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的大学

第三章 我的大学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因为我做不到忘名的地步,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王选

1.未名湖畔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要(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及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当年王选选择去南模中学就读,曾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而他对北京大学及数学专业的选择,定会给他带来非凡的意义,虽然这之前他还不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

当载满新生的大公共汽车进入北京大学西校门时,王选被精雕细刻的大屋顶古建筑物震惊了,因为他在上海从未见过这类建筑。而北大这块凝结着革命传统、大师云集、人才济济的沃土,更使王选内心充满了朝觐者的敬慕。

王选流连在蜚声中外的未名湖畔。未名湖对于北大的意义就像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秀美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象征。未名湖是北大的灵魂,也是每一个北大人的心灵家园。

湖水很静,她安然地躺在燕园之中,周围起伏的地势与湖岸交接形成的流畅线条,将未名湖勾勒得如同一块温润的软玉。湖畔杨柳依依、曲径通幽,使她显得更加淡泊宁静。风过无痕,水面上却泛起粼粼波光。王选凝望着,浮想联翩,陷入深深的沉思。如今自己是她怀抱中的一员,这块曾洒下过无数青春的脚步及热血的土地,又被自己走着了。该留下一串怎么样的脚印给她,给自己呢?

王选很优秀,可在这样一群更加卓越的人群中,他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若想有所建树,一定要加倍努力并有过人的东西。否则,就会被群星的光芒所湮没。

1954年,北大数学力学系共录取了200多人,都是全国各地的数学尖子。学生分成9个班,每班20多人,王选被分在6班。后来王选才知道,6班和9班从分班的那天起被定为尖子班,皆是全国高考成绩名列前几十名的学生。

有位叫张恭庆的学生,他是王选的南模校友,中学时数学成绩就非常突出。当时有一本杂志《数学通报》,每期出6道难题让大家解答,下一期再把答对的名字刊登在杂志上,张恭庆经常名列其中。中学毕业大会上,数学老师赵宪初先生说:“张恭庆的本事比我大。”当然这里有谦逊的成分,却足见赵老师对张恭庆的赞赏。多年后,张恭庆成为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当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

有位叫马希文的同学,上大学时只有15岁,是系着红领巾踏进北大校园的。《北京日报》为此专门作过报道,称他是“神童”。马希文多才多艺,精通德文及蒙古文;音乐的造诣很高,不但会作曲,还会拉大提琴。后来在计算机方面也显示了极高的天分。1982年,他担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后来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才能让在校的老师非常佩服。2001年在美国去世。

张景中同学虽然不在尖子班,成绩却非常突出。他颇具文采,会做诗,写的读书报告常被作为范本展览。多年后,张景中成为科学院院士。此外,还有杨路和陈天权,他们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北大54级数学系聚集了如此多的人才,可谓群星闪烁,在北大数学系的历史上,这届学生共出了6位院士,这大概也是空前绝后的。

当时,北大校长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他主张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课上,抽调校内著名的学者教授基础课程。

教王选解析几何的是中国最早的学部委员、当时已是一级教授的江泽涵;教数学分析的是34岁的教授程民德(1980年当选为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教高等代数的是丁石孙(后担任北大校长)。

多年后,王选回忆这段学习生活时,深有感触地说:“他们富有真才实学、教学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严谨,使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对我后来多年的科研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数学和电子学结合的产物,数学基础对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系统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其一,‘抽象’是数学的本质,而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中经常使用抽象的手法;其二,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严密的人,一旦掌握了软件设计和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后,就能研制出结构清晰、高效率和可靠的软件系统;其三,好的算法往往会大大改进系统的性能,而数学基础对构思算法是很有帮助的。”(《王选文集》,428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