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闰土的深厚情谊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家里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父亲生病时,鲁迅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典当。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来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鲁迅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鲁迅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当时的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祖父入狱的前后,鲁迅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鲁迅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闰土这样的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浙江乡下,鲁迅得以认识像闰土那样淳朴善良的农家孩子,并熟悉了中国农民的凄惨生活现状。
“闰土”的原名叫章闰水,他的家在绍兴城外三十多千米的道墟镇杜浦村。村子坐落在曹娥江边,当地的人叫做“海边”,江边有一片平坦的沙地,种着很多瓜果。
章家世世代代以农为生。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勤劳善良,有很好的竹编手艺。过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常给人做“忙月”,就是在忙碌的月份给人打工帮忙,以此来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章闰水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看瓜地,网鱼,晒稻谷,并跟父亲学会了竹编手艺。父亲在鲁迅家做忙月时,常常把他带了去。
章闰水和鲁迅的年龄差不多,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常在一块儿玩耍,并以“兄弟”相称,鲁迅总是亲热地叫他“闰土哥”。闰水成了鲁迅最要好的少年朋友,还给鲁迅讲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新鲜故事。比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这使少年的鲁迅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
鲁迅和闰土情同手足,关系十分亲密。以至于新年过后做完忙月,父亲要带着闰水回乡下时,鲁迅急得大哭,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门。
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青年时代。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闰水一块儿去南门黾山游玩。他们登上应天塔,绍兴古城尽收眼底,冷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他们还去参观轩亭口、大善寺,两人边走边谈,极其亲热。
章闰水父亲死后,他就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这时的章闰水,脸上刻满了艰苦生活的印记。中等个子,黑黑的脸,剃了光头,穿着草鞋或干脆赤脚,戴着一顶毡帽或笠帽,身上是土布做成的蓝黑色的大襟衣裳。章闰水平时不爱多说话,整日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从不停歇,是一个勤快老实的庄稼汉。
章家只有6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尽管章闰水起早贪黑地干,还是养不活一家人。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打工为生。
由于贫困和积劳成疾,50岁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钱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终于在57岁时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