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过继长房
由于王士珍的伯父王如松没有儿子,根据当时的传统,王士珍出生后就过继给了伯母,让他承祧伯父的家业。可是,如柏去世时也未能留下另外的男儿,虽说过继了弟弟如云的儿子鉴珍,但王士珍也没有忘记照顾自己的生母。
两位母亲
前面交代过,王如松是二十岁病逝的。王如松去世时,他的夫人刘氏才二十三岁。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刘氏的心情一定非常糟糕,她甚至想到了死。王士珍追述说:“时先妣年甫二十三,自念己既无嗣,两叔年幼,婚娶无期,翁姑健壮足自给。乃决计从夫地下。先祖妣及外王母张太夫人默审其情,嘱多人防卫之,凡刀剪绳索之属悉搜索去。”刘氏想自杀,被婆母和亲娘看住,不得下手,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还没有完结。
等到王如松的丧事办完后,刘氏自杀的念头更重了,这一次幸亏又是王士珍的祖母看出了苗头,而搬到刘氏的邻间居住。“入夜,先妣遣先姊就乳媪于别室。先祖妣益有所感,遂和衣息。甫交睫即梦先考急告曰:‘请母速视儿妇。’先祖妣惊起,急诣先妣室门,已内鐍,呼之不应。家人毕集,先祖妣倚门泣曰:‘尔果不启门者,余死门外矣。’先妣不得已始启门,延先祖妣入,乃慰之曰:‘妇室熟寐,无他故也。’先祖妣检室内,则衾未展,泪痕渍枕函,环结梁上矣。先祖妣乃牵环抱女泣涕曰:‘无子殉夫,诚是也。奈余老,及此提抱之女,何况两叔有子,必先嗣长房也。’先妣乃强从之,自是刻以立嗣为念,境愈窘而志愈坚。”王士珍所说伯父如松托梦给他的祖母,只是一个想象,不可当真。但士珍的祖母小心提防,不让儿媳做出蠢事,却应该是真实的情景。为了稳住儿媳的心,士珍的祖母允诺无论哪一个小叔子先生了男孩,都会过继给她,刘氏才打消了殉夫的念头,而一心一意怀着立嗣的想法,顽强地活下去。
王如松去世时,他已有一个孩子,不过是个女孩儿。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刘氏不欲独自活在世上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你如果读过《儒林外史》,看到里面描写的未过门的年轻女子为病死的夫婿“殉节”的情节,刘氏的想法就显得很正常了。王如松入殓时,刘氏悲痛得昏死过去,可见其夫妻感情甚笃。刘氏十八岁嫁到王家,与如松共同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克尽妇道,谐和闺室,家庭长幼无间言”,得到全家人的赞赏,因而她的婆母才百般劝解她想得开一些。
不只是家里人对刘氏夸赞有加,乡里乡亲也赞佩她的为人。王士珍追述说:“先妣赋性明达,遇事了解。近而姊妹娣姒,远而族党乡邻,凡事之疑难纠纷者多就商,往往数语裁决立得解而去。此尤闺阃所鲜能,庸众之不数觏也。”族党乡邻遇到不好解决的事,就教于刘氏,只几句话就能停息纷争,这样的聪明才智着实了得。王士珍过继给她,也正是士珍的福气,有这样的母亲调教,才有成才的机缘。
王士珍出生后,他的祖母立命为长房承嗣。惜襁褓中的婴儿不能离开生母,但刘氏负起看护的责任,丝毫不逊于己出。她惟一的女儿染病死去,却不尽露悲伤,“戚党或唁慰之,先妣恒语人云:‘吾有嗣子奉天祀,女殇无忧也。’”后来,高昭一说王家重男轻女,是一点也没有夸张。但是,在嗣母的谆谆教导下,王士珍的个人品德修养也得到了提升,他在总结自己一生取得成就的原因时,对刘氏充满了感激之情:“士珍之稍有成就,不为当世君子所摒弃,实母教之启其始也。”
王士珍的生母丁氏也是十八岁嫁到王家的,与刘氏一样,也是二十三岁守寡。王士珍对丁氏的回忆同样是心怀感恩之情的:“先本生考性刚直,遇事之不衷理者好争辩。先本生妣恒以大义相劝勉,每于几微之中平其忿悻之念,故贤淑之誉遍于家庭乡闾间。”由此看来,王士珍的生父如柏脾气不大好,每次发火或与人争辩,都是丁氏劝解开来。如此说,丁氏的贤惠之名也是传遍了全村的。
刘氏虽然照顾士珍的时间比较长,但仅仅跟随士珍到过一处任职地点,即山海关。丁氏不只随士珍驻守榆关(即山海关),还去过山东和江北,她受王士珍的反哺倒多于刘氏,盖因为生活的年代不同而已。王士珍能够得到两位母亲的悉心照顾与培养,他可真是有福气的人。
王氏双节祠
王士珍的嗣母刘氏与生母丁氏,全是二十三岁守寡,拉扯着士珍这一个孩子,妯娌之间的感情颇为和睦。刘氏活到六十岁去世,死在王士珍在山海关的任上。“自先妣之亡以及先考之殁,中阅三十八年。欲殉节者三,志虽未遂,而事亲抚孤坚苦卓绝,历人生至不堪之境。”守寡三十八年,历尽了人世沧桑,事亲抚孤坚苦卓绝,活得可真不容易。丁氏去世时六十四岁,王士珍正做着江北提督,是与巡抚平级的地方大员,还算是亲眼看到了王士珍的飞黄腾达。“先本生妣自来归吾家,家道已日趋窘困,中阅四十九年。先本生考又早年弃世,翁姑兄嫂相继殂谢,其艰苦节操与先妣如出一辙。”她比刘氏多守寡十一年,虽说有过继出去的儿子奉养晚年,但也受尽了人间的疾苦。
刘氏与丁氏共同抚育着王士珍,且和睦相处,于是有了“双节”的美称。“公妣刘太夫人、本生妣丁太夫人,年皆二十三而寡,抚育嗣子,恩勤笃至,劬苦倍尝,世所称双节者也”。“恩勤笃至,劬苦倍尝”,此评语可谓字字珠玑,鞭辟入里。王士珍发达以后,就琢磨着为两位母亲建双节祠。“惟念两堂先妣,一门双节,为世罕见,每以懿行未彰为惧,日月不居,丰阡未表”。他的这一愿望在1920年冬天终于得以实现。
落成的王氏双节祠在正定西门里,规模较大,坐南面北,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原有房屋四十余间。现在我们看到的双节祠,正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青瓦硬山顶建筑,设正脊和博脊,明间辟一券一伏石门脸。穿过大门,便是一所开阔整齐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牌坊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为青石质,四柱三间式,通面阔6.85米,进深2.07米,高大挺拔,气宇轩昂。正中石匾额上镌刻楷书大字“诰命一品夫人王母刘太夫人丁太夫人节孝之坊”,上首镌刻“表孝率礼蹈和”,下首镌刻“称诗纳顺”,落款为“中华民国九年夏历庚申年六月吉辰承嗣男出嗣男士珍敬立”。
牌坊内侧正中石匾额上阴刻“钟郝垂型”四个大字,落款为“民国九年庚申四月徐世昌题”。“钟郝垂型”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是说晋司徒王浑之妻钟氏,为魏太傅钟繇的曾孙女,与弟湛妻郝氏皆有德行。钟虽门高,与郝相亲重,郝不以贱下钟,钟不以贵陵郝。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徐世昌用“钟郝垂型”的典故来比喻刘氏和丁氏两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王氏双节祠正门
穿过牌坊,迎面便是正厅,面阔三间,宽敞高大。厅内正面为王氏宗祠牌位龛楼,内供王氏祖宗牌位。龛楼前分立四尊汉白玉石雕仙女像,像高1.5米,雕工细致,形态逼真。厅内四周墙壁上悬挂超度亡灵的壁画诗文和挽联、挽帐。最醒目的是当时军政名人、亲朋、同僚馈赠的手书牌匾共计七十二块。如徐世昌题的“慈孝恭和”,黎元洪的“双节凌霄”,华世奎的“庸训同传”,曹锟的“冰清玉洁”,吴佩孚的“松筠媲美”等。牌位前供桌、供具摆放齐全。正厅外侧有耳房一间,是祭祀时盛放杂物的地方。西院则是师爷蔡寿山的住宅。蔡寿山为正四品衔,十五岁起便跟随王士珍直至王士珍去世,历时三十五年,卒于1954年,终年七十五岁。东院为马号,是饲喂使役人员和看守祠堂等佣人的住处。
贞节牌坊
王士珍的嗣母刘太夫人及生母丁太夫人又是怎么被封为“诰命一品夫人”的呢?据说1905年,清廷调集两万余新建陆军,在直隶河间举行秋操,王士珍任总指挥。当时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朝廷大臣、各国驻中国使节都在场观看。这次军事演习非常成功,大家对王士珍的组织指挥能力大为赞赏。之后,慈禧太后召见了王士珍,当面一一质询,王士珍不卑不亢,回答振振有词,慈禧太后大悦,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儿子多好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士珍马上叩头谢恩,声呼“皇太后万岁”。慈禧太后破例授王士珍为蒙古副都统,赏一品顶戴。朝廷为了表彰两位母亲为国家培育出了栋梁之材,特封两位夫人为“诰命一品夫人”。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如何,现今已无法考证,但是却传得神乎其神。王士珍自己说:“光绪三十四年恭逢覃恩,始奉朝命晋赠一品夫人。”晋封“诰命一品夫人”的时间与传说中的一致,可王士珍并没有给出幕后的那些“花絮”,我们还只好把那些传说当故事听吧。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本生妣丁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本生妣丁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妣刘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
- 《世说新语·贤媛》。
-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北洋水师学堂肄业,清末任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入民国后先后任副总统、大总统。
- 华世奎(1863—1942),直隶天津人。清末曾官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辛亥革命后,隐居不仕,卖字为生。是有名的书法家。
- 曹锟(1862—1938),直隶天津人。晚清时任北洋陆军第一镇、第三镇统制;民国时期任直隶督军、直鲁豫巡阅使、大总统。
- 崔伟丽、郭领娣、樊瑞平:《王士珍旧居及其家祠》,《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
- 王士珍:《清诰命一品夫人先本生妣丁太夫人事略》,《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