴伯森的家里一派喜庆景象。陈设精致的客厅里,两盆果实累累的金桔,增添了无限欢乐的气氛。
早在1983年2月,胡耀邦曾到吴伯森家里做客,看见老支书身穿旧式唐装,脚踏凉鞋时,胡耀邦说:“你也应该穿漂亮些嘛!”
今天的吴伯森,身穿崭新的呢大衣,脚登乌黑发亮的皮鞋。同邓小平一起,坐在客厅里的软沙发上,聊着村里过上的好日子。
与吴柏森家毗连的,还有32幢同是180平方米、二层楼高、六室二厅的小楼,构成一片环境优美、经济实用的住宅新区。
这是渔民村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依靠集体力量,在1981年统一兴建起来的。
随后,邓小平参观了吴柏森家的别墅式住宅:双层小洋楼,房内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组合音响……
参观完吴柏森的家庭设施后,邓小平问吴柏森:“你现在什么都有了吧?”
吴柏森回答说:“都有了,我们穷苦的渔民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真是过去做梦也没有想到,感谢邓伯伯!是党中央和您为我们制定好政策!”
邓小平立即接上去说:“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应该感谢党中央。”接着,邓小平又一一地询问吴伯森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
吴柏森介绍了家里的情况之后,又向邓小平汇报了全村的情况。吴柏森汇报说:
这个村1983年人均年收入2800多元,户户是万元户。一个普通劳动力,每月收入可达400多元到500元。
去年全村纯收入达47万元,人均年收人5970元,平均每月439元。
这时,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大声告诉父亲:“比你工资还高呢!”这句话引得众人大笑。
走出客厅,邓小平参观了吴柏森家里的卧室,走进厨房,观看了那全套精致的不锈钢炊具和电子煤气灶,以及院子里的各种花卉,并愉快地同老支书吴柏森一起,在门口,让摄影记者拍照留念。
临别时,邓小平说:“全国广大农村要过上这样的生活,恐怕还要100年!至少也要70年,到本世纪末再加50年,因为我国人口多,经过长期奋斗,全国农村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邓小平的言语中,充满了渴望与期待。
听蛇口工业区汇报
l月26日,阳光明媚。8时30分,邓小平一行乘车,离开迎宾馆,朝蛇口工业区方向驶去。
位于深圳市西30公里的蛇口工业区,是香港招商局主办的一个新兴工业城,也是深圳特区最早动工建设的地方。
蛇口工业区虽然只有4年多的历史,但宽阔的道路却绿树成行,现代化的标准厂房,鳞次栉比。
在经过即将兴建的深圳大学路段时,深圳市领导指着深圳湾畔的一片荒草地,向邓小平介绍说,这里将兴建深圳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第一批学生将在今年9月正式入学。
大家举目望去,只见几处稀拉的工棚,连地基的桩子都还没有打上。
当年的9月,深圳大学的第一批新生,果然如期入学。
9时30分,邓小平一行一进入蛇口工业区地界,便见路口的标语牌上,赫然写着两行红色大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内地来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个标语,似乎觉得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接触到了一种新的观念。
邓小平一行,来到濒临深圳湾海滨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走进了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室。
工业区董事长袁庚,向邓小平汇报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情况。
蛇口曾是深圳宝安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与香港一水之隔。
袁庚汇报说:1979年,蛇口一片荒滩,路面坑坑洼洼,连厕所和洗脸水都没有。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厂房林立,一个现代化工业区已初具规模。
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工业区,却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可见,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蛇口确实发挥了巨大威力。
袁庚还介绍说,已建成的47个独资企业,已有30个开工生产,10家开始盈利。已拥有5000多名职工。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已超过澳门。
听罢,邓小平微微颔首。
袁庚谈了一些情况后,觉得邓小平年事已高,听汇报时间不宜过长,便说:“再谈5分钟结束汇报。”
邓小平说:“没关系。”又让袁庚继续讲了20多分钟。
袁庚说,这几年,蛇口工业区冒了点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人事劳动制度实行了招聘制和合同制,工业区领导班子,实行民主选举和企业经理聘用制。
说着,袁庚把36岁自学成才的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乔胜利,介绍给邓小平。
邓小平高兴地要乔胜利到他身旁坐下,问他的学历、年龄、工资收入和生活消费等情况。
邓小平说:“要鼓励青年人挑重担,多干实际工作。”
邓小平的话,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关心青年干部成长的急切心情。
邓小平听完汇报,走到窗前,指着一片繁忙景象的蛇口港码头,问袁庚:“码头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吨位的船?”
袁庚一一做了回答。
邓小平称赞道:“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袁庚不失时机地向邓小平请求说:“首长来工业区视察,是蛇口工业区全体员工的愿望,这幸福的一天终于盼到了。由于广大员工不能和我们分享这份幸福,我请求首长和全体接待人员合影留念,使全体员工得偿所愿。”
应袁庚的邀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高兴地与工业区全体接待人员合影留念。
邓小平边看工业区全景模型,边听袁庚汇报工业区的建设情况。袁庚又简要地汇报了工业区几年来进行经济体制、机构、干部制度、工资制度、用工制度及住房政策改革的情况。
当袁庚介绍说:“我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提示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看到了。”
邓小平说:“对”。
袁庚在回忆这次向邓小平作汇报时的情景时,还清楚地记得:
当时,我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曾用自问自答的语气,问邓小平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
此言一出,全场大笑。
蛇口工业区党群工作部沈文建部长回忆说:
蛇口工业区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提出了后来响彻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还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
然而,这些口号和思路却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开始视察蛇口工业区。
在视察前,邓小平还提出了“三不”:一不喝酒,二不题字,三不表态。
然而,在听完蛇口负责人汇报工业区发展情况之后,邓小平的心情开朗了很多。
邓小平在这次南巡结束后,回到北京。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邓小平提到:
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可以自己作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可见,邓小平十分赞赏深圳人民的这种开拓进取,勇于奋进的拼搏精神。
沈文建感慨地说,邓小平当年对蛇口工业区的肯定,不仅让蛇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改革大浪潮也从此掀起。
提出人才的选用
时任工业区董事长袁庚相信,在全面推动蛇口工业区向前飞驰发展方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超过了1984年邓小平视察蛇口。
就在这一年,有关工业区的争论结束了。
几天后,在向工业区干部传达邓小平视察蛇口情况的会上,袁庚坦率地说:
就像我们在大海上漂浮了很久,突然抓住了救命稻草,小平的到来对我们的意义重大。
1月26日22时30分,袁庚带着乔胜利,走进了海景咖啡厅。
当服务生在他们面前点燃一盏小小的蜡烛灯时,再一次把袁庚乐观的心情照亮。
“小乔,你干得很出色!”听到领导表扬,乔胜利的脸上浮现出微笑。
袁庚用近似安慰的语气,继续说道:“小乔,我有个建议,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你能去读一读书。两三年后,回来继续为蛇口效力。”
乔胜利一脸惊讶地看着自己的领导:天哪,哪有时间啊?
袁庚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去大学重新学习学习,但是,参加工作后,被派到印度尼西亚。……现在,连工作的时间都不够了。”袁庚轻轻地叹了口气说,“要不然,我真想回到学校去读书。”
乔胜利的头垂得更低了,说:“好的,袁董。”
1985年9月,就在邓小平视察蛇口工业区的一年零八个月后,在袁庚的帮助与建议下,乔胜利脱产,赴北京大学学习经济管理课程。学制两年。
为了减轻乔胜利的生活负担,袁庚将自己在北京西苑调查部的公寓房,借给乔胜利住了两年。
乔胜利完成学业后,回到深圳,用自己的所学,再次投入到深圳的经济建设中。
人才,是袁庚十分关注的问题。袁庚后来回忆说:
人才问题让我们伤透了脑筋。我们在全国率先进行人才招聘,那是遵照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早在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高瞻远瞩,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级以上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讲了人才问题。
邓小平说: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
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能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
袁庚敏锐地捕捉到了邓小平讲话的关键:要破格,不能按老规矩办事。
然而,如何破格?人才从何处引进呢?袁庚决定采用香港“公开招聘”的办法。
但是,“公开招聘,要不要组织考核?受聘者原单位工作受到影响怎么办?用错一个人给事业造成损失,谁能负责?”一时间,议论、疑虑很多,让人踌躇不前。
1980年3月26日这一天,谷牧在“广东福建两省汇报会”的小结讲话中,专门谈到用人问题。其中一段,提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
择优招雇聘请。
谷牧指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劳动指标和技术力量可以不受限制,按实际需要,择优招雇聘请。
谷牧对袁庚说:“你们要把蛇口工业区先办好,就可以取得一些经验。”
袁庚不失时机地插话说:“我们要求中央、广东省加强领导,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否则就要卡住了。”
袁庚马上起草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专门写上了一条:
对各应聘应考专业人才,其所在单位在其本人自愿原则下应予支持鼓励,不要加以为难。
谷牧批示道:
我同意。据此同有关方面交涉。各方均应支持你们。
得到批示后,袁庚底气十足地开始四处网罗人才。派出人员,奔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采用组织推荐、自荐、公开登报招贤等方式,并通过笔试、口试和组织考察等方法,确定人选。
两年后,在1982年3月28日,谷牧率领一批高级干部到蛇口视察,特意问到袁庚:“人才招聘时,有没有遇到抵制的?”
袁庚答道:“有。有的报考者考试得分高,条件较好的‘尖子人物’,原单位就是不放,所以招聘工作也是困难的。我们将送上一个报告,请中央组织部支持我们各种专业人员,包括招聘蛇口工业区区长和副区长的报告,请谷牧同志批一下。”
午饭后,袁庚把随身带来的报告,送到谷牧案头。谷牧又一次及时地作出批示:
任穷同志,这是选人用人的一个新的路线,我看应当支持特区继续试行,请酌。
袁庚当即派人飞赴北京,将谷牧的批示和报告,一起送到中央组织部。
一个月后,中组部以干部调配局名义,向有关部门发出一封信。信写给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等省市委组织部,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及教育部的人事部门。
信中说: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工业区近年来发展很快,但行政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比较缺乏,请求从内地商调。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应予支持。
请根据本单位干部实际情况,尽量予以推荐人选。
人才社会化,还是人才单位私有化,几经较量,终于有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参观华益铝材厂
1月26日,在听取蛇口工业区负责人汇报结束之后,邓小平一行,又来到了中外合资企业华益铝材厂进行参观。
在轧制铝薄板的机器前,厂长指着一批包装好的产品说,这是准备发运美国的铝薄板。
邓小平听了,高兴地走上前去,细细看了木箱上的英文字,又拿起自动冲床刚冲压出来的圆片,称赞地说道:“很薄,很光。”
在邓小平到华益厂视察的消息,公开报道之后,引起了各界的良好反响。
工人们打消了为外资老板打工的种种顾虑;外商对中国领导人如此重视合资企业,极为的关注、极受鼓舞,他们有如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结束了对铝材厂的视察之后,邓小平一行,登上微波山,从山顶俯瞰整个蛇口工业区。
同时,邓小平还向企业负责人,了解资金和设备引进、产品销路、职工收入和人才培训等情况。
后来,铝材厂成品包装部的班长马文卿说:
小平来过我们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荣誉。现在,我们厂发展得挺好的,技术也更进步了,我们员工的待遇也提高了。
而业务发展部的倪晓雷则自豪地说:
每天在办公大楼的大厅里,看到这些照片,浑身就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1984年,小平视察我们厂,说明我们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团队,我们相信在小平思想的指引下,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好。
华益铝材厂经过多年来的稳步发展,效益一直很好,员工的薪酬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海上世界题字
1月26日10时30分,袁庚请邓小平一行到“海上世界”做客。
当时,出任海上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潮梁,陪同邓小平缓步登上明华轮,进入C甲板咖啡厅。
邓小平此时的心情极好,步出咖啡厅,想登高看看。他在女儿邓楠的陪同下,来到了顶层甲板上。
站在甲板上,遥望对面香港,若有所思。
即将在春节期间开业的“海上世界”,是一艘法国建造、戴高乐曾乘坐过,后来由中国远洋总公司购进的退役客轮改装的海上游乐中心。
邓小平一行登上九层高的明华轮,大家都有点累了,陪同人员劝邓小平到“总统房”休息。
但是,邓小平的精神特别的好。邓小平一会儿望望蛇口工业区,一会儿转身远眺碧波荡漾的深圳湾景色,一会儿又移眸伶仃洋海面上的艘艘豪华快艇,脸上不时浮现出舒心的微笑。
王潮梁后来回忆说:
其实,直到见到小平同志之前,我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位领导要来我们“海上世界”。当时“海上世界”还正在紧张地筹备开业。
24日,蛇口工业区领导袁庚找到我,要我加紧准备,有重大接待任务。
25日晚上,袁庚来检查时,也只是说要接待中央首长。
王潮梁问袁庚:“能不能请中央首长给我们题字。”
袁庚说:“恐怕不行,上面有明确规定,首长这次来,只看、只听,不讲话、不题词。”
最后,袁庚又说:“你们随机应变吧。”
这下可忙坏了王潮梁,他赶紧叫人去买文房四宝。可当年蛇口商店很少,文化商店更是没有。
最后,还是在公司一位平时爱写写画画的员工家里,借到了笔墨纸砚。可首长究竟能不能留下墨宝,当时谁心里也没有底。
王潮梁后来回忆说:
到了“海上世界”,小平同志先是在咖啡厅里休息、听取汇报。
后来,到龙凤餐厅吃饭。席间,小平同志兴致很高,连喝了三杯茅台酒。
我感觉气氛上来了,就走到袁庚身边悄声说,我们要请首长题字了。
袁庚说,你们看着办吧。我就找来了公司副总经理赵艳华。她是个女同志,性格又比较泼辣。
只见赵艳华走近小平同志,凑到他耳边大声说:“请首长为我们题个词。”
没想到小平同志一听,就站起来了。
大家赶紧簇拥至事先准备好的题字桌边。小平同志拿起笔问:“写什么?”这时,省、市领导的目光都转向王潮梁。
王潮梁脱口而出:“海上世界”。
邓小平当即挥毫,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苍劲挺拔的大字。
写完之后,小平同志正准备放下笔,王潮梁赶紧大声说:“请首长签个名,不签名不值钱。”
小平同志笑了笑,又在题词下面写下名字及日期,全场一片欢腾。
邓小平离开“海上世界”时,自发而来欢送的人群热烈鼓掌,深情的注视着邓小平一行的车朝蛇口港驶去。
在蛇口工业区,王潮梁被称为“黄埔一期”,也就是说,他是招商局1983年,第一次面向全国招聘的干部。
王潮梁说:“在原来的单位,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应聘来到蛇口,我是一步到位,直接当了‘海上世界’的‘一把手’。”
王潮梁坦率地说:“奉命接待小平同志,我上任还不到三个月,连党员都不是。”
王潮梁表示,这一切,如果没有改革的春风,没有工业区领导开放的心态,过人的胆识,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抚今追昔,王潮梁感慨万千:当年的“海上世界”,还只是停在蛇口六湾荒凉海边上一艘等待开业的旅游项目。
而今天的“海上世界”几经改造,建筑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周边国际风情酒吧、高档商业、高级会所、豪华酒店一应俱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及深圳市民来此观光休闲。入夜时分,“海上世界”更是灯火辉煌,一派盛世繁华。
如今的“海上世界”,已成为深圳国际滨海观光长廊的起点及核心,成为与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齐名的休闲娱乐中心,并依靠西部通道跨海大桥,融入了香港迪士尼乐园国际旅游大商业圈。
为深圳特区题字
1月26日14时45分,邓小平结束了对深圳的视察,乘坐海军炮艇,朝着珠海经济特区驶去。
深圳市领导在码头上不断地挥手,目送邓小平一行远去。
人们从邓小平脸上的微笑中,解读出“满意”两个字。因为邓小平有言在先,“暂不发表意见”。因而,深圳的领导也没敢恳请他题词,留下些肯定和鼓励一类的话语。
过了几天,当得知邓小平已经为珠海题词后,深圳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
深圳领导人心理上有着沉重的压力: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头号特区,特区的许多大胆措施是由深圳开始的。
当时,社会及国际舆论,对特区的评价尚未形成共识,是是非非,众说纷坛,而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深圳。
今天,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到深圳视察过了,能不能也请他老人家也给深圳题个词,打个“分”,看“及格”“不及格”?这既是深圳人民的渴望,也是全国人民的需要啊。
深圳人多么希望总设计师,能对5年来的特区建设予以公正的评判啊!
此时,深圳的领导再也坐不住了,经过开会商量,决定委派市接待处处长张荣,立即赶往广州,请邓小平题词。
张荣是在1月29日深夜,接到市委秘书长邹尔康打来的电话的。
邹尔康在电话里说:“小平同志已经给珠海题词了,市委刚刚开过会,考虑到你与警卫人员和小平的家人都比较熟悉。决定让你去广州,设法让邓小平同志为深圳题个词。”
张荣问:“让小平同志题什么内容呢?”
邹尔康说:“常委们要求不高,也题深圳特区好就行,就是给《深圳特区报》题个报头也行。”
放下电话,张荣连夜赶往广州。30日一早,张荣便到达了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
邓小平派人回话说:回北京再题吧。
张荣听了很着急,赶忙说:“到北京那得等多长时间呀?请你们再帮忙说说。”
于是,随行人员把张荣送到了邓小平的房间。张荣进房后,见只有邓楠在。
邓楠感到很奇怪:“大年三十,你怎么不回去过春节?”
张荣道出了缘由,说:“完不成任务,我回不去呀。”
于是,乘这一空隙,邓楠和张荣赶快准备好纸墨,等待邓小平散步回来。
此时节,花城的“花市”已经开了几天了,到处花气袭人。
早饭后,邓小平便照例在珠岛宾馆内的小花园里散步。但是,他好像在思索、琢磨着什么……其实,最了解他心思的,还是小平的家人。
邓小平散步回来后,一进门,便看见女儿邓楠等人已将笔墨纸砚,铺放在大厅的方桌上。
邓楠上前扶住老人家,说:“深圳来人,请您给写几个字呢。”
邓小平说:“不是让他们先回去吗?”
邓楠说:“您不写字,人家这个年可不好过呀。”
邓小平笑了,说:“问题有这么严重呀!”
邓小平先在大厅的沙发上坐下来,喝了口茶,问在场的张荣:“题什么?”
此刻,张荣非常激动,一边急忙从公文包内,取出几张草拟好的题词稿,递给邓小平,一边说:“随首长吧,首长题什么,我们都一样高兴。”
邓小平略略看了看草拟的题词稿,随即把它推到一边。
而后,他站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目光在纸上谋划了一下书写的布局,又将毛笔沉浸在墨池内,饱蘸浓墨,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一气呵成,语语铿锵作响,振聋发聩,字字苍劲有力,浑然一体。
这时候,张荣顺手拿了照相机,把邓小平写字的镜头照了下来。但邓小平在写落款时,写的时间是1月26日,那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题词刚写完,墨迹还未干透,张荣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赶忙上前将题词折叠起来,匆匆走出一号院。
此时,极度的欣喜,使张荣完全忘记了和邓小平及其家人道别的应有的礼节。
张荣拿到题词后,疾步冲进电话间,向领导报喜:“题了!题了!”
市委领导急忙问:“题的是什么?”
张荣说:“比我们想的要好多了。”于是他把邓小平的题词在电话里念了一遍。市委领导听了万分欣喜。
放下电话后,张荣立即起程回深圳。17时,张荣把题词交给了邹尔康。
大年三十的午后,路上行人、车辆稀少。张荣小心翼翼地护持着题词,直奔深圳。
不到17时,张荣就到深圳了。这时候,市领导都在热切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当市领导读完邓小平的题词,无不高兴得热泪盈眶,纷纷举杯庆贺。
题词这天本是2月1日,邓小平为什么将日期写在他离开深圳的1月26日呢?他到达深圳那天,就曾说过“我暂不发表意见”。
显然,题词的内容是他老人家,在深圳经过两天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下这个结论,是邓小平几天来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二天,恰是干支纪年新一轮的第一年——甲子年大年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一大早就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深圳特区报》,和大家见面了。
10时,在大年初一的黄金时间,香港电视台立即转播,每隔5分钟播放一次。
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尤其是一河之隔的香港人,对深圳的发展变化看得最清楚。今天,他们为深圳人而骄傲和欢欣鼓舞,是很自然的。
香港招商局的干部员工沸腾了。有人打电话告诉袁庚,在蛇口以及深圳市区有投资项目的香港工商界人士拍手称庆。
袁庚笑着说:“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有人还笑眯眯地到招商局来拜年,说鼠年抱金鼠了,发财发财!
这个春节,有了邓小平这份厚重无比的礼物,深圳人过得何等快乐,何等踏实,何等充满胜利的喜悦啊!
深圳人的汗水没有白流,深圳人的路没有白闯,深圳人的风险没有白冒。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理解深圳的“拓荒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