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论

第一章 序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侵占了中国东北,此后在1932年又利用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起傀儡政权——“满洲国”,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日本对“满洲国”实施了近14年的殖民统治。这一段时期通常被称为“伪满洲国时期”。

当时居住在伪满洲国的朝鲜系人与中国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历经千难万苦为本民族文学创造出生存空间,并谱写出有民族特点的本民族文学产生、发展史,同时鲜明地表现出部分被殖民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笔者有必要对本稿所提及的朝鲜人与中国人做概念上的界定。

朝鲜民族大约从1869年开始渡过豆满江(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扎根,由于当时无法取得合法的国籍,只能以韩民的身份在这里生活。191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如“在中国连续五年以上拥有住所”便可以加入中国国籍,至此大量韩民取得了中国国籍。但是1915年5月25日,日本帝国主义挟持袁世凯取得了对居住东北的朝鲜民族的领事裁判权,将他们规定为“帝国新民”。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帝国主义虽然在所谓的“建国宣言”里宣传伪满洲国是日本人、朝鲜人、汉族、满族、蒙古族等“五族协和”的政府,但朝鲜民族始终以“鲜系”日本人的身份,接受朝鲜总督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根据伪满洲国的“建国宣言”他们是“满洲国国民”,但根据“日韩和邦”他们又成了拥有“日本国籍”的“皇民”。因此,在伪满洲国时期,朝鲜民族拥有“日本国籍”和“满洲国籍”的“双重国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受到了双重的统治和压迫。当时在伪满洲国朝鲜民族通常被称为朝鲜人、“鲜系”、“鲜系”日本人等。

事实上在中国,“朝鲜族”的概念到解放之后还没有正式出现。从1948年前后开始,朝鲜民族的概念得以使用,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成立,该自治区于1955年8月30日更名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此“朝鲜族”这个概念才正式被使用 1 。

参照以上史实,本文将伪满洲国时期对朝鲜民族的诸多称呼统称为朝鲜系人。

自古以来,中国东北就是由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建设的。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首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由5章24条构成),该条例规定:在中国连续居留10年以上的人可以入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旋即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1912年),规定:外国人只要在中国连续居留5年以上即可入籍 2 。至此,无论是原来居住于东北的,还是近现代以来移居东北的汉族、满族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人。1932年3月1日,中国东北从中国“分离”出来成为“满洲国”,名义上成为所谓的“独立国家”,但这个政权是彻头彻尾的日本殖民者扶持的傀儡政权,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对此不予承认,就连“满洲国”内很多民族、人民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一行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而且,“满洲国”的“建国宣言”里虽然宣传“五族协和”,但是对“满洲国国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直至其灭亡也未能制定出国籍法。1932年3月1日以后由关内(中国内地)“入境”“满洲国”的汉族、满族等被视为外国人,即中国人。日本帝国主义和“满洲国”政府将汉族、满族、回族等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满人、满系、满洲人等。

事实上,居住在伪满洲国内的汉族、满族、回族等诸多民族的文人在从事文学活动时都依然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的。

鉴于以上历史事实,本文对于以汉族为主,包括满族、回族等诸多民族的人民统称为中国人。

对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朝鲜系人文学,中国朝鲜族学界从解放前的中国朝鲜族文学这个角度出发,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权哲、赵成日为首的研究者就对其进行了研究。50年代末在那特殊的社会时代环境下他们初步尝试编写朝鲜族文学史,之后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编写被迫中断,一直到70年代末又重新开始了研究。进入80年代,《朝鲜族文学概观》 3 《朝鲜族文学研究》 4 等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该领域进行了概括性的、历史性的叙述。1990年,赵成日、权哲、崔三龙、金东勋等研究者共同编著了《中国朝鲜族文学史》 5 ,在概括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展对金昌杰、尹东柱等作家个人的研究,进而又出现了对小说、诗歌等文学题材的研究。1997年金虎雄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 6  成为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金虎雄教授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朝鲜人的特性又有中国人的特性,是具有双重特性的文学。2000年权哲教授出版了自己数十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中国朝鲜族文学》(上) 7 ,叙述了自19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建国前的中国朝鲜族文学史,以确凿、可信的研究为伪满洲国时期朝鲜系人文学定了位。

韩国学界对伪满洲国时期朝鲜系人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从韩国现代文学的视角出发进行的,经历了70年代后半期的个别研究,到80年代初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1980年秋吴养镐教授提出主张:1940年到1945年期间的韩国现代文学史应该以间岛移民文学为中心来写 8。此后伪满洲国时期朝鲜系人文学研究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1986年金允植教授发表了《安寿吉研究》 9,从伪满洲国朝鲜系文学这个研究视角出发对安寿吉进行了深入研究。1987年尹永天教授发表《韩国的流民诗》 10 ,认为朝鲜系人文学应归入满洲流移民文学之中,这是最早的诗歌方面的研究。1990年蔡壎教授的《日帝强占期在满韩国文学研究》  11 对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这是以客观性视角进行研究的尝试。1996年赵奎翊教授在其《解放前满洲地区我们的诗人和诗文学》 12 中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朝鲜系人诗歌的特征。此外,金烈圭、苏再英、张白日、李明在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来,年轻的学者们在现存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多样的视角和批评方法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在韩国学界最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是吴养镐教授的《韩国文学与间岛》和《日帝强占期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 13 。吴养镐教授通过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及细致研究认为朝鲜系人文学应归入移民文学,在指出其文学倾向的同时,主张“韩国文学史中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应该是满洲、间岛的移民文学” 14 。这一主张成为现代韩国学界的代表性意见之一。

伪满洲时期中国人文学方面,主要是中国学界进行研究。中国学界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早在1945年末就发表了评论文章,但由于历史原因将其一律归为“汉奸文艺”之类。30年之后,1979年3月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1980年3月他们刊行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5 重新开始了研究工作。最初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研究了几名作家,1982年黄玄发表了论文《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 16 ,这是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的有实质内容的研究。1983年张毓茂发表了论文《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  17 ,提出“要彻底改正‘左’倾错误,在研究中要彻底解放思想”的主张,自此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1989年3月以作家论为主的第一本论文集《东北新文学论丛》 18 出版了,同年12月又出版了《东北现代文学史》 19 。《东北现代文学史》以史学观点,分析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文学活动,将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视为其中一部分。但是该书着重叙述了抗日革命文学,将一部分进步作家及其作品视为汉奸文学及殖民文学,引起了学界内不小的争论。1991年相继出现了冯为群、李春燕的论文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  20 ,申殿和、黄万华的论文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 21 ,以多角度、客观性地对作家论、思潮论进行研究,开始了对“左”倾研究倾向的反驳。经过几年有深度的研究,1995年徐迺翔、黄万华出版了《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 22 。该书第一次以东北、华北、华东等几个沦陷区作为研究范围,描画了在整个抗日战争文艺大背景之下的沦陷区文学的总体形象。该书侧重于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提炼,研究态度较为开放,是学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1996年出版了张毓茂主笔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 23 ,按体裁的不同概括介绍了既存的研究成果。

如上所述,伪满洲国时期朝鲜系人文学和中国人文学经过国内外众多学人多年的艰苦研究,还原了其本来的文学面貌,其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得以纠正。但是当时“满洲国”文学场的基本情况如何,在那种情况下被殖民民族作家总体上对待现实的情况及意识倾向如何,他们的文学状态及文学方向如何,被殖民民族作家在怎样的社会文化心理、主体意识之下,又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法,在压迫与冲突中使本民族的文学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些被殖民民族的文学产生及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拥有怎样的特征,又有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问题,均未能得以阐明,还缺少在相互参照中进行的多角度、立体性分析。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几个民族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研究同为被殖民民族的中国人与朝鲜系人的文学,普通的研究方法自不待言,笔者认为用比较论的研究方法对于正确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真面目,准确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正是从这些切入点着手,以多角度的探索方法,对伪满洲国时期朝鲜系人与中国人文学上的同一性和异质性进行阐述比较,从中立体刻画出两个民族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其价值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进而揭示出伪满洲国时期被殖民民族文学的生成、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本文以资料搜集为突破口,重点放在对现存资料的甄别、整理、解读之上,在学界内首次使用了笔者最新发现的资料。分别是唯一一个从总体上概括介绍朝鲜系人文坛状况的高在骐的评论《在满鲜系文学》,该评论忠实再现了《北乡》杂志创刊词的重点部分;以日语进行创作的朝鲜系人作家今村荣治,此前只有名字为人所知,本次笔者找到了能够系统看出今村荣治文学活动的《恶梦》等三篇小说,以及《从今年开始》等四篇散文。此外首次甄别并整理了揭示中国人文人与朝鲜系人文人相似的社会文化心理及文学初衷的《朝鲜短篇小说选》(中文)、《朝鲜文学的过去与现在》(日文)等资料,还有当时日本人所写的对“满洲国”文学的评论文章。本文所使用的这些珍贵资料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开,它们不仅是本论中有力的实证资料,也让本研究更加令人信服。

此外,考虑到本文引文的说服力,本文只引用了当时在伪满洲国发表作品的原文。但当时中国东北抗日游击区和游击队创作、传播的朝、汉等几个民族人民的抗日歌谣和戏曲作品(演出剧本)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在抗日斗争中,抗日歌谣和戏曲作品凭借彻底解放民族的思想和抗日精神,有力地激励了当时游击队和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同时也成为当时朝鲜系人文学与中国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在抗战中失传,现存的原本极为罕见。此外这段时间还创作并传播了大量以民间传说(主要是抗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同样因为当时用文字搜集并整理下来的作品太少,所以本文只能期待别人从事对这些资料的发现、整理工作,遗憾地将游击区和游击队创作、传播的抗日歌谣及戏曲作品,以及民间文学作品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有待于今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了。

注解:

1权立、李洪锡:《有关中国朝鲜族历史的若干理解》,《北方民族》2001年1期,第71页。

2权立、李洪锡:《有关中国朝鲜族历史的若干理解》,《北方民族》2001年1期,第64—65页。

3权哲、赵成日:《朝鲜族文学概观》《阿里郎》,1980年3期。

4林范松、权哲:《朝鲜族文学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年。

5赵成日、权哲主编:《中国朝鲜族文学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6金虎雄:《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国学资料院,1997年12月。

7权哲著:《中国朝鲜族文学》(上),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8吴养镐:《韩国文学与间岛》,文艺出版社,1995年7月,第1页。

9金允植:《安寿吉研究》,正音社,1986年。

10尹永天:《韩国的流民诗》,实践文学社,1987年4月。

11蔡壎:《日帝强占期在满韩国文学研究》,深泉,1990年11月。

12赵奎翊:《解放前满洲地区我们的诗人和诗文学》,国学资料院,1996年1月。

13吴养镐:《日帝强占期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

14吴养镐:《日帝强占期在满朝鲜人文学研究》,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第68页。

15《东北现代文学史料》是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交替编撰、刊行的不定期内部刊物。从1980年3月开始至1984年6月(第九集除外)内容以文学史料为主。从1984年8月开始至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北文学研究丛刊》,只刊行了两辑,从第3辑开始又更名为《东北文学研究史料》,至1987年12月共刊行六辑,内容以文学史研究为主。该刊物是东北沦陷期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16黄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东北现代文学史料》连载于第4辑,第6辑,第9辑。

17张毓茂:《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4期。

18张毓茂:《东北新文学论丛》,沈阳出版社,1989年3月。

19《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组:《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12月。

20冯为群、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21申殿和、黄万华:《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22徐迺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23张毓茂、闫志宏、白长青、高翔、李春燕、黄万华:《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出版社,1996年8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