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元统二年 甲戌(1334) 二十五岁
三月初一,元廷诏科举取士、国子学积分、膳学钱粮、儒人免役等制,悉依前朝。
学校官选有德行学问之人以充。
宋濂受学于柳贯
《芝园前集》卷五《跋柳先生上京纪行诗后》(P1251):“濂以元统甲戌伏谒先生于浦江私第,出示《上京纪行诗》卷,乃永嘉薛君宗海所书。时先生自江西儒台解印家居……”
《銮坡前集》卷十《题唐临重告帖后》(P554):“《唐临重告帖》,予尝见于内翰柳公家,相传为薛嗣通之笔,其点画肥瘦及行位疏密与此正同,其稍异者,南廊墨印则在于左方耳。予以薛书飘逸为疑,质之于公。公笑曰:‘古人能知变通,所以为不可及也。’逮游四方,复见薛所临唐帖一二,皆不类其书,方信公之言为足徴也。令观刘先生此卷,尤觉精采焕发可玩,故为拈公语于其后云。”
按:今存柳贯与宋濂书信二封,附于此以见师生之谊,柳贯《与景濂书》见《潜溪录》卷五(P2559)。其一云:“贯顿首,再拜景濂贤良契友侍史:贯承问尺法,老懒不能多记,姑即旧所省以答来意。盖自宋徽庙制大成乐时,礼官用禹声律身度之说,请以天子中指中节为寸。于是所制器服,悉取之以为长短广袤之节。当时固有非之者矣。然紫阳文公《编类家礼》于‘深衣制度’条,明言度用指尺,复注云:‘中指中节为寸。’而秦汉杨氏又引《说文》云:‘周制:寸、尺、咫、寻,皆以人之体为法。’似亦准之指尺矣。至于‘造木主’条,谓身高尺二寸、博三寸、厚寸二分,释者即援文分之说曰:‘周尺,当省尺七寸五分弱。’《程集•与书仪》误注‘五寸五分弱’。温公《图》所谓‘三司布帛尺’,即省尺,‘程沙随尺’,即布帛尺。今以周尺校之布帛尺,正是七寸五分弱。即是二说同出一书,已不能归之一致,况诸家互有同异者乎?不肖往在礼院,因更造时飨祭器,尝与议斯事而及于尺法。院之老吏云:‘库中有前代玉尺。’下库搜索,得之。其制作极工,然校之周尺、省尺,又复微有强弱。廷议以为玉尺历代袭传盖久,尤有据依,遂准用玉尺,定下其议。乃若淮尺、浙尺,随方所用,难以准之古作。然是尺法,非有声律高下之差,莫若且从文公周尺七寸五分弱之说,庶有定据,吾友以为如何?抑吾党之学,体验扩充,其事固不止是,愿益自察识,以进于光大之域,此则拙者区区之望也。其馀又俟面叙,且几鉴,在不具。贯顿首再拜。”其二云:“贯顿首,再拜景濂翰撰友兄:前者所睹诸文,皆雄浑可爱。不肖阅人多矣,后进求如此者未见其比,为之喜而不寐。吾乡文献,浙水东号为极盛,自惭驽劣不足负荷此事,后来继者,所望惟吾友尔。吾友以绝伦之识,济以精博之学,若更加工不已,驾风帆于大江之中,孰敢御之哉?勉旃!勉旃!琳公有书索紫微山房诗,不知作否?律吕新书,想已彻览,旧间可疑者,宜以纸标出,俟见顾时容一一讲之。不宣,贯再拜。”
曾至义乌,与陈璋相见。未几,复还金华。
《潜溪前集》卷六《陈子章哀辞》(P76):“予既还金华,子章亦去。越二年,予再见子章于乌伤,更相劳苦。子章握手顾予曰:‘子之贫尚尔耶,子但力学,天殆不能贫子也。’予观子章貌加庄,其厉予一如诸暨时。未几,予复西还金华。”
参见至顺三年系年。
是年,孙蕡生。
孙蕡(1334—1389?),字仲衍,号西庵,南海(今属广东)人。洪武三年(1370)举人,授工部织染局使,寻出为虹县主簿。擢翰林典籍,复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为苏州府经历,谪戍辽东。二十三年(1390),坐蓝玉党死。博学工诗文,曾与修《洪武正韵》。著有《西庵集》八卷。《明史》卷二八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