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讲
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节 《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但《诗经》中所收录的作品还不是最早的诗歌作品,最早的诗歌是在文字产生以前,远古时期创作并流传于口头上的原始形态的民间歌谣。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跟全世界各民族一样,中国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和人类的劳动实践密不可分。劳动实践的需要产生了原始的口头歌谣。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1]鲁迅的论述,在中国的古籍中可以得到印证。《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读如“耶虎”),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2]这里所说的“邪许”,相同于鲁迅所说的“杭育”,都是在劳动中为协调动作、鼓舞干劲而发出的自然之音。这说明,初民时期口头歌谣的原始形态,实际就是在劳动中呼喊出来的劳动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或为了减轻疲劳而产生的,是直接为劳动生产服务的。而为了协调动作而产生的劳动节奏,就成为诗歌节奏和韵律形成的基础。后来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单纯呼叫的基础上,加进能表达人们心志或情感的语言成分,这就成了真正的诗歌。

原始的诗歌并不独立存在,而是跟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吕氏春秋·古乐篇》里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3]葛天氏是传说中古代帝王的称号,“操牛尾”是指舞蹈时手里拿着作为牛尾的道具,“投足”指舞姿所表现的奋发振起之状,“八阕”指八支曲子,从题目看,大多和歌颂祖先与所从事的劳动生产以及原始宗教信仰等内容有关。诗、舞、乐三者相结合的情况,大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才逐渐分离而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

原始的口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录,绝大多数已经亡佚,看不到当时的真实面貌了。在一些古书中偶尔看到一星半点的记载,如见于《列子·仲尼篇》的《康衢谣》,见于皇甫谧《帝王世纪》的《击壤歌》,见于《孔子家语》的《南风歌》等,据现代学者的考辨,大都出于后人的伪托,是不可信的。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有一首《弹歌》,一般认为比较接近古代歌谣的原始面貌:

断竹,续竹;飞土,逐

据说这是一首黄帝时代的歌谣,内容是反映当时的狩猎生活的,用极其简单的语言和单纯的节拍写出了狩猎劳动的过程。先是砍来竹子(断竹),然后制成弓箭(续竹),狩猎时射出弹丸(飞土),逐击鸟兽(“”为古肉字,代指野兽)。这首歌谣内容非常简单,风格十分质朴,但却相当生动地表现了狩猎者劳动时内心的欢乐和对劳动的热切期待。

《易经》本是古代的一本筮书,但在用来卜筮的卦辞和爻辞里,却保留了不少古代优美的民间歌谣。如《中孚》六三中有这样一首歌谣: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首歌谣反映了原始公社末期各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的情景。写战争获得了胜利,俘虏了敌人,人们在进行种种活动,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神态:有的在击鼓,以表示庆贺;有的因为疲劳而休息;有的或因为获胜而高兴,或因为自己或亲人在战争中受伤或牺牲而流泪;有的则兴奋得引吭高歌。又如《归妹》上六中还有一首牧歌式的作品:

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

这首歌谣显然是游牧民族的歌唱,唱的是男男女女在一起剪羊毛的情景。男的在剪羊毛,女的则用筐子承接。剪羊毛时像是用刀在羊的身上割,却没有见到血,说明其技术的熟练和轻巧;承接羊毛的筐子里没有分量,说明羊毛的柔软和轻盈。全诗只有十个字,精练到不能再精练了,却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劳动的情景,而且还含蓄地传达出劳动者内心的喜悦。

歌谣的内容也不限于劳动的情景和场面,有时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更广大的范围。如《屯》六二: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歌辞的大意是说,(新郎)骑着马前来,表现出回环难进的样子,他不是来抢劫,而是来求婚。简单的几句,却把当时抢婚的风俗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

《易经》卦爻辞中的一些歌谣,不仅在反映的生活内容上很值得我们注意,而且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与《诗经》中的作品很接近的地方。如《中孚》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首短歌,宋人陈就曾指出过,如果将它置于《诗经》的“雅”诗中,是很难看出区别来的。(见《文则》)不只是句式和节奏很接近《诗经》,而且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说,大鹤在树阴里鸣叫,小鹤也鸣叫起来同它应和。诗人听到双鹤和鸣,就以此起兴,引起所要表达的他内心的思想感情,于是接着说,我有好的酒杯,愿意同你来共饮。

《易经》卦爻辞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古代的民间歌谣,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刘大杰先生指出,“它是从卜辞到《诗经》的桥梁”[4]。这是说得很中肯的。

[1] 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第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2] 高诱:《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七册,第190页,上海书店影印版,1986年。

[3] 《诸子集成》第六册,《吕氏春秋》,第51页,上海书店影印版,1986年。

[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卷上,第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