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重纪至元元年 乙亥(1335) 二十六岁

元顺帝重纪至元元年 乙亥(1335) 二十六岁

正月十五日,宋濂往浦江义门授经。

《芝园后集》卷一《萝山迁居志》(P1356):“元重纪至元元年乙亥正月十五日,授经浦江义门郑氏。”

《潜溪录》卷二《行状》(P2350):“居无几何,吴公解馆而归,先生嗣主教席,子弟年十六者,皆相从读书讲道东明山中,受业者一门凡四十馀人,始终越二十年,学成多有跻膴仕者。”

《潜溪录》卷四杨维桢《潜溪新集序》(P2500)云:“余家浙水东,去宋子之居不百里,远知宋子之劬学入青萝山中,不下书屋若干年,得郑氏所蓄书数万卷,书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于是学成著书,凡若干万言。”

《芝园后集》卷三《旌义编引》(P1382):“浦江郑氏世居县东二十五里,乡名感德,里曰仁义。其远祖冲素处士绮,自宋建炎初至今,同居已十世,历二百五十馀年,守诗书礼乐之教弗坠,宋元二史俱载《孝义传》中。”

六月十九日,作《太平策后题》。

见《黄誉刻辑补》(P2072)。据文末年款系。

或是年秋,曾至钱塘参见乡试,不第。

《銮坡后集》卷二《浦江戴府君(珵)墓志铭》(P603):“濂弱龄时,师事渊颖先生吴公于浦阳江上……后三年,应书乡闱,识府君之子性中,遂与性中定交。又十年,性中之子灏从濂学经于郡庠。”

按:次年元廷已罢科举。

十一月二十三日,元廷下诏改元,以元统三年为重纪至元元年。

十一月,元廷诏罢科举。

拜谒张恕(如心)于月泉里第。

《黄誉刻辑补•故处州庆元县学教谕张公(恕)墓志铭》(P2168):“后十七年,始获拜公于月泉里第。”参见泰定五年系年(1328)。

是年,吴师道集婺州七邑先贤遗文逸事成《敬乡录》。

是年,徐贲、丁鹤年、姚广孝生。

徐贲(1335—1393),字幼文,号北郭生,其先蜀人,徙长州(今属江苏),再徙于吴(今江苏苏州),居城北望齐门外。元末为张士诚所辟,后谢去,隐居湖州蜀山,与张羽为友。朱元璋平吴,与杨基等谪徙临濠。洪武初,用荐奉使晋、冀。还,授给事中,改御史,出按广东。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再迁河南左布政使。以事下狱死。诗画有声于元末明初,与高启、杨基、张羽等游,称“吴中四杰”。著有《北郭集》六卷。《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丁鹤年(1335—1424),回回人,以父官武昌,寓居武昌(今属湖北)。至正间,避地四明。方国珍据浙东,忌色目人,转徙逃匿,明初还武昌。母死兵乱,不知殡处,痛哭寻求,得骨以葬,乌斯道为作《丁孝子传》。好学博洽,精诗律,自以家世仕元,所为诗歌,伤感悱恻。晚学浮屠,结庐居父墓侧。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十卒。著有《丁鹤年诗集》。《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姚广孝(1335—1418),初名天禧,后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里人。洪武间,以高僧选侍燕邸。建文时,佐燕王起兵。永乐初论靖难功,授僧录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复姓,赐今名。卒年八十四,赠荣国公,谥恭靖。仁宗立,加赠少师,配享太庙。早岁居吴,与高启等游,工诗画,名列“北郭十友”。著有《逃虚子集》十卷。《明史》卷一四五有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