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以致用 有智乃勇
一 童稚发蒙 琢璞成玉
康熙帝出生于帝王之家,按理来说,其早期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与一般人想象相反,由于他童年时期不受父亲顺治帝喜爱,即位之后,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又从固有的民族偏见出发,“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则胡运衰,辄加禁抑”。与此同时,几个辅政大臣也把开发康熙帝智力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因而,尽管康熙身为帝王,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但无人为他聘请名儒教授汉文,甚至也没有正式的师傅教授满文。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宦官便成了他的最初的发蒙塾师。其中,为他教授满文的,是一个名叫苏麻喇姑的宫女,而教他汉文的,则是姓张和姓林的两个太监。
苏麻喇姑原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她心灵手巧,清兵入关,下令汉人易衣冠,向天下颁发标准式样,即出其手制。她早年奉命侍候顺治帝,康熙帝年幼时,她又承孝庄太皇太后之命,对他加以“诲迪”。同时,还手把手教他满文。因为她是康熙帝的师傅,康熙帝和宫中上下人等对她都十分尊重。她一生未婚,康熙帝特将皇十二子允祹交她抚养,同时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她才去世。为了感念她的教育之劳,在她去世之后,康熙帝特以嫔礼将其葬于昭西陵之侧。一直到清末,允祹一系子孙还对她的坟茔按时祭扫。
张、林两太监原来都是读书士人,明朝末年,自宫入宫,成为宦官。康熙帝年幼时,他们充当了康熙帝汉文师傅的角色。在他们的辅导下,至康熙八年时,康熙帝学完了《四书》。这些成就,对于注重子孙早期教育的汉人官宦来说,固然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四辅政大臣专权,提倡“率祖制,复旧章”的政治气候下,能够将康熙帝培养到如此水平,对于教者和学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成绩。还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张、林两人原是读书之人,明朝末年,又亲身在宫中供役多年,熟谙掌故,因而在教读康熙帝汉文书籍之暇,还给他介绍了许多明末宫廷轶闻逸事。这些故事,内容真实,情节生动,极便于年幼的康熙帝理解和接受。因而,一直到康熙帝老境来临之际,他还将这些牢记心头。有时,他还如数家珍似的向臣下和身边人员讲述。
也许正是这样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年幼的康熙帝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向人求教,希望从书中和年长者口中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新鲜知识。因而,人们尽可不必因为这个杰出的君主早年未曾受过正规教育而感到遗憾,倒是应该庆幸康熙帝遇上了两个深懂儿童心理的长者。不然的话,如果教读康熙帝的是几个整日板着面孔、满口诗云子曰的冬烘夫子,还不知道康熙帝被他们教成什么样子呢?
康熙帝在两个太监的教读下,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出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治理国家事务的使命感,他又极不满足。为此,他设法避开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私自延师教读。一些野史笔记即记载了他私自延师的生动情景。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南士》篇载,康熙初年,一个南方举子赴京应试,因为名落孙山,打算收拾行李南归。一天夜里,忽听敲门声甚急,开门一看,原来是几个衣着华丽的奴仆拥着一个富翁前来延师。互相寒暄之后,富翁表明来意道:“先生您的道德文章,我们闻名已久、十分仰慕,我有一个侄子,想请您教读,不知您意下如何?”这个南方举子推辞道:“我是南方一个无名之辈,此次赴京,应试不第,即将南归,哪里配为人师?再说我也不愿干这一行。”那个富翁恳请道:“我的嫂子守寡多年,膝下仅此一子,非常希望找一个好的先生教他成材,先生居此,一面教读,同时静候三年之后下科考试,也不致太过寂寞。”由于富翁的反复恳请,南方举子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临别时,富翁和他约定,某天夜间将派人来接,随即告辞而去。至期,果然有一个老家人带着几个健仆牵马接他,将他扶上马,替他抬着行李,点着火炬而去。一路所行,都是这个南方举子未曾经过之路,不久,进入一个高宅大院,转了几个弯子,进入一处房间。奴仆们卸下行李,请他安歇,同时还嘱咐他不要到处乱走动,如果饥渴,告诉服侍下人,他们自会备办。这使南方举子更加奇怪。次日,那个富翁携其侄子来给先生行礼,看他的样子,眉清目秀,发卷覆额,不过十几岁的一个孩子。富翁对先生说:“我的嫂子非常溺爱这个孩子,使他养成了睡懒觉的习惯,因此前来上课的时间要晚一些,您可千万不要因此对他加以责罚。”从此之后,每天中午过后,这个学生必来学习。虽然来得晚,但是却极为聪明,和一般富家子弟资质大不相同。这使先生十分喜欢并尽心教他。那个富翁对先生也极其尊敬和关心,所上饭食,皆上等菜肴;同时,还经常前来嘘寒问暖。教读脩金,不但十分丰厚,而且还不用先生费心,按时寄往他的家中。先生只是从家书中得知收到了多少银子,家中一切平安,不要挂念等等。倏忽三年过去,会试考期来临,这个南方举子向富翁提出,想去参加考试。富翁多方挽留,对他说:“像您这样的才华,何必忧虑前程呢,请您千万再教三年吧!”南方举子无奈,只好又教了下去。眼看三年又过,不禁口出怨言。这时,富翁主人前来向他赔礼说:“承您多年教育,我的侄子已经成人。您急于科举中试,我也十分理解,不敢再挽留您了。几天之后,我们想送您参加会试。”南方举子听罢大喜,便安下心来等待。一天夜里,仆人把他领到一个地方,告诉他先在这里待一下,天明时就送他出去。不大一会儿,听到上面传呼他的名字,随即就有四五个宦官领他前行。南方举子十分吃惊地左顾右盼,所经之处,都是一座座极其壮观的宫殿。到了一个殿内,南方举子抬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学生正高踞龙椅之上,原来自己教读六年之久的那个学生就是当今天子康熙帝,不觉又惊又喜又惧,急忙俯伏下跪。康熙帝随即传旨请起,特赐其为翰林。这些情况,虽然正史未予记载,但是野史笔记却言之凿凿。考虑到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之后,即治理天下,并逐步纳入正轨和其一生好学的情形来看,这些记载大致属实。果真如此,对于康熙帝的童稚发蒙并将其琢璞成玉,这个不知名姓的南方举子可以说功不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