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涧修禊诗序

桃花涧修禊诗序

宋濂

桃花涧是浦江东的一条小河,两岸多植桃树,所以名为“桃花涧”。修禊(xì细)即举行“禊”事,这是古人为消灾除难而举办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在水边进行。春天是在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便定在三月初三,后世称三月三水边春游活动为“修禊”。序是一种文体,为评介著作而写,称为书序;为赠予别人而写,则称“赠序”。本篇为《桃花涧修禊诗》而写,是书序。

从结构上说,全篇可分三层:一写桃花涧的胜景,点出“修禊诗”写作的环境;二写桃花涧诸贤赋诗的情景,说明“修禊诗”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三写作序的用意——希望大家追从儒家古代风尚,“情与境适,乐与道俱”,不尚空谈。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对泉石之胜、人物活动着意刻画,文辞优美,形象生动。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茜者,玄麓山也[1]。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至正丙申,三月上巳[2],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3],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尺,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4],益清绝,曰“钓雪矶[5]”。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6],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7]。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石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8],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幽邃[9],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上,各敷鞇席[10],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11]。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12],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13],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14],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15]。濂按,《韩诗内传》[16]:“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17],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18]。”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在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19],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矣,可不勖哉[20]!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21]。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翻译】

浦江县城东面二十六里,峰峦耸峙、拔地而起的,是玄麓山。山的西麓,是桃花涧水的发源地。元惠宗至正十六年三月上旬的巳日,郑彦真先生在桃花涧滨举办修禊盛会,届时,还将尽览秀丽的山光水色。

前一天晚上,郑君邀集诸位嘉宾,在他家住宿。第二天清晨,众人出门向北,结队而行。仆人也带着酒具相随。走了约二里路,才看到涧水,于是顺流步入山中。因为路面几乎全被涧水浸漫,无法并肩行走,大家只好逶迤鱼贯向前,大约又过了三里路,就见桃花涧夹岸桃花盛开。因为山中寒冷,桃花也开得迟了,直到这时才怒放。道旁还有许多挺拔的髯松,那青翠的枝叶,直插蓝天,从下面抬头仰视,宛若片片青色的云朵。忽而看到烂漫的山花点缀在绿色的山野之间,红色的花丛如同燃烧的火把,可供人玩赏。再走三十步,有块怪石像人似地站立,约一丈多高,石面平展,可以坐在上面吹箫,所以就叫“凤箫台”。台下有一小潭,潭中有个八尺见方的石坛,是钓鱼的理想处所。听说下大雪时,周围全是玉树琼枝,清绝无比,故有“钓雪矶”之称。在它西边,垂立着一面苍绿的石壁,人站在上面,俯瞰凤箫台与钓雪矶之间,只见松萝枝条青翠,紫葳花红似火,色彩斑斓,纠缠在一起,相映生辉。这里,就是“翠霞屏”。相隔六七步,又从地下拱出一块奇石,石下也有一洼泉眼,水质很清凉,特别适合仙鹤饮用,所以叫“饮鹤川”。饮鹤川水势蜿蜒蛇行,从石坛下缓缓流过;水声叮咚,如环佩齐鸣,清脆响亮。游客中有位弹琴好手,不愿让泉声独占清越的美名,当下便抚起琴来,与泉声一比高低。一时间,悠扬的琴声与悦耳的水声,此起彼伏,格外动听。又走五六步,川水左转右折,向南流去,称为“五折泉”。四十步开外,泉水在山脚处,陡然跌入涧底,汇成水潭。潭的左岸,成半月形排列着供人憩坐的石块。潭的上方,是悬崖峭壁,飞流从半山腰喷泻而下,撞在突起的石壁上,泉流激起,似发怒一样,跃出一二尺高,随即化为细细的水珠,溅入潭中,激起无数水纹。简直像骤雨从天而降。及至抬头看见碧空晴如明镜,才恍然大悟,眼前原来只是一挂飞泉,就连泉边的山洞也因此得名“飞雨洞”。洞位于四山之中,洞顶覆盖着一块巨石,洞内深邃幽静,真是神仙住的地方,那是“蕊珠岩”。远远地望着它,因为怕攀登的劳苦,无人敢上。

回到石坛上,在泉水两岸各自铺开席垫,随意坐下,叫童仆拾柴、烫酒,再斟满黑漆的酒杯,置于专门的托盘上,放入水中,任其随波漂浮,雁行而下。漂不多远,酒杯三三两两,时断时续,大家依次取饮。恰好一阵轻风由东面飒然而至,杯盘徘徊于水面,有的甚至逆流而上,看上去好像在相互劝酒。三巡酒过,来宾中年事最高的长者吩咐排列纸笔,每人赋诗二首,写不出来的人,罚酒三大杯。众人欣然从命,分头去写。有人闭目沉思冥想;有人托腮仰望长天;有人与邻座交头接耳;也有人独自奋笔疾书,兴之所至,还忍不住边写边唱。也有的人按着纸趴在崖石下面,写写停停,琢磨再三;有的人因推敲字句,冲着旁人搔头皱眉;有的人为斟酌音韵,口中喃喃有声,如秋虫鸣。在开满兰花的山坡上,另有一群人在争夺纸笔,务期先就。已经写完的人则把诗稿传与邻坐的过目,自己悠闲地曲肘而卧,仰观浮云。可说是神态各异,皆可入画。片刻之后,诗作全部完成,酒行无数。当尽欢尽兴踏上归途时,太阳已在不知不觉中躲到青松后面去了。

又过一日,郑君因这次游览十分欢畅,就把众人所赋诗篇汇集成册,并让我写一篇序。宋濂按语:《韩诗内传》记载郑国的民俗,每当三月上旬巳日,桃花水流下时,人们都去溱洧两水岸边悼念亡灵,还手执兰草,以求除灾避邪。此事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虽说时代不同,地区有别,可桃花流水依然可见。郑人远代子孙的这些风俗还能与雅士文人的修禊之举不谋而合,或许是因为古代的遗风还不曾完全泯灭吧。即便当真如此,也不该仅仅为了祭祖消灾才举行修禊。作为我们志士同仁,还是应当追慕效法孔圣师徒在暮春三月那种到沂水沐浴,在舞雩乘凉,唱着歌而归的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情操与造物融汇,愉悦和道行同在的无上境界。我们怎能不为此更加努力呢!我在记述了那日游历的盛况之后,又禁不住写下这番劝励之辞。至于其他如晋人的兰亭集会,因为一味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所以,并不值得后人仿效。


注释

[1] 玄麓山:浦江县境内的游览胜地,内有桃花涧等八景。

[2] 至正: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年号。丙申:干支纪年,这里是至正十六年(1356)。

[3] 郑君彦真:郑铉,字彦真,元末明初浦江人。

[4] 璚(qióng穷):同“琼”,赤色的玉。

[5] 矶(jī几):江河边突出的岩石。

[6] 女萝:松萝,悬垂在松枝上生长。陵苕:凌霄,也叫“紫葳”,藤科植物,花红似火。(jiāo gé交格):纠缠一起。

[7] 锵锵(qiāng枪):象声词,形容金玉相击声。

[8] 晕:这里指模糊的水纹。

[9] 辽(jiǒng炯)幽邃(suì碎):深远。,同“迥”,远。幽、邃,都是深的意思。

[10] 鞇(yīn因)席:车上用的垫褥,这里泛指一般席垫。

[11] 髹(xiū休)觞:可以浮在水面的漆制酒杯。

[12] 飙(biāo彪):本指暴风,这里泛指风。轻飙,即小风。

[13] 觚(gū孤)翰:纸笔。觚,原指可以刻写字的木板。翰,毛笔。

[14] (huān欢):通“欢”。

[15] 属(zhǔ主):通“嘱”。

[16] 《韩诗内传》:西汉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

[17] 溱洧(zhēn wěi珍委):二水名,都在河南省古郑国境内。《诗经·郑风·溱洧》篇里写有士女游玩的内容。

[18] 祓(fú伏)除:为除灾去邪举行的仪式,通常在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进行。

[19] “当追”二句:《论语·先进》上说:孔子问他的学生曾点的理想,曾点说:“暮春时节,制好春装,跟几位朋友一起到沂水沐浴,在舞雩乘凉,唱着歌回来。”孔子听后很有感触地说:“我跟曾点的想法是一致的。”“追”、“法”,都是效法、模仿的意思。全句是说:应当效法儒家圣贤行事。

[20] 勖(xù蓄):勉励。

[21] 规箴(zhēn真):规劝警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