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孙武

孙武(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后在吴国任职将军,著有兵法十三篇,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孙武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宣公时国内发生内乱,陈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用为“工正(管理手工业生产之官)”,后改姓田氏。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任齐国大夫,他以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与齐公室争夺劳动力,据说民众“归之如流水”,成为齐国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田完五世孙田书,是孙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山东博兴)”,所以其后人改姓为孙。这样的家族,对孙武进步军事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齐国又是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和军事理论人才荟萃的国家,这对孙武研究军事,也提供了方便的条件。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鲍两姓与栾、高两姓贵族,为争权而相互攻战,孙武出奔吴国。吴王阖闾即位后,吴行人(主宾礼大臣)伍子胥推荐孙武与阉闾,献兵法十三篇。“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因而被任为将军,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间,整军经武,备战图霸。

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阖闾准备大举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遂用伍子胥“三师肆楚”,俟其“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的方针,组织三支部队,轮流袭扰楚国。阖闾四年(公元前511年),孙武与伍子胥率军攻楚边邑,“拔六(安徽六安北)与潜(安徽霍山东北)二邑”。七年(公元前508年),楚军攻吴,孙武等率军反击,在豫章(大别山东、巢湖西、淮南江北一带)大破楚军,并攻占楚国巢邑(安徽桐城、安庆间),俘楚大夫公子繁。九年(公元前506年),楚攻蔡国(河南新蔡),蔡求救于吴。孙武认为这是攻楚良机,遂建议与蔡、唐(湖北随县西)联盟,尔后即佐阉闾率军大举攻楚。吴军沿淮水西进,至淮油(蔡国附近淮水湾曲处)弃舟登岸,深入至汉水地区,大破楚军于柏举(湖北麻城东,一说汉川北),又乘胜追击,连战连胜,攻占了楚都郢(湖北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千里进军,攻占大国首都的战例。后至吴王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吴军大败齐军于艾陵时,孙武可能仍任将军,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可见孙武不仅在军事理论上有辉煌的成就,而且有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活和战争实践,确实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艾陵战后,孙武的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所杀,孙武的结局也不得而知。据《越绝书》记载,他的坟墓在今江苏吴县东门外。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军事理论名著。它比色诺芬(公元前403年~前355年)的、被欧洲公认为是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的《远征记》,不仅成书早,而且学术性强。它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军事理论中的各个分支学科;而且贯穿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是孙武在总结商、周,特别是春秋以来数百决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的,对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茅元仪曾评价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这虽有溢美之嫌,但它确实说出了《孙子兵法》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其实,它的一些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不仅在封建社会,就是在现代,也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在中国,以至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和享有崇高声誉。

早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留学人员吉备真备就将《孙子兵法》带回日本讲授。法国于1772年,由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以后英、德、俄等国也相继翻译,世界各大国均有译本流行。苏联军事家米里斯坦因评价说:“在这本著作中,孙子总结了当时中国奴隶主所进行的战争的丰富实践,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日本现代军事评论家小山内宏说:“《孙子》的确是一部东方产生的,可以夸耀于世界的有关战略的书。……就其内容来看,同现代西欧战略论相比,也毫不逊色。……《孙子》不仅是一部战略论,还是一部具有深刻涵义的战争哲学,甚至对现代战略战术也有极大的启示。”美国军事理论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战中担任盟军集群司令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六十年代访问中国时,曾提出世界上所有军事学院,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的主张。美国国防大学,就已把《孙子兵法》中的主要内容,作为战略学的教材。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