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五化”课堂的构建

信息技术与“五化”课堂的构建

一、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融合——教法学法化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最为人们所不满的,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这两个问题,都会借助信息技术有很大的改观和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很多,反映了一线的老师们立足自己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可贵探索,都值得肯定。我的理解,就是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因为无论什么改革都要符合规律,否则很难长久并难以取得收获;其次,既要有总体架构,还要有操作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既要是一种操作理念,还要是一种方法,在此之下演绎出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基于此点,我们提出了构建“五化”课堂的主张,即教法学法化、能力特色化、习惯自主化、管理生态化、德育学科化。

那么,在实施教法学法化的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来推进教学改革呢?

教法学法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的学习规律为主的学习方法之中,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以学生的自主展示探究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法和学法是不可分割的,教法渗透着学法,学法渗透着教法,但是,教师教法的基础是学生的学法,教法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教法和学法的目标、任务、评价相同,活动空间和时间一致,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发展水平由小到大的不断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

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加展示的环节非常符合教法学法化的尝试,同时,导学案、问题单、前置作业等内容,肯定会被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所代替,诸多论述已经完备,这里主要是强调借助资源和个性化指导的问题。

现在,网络课程资源日益完备,碎片化系统学习日渐兴起。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研究的,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建设,相关的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老师如何实时地在网上进行互动和指导,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或者说学生在完成进阶作业时出现了障碍,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反复观看回放视频后仍然不理解,教师如何及时地予以指导;或者说如何将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予以解决。信息环境下的预习和第二天的课堂展示,如何微妙地衔接结合起来,是教法学法化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展示的环节,教师的课堂组织要素可以概括为:确定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组间交流、总结归纳、迁移拓展。

一般情况下,根据预习的情况,教师和学生要共定学习目标并分条板书,要确定本课时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在洋思中学观摩赛课时,一位老师在整节课的幻灯片上,始终在某个位置呈现教学目标,这个做法就很好;学生自学后,必须要有检查,这时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现在课堂上使用的电子书包的方式,非常快捷有效,相信将来一定会普及;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都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尤其是实物投影,会非常有效。甚至此时,可以信息手段为主。此处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以使信息化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得到及时的扬弃与自我肯定。我们常讲教育智慧,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机制,不仅需要教师有非常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经验,还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非常熟练,要善于发动学生,因为现代的学生是信息技术的原住民,是他们骨子里的一部分。而在总结归纳、迁移拓展处,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扩大课堂的容量。

无论是在预习还是在展示环节,贯穿学习的始终,我们主张用一种学案,也就是单元学案,它可以将预习和展示、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单元学案是以单元为单位,呈现的是学生在一个单元内的整个学习过程,其之前包括单元导读、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三个部分。就语文学科来讲,其包括:文本研读、巩固训练、拓展阅读、写作训练,这就将预习、展示、巩固、阅读、写作进行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式训练。

在使用单元学案时,如果大量地印刷,会有很大的负担,但是,如果能将单元学案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在网上予以呈现,不但会节约大量资源,还会提高效率,更富有实效。

教法学法化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体现,其中所涉及的预习加展示、教学组织、学案呈现,都会因信息技术的大量介入而效率大增,肯定会出现令教师高兴、学生喜欢的动人局面。

二、信息技术和常规教学的融合——能力特色化与习惯自主化

教法学法化中,在预习加展示、教学组织要素、单元学案使用等方面,均可大量地、恰切地使用信息技术。那么,“五化”课堂构建中,关于能力特色化与习惯自主化的构建体现方面,信息技术会起什么作用呢?

能力特色化,是指在教法学法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是小组合作团队学习,重在理性探究和思维能力培养,但学科的特色不能丢,务必要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本学科的核心能力,设计学科活动,进行特色化训练。实际上,就文科来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特色化训练,一般是排斥信息技术手段的,所以此处要慎用,因为再先进的信息手段,都无法替代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语文的听说读写,都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

所以,信息技术的介入,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学科特色活动。没有学科特色活动,就不会形成学生的能力,这里指的是必要的、有针对性、富有思维含量的活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氛围,或是可以便捷地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支持性的信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从学情出发,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时间,结合学科特点及文本要求,设计出精彩的学科特色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不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学科活动及综合学习。

能力特色化,非常强调教师能力的特色化,比如语文老师,主要是指写作能力与文言水平,同时教师要找到本学科的知识能力体系与本学科教学体系的逻辑,发现本学科中独有的原理;不然,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再高,也不会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看到的一些年轻老师的课,信息技术使用得光怪陆离,但独缺乏学科特色,就是学科能力不强的缘故。

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所以,能力特色化和习惯自主化的培养密切相关。

习惯的养成过程,既是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内化为品质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伊始,必须靠训练才能形成,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严字当头、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示范指点、表扬激励,直至最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提升能力、厚淀素养、内化品质的必由之路。

此处,借助信息技术资源,建立能力培养档案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主要是可以有一个清晰的量化统计,同时,有些具体的习惯培养,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达成。比如,语文的积累的习惯,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完成积累语言、生活、思想、哲理名言等;读书的习惯,更是可以利用电子版图书及网络图书便利的条件,去广泛涉猎,还可以借助电子课件每月举行读书汇报,还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收集经典名篇去熟读成诵;关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也可以借助录音设备反复练习,尤其是在读书汇报、课前演讲、美文欣赏、工作述职等常规工作中。

另外,尤其是理科,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科能力,既可以有量的积累,也可以实现质的飞跃,在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工具,比如数学的几何画板,更能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而现在兴起的微课,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厚淀学科素养、突破学科难点,更是有着特别的作用。更高一层次来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围绕慕课的思路,以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培养为主题,将碎片化学习资源变成系统化的课程特色课程体系,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而良好习惯内化为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内化为学生的美好品质,学生将获得影响其一生的生命体验和财富。

三、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融合——管理生态化与德育学科化

“五化”课堂构建中,信息技术对管理生态化与德育学科化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信息化的管理,对管理生态化很有必要,包括德育学科化,信息技术的介入都会提供大量的数据和材料。

首先是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生态化课堂模式构建。

管理理论的新概念是生态化原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民主、宽松、和谐的关系,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学得自由,教师教得愉快,让不同质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各学科内容复杂,以语文学科为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并且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靠大量的实践,因此要建立科学生态的管理系统,必须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以语文学科为例,包括: 1.优化学习合作小组;2.优化班级管理结构; 3.编制高效学习日历;4.建立个性学习档案,其中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中,关于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性格、能力、成绩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要合理分工、有效合作,分工包括:发言人+计时员+计分员+组内学科长+班级学术助理+学委。同时还要构建三个体系,一是学科团队:组内学科长+班级学术助理+学委+学科教师;二是管理团队:组员+小组长+班长+班主任;三是教师团队: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导处。

这里的考核,要借助网络,设置电子档案。

同时,优化班级管理结构也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1.设立监察、后勤、财政、卫生、保健、学习、劳动、生活、文艺、团委十个部,各部设部长一人,其余所有成员均为部员,承包班级各项工作;

2.各学科设班级学科学术助理一人,沟通师生的教学情况;

3.成立读书会,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并负责课前演讲与作文展评。

关于德育学科化,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

对学科教师来说,将德育融入自己的课堂、融入自己的学科,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载体与阵地,更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寻找到了科学方法与归宿。既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成长而开展,只有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才可能实现其教学任务,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由学科学习走向学科素养,是师生共同深化课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德育学科化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表现在对德育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融合上,主要是充分发挥大学科的隐性育人功效,要求:

第一,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把德育目标纳入学科教学目标之中,认真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找出最佳的教育点,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传授文化知识、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分层指导等教学策略,开发学生的交往潜能,实现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和谐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主动学习,把学习的过程变成追求真知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同时还要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学生社团活动;第二,校园四大节日;第三,校园艺术之星。

总之,结合信息技术促进管理生态化和德育学科化的课堂模式构建,会有很好的效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