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显赫家世,注定非凡

第一章
显赫家世,注定非凡

韩国的“白宫”——青瓦台

韩国总统府有一个优雅的别名叫蓝宫,由总统办公室、接见厅、会议室、居室及配楼的秘书室、警护室,还有迎宾楼组成。这片白墙蓝瓦的建筑群最名副其实的称谓叫青瓦台,青瓦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曲线型的房顶与青瓦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据记载,青瓦台共有15万块青瓦,每一块青瓦的使用寿命都在100年左右,足见其非同凡响之处。象征韩国最高权力中心的青瓦台最早是高丽王朝的离宫,那时它的身价没有这般显赫,只是正宫之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宫室,其功能和今天的客栈一样,是皇帝过路歇息的地方。1426年朝鲜王朝在汉城(今首尔)建都之时,它只是作为景福宫的后院,是一个休闲的居所,与政治中心似乎沾不上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青瓦台变为韩国总统官邸,成为韩国的权力中心。

日本曾在1927年入侵汉城,铁蹄所到之处,青瓦台以外的建筑物尽被摧毁。日本在青瓦台建立了朝鲜总督官邸,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瓦台成了军政长官官邸。1948年8月大韩民国建立之初,青瓦台成为总统官邸并改名为景武台。1960年4月19日,李承晚独裁政权在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倒台,尹谱善被韩国国会任命为韩国第二任总统,入主景武台。尹谱善出身于名门望族,一副贵族派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尹谱善忌“武”字,为了与美国白宫相对应,尹谱善将白墙蓝瓦的建筑群改名为青瓦台,又称蓝宫。美轮美奂的青瓦台自1968年以后刻意避开了人们的视线,直到如今,除了在青瓦台英文官方网页上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以外,所有韩国的街道图都不标注青瓦台,这种罕见的隐匿方式源于1968年发生的青瓦台事件。

青瓦台事件又称“1·21”青瓦台袭击事件,是一起朝鲜军队袭击韩国首都的事件。20世纪60年代,朝鲜南北双方关系剑拔弩张,互相进行间谍活动和刺杀行动,到1968年,韩国与朝鲜的对峙几乎一触即发。朝鲜精心策划了一起要直取韩国总统朴正熙人头的军事行动:由31名朝鲜军人组成的敢死队利用严冬河流结冰的机会,徒步穿越冰封的非军事区域和临津江,在密林中经过5天的艰难跋涉,从防备松懈的美军第二师正前方找到突破口,换上韩国军服,化装成韩国反情报队队员的模样,于1968年1月21日深夜悄悄潜入北岳山。北岳山是环绕青瓦台的四座山峰之一,站在山上可以对位于汉城的青瓦台一览无余。就在敢死队即将发动袭击之际,韩国钟路警察署署长恰好路过,敢死队员的着装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从对方野战军服的肩章判断出这是属于不能擅离的驻守前线的部队,而他们脚上的黑胶鞋,是朝鲜军人常穿的,韩国军队没有配发过这种胶鞋,这些致命的疏忽使敢死队露了马脚。见他们形迹可疑,警察署长遂上前盘问,对方意识到只能进不能退了,干脆拔枪射击,又向行驶在街上的公共汽车投掷手榴弹。枪声惊动了驻守在北岳山路的青瓦台韩国军队,大批韩国军警赶来,一阵激烈的枪战之后,朝鲜敢死队遭到重创,5名敢死队员被打死,一名被活捉的重伤员在解押途中自杀身亡。韩国军警随即在汉城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搜捕,31名朝鲜敢死队员大部分被击毙,生俘1人,但有2人漏网,在韩国军方的数万人大搜捕中成功逃脱,并且是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冲出韩军重重包围回到朝鲜。成功逃脱的2人中,有一人就是后来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负责宣传的副局长朴在京。刺杀朴正熙的行动在临近青瓦台100米的地方失败。此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韩国上下要求报复朝鲜的呼声四起。韩国以牙还牙,组建了一支袭击朝鲜的特种部队,也由31名队员组成,队员中有肇事逃亡的卡车司机、汉城车站的黄牛贩子、诈骗犯、酒鬼、流浪歌手、冒牌和尚、落魄的拳击运动员、马戏团团长,以及无家可归睡在隧道里的流氓。政府把他们送到荒无人烟的实尾岛上,进行残酷的训练,以期派往朝鲜进行暗杀行动,目标是金日成。这就是当时鲜为人知的代号为“獾作战”的行动计划。

但政治是诡谲的,瞬息万变,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牌是什么。

这支特种部队经过3年的残酷训练之后,他们乘坐军舰从实尾岛转移到与朝鲜一步之遥的白翎岛,只等一声令下。不料一个月后的1969年3月,这些士气正旺的杀手们却接到了终止暗杀行动的命令,他们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朴正熙集团在朝鲜半岛局势出现解冻迹象的大前提下,与朝鲜酝酿了自南北分裂以来的首次红十字会谈,会谈最终取得成功,于1972年7月签署了《南北和平共同声明》。

青瓦台作为韩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历届总统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一生中最为得意之举。但大凡最高权力中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表面不动声色,但却暗流汹涌、惊心动魄。秋天满地的落叶尽现浪漫情怀,古典而又现代的青瓦台代表着韩国的全部内涵。对于朴槿惠来说,青瓦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太熟悉这儿了。在她父亲朴正熙担任总统时,她在青瓦台度过了18年的时光。那时,在一个少女的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青瓦台的美丽。朴槿惠作为总统的女儿,却和她的弟妹在青瓦台过着简朴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行为受到很多限制,母亲教育他们用低调的方式处世,用平常心看待自己和别人,不允许他们有特权思想。朴槿惠在回忆录中谈到她在青瓦台的青少年生活时,这样说:“虽然身为总统的女儿,但并非想象的那般优越。”随着岁月的流逝,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被迫远离政坛,销声匿迹近20年后,朴槿惠以一个政治生命成熟的形象,重返青瓦台,誓言将顺服民意,实现韩国经济复兴、国民幸福、文化昌盛的伟大梦想,为建设一个国富民安的大韩民国而不懈努力。

总统父亲朴正熙

作为一个女儿,朴槿惠对父亲的感受与别人不同,她看到的不仅仅是父亲刚毅的外表,更多的是他丰富的内心。父亲在朴槿惠的心目中是立体的,他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境界、他的感情生活……父亲是一个外表冷峻的人,不苟言笑的紧抿的嘴唇,理性的眼睛闪着冷静的光芒,然而在这冷峻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温柔的心。这似乎很符合西方文学对优秀男人的一句评价:“勇猛如狮子,温柔如绵羊。”朴槿惠最早从母亲那里了解到父亲鲜为人知的一面:温柔体贴细腻,粗俗点说,是一个“肉麻的爱妻男”。作为一个妻子,朴槿惠的母亲给丈夫的评价是:“除去当总统的15分,我给他85分。”而父亲在民众的眼里是政治强人,被称为韩国的传奇总统。在他执政韩国的18年中,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缔造者。

教员出身的朴正熙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子弟,他幼年接受的是日本奴化教育。那时的朝鲜半岛沦陷于日本之手,侵略者对沦陷区的原住民实行精神控制,以消弭民族之间的仇恨。贫寒的家庭给他灌输的生活信念是: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挑战。这是他日后形成坚忍不拔意志的基石。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他在寒冷的冬天步行16公里去上学,遇到下雨或是大雪纷飞的时候,艰苦异常,冬天他饭盒里的饭冻得像个冰疙瘩。此外,他还要忍受贫穷给他带来的羞辱,因为没钱按时交学费常遭到同学们的歧视和讥笑,这对一个有强烈自尊心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他必须克制因为家贫而造成的人格上的不平等。他很内敛、腼腆,他以惊人的勤奋,常常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朴正熙修完师范课程后,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所小学做了教员。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虽地处偏僻乡村,却有世外桃源之美。对于一个安身立命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居住之地,但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这里却是一个危险的消磨意志的环境。朴正熙在意的不是这儿的山水之美,而是这个穷乡僻壤的贫困与落后有可能埋没自己的抱负。他不是一只燕雀,他有鸿鹄之志。他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个令人恶心的小镇,使我犹如一只雄鹰困在笼中。我要冲出樊笼,在那片属于我的蓝天翱翔!”

朴正熙的从政之路充满功过是非的评价,他的特殊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思维与做事方法。青年时代的朴正熙熟读希特勒传记,他对希特勒和拿破仑有着狂热的崇拜,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出人头地。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战争开始蔓延之际,朴正熙辞职来到了当时的伪“满洲国国都”新京,即今天的中国长春,拜访了在关东军任职的有川大佐,此人曾在师范学校担任过军事教官。在有川大佐的劝说下,朴正熙改名高木正雄,拿着有川大佐的推荐信,报考了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成为该校第二期学员,时间是1940年4月,距离他完成4年教师任务还差两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09年11月8日的一篇报道中,公开了一份旧报纸,披露了朴正熙为了进入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曾写过宣誓效忠日本的血书。在韩国的亲日历史调查活动中,为了查清日本对韩实行殖民统治期间有哪些亲日分子,在韩国民族研究所的《亲日人名词典》中,朴正熙榜上有名。

朴正熙进入伪满新京陆军军官学校也是一波三折。他第一次报考时,因为报考年龄限制在19岁以下,23岁的朴正熙未能通过审查。他在第二次报考时写下血书,表示要效忠日本,声言自己有为日本献身的觉悟。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军校。在校期间,朴正熙以刻苦闻名,他超凡的刻苦精神不仅感动了日本教官,连校长南云亲一郎也有所闻,欣然把自己的儿子南云克郎介绍给这位他眼中的优秀学生。南云克郎当时为日本关东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连旗手,他深深地为眼前这个清瘦的青年所折服,非常喜欢朴正熙不凡的气质,认为朴正熙不是一个平庸之辈。朴正熙在1942年结束了两年的预科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溥仪的奖品——一枚金表。校长对他褒奖有加:“半道出身的高木,虽不是日本人,但却是地道的日本人精神,鲜有像高木这样效忠日本天皇陛下的人,即便在日本人中也属罕见。”

有关朴正熙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的记载很少,但从一些不多的评价中可以窥见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从那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复杂而矛盾。朴正熙在校期间有一个邻床学友,这个叫竹泽氏的日本人,后来担任了日本国土馆大学事务长。在竹泽氏的眼中,朴正熙是一个“品质诚实而寡言的人,他的低调使他没有任何值得大家注意的逸闻趣事”。而与朴正熙同校的另一名朝鲜籍学员李燮俊却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有禁止学生饮酒、吸烟的校规,星期天外出休假之时,朴正熙对烟酒乐此不疲,表现出他对清规戒律的蔑视,可见他有玩世不恭的一面,而他在毕业时前三名的名次又反映出他学习刻苦勤勉的一面。”朴正熙毕业时受到日本天皇的嘉奖。由于日本陆军大臣的赏识,朴正熙被授予日本陆军少尉军衔,曾在日本关东军齐齐哈尔635部队服役。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朴正熙在担任伪满洲国第六军管区少尉副官期间,对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残酷清剿,由他率领的讨伐队在中国河北遵化、玉田一带镇压抗日武装力量。1944年11月,朴正熙配合日寇屠杀抗日政权干部,血洗了抗日根据地杨家铺,犯下滔天罪行。因为镇压抗日武装力量有功,他的日本主子以“处置对抗大日本帝国的破坏分子,手段凌厉果断”为由,将他晋升为中尉,他同时还有一个令人胆寒的外号——高木突击队长。

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朴正熙所在的第八步兵联队与大军压境的苏联红军顽抗,苏军展开围歼,朴正熙与另外3名朝鲜籍军官突围,混入难民中到了北京,被编入国民党“中央军”,秘密潜入北京密云一带。后来他的真实身份被军统查出,将他解除武装并羁押数月,并于1946年6月遣返。

朴正熙回到朝鲜南部后一直在军界服务,历任陆军学校教官、作战参谋,后在情报部门任要职。朝鲜战争期间,已是军需专家的朴正熙与盟军协同作战,与美军将领关系密切。朝鲜停战后,朴正熙赴美国俄克拉荷马陆军炮兵学校深造。1954年晋升为陆军准将,1958年,官衔至陆军少将。历任第二军炮兵司令兼炮兵学校校长,陆军参谋长,军管区司令,釜山地区军需基地司令,陆军本部作战参谋次长和第二军副司令。

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政治风云突变,国际国内形势动荡不安,李承晚政权失去对局势的控制能力,被推翻下台,李承晚本人流亡海外。继任的尹谱善总统面对百废待兴的韩国,一筹莫展,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民生疾苦,怨声载道,党内新旧两派互相倾轧,磨刀霍霍,政局混乱不堪。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美国人很欣赏朴正熙的铁腕手段,认为他是挽救韩国局势的最佳人选。于是,在中央情报局的操纵和支持下,朴正熙成功发动军事政变,成为韩国第三任总统,并在第五届至第七届连任,统治韩国长达18年。韩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在这18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人均GDP飞涨近20倍。

但朴正熙作为一个有日军背景的军人,以政变方式登上总统宝座,一直饱受人们的斥责,可以说他是韩国最具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复杂多面的人格特点使他常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军事强人朴正熙清廉强硬,他执政期间被称为独裁统治。韩国KBS电视台曾和国民大学联合发布过一项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在历任总统中,朴正熙是“领导能力最强的总统”。

朴正熙生活简朴。在韩国经济困难时期,国中大米紧缺,政府号召百姓吃麦面,他率先垂范,每天必吃面食。当时韩国还不能生产质量过关的领带,国产领带打结松松垮垮,在他的生活用品中,除了领带以外,其他均用国货。他常常到乡下视察,在田间和老农拉家常,询问收成怎么样。他在下乡视察期间,都是在小吃店就餐,别人吃什么,他吃什么,没有特殊化。他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仅严厉而且范围很广。1962年5月,朴正熙一举拿下350名高级官员,尽管这些人的某些情节并不严重,比如跳舞、喝咖啡、打高尔夫球、听日本音乐、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1977年1月,他推行了庶政刷新奖惩记录簿,凡被“刷”下来的官员,一律不得受雇于新单位,也不准那些过去与他们有关系的单位收留雇用,违者双方受罚,绝不姑息。这一年,他还公布以下行为为肃清对象:为非法企业充当保护伞,索贿,懒惰,买官卖官,刁难群众,生活奢侈,拥有豪华住宅,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包养情妇,平庸无能等。对打击对象采取连带责任制,如发生贿赂事件,除行贿受贿双方都要受到处理外,监察员和监察机构的头儿全部连坐。他的监察制度异常严厉,甚至有暗中监察,后来被人指责为“培植特务机构”。

朴正熙发动政变推翻李承晚政权后,他首先走的一步棋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韩国经济迅速走上发展的轨道。1961年10月,韩日举行第六次会谈,韩方在要求日本赔偿4亿美元的同时,表示出丧失民族尊严的态度,称不以赔偿金的名义也可以,只要能拿到钱就行。韩国低三下四的姿态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接二连三地举行示威游行,但韩日双方仍然在东京签署了《大韩民国与日本国之间基本关系相关条约》。事后,1万余学生走上街头,抗议朴正熙批准韩日基本条约,朴正熙实行武装干预,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被无限期停课,并逐出了一部分教授。民众纷纷谴责朴正熙的强权统治,认为执政当局受制于日本。

1962年,西德政府口头承诺借钱给韩国政府,但条件是韩国必须向西德输送5000名矿工、5000名护士,而他们所有的劳动报酬,在3年内全部存入西德的银行,作为抵押。结果这批派往西德的劳务人员成了韩国经济起飞的牺牲品,一些矿工受伤致残,有的人实在无法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而逃往东德,有65名矿工死亡,包括8名技工。一些护士被强奸后,向韩国驻西德大使馆申诉而遭到漠视,44名死亡的护士中,有19人是自杀的。

后来,韩国获得了日本提供的3亿美元无偿援助和2亿美元财政贷款,但这是以与日本签订屈辱条约换来的。1964年,朴正熙只身前往西德,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给韩国争取更多的国际贷款。他在与派往西德工作的矿工和护士们面谈时,悲伤得热泪纵横,他亲眼看见了同胞悲惨的生存状态。朴正熙回国后,下令修建了京釜高速公路,这条连接釜山和汉城的公路被称为韩国经济的命脉,是朴正熙时期汉江奇迹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朴正熙的夫人陆英修的去世,至少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朴正熙和大女儿朴槿惠。陆英修死后,朴正熙不肯续弦,但他性格大变,这是因为他内心的悲痛一直折磨着他。在他遇害的那天陪酒的歌女郑惠顺后来说,当她第一眼看到总统时,意外地发现他很老,当她在唱《流泪的豆满江》、《荒城废墟》时,看见他哭了。在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份档案文件上,朴正熙的形象大大地有悖于外界普遍认为的铁腕人物,而是一个神经质的情绪波动十分强烈的人。据说他一旦喝醉便情绪失控,像个酒疯子那样不可理喻,他甚至可以操起烟灰缸朝他的部下砸去。美国政府曾经很担心朴正熙会给他们惹出很大的麻烦,把美国拖入第二次朝鲜战争。美国总统约翰逊为了证实传闻,曾派国务卿塞勒斯·万斯以美国总统外交特使的名义,赴汉城与朴正熙会晤,当面摸他的底。万斯后来的汇报不容乐观,说朴正熙贪杯且喜怒无常,常常在喝酒时发布命令。他的将军们对他这种情绪化做法习以为常,往往把他下达的命令延迟到第二天执行。如果第二天他对头天晚上说的话只字不提,将军们就当他什么也没说。这些反映真有点让约翰逊惴惴不安,加上在场的美国驻韩国大使威廉·波特在一旁火上浇油:

“韩总统是个没有理智的人,叫嚣要随时袭击朝鲜。”尽管朴正熙并没有对朝鲜动真格的,但这足以让美国方面对这个“危险分子”提心吊胆了,这个酒疯子万一哪天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收拾起来就难了。1968年,朝鲜半岛局势岌岌可危,朝鲜军队拦截了一艘美国间谍船,俘获了船上的间谍,这些间谍当时负有美国政府使命,前往韩国干掉朴正熙。

朴正熙自夫人陆英修遭枪击身亡后,迁怒于侍卫长朴钟圭,将他踢出了青瓦台,起用车智澈作为他的贴身侍卫长。从此,在朴正熙的身后,总是站着一个相貌粗野、目光凌厉的高个子男人,这个光头的粗人就是草根出身的车智澈。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车智澈出身卑微,但在美国炮兵学校和步兵学校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是个神枪手。他成为朴正熙的红人后,为讨得主子的欢心使出浑身解数,投其所好。朴正熙嗜酒,每天一到半夜,车智澈便跑到厨房为朴正熙张罗下酒菜,只要是朴正熙想吃的、喜欢的,他都要想尽一切办法给朴正熙弄来,照顾朴正熙的生活比朴正熙的两个女儿还想得周到。当他成为青瓦台炙手可热的红人后,利令智昏地把手伸向了政界,利用朴正熙对他的信任,离间朴正熙与昔日部下的关系。他首先端掉了当了8年总统秘书室室长的金正濂,把金发配到日本任驻日大使。然而,陆军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和陆军参谋长郑升和仍然是他的劲敌。

金正濂、金载圭和郑升和并称为青瓦台三大金刚,昔日的三大金刚因为失去了金正濂而折了一条腿。由于车智澈在朴正熙面前屡进谗言,朴正熙与陆军情报部部长金载圭之间也有了一道深深的沟壑,朴正熙渐渐对金载圭看不顺眼了,总是指责他的情报工作不力。金载圭无法容忍车智澈这个龌龊的小人,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有丢官之虞,似乎看到自己在往穷途末路上迅速奔去。与其被他人放在砧板上宰割,不如拼个鱼死网破。但车智澈有朴正熙的庇护,没有人动得了他,金载圭只有杀了朴正熙才能除掉车智澈,除此别无选择。

1979年10月26日,深秋的汉城,轻柔的白云像被扯碎的棉絮在天空中飘浮,树上的残蝉预感到死亡的脚步离它们越来越近,拼命鼓动腹翼,凄厉地鸣唱。这天晚上,朴正熙带着车智澈到韩国中央情报部的宫井洞餐厅赴宴,他绝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的晚餐。餐厅中央是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摆满韩国风味的美味佳馔,几瓶威士忌酒,以及“船”牌高级香烟,那是专门提供给外国旅游者享用的。为了迎合朴正熙爱吃生鱼片的嗜好,餐厅门前还有清波荡漾的养鱼池,池中养着肥美的鲤鱼,随时可以满足餐桌上的需要。

金载圭还安排了两名年轻貌美的艺人,一个叫成锦子,一个叫郑惠顺,两人抱着吉他伺候在朴正熙左右。幽雅的餐厅里飘荡着软绵绵的琴音,表面宁静的宫井洞餐厅杀机四伏。金载圭转身走出餐厅,到二楼他的办公室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手枪,插入腰间。他重新入席端坐在朴正熙对面,当时间指向7时40分,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两眼露出寒光,指着车智澈对朴正熙说:“阁下搞政治,带着这样的废物能搞好吗?”随即拔枪射杀了二人。

这似乎是遭了魔咒,韩国历届总统的政权末期都充满腥风血雨的决斗,卸任后的总统大多也在惊魂未定中没有好日子过。尹谱善在他86岁高龄去世时,几乎被韩国民众遗忘,可见他晚景的凄凉。朴正熙死在任上,是第一位享受国葬的韩国总统。在他9天的葬礼上,很多人痛哭流涕,韩国民众一面向往结束他的铁腕迎来民主,同时也怀念他给人民带来的富足生活。

朴正熙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身上有很多矛盾点,他既是牺牲韩国人的民主权利和尊严的独裁者,但也使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作为总统的女儿,朴槿惠一直生活在对父亲是非功过的争议中。

第一夫人陆英修

1925年11月29日,陆英修出生于韩国沃川一个地主家庭,她家殷实富有,是忠清北道第一个拥有私家轿车、摄影机、放映机的人家。她家有大量房产,单是她家住处,就有七八千平方米的果园围绕。大家闺秀的陆英修被称为校洞小姐,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心仪的对象,这使她的母亲焦虑不安。战乱时期,母亲很想尽快为女儿安排一个归宿。世间婚姻注定是一种缘分,就在母亲为她的婚事忧心的时候,她的堂哥推荐了一位人选,就是朴正熙。陆英修的堂哥在大邱师范读书时,朴正熙是他的学长,给陆英修堂哥留下的印象是清廉刚正。当时,朴正熙正在军中服役,军衔是少校。

时值“6·25”战争(即朝鲜战争)发生不久,陆家躲到釜山去避难,流离失所。时逢战乱,陆英修的母亲很为女儿的婚事操心,敦促两人在影岛的租住屋里相了亲,两人一见钟情。陆英修一眼看上了表情严峻、身材瘦削的朴正熙。陆英修判断人的眼光很独到,她认为一个人的外表往往可以欺骗人,很容易让人看走眼,但背影是骗不了人的。她第一眼看到朴正熙弯腰脱军靴的背影,就感觉到他是一个可靠的男人,她不由分说地爱上了这个出身贫寒的军人。她的选择得到了母亲的认同,但陆英修的父亲则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无法容忍一个贫寒的军人娶他的宝贝女儿,朴正熙当时薪资微薄,连一个栖身之所都没有。这位固执的岳父大人最终没有迈过这道门第悬殊的坎儿,没有参加女儿的婚礼,一直到死都没有认可朴正熙。在陆英修的婚礼上,陆英修的母亲亲手把女儿交给了朴正熙,她坚信这个青年会给女儿带来幸福。朴正熙对岳母的信任感恩不尽,多年后,陆英修的母亲去世时,朴正熙这个外表坚强的男人,在岳母的灵堂上号啕大哭。

两人婚后的生活可以用甜蜜来形容,外表冷峻的朴正熙在妻子面前展现了作为一个强者不易为人察觉的温柔的一面。他常常在写给她的情诗中表达对妻子的爱恋,甚至还展现他罕见的绘画天分,亲手画妻子的肖像素描,他的浪漫情怀使妻子陆英修深受感动。性格沉稳木讷的朴正熙写过不少献给爱妻的情诗,诗中充满柔情蜜意,其中有一首叫《梦中的妻子》,诗中写道:

夜深沉,万籁静寂。

宛如白玉般的面容,

恰似芬芳馥郁的百合花的脸庞;

香甜的气息令人沉醉,伴你沉入遥远的梦乡。

我的爱妻,

你美丽的面容在酣睡中像花朵绽放;

啊,你那秀丽的眼睛,恬静的耳鼻和鲜艳如滴的朱唇,

象征着永恒的和平和不朽的爱情!

你是艺术大师的杰作,仁、慈、善的化身;

似金,似银,

岁月的痕迹不能把你湮没;

你是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所有的瑕疵,融化在你仁慈的女性魅力的光辉中,

你像一个伟大的雕塑家,从一块浑朴的石头中,

雕刻出一个真实的男子汉!

在这暖风沉醉的夜晚,幸福稍纵即逝,

你那取之不尽美的源泉,是我的原动力。

你的酣睡的娇美的脸庞,

像磁石一样吸引我,我愿守候你到天明,

祈祷上帝,

让这美得令人窒息的时刻长驻我心。

两人新婚之初,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举办完婚礼后,朴正熙匆匆赶往军营。那时部队驻扎在旌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火搬走了,空出一小间民宅,这间民宅成了两人的战地新房。在简陋的小屋里,朴正熙花了一整夜的工夫,笨手笨脚地缝好被子的破洞,将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套叠得整整齐齐,迎接新婚妻子的到来。看着简陋的民居里床上整洁的被套,陆英修既感动又羞涩,她不敢相信朴正熙会细腻到这般地步。她抑制住“怦怦”乱跳的心,害羞地问朴正熙是谁将屋里收拾得这样整洁,朴正熙报以一个温柔的微笑,算是回答了妻子。婚后,陆英修不顾千难万险的路途,途经大邱、甘浦、盈德、蔚玲、三陟、墨湖到江陵去探望朴正熙。在江陵的一个星期,是陆英修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春风拂面的镜浦台海岸,沙滩上躺着金色的贝壳,朴正熙紧紧握住她的双手,二人在海岸边愉快地散步,那七天简直是流着蜜一般的时光。陆英修对自己的婚姻始终充满幸福感,她认为找丈夫的首要条件是忠诚可靠,物质条件是次要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她当时身为穷苦军人的妻子,但丈夫的温柔体贴使她感到非常幸福。

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登上了韩国总统的宝座,陆英修由穷苦军人的妻子成为韩国第一夫人,但她仍保留着勤劳节俭的美德,亲自下厨。陆英修有一手绝好的厨艺,每天都为全家准备可口的饭菜,当朴正熙结束繁忙的工作回到家里,可口的美味佳馔使这个小家格外温馨。美丽端庄的陆英修对于朴正熙来说,不仅仅是他的妻子,而且是他的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陆英修努力地弥补丈夫的不足,她说:“我在家里总是喜欢换个角度看问题,思考反对派的意见。我们家对民众没有樊篱,我总想尽量倾听他们的抱怨,以及他们建设性的意见。我相信这样的沟通可以为总统提供最佳的选择方案,为国家提供最佳的服务。”

陆英修具备良好的修养与博爱精神,她心地善良,富有人情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朴正熙的强权形象。在孤儿院和医院里,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传统长裙的陆英修,迈着轻盈的步子从病人中走过。她关心民间疾苦,到麻风病村看望病人,注意改善韩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任劳任怨地做着不起眼的平凡小事。朴正熙当上总统以后,全家搬到了总统府青瓦台。临走前,她将屋里的所有米缸和木炭填满,外人不解地问她这是干什么,她回答说这是为下一个搬进来的人做的事。在她的心目中,当一个人离开家来到新的地方,跨进家门就应该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1974年8月15日,韩国光复节庆典在国立剧场举行,朴正熙在庆典上致词。当他刚念到“我再次强调,期间我们始终……”,台下突然响起枪声,一名20多岁的刺客从观众席上举枪直扑朴正熙,由于过于紧张,刺客的第一枪竟射中了朴正熙的大腿。警卫迅速举枪还击,流弹射中了一名合唱团的17岁的女生。现场顿时大乱,一片惊叫声和哭喊声。警卫室长朴钟圭持枪跃向主席台,刺客瘸着腿向主席台冲去,枪声响了,击中了讲台,朴正熙迅速躲到了讲台底下。紧接着响起了第三声枪声,端坐在讲台右方的总统夫人陆英修中弹了,她的头向后仰去。朴正熙扑到她跟前大喊:

“送医!”警卫人员将已无意识的总统夫人抬到幕后。陆英修中弹后,朴正熙以超强的心理素质,继续用他高亢的声调镇定地念完讲稿。然后,走到绿色的空椅旁,弯腰拾起夫人陆英修掉落的一只鞋子和手提包。这时他还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不行了。他离开会场,赶到医院,守候在妻子身边,直到她停止呼吸。

刺客很快被制伏,经审讯查明罪犯是日本籍的韩国侨民文世光,此次刺杀行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日籍侨民文世光是追随朝鲜政权的狂热分子,希望朝鲜能统一半岛。早在1972年,文世光通过在日本的亲朝组织与“朝总联”的干部金浩龙挂上钩,在金浩龙的唆使下密谋刺杀朴正熙。此事件中还有一个人物——23岁的日本女子吉井美喜子,她曾经和文世光是恋人,因民族原因分道扬镳,但藕断丝连,一直明来暗往。二人在刺杀朴正熙的目标上达成共识,吉井美喜子以自己丈夫的名义,提供伪造的护照给文世光。二人还假扮夫妻到香港旅游,实则是想通过黑市交易,购买行凶的武器,未果。返回日本后,文世光接到密令,在光复节刺杀朴正熙。他使用伪造的日本护照入境,选择在国立剧院举行庆典活动时下手。7月18日凌晨,文世光潜入大阪警署辖区内的高津派出所,盗得两把手枪和10发子弹。用日本警察的武器行凶,有深刻的寓意:要用日本政府的武器,杀死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的鹰犬朴正熙。文世光被捕后,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4个月后,文世光被判处死刑。1974年12月20日,文世光在汉城拘置所被执行绞刑。

卷入此事件的金浩龙和吉井美喜子则从轻判决,金浩龙因没有犯罪证据被无罪释放,吉井美喜子以违反《护照管理法》获刑3年,缓刑1年。

此事件疑云重重:携带枪支弹药的文世光是如何通过严密检查的海关的?在戒备森严、层层布防的会场,既无通行证又无请柬的文世光是怎样进入的?其中最具爆炸性的疑点是,陆英修是否真的被文世光那把枪射杀。根据现场勘察,会场内一共响过七声枪声,文世光打了4发,警卫打了3发,有1发射中合唱团的女学生,另外2发子弹没有找到弹着点。15年后,又有一则爆炸性新闻,一名曾在现场执勤的老警官在退休以后向媒体公布了良心证言,怀疑陆英修不是被文世光射杀的。在开始现场调查前,那两枚核心物证——弹头,已被警卫室拿走。因此,他持定有可能陆英修是死于警卫的枪下或者现场还有第二名刺客的说法。真相到底如何,至今没有揭晓。

陆英修被迅速地送到汉城国立大学医院,数百民众自动聚集到医院门口为她祈祷。经过5小时40分钟的抢救,最终还是没能挡住死神的脚步。当晚,汉城上空布满红云,仿佛上苍也在悲伤。韩国民众对第一夫人的去世深感悲痛,8月19日,在青瓦台前庭院举行的陆英修女士葬礼上,站满了前来吊唁的民众,人们悲痛万分,痛哭流涕。吊唁者中有曾经接受过她帮助,如今走出了困境的人;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报贩子、擦鞋匠、麻风病人;还有行动不便让人背着来的90高龄的老人。有的人满怀悲伤不辞千辛万苦从南方赶来,人们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捶胸顿足。陆英修出殡那天,青瓦台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悲伤的人们,灵车在人山人海中缓缓行驶,有人甚至哭得满地打滚,高声喊着:“天啊,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冤事啊!”吊唁的人个个红肿着双眼,流着泪看着灵车渐行渐远,驶向铜雀洞国立墓地。

总统夫人陆英修端庄的外表和亲民形象,她的贤淑的风范和仪容永远留在韩国民众的心里。1974年11月29日,韩国邮政发行了追悼陆英修夫人的纪念邮票。

外交舞台崭露头角

在朴槿惠的记忆中,她的家从来都是与社会现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课堂。每天早晚的餐桌上,韩国的社会问题、经济现状、国防安全问题、文化发展、出口贸易,甚至亚运会上选手们夺得了几块金牌,都是父母乐此不疲谈论的话题,他们就这些问题阐述见解,提出主张。父亲常常会借着这样的机会,培养孩子们的心智,他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假设的空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饭桌谈话”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这是朴槿惠一生中难得的课堂。她通过这种形式拓展了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她学会了追踪某个问题的轨迹进行思考,研究规律。有一年,韩国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父亲日夜忧心,担心因旱灾农作物歉收,直接影响民生。母亲则因大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而终日面容悲戚。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朴槿惠,她的爱国之心就是在父母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培养起来的。她和父母一样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时只要父亲一说到旱情,她就要虔诚地祈祷下雨。

青瓦台常常出入各国专家或各领域的学者,朴槿惠有时会在父亲接待这些专业人士时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他们的谈话。尔后,父亲也会就交谈的内容和她进行讨论。某一天,朴槿惠和父亲谈起了将来的理想,谈起她想选修的大学专业。不料这次谈话竟使朴正熙酝酿了一个要将女儿推向外交舞台的计划。

有一个博士曾到青瓦台访问,说到一个看似很小的话题:“一个小小的半导体可以卖到20~30美元,别小看一个007皮包,它可有几万美元的分量。韩国要在电子产业方面拼一条出路。”这话给朴槿惠的印象很深刻,她从此许下了要读电子工程学的愿望,而这个心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母亲原为她设计了将来学习历史专业的蓝图,母亲无法想象那种工科的艰深课程,一个女孩怎么读得了。而父亲却大力支持:“真棒!爸爸相信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从那时起,父亲开始刻意地引导她开阔视野。一次,朴正熙要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访问,父亲在随行人员名单中加上了朴槿惠的名字,但事先隐瞒了这件事,使她得到一次意外的惊喜,还因初次登上外交舞台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宝贵经历。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同处大洋洲,隔海相望。朴槿惠在澳大利亚看到宽阔的沙滩和苍翠的草木,历经岁月侵蚀的优美的火山和平坦的原野,更能体现这块“绿带”生命力的就是人们富裕的生活。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个由岛屿组成的国家,这个绿色王国的生态环境非常好,而比这更能感动朴槿惠的也是人们富裕的生活。

那次出访使她如同游历了一个童话世界,坐落在原野上的房屋洁白的屋顶,从宽敞的窗户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窗外迷人的景色,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栽种着美丽的花草植物,树上结着诱人的果实,整洁的街道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人们在傍晚悠闲地散步,脸上满溢着幸福的微笑。她既羡慕又心动,“不能做井底之蛙!”她心里这样想,“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赶超他们的生活水平!”她就这样怀揣要使国家富裕起来的希望和理想回国了。

1972年10月,西班牙与韩国Gulf公司合作制造的油轮竣工了,要举行下水仪式。西班牙方面来了一封邀请函,被邀请的主角本来是母亲陆英修,但因母亲太忙碌,排得满满的行程已经安排不下了,所以只好由朴槿惠代表母亲参加。这是她第一次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出席这种典礼,事情来得比较突然,她甚至来不及对西班牙这个国家的概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就赶往西班牙。

阳光明媚的西班牙,风光绮丽,除了精彩的斗牛舞以外,还有热情似火的西班牙女郎。西班牙人性格开朗,街上到处是俊男美女,他们尤其喜欢狂欢的个性赋予了这个国家“节庆国度”的美名。朴槿惠很早就渴望参加西班牙的奔牛节。1923年,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海明威来到西班牙潘普洛纳市,第一次看到了奔牛节火暴的场面,写下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极为生动传神地描述了奔牛节充满刺激的场面,奔牛节因他的小说而名扬世界。朴槿惠最早对西班牙奔牛节的认识也是通过海明威这部名著。

朴槿惠代表母亲参加了油轮下水庆典,她在众目仰望中登台用西班牙语朗读了5分钟的演讲稿,宣布将这艘油轮命名为“天佑号”。热情的西班牙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并大声吹起口哨欢呼,现场立刻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样的庆典场面使朴槿惠想起了海明威笔下的奔牛节,她表示如有机会一定要参加这个节庆,要亲身感受西班牙人的热情自由。可是这个奔牛节之梦做了35年仍未实现,每当看到身背行囊的旅行者,朴槿惠保留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就会不可遏制地燃烧起来。

西班牙油轮下水庆典活动的次年,美国夏威夷举办“韩国移民七十周年庆祝典礼”,主办方发来邀请函,邀请总统夫人陆英修出席庆祝典礼。这一次,母亲有意让朴槿惠代表她出访。此次出访的目的和意义与上次去西班牙完全不同,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国家高层活动,秘书们担心朴槿惠年轻,不能担当起这样的重任,不料母亲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她会做得比我更好!”

朴槿惠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她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那个时刻,心里明白这是代表全体国民出席,不能有半点差池。她要让自己有充分的准备,游刃有余地应付这次活动。她大量地阅读与典礼相关的资料,研究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以及有哪些重要人士,有哪些政治纠葛。为了使她有更充分的准备,母亲给她出了一道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题:送一件什么礼物给邀请方?这道简单的题让朴槿惠动了好几天脑筋,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最适合的礼物呢?最后她列出了几样极具韩国特色的礼物,其中有金弘道(朝鲜李朝晚期的画家)的画册,她要以此来弘扬韩国的文化。母亲冷静地观察她的准备工作,放手让她自己作决定,让她自己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出发的前夜,她因为兴奋而无法入睡。在深夜的静寂中,母亲轻轻推开房门进来,她刚处理完一天的事务,由于劳累带着一脸的疲惫,柔声地问:“怎么还不睡?”

“睡不着,心里紧张。”

母亲温柔的话语带着鼓励和信任:“别紧张,你一定会做得很好,尽管放松心情,就像平时那样。”

抵达夏威夷机场的时间是1973年1月12日上午6点10分,太阳刚刚升起。机场来了很多迎接的侨胞,以及夏威夷州政府的官员。

在此次行程中,夏威夷官方安排了一项事先没有议定的日程,邀请朴槿惠为夏威夷参议院开院式的主宾,这是一个高规格的待遇,既是破例又来得突然,她与随行人员顿时忙碌起来。在电视直播现场,朴槿惠镇静地宣读了给夏威夷参议院开院式的祝贺词。仪式一结束她便被蜂拥而上的记者团团围住,问题铺天盖地而来,她一一用流利的英语回答,直到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完毕,随行人员原先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脸上绽开舒心的笑容。

侨胞们满怀热情地看着电视转播,反应非常强烈。主办方又邀请她参加了一个有500位侨胞参加的聚会,这次与侨胞的聚会使她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强大对侨胞有多么重要。一位满怀感伤的侨胞握住她的手忍不住哭泣,对方的哭泣使她从心底升起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起来!那些最早到达夏威夷的侨胞,被种植园主雇用,在甘蔗园里做苦工,他们在异国他乡流着辛酸的眼泪,那是大韩民族的屈辱。在回住地的路上,繁华的街景和夏威夷明媚的风光从车窗外一闪而过,而在她眼前凝固的却是一双沾满泪水的眼睛,那是一位握着她双手哭泣的老人的眼睛。那位老人粗糙的双手和悲伤的眼神使她心潮难平,她感伤地沉默着,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大韩民国一定要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一定要让那些远渡重洋的第一代侨胞因为祖国的富强而扬眉吐气!

答谢晚会在卡哈拉·希尔顿饭店举行,美军太平洋区司令官及夏威夷的所有头面人物全部到会,场面热闹非凡。在结束行程回国的路上,朴槿惠的心里沉甸甸的,出访虽然圆满成功,但骨肉同胞期待的眼神深深地烙在她心里,那种期盼祖国富强的眼神使她热血沸腾。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祖国富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远离祖国的同胞们。飞机缓缓降落在汉城机场,朴槿惠一眼看到了来机场迎接她的父亲母亲,还有外婆和弟弟妹妹。当她双脚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不知是激动还是难过,泪水夺眶而出。

父母对这次出访非常关心,在餐桌上,父母问她:“有没有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我参观了夏威夷博物馆的韩国馆,没看到有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弘扬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争得一席地位,好使我们在国外的同胞们扬眉吐气。我们若做不到这一点,那些远离祖国的同胞只能受屈辱,抬不起头。”

“想不到我们的槿惠还能想到这些啊,看来真是不虚此行啊。”父亲大加赞赏地说。

很快,父亲专门定制了一套体现韩国传统的韩服,赠送给夏威夷博物馆。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的韩服,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传达出优雅的魅力。

单纯的理科学生

有一次,朴正熙与一位专家会谈,那位专家的一番言论使朴槿惠萌发了要学电子工程的愿望,后来她如愿以偿,顺利地进入了西江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开始了她平凡的大学生活。她是从文科转到理科的,这意味着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那些繁重的课程。她开始和时间较劲,尽可能把课余时间用到学习上,只能偶尔挤一点点时间和同学们去赏赏花。当同学们沐浴着春风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她却神不守舍,心里想,要是把这点时间用到学习上该多好呀。至于到酒吧参加派对,那是她无法想象的,刚刚二十出头的朴槿惠,看到男同学就会有害羞的感觉,那是少女特有的气质。她无法让自己冲出羞涩的束缚,豪气冲天地和男同学喝酒,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在酒吧里尽情宣泄。

外交是一种能力,优秀的外交家都是语言方面的佼佼者,他们必须借助语言工具才能进行外事活动。朴槿惠初登外交舞台后,常常参加一些大型庆典活动,她的外交经验越来越多。但有一个障碍,就是外语能力的欠缺,这使她明白外语有多么的重要。她发愤地攻读英语,无论是早上起来叠被子,还是织毛衣,甚至刷牙,她都要挤出哪怕是一秒钟的时间来背单词。搭乘公交车的时候,整理房间的时候,都是她学英语的时间,不是背单词就是听录音带。她强迫自己用英语阅读,直到有一天,她能阅读英文文学作品,比如海明威、莎士比亚的书,还有犹太法典《塔木德》。这时,她突然感到越过了这座语言之桥达到彼岸的兴奋,开始触类旁通,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

精通其他国家的语言使她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得以洞悉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多元文化使她的生活质量上升了一个高度,那是一种极其美妙的满足感,与美食或漂亮的衣服带来的快乐感觉不在一个层次上。她狂热地爱上了读书,社会活动对她来说是一种奢望,她对知识的需求到了一种如饥似渴的境界,因为她知道自己是受到身份的约束的,她必须接受这种约束,她没有同学们的那种自由。她很羡慕其他女大学生浪漫的课外生活,她们可以去听音乐或看电影,很多学生课余时间去当家教,她们常常聚在一起大声地说笑,讲述自己当家教的经历,互相比较你的学生如何,我的学生如何。

学生是对新生事物最敏感的人,他们年轻而单纯,总是激情澎湃地投身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去。一次,一个男生突然朝朴槿惠凑过来,说:“槿惠,过一会儿我就要去参加游行。”说完转身离去,她冲着他的背影,不解地问:“你参加游行干什么?”那个男生回头朝她微微一笑:“锻炼锻炼。”然后若无其事地走了。他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就像平常事一样自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次,一位男同学上课迟到了,教授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

“我去参加游行了。”然后坦然地坐下,他脸上的神情没有那种参加游行后的激动,倒是可以明显看出因为上课迟到了而有些抱歉。

朴槿惠的特殊身份使她的行为处处受到制约,她不能参加联谊活动,不能跟同学们一起逛街,或者在夜市的霓虹灯下流连。她处处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了什么事,给父母脸上抹灰,也怕给护卫她的随从人员添麻烦。如此种种,有违一个花季少女的天性,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要想过一天自由自在的生活。

那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那天到校后,她从前门进了教室,却从后门溜之大吉,跑出了学校,直接往明洞奔去。她独自坐上了公交车,打开窗户。窗外景色使她感到似乎眼睛不够用了,那么美,那么令人沉醉,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她的脸颊,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白云像棉花般轻盈地在天上游走,不停地变化着,一会儿像一头狂奔而来的狮子,转眼间又像温驯的小狗趴在那儿。

她在明洞下了车,无拘无束地东逛西逛,在明洞的各个角落游走,身上像长了翅膀,轻飘飘地像要飞起来一样。她这会儿身心都非常惬意,抬头望见了远处中央剧场的大幅海报,《安妮的一千日》电影海报吸引了她,她不假思索地买了一张票进场去,在上午观众寥寥无几的剧场里,和另外两个人一起看了这部令她揪心的电影。那是一段16世纪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尾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悲剧。安妮没有像亨利八世所期待的那样生下男性的王室继承人,亨利八世对她失去了热情,移情别恋。安妮被以通奸罪逮捕,关入伦敦塔,最后被斩首。

电影散场后,她走出影院。大街上春光明媚,路上行人穿红挂绿,传达着春天的气息。明洞路简直就像一条时装街,很多衣着时髦的人悠闲地走在街上,一些追赶时装潮流的年轻人穿着流行的喇叭裤、迷你裙,还有背着吉他的男生。看着这些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她不禁心神荡漾,跃跃欲试地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隔着橱窗看到喜欢的衣服,她忍不住走进去拿起来试穿一下。

她就这样悠闲地走在大街上,路旁一间咖啡厅吸引了她的目光,她推门走了进去。那是一间散发着温馨格调的咖啡厅,温暖的阳光从高大的窗户倾泻进来,她特别挑了一个临窗的座位,凭窗凝视着路上熙攘的人群。人们脸上带着开心的微笑,有人脚步匆匆,有人优哉游哉,他们在春天的阳光里是那样的幸福,这一切都使她深深地感动。莫扎特的音乐在咖啡厅里轻轻飘荡,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一种沉醉的慵懒,这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宝贵时光,这般悠闲,这般自由自在。

天色渐渐暗下来,华灯初上,天空中早已不见小鸟飞翔的踪影,它们早已飞回它们的小巢了。“该回家了”,她心里想,起身离开咖啡厅。大街上灯光闪烁,她走进了一所教堂。教堂的礼拜正在进行,那些来到上帝面前的人脸上带着虔诚的表情在祷告,他们真心地诉说着内心的一切感受,诉说着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祷告有一种感染力,使她由刚才的无所适从慢慢地变得平静而虔诚。

从教堂走出来后,她强烈地感到应该回家了。今天的事情完全是她一时冲动而发生的,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半点后悔的意思,只是想到陪她上学的随从的焦虑和父母的担忧,心中有一些歉意。现在已经过了晚餐前回家的时间,她做好挨骂的心理准备,走进了家门。不料父母出人意料地平静,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没有问她任何出走的细节,一家人安静地用了晚餐。第二天,她像平常一样坦然地进了教室,一切好像没有发生过,这只是她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开心的逃学。

西江大学校风严谨,优美的校园里,可以看见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孩子,她们安静地坐在草坪上,还有喜欢弹吉他的男孩子。西江大学在迎接十周年校庆时,各系都要出一个节目。下课后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出一个什么节目,有同学提出了别出心裁的想法,建议搞一个化装游行,于是大家热烈地讨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没有多少经费,与其在这里为穿什么衣服费心,不如干脆脱个精光!”

“你的智商的确要高一些,想得出这种办法,那我们就依你的,脱了吧。”

在一旁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朴槿惠忍不住“噗”地笑出声来。

同学们又开始追问她:“槿惠,你看看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显示出我们的标新立异呢?”

大家争论的结果最后达成了一致,要扮演非洲土著。男同学们全部身着土著装,用煤炭粉把脸上涂得黑不溜秋的,朴槿惠则举着电子工程系的牌子,走在化装游行队伍的前面。路人纷纷驻足围观,哈哈大笑,有人甚至拍手叫好。脸上涂得黑不溜秋的男同学们互相打量着对方滑稽的样子,也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多年以后,朴槿惠还会常常沉浸在那次愉快的记忆中。

朴槿惠总是夹着厚厚的课本,在实验室和课堂之间穿梭。教授们要求很严格,如果不勤奋学习就不能拿到A。电子工程学本身就是一门艰深的课程,她当初以足够的心理准备选择了这门学科,现在她除了特别勤奋争取拿到最好的成绩,没有别的出路。到了三年级,实验作业多了起来,而且物理实验必须两人一组进行。她的搭档是一个预备军官团的报考生。有一次,那位同学叫她等他结束报考生训练后,晚上七点钟在实验室一起做课题。不料,她在实验室里等了将近三个小时,那位同学才跑来了,带着歉意给她解释迟到的原因,因为刚才有别的事情需要处理,所以来晚了,问她为什么傻等着不知道回家,她回答说既然约了,就不应该爽约。看看时间快到十点了,十二点开始门禁,他们只好把实验推迟到第二天。

他们走出理工学院,一路散步。秋天的夜晚,天气凉爽,天空中闪烁着明亮的星星。他们看见了排列在天空的北斗七星,在夜空中闪耀着异常耀眼的光芒。

“槿惠,你的梦想是什么?”

“还说不清楚,现在只想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学者什么的,研究员也不错。”

“要是大家都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就好了。”

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慢慢地走着,希望与未来,梦想与热忱,使她感到人生非常美好。

临近毕业的时候,她得到一个消息,她将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个意外的惊喜简直使她开心极了。她在全家午餐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父母非常高兴。第二天,父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秘书。

“槿惠,我们为你骄傲,妈妈因为高兴夜里简直无法入睡。”

在帮她挑选毕业典礼上穿的韩服时,母亲眼里闪着泪花,手上拿着一件桃红色的韩服,脸上带着明显的歉意,说:“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却没有给你制一套像样的衣服,让你穿着这套我穿过的衣服,妈妈真是感到歉意得很哪。”

但她一点不介意这是母亲穿过的衣服,相反她认为母亲亲手打理的衣服比起新衣服更有人情味,她把这看成是母亲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而她的回报就是她的优异成绩。后来发生的事,才让她明白那竟是她唯一的一次对母亲的回报。

短暂的法国留学

从西江大学毕业后,朴槿惠有一段短暂的法国留学经历。之后,她的生活轨道由于母亲意外身亡而改变了最初预定的目标。生活就像一副无法预料的牌,虽然它拿在你的手中,但你却无法掌控结果,它和天意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格勒诺布尔市位于法国东南部,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区、罗讷河的支流伊泽尔河畔。阿尔卑斯山脉坐落在欧洲中部,贯穿意大利北部边界、法国东南部和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以及斯洛文尼亚。山脚下有美丽的小镇,凡来阿尔卑斯山旅游的人落脚在霞慕尼或梅杰夫这些小镇,都会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感到非常温暖。阿尔卑斯山冬季大雪封顶,在夜里,可以看到山峰在冷月寒星的辉映下,闪着圣洁的光。夏季的阿尔卑斯山郁郁葱葱,山脚下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由于阿尔卑斯山冬季白雪皑皑,是天然的滑雪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蜂拥而来。

格勒诺布尔是法国大文豪司汤达的故乡,设有司汤达博物馆。

格勒诺布尔市的城徽非常有特点,金黄色的底座上缀以三朵红玫瑰,象征这个城市的三大经济支柱:旅游业、工业和科教。在城市的东南边,有法国大革命博物馆,建于中世纪的易守难攻的巴士底城堡。在那些古老城区里,残垣断壁依稀可见,那是古罗马时代给这个城市留下的记忆。朴槿惠曾在大学时靠着书本和录音带自学了法语,但总的来说根底还很浅。她的崭露头角的外交经历使她感到,良好的外语能力是外交往来中不可或缺的。于是她按计划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留学。风景如画的格勒诺布尔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1339年建校,有100多年招收外国学生的历史,大街上外国留学生比比皆是,没有人会在意走在其中的东方面孔的女学生。学校附近有很多家庭为来格勒诺布尔留学的学生提供寄宿,朴槿惠选择的那个寄宿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女主人的丈夫死得很早,女主人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经营家庭旅店是她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除了朴槿惠以外,还有一个加拿大学生也住在这家。这家坚强的女主人心态阳光,有一手好厨艺,她曾经狂热地梦想着过吉卜赛女郎般的生活,浪迹天涯。女主人对韩国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尤其对韩国料理情有独钟,问这问那。她猜想朴槿惠会想家,允许她使用厨房做自己喜欢吃的韩国菜。她们每天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用早餐,谈论各种有趣的见闻。

有一次,女主人的朋友邀请朴槿惠去参加复活节派对,那是她在法国留学期间难得的一次愉快的经历。举行派对的山村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离格勒诺布尔大学约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景色如画,美不胜收,迎面扑进她视野的美丽风光,使她沉醉,使她心旌荡漾。她在那个山村里住了几天,一辈子都记得那几天留在她脑海中的浪漫的法国人的乡村生活。法国人的早餐很丰盛,做父亲的一大早就起来到镇上买面包,妈妈在家里煮咖啡,准备味道香浓的汤、热牛奶和沙拉。法国人非常讲究秩序,做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吃完早餐后,家庭成员各自按照分工安静地做自己分内的事,爸爸洗碗,小孩收拾餐桌,妈妈准备甜点。品尝甜点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光,大家在享用甜点的同时畅所欲言,无话不谈,人生的课题都包含在这看似平常的闲聊中。看着他们伴着吉他唱着歌,朴槿惠第一次陷入了憧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她脸红心跳,她想象自己今后能有个心仪的男朋友,然后和他结婚,两人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的爱巢……由于她过去有法语功底,在留学期间简单的语言交流没有障碍。每个班级12人左右,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墨西哥等,来自天南海北的留学生抱着对异国风俗的好奇,打量着身边的同学。上课方式灵活,大家坐在一张圆桌旁,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罗万象,有文化差异、人权问题、法国历史、动物虐待等,当然少不了要借助百科辞典。但大多数时候是由老师提问,先把话题引出来,然后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和韩国课堂的呆板沉闷大相径庭,这种上课方式给朴槿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方式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大不相同,欧洲学生思维活跃,而韩国学生则羞涩内向,不善表达。一天,老师问朴槿惠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回答说最最深刻的印象是法国和韩国不同的课堂学习方式。

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女留学生,是个天生充满好奇心的女孩,不知为什么,她对韩国抱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这个生长在西方的女孩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有一天能到联合国工作。她的很多发问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为什么你们国家里房间的地板会自动发热?听说在路上接吻要被看作是不正经。”诸如此类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听说是从她的一位在驻韩德国大使馆工作的亲戚那里听来的。

“没有什么,我们和欧洲人的生活观念不一样而已。”朴槿惠简单地回答。

这位德国女孩大约二十出头,性格活泼幽默,浑身洋溢着青春少女特有的气质,朴槿惠视她为闺密。她的法语有些磕磕绊绊,但英语说得很流利,两人干脆用英语交流,有时她还来朴槿惠的宿舍吃韩国饭菜。两人相处了短暂的几个月后,她有事回国了。又过了几个月,朴槿惠也因为韩国大使馆的催促,紧急回到韩国,这个朴槿惠在法国短暂留学期间的密友,从此杳无音讯。

一个女孩独自在外读书,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青春期的叛逆,由于缺乏主见而迷失方向,这些很容易让人陷入无所适从的地步。但朴槿惠心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她必须要进入格勒诺布尔大学正式学习,在这之前,她必须完成短期的选修课程。在她的日程中,与朋友的喝茶聊天休闲次数降到最低限度,每周只有一次。

思乡是不可避免的,每天深夜,她便陷入一种难以排遣的乡愁中,总是恍惚看见母亲的身影,母亲因忙碌而满脸倦意的面容和坐着织毛衣的温婉的样子交替出现;耳边也会传来父亲吟唱的歌声,他最爱唱的就是《荒城古迹》,一切都令人感到一种隐隐作痛的幸福。她往往在这时会回忆起青瓦台前的庭院里开满芳香浓郁的鲜花。那时最幸福的事就是给父母写信和读父母的来信,父亲将庭院里盛开的丁香花、木槿花、杜鹃花、紫罗兰用相机拍下来寄给她,而且总忘不了附带说一说非常期待她的回信之类的话。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像暴风骤雨般袭来,让她措手不及,在韩国大使馆火速回国的催促下,她起程回到韩国。从那时起,她的最美好的生活就在她22岁那年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前奏,更大的磨砺还在后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