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幸福人生
主讲人 / 方向东(2013年9月26日)
[主讲人简介]方向东,1954年生,安徽太湖人,文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和古代汉语的研究,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当今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普遍存在一种困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为了找一个工作,是为了吃饭。确实不错,没有饭吃,就没办法读书。但是为了生存而读书,这是不是读书的目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是为了摆脱无知,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那我们变聪明又是为了什么?我认为,读书是为了追求一种幸福的人生。这个幸福的人生要怎么去追求?牵扯到哪些方面?中国古人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我们又该怎样来理解这个问题?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答这些问题:一是儒家经典;二是儒家文化的基点;三是儒家文化的目的。
儒家经典,就是所谓“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十四经”。“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再加上《乐经》就是“六经”,只是《乐经》已经亡佚了。到东汉的时候,加上《论语》、《孝经》就变成“七经”了。到了唐代,变成“九经”。到宋代变成“十三经”。到了清代,有人把《大戴礼记》加进去,就变成“十四经”了。
古人读这些经书干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从古代文科的教学来看。孔子就是教文科,教人生的道理。孔子这样讲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就是说,到一个国家去,看看他教什么,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怎么样。“观其风俗,则知其所以教”,看看这个地方的民风,就可以知道他教了什么。“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看一个人是不是温柔敦厚,就能看出来他是不是受了《诗经》的教育。“疏通知远,《书》教也”,一个人是不是非常通达,是不是博古通今,这是《尚书》的教育。“广博易良,《乐》教也”,一个人的知识面非常广,内心非常简单、善良,这是《乐经》的教育。“洁净精微,《易》教也”,一个人考虑问题非常精密,这是《易经》的教育。“恭俭庄敬,《礼》教也”,一个人的行为非常谦恭、有礼貌、庄重,这是《礼》的教育。“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看一个人的文章,便知道他有没有受过《春秋》的教育。孔子教学的目的,即“孔门四科”,主要是四个方面:首先是言语,就是指说话。不要小看了这个言语,现在有很多人不会说话。我曾经收到过一条短信:“方老师,您有空吗?我是您的老乡,我想找您聊聊。”但是他没告诉我名字,我只好回个短信给他:“请问您是谁?”他还是不告诉我名字。可见他连基本的说话的道理都不懂。有些同学过节给老师发短信,好多也是没有名字的,这样的问候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说,怎么说话是很重要的。其次是政事,再其次是德行,最后才是文学。古代的文学不是后来所说的小说,而是专业的知识。孔子的教学为什么把文学摆在最后呢?
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演》中首先列了小学,就是今天的语言文字学。必须先要识字才能读书,所以十三经中有《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先要读懂《尔雅》,才能读懂其他的书。因此,章先生先列了小学,然后是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古人治学的途径也是从小学进入经学,由经学进入史学,由史学进入经纶济世之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政管理学。也就是说,不了解小学,不了解经学,便来当官,就会出问题。有些官员,一上任就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正是因为不懂儒家经典。这和儒家文化、儒家经典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说到儒家文化的基点——仁爱。儒家文化,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从家庭内部提倡孝道,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实现仁爱最重要的一环。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好,他是不可能对别人好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孝经》,宣扬孝道。外部则是通过礼来防护的,所以要规定很多礼仪来保持内心不变坏。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有三家——儒家、道家、佛家。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东汉的时候进口来的,经过儒家、道家的改造,到唐宋时期变成禅宗。所以,儒家、道家、佛家都讲求孝道。儒家提倡对父母讲孝,对兄弟姐妹讲悌,对外面的人讲友,然后扩展到爱人、爱众生。佛家讲孝,然后扩大到自然、天地和鬼神。一个人要孝顺父母、敬爱师长、慈心不杀,才能进入佛门。这三家文化是有区别的,儒家重点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次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敬天爱人”。道家关注的是个人心灵的自由,重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关注的是心灵与宇宙的关系,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认为物质都是由心灵转化的。
宋代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现今社会,从中央到地方,官员这么多,社会治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吗?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论语》的精神可以治天下。《论语》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注重修养身心,把自己发展好了,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家庭自然就好了,国家也自然就好了。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目的,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应该就是修身,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我认为幸福美满的人生包括几个方面: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事业,也就是有一份工作,自己能把这份工作做好,不带给别人麻烦,就是成功了,并不是指建功立业,要做出多么大的功绩;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儒家的治国原则是12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从家庭成员内部开始讲孝悌,对外面的人、对社会讲忠信,整个社会形成礼义廉耻的风气,就达到天下和平了。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我们都认为美国发达,其实美国的文化根基是很浅的,它靠的是暴发户收敛了很多钱财来发展科技,并不能真正引导人类走向幸福。发展科技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类能生活得幸福、愉快,如果高科技带给人类的是灾难,那显然是无益的。
举个例子,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好莱坞著名影星泰勒,已经八十多岁的她说了这样几句话:“上帝给了我美貌,上帝给了我金钱,上帝给了我荣誉,上帝给了我地位,上帝就是没有给我幸福!”这些话让我大为震惊。其实,她的观点是错误的,她不懂儒家文化,对幸福的理解有失偏颇。电视剧《双城生活》的主人公京妮跟她的恋人说:“我只要付出三分的劳动,拿七分的报酬,要十分的享受,还不能受一分气。”我听了更是大吃一惊,这样的幸福观更是错误的。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缺钱的人可能认为有钱就是幸福,生病的人可能认为健康就是幸福,快要死的人可能认为活着就是幸福,失去自由的人可能认为自由就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感受,感觉幸福便是幸福,感觉不幸福便是不幸福。那么,这种感受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可以给出两个幸福人生公式:幸福=现实,幸福=欲望。一个是通过努力去改变现实,比如可以用劳动去挣钱,提高待遇,让工作和生活环境变得好一些,从而获取幸福感。另一个是缩小欲望。如果现实改变了,欲望也随之扩大,仍然感觉不到幸福。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明代有一个人写了一首打油诗《解人颐》:“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叹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驴和马,恨无官职怕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更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心想登天跨鹤飞。若想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吃饱穿暖了,又想找个漂亮老婆;找了漂亮老婆,又愁没有东西留给子女;有了家产了,交通又不方便;交通工具都齐备了,又寻思讨个一官半职;县丞(就是公安局长)、主簿(秘书长)还嫌小,想要到中央去做官;做了皇帝,又想长生不老。人的贪欲如此,很难有幸福感。要想幸福,就必须戒欲,树立正确的观念。
我们来分析一些现实的例子。2009年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情,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杨元元是武汉一所高校的优秀学生,她本想保送研究生,但是可能在哪个方面差了一点就没能成功。后来,她参加考试,也失败了,第二年又以失败告终。在经受了周围人的冷言冷语之后,好强的她终于考取了研究生。可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考取之后她却自杀了。考上研究生却自杀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观念错误。她信奉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性格极为要强,甚至走向了极端。她从来不接受别人的帮助,认为别人帮助她就是讽刺她、挖苦她。所以她经受不住失败,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我认为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是不可以被毁灭。毁灭就没有了,打败了可以再来。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直不停地奋斗,以大家为例,在没有考上大学之前,会想考上大学该多幸福,但是一旦考上大学,就会发觉仍然是痛苦,大学生活比想象的要辛苦得多。可能还会有这种感觉:追求的东西一旦得到了,马上就变成痛苦了。幸福与痛苦是点和线的结合,痛苦是线,幸福只是一个点。再回过来看杨元元的事例,海明威信奉“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最终跳海自杀,杨元元看着自杀的作者的书,自己也自杀了。这就牵涉到读什么书的问题。有些文学作品是害人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中了它们的毒。中国的小说是从明代才有的,明代前期都不算真正的小说。小说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闲聊是可以的,但是起不到教育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不登大雅之堂。再举个例子,大家读《红楼梦》,男同学大多喜欢林黛玉,假如真的把林黛玉给你做老婆,你又吃不消,病歪歪、哭哭啼啼,真是把人累死了。找老婆肯定找薛宝钗啊,多能干!那是文学作品,说着玩玩是可以的,哪里能搬到现实中来?女同学喜欢猪八戒,真正把猪八戒给你做老公你要不要?肯定不要的!再说赵本山的小品,被封杀是肯定的。因为他的小品、二人转,是一种村落文化。东北到农历十月就大雪封山了,村庄之间距离非常远。村里人无事可做,也没什么娱乐,只好打情骂俏,只好说些黄段子打打趣,审美趣味非常低俗。这种低俗文化对我们起不到教育作用,必然被封杀。
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用的、有教育意义的书来读。光读儒家的书还不够,还要读一些道家的乃至佛家的书。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却生活得十分痛苦,最后自沉汨罗。杜甫自己住在茅草棚里,一阵风把茅草房刮了,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胸怀天下却一生都很痛苦。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因为他们只学到了儒家的东西,不懂佛家和道家的东西,转不过弯子。相比之下,李白就潇洒得多,酒一喝什么都不烦,高力士为他脱靴,甚至临死还到水里捞月亮,死得诗情画意。再看苏东坡,受过极大的冤案,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仍然很洒脱,写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样的文字。再说曾国藩。他的《曾国藩家书》,所写都是无聊的琐事,今天后花园里要种什么,明天鸡要孵蛋了,读来感觉毫无味道,婆婆妈妈。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家书写作的背景,就会觉得曾国藩很了不起。当时慈禧太后正在怀疑他,经常派人来探查。因为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掌握了军事大权,曾经带信给他密谋造反,曾国藩没有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丢掉身家性命。他有一首诗:“左案功名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屠羊说”是用典,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之后,回国做了国君。他要为有功的屠羊说封功,却被拒绝。屠羊说深知仕途险恶,自请回乡,重操屠羊旧业。家书中婆婆妈妈的絮语,和屠羊说之举异曲同工,都是善于自保的韬晦之计。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聪明,就是因为他不仅精通儒学,而且精通佛、道。
当今社会,影响幸福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呢?大到时代、国家等大环境,小到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相处。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谓“大同社会”,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光把自己的父母当父母,也把别人的父母当父母;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也把别人的孩子当孩子,达到这种境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拾起掉在地上的东西,不是为了占为己有,而是害怕浪费;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是为一己牟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奸邪之谋、盗窃、谋乱之事不会发生,门户无须关闭,这就是理想的大同社会。那么,古人认为如何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呢?首先是反对战争。儒家、道家都反对战争,主张兵器不得已乃用之。武器是个坏东西。我们现在都跟着美国人造核武器、造生物武器、造化学武器,据说香烟那么大的化学武器,就足以毁灭全世界。也就是说,制造了又不能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没有任何意义。其次是保护环境。所谓“数罟不入洿池”,不用密的网到池塘里捕鱼,是为了让小鱼可以漏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是重农抑商。农为根本,商是末,现今社会似乎商业比农业重要,这也是要出问题的。然后是重人文轻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实际上是非常发达的。木制时代造的木制的飞鸟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不掉下来;战国时候的青铜剑极为锋利;张衡的地动仪、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都是很先进、很高级的。古人为什么不重视发展这些呢?因为古人觉得这些是害人的东西。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意思是,人们若追求机巧的机械,必会做机巧的事情,做机巧的事情,就必定会有投机取巧之心。今天在座的,有几个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呢?很少,因为都是用电脑打字,不写字了,这就是投机取巧。写文章,不用动脑子了,因为可以在网上复制粘贴啊,这也是投机取巧。我以前带过自考生,有的学生就把从于丹《论语心得》里大段抄袭的文字拼拼凑凑来充当毕业论文,这怎么能行呢?论文直接不能通过!我曾经说过,当今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包括大学老师,大概有60%不合格,要么人品不合格,要么水平不合格。究其原因,就是这个社会太过于“机械”化,太过于投机取巧。
当今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建设幸福的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幸福里。要做到和谐,首先要与自己和谐。就是我们身与心要和谐,不要对自己生气,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恋爱失败就跳楼自杀了,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跟你的父母过不去,对社会不负责任,对你自己不负责任。其次要与社会群体和谐。这是关于外部的,大到国家的层面,小到家庭的层面,就是古人所讲的“齐家”。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秘诀是什么呢?夫妻之间,很简单,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把对方当朋友。有些夫妻为什么关系不好呢?就是因为没有把对方当作朋友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奴隶,那当然不行。据说现在离婚时间最短的是一个小时,从结婚到离婚是一个小时。两个人高高兴兴地去领结婚证,上楼去领了结婚证,领下来以后吵了一架,然后又上楼去离婚,一个小时。有的是过了一晚上,平时一个人大床睡得很舒服,现在来了个陌生的生物,不习惯,离婚。还有的甚至是因为挤牙膏的方式不一样,男的要从前面挤,女的要从中间或者后面挤,离婚。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夫妻关系。夫妻是平等的,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也就是说,两个人的地位是完全一样的,不存在你比我高或者你比我低。由于工作性质、爱好、交际圈等不同,这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但是,如果两个圆之间没有任何交集,两者都不对婚姻负起责任,仍然是不行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则讲究父慈子孝:父母关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古人言“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所谓“门内之治恩掩义”,就是说家人之间要讲感情,感情胜过道理。家务琐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讲清,感情和恩爱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要爱子女,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在子女身上;子女孝敬父母长辈,才能做到去爱别人。《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周立波在《立波秀》里也开玩笑地讲:“从小不学《弟子规》,长大可能要双规。”可见只有做到孝,修养身心,才有可能做到“治国”、“平天下”。所谓“门外之治义断恩”,就是说对外人要讲道理,不能讲私情。就我个人而言,对学生不会存在个人喜好和厌恶之情,肯定一视同仁。对待考研的学生也是如此,不会破格录取自己的学生,也不会对外校的学生存在任何偏见。
说到和谐,说到和朋友相处,我们再来谈一谈交朋友那些事儿。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朋友一定要审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于如何保持和朋友的友情,《礼记》云“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通俗地讲就是如果把别人的客气当作你的福气,不知趣地屡次打扰,时间久了谁也吃不消,当然很难继续交往下去。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正确的朋友相处之道。我保持朋友关系最长的朋友是一个小学同学,不常往来,想起来就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几十年如此。
总之,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得失,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现实中有许多失败的例子值得反思。比如,201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报道,21岁的连勇因事业和感情受挫,把一个无意中撞了他一下的11岁小男孩劫持到家,教训一顿后用绳子勒死,并掩埋尸体。后来又向小男孩的父母勒索6万元,最终以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人生总是充满波折,若不能正确对待,发泄私愤,就会出问题。再比如,2011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报道,2011年1月12日,九江学院政法学院教学副院长、法学教授张俊把曾有知遇之恩的院长、法学教授李长江杀死在厚德楼办公室内,并在电梯井焚尸,终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得某些人生道理,在剥夺他人幸福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最后谈谈养生。养生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过于相信所谓科学、科学仪器,终日担心健康问题而战战兢兢,这样自然不是养生之道。我每天晚上两点睡觉,早上八点起床,中午不睡午觉,精力充沛。虽然抽烟、喝酒并不是好习惯,但是我觉得我的身体要顺应我的自然,而不是顺应医生,坦然处之,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我有个同事,从来不喝酒,有一次偶尔喝了几小杯,担心得不得了:我怎么喝酒了呢?血压不会升高了吧?心脏没问题吧?自己吓唬自己,这当然不好。对于饮食,我有以下建议:第一,尽量不吃再加工食品——瘦肉精、肥肉精、三聚氰胺、甜蜜素、增塑剂等添加剂。我从不相信医生讲的每天早上要喝牛奶、吃鸡蛋。我主张吃植物的精华,早餐吃和田的大枣、吐鲁番的葡萄干、宁夏的枸杞子、南京崂山的蜂蜜,再加点芝麻粉。第二,尽量少吃荤腥食品。鸡、鸭、鱼都有污染,尽量不吃。我吃饭是饱一顿饿一顿。早饭是那些,中午吃一棵青菜,青菜盖浇饭。喝酒的时候才吃肉,一喝酒就饱餐一顿,不是每天按时按量。就像动物,有食物时饱餐一顿,没食物时饿上几天,这也是顺应自然。第三,最大限度地保持欢喜心。无论吃什么,吃多也好,吃少也好,心情必须好。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心理分析师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犹如两个桶,心理的桶满了会转向生理,反之亦然。举个例子,韦凯碰到冷的就发荨麻疹,医生说他结婚后未必能生育。婚后,他生了个女儿,全家非常欢喜。但是,后来女儿患肺炎去世,韦凯强压悲痛,未能发泄,在女儿火化的前一晚去太平间抚摸女儿,后来就患了重病。心理分析师认为,韦凯的心理形成了深度恐惧,便不断试验为其解压,蒙上其眼睛到冷库试验,很久之后,韦凯果然病愈。佛家宣扬意念能改变人生,境随心转,与此正相一致。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乐天知命,时刻保持欢喜心,也是养生、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以上所讲,是古人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而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读懂这些道理,打造幸福美好的人生。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