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钢琴圣经
钢琴奏鸣曲的撰写是贝多芬的拿手好戏。他会在动人的旋律中,完全把心敞开,让你看到那情感,那崇高的思想,那生命的气息,还有灵魂的沸腾。这些作品贯穿了他的奋斗历程,来自体验,是部响当当的自传。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顶峰。他的艺术源泉来自人民,他把从人民那里接受的东西再加以创作,变成新的更完整的艺术作品又还给了人民。他始终把自己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音乐受到人民的欢迎,并由人民给予了深刻的理解。一个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了通向人民心灵的道路,成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人。贝多芬应该算是最幸福的艺术家之一了。
我们从他的几部交响乐中,似乎已感受到贝多芬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倾向。若要进一步多侧面聆听他心灵深处的呼声,还应从他的钢琴奏鸣曲和其它音乐创作中,去感受他心灵中的情感和崇高的思想,那是贝多芬的血肉和灵魂的沸腾。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奋斗道路,直接来自于生活体验,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所以,他的钢琴奏鸣曲非常动人。它巨大的价值,在于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并成为每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他的钢琴作品超越时代,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成了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
贝多芬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的全过程,不是突变的,而是渐进发展的。首先,1800年以前的作品(第1首到第11首),此时为尝试期,其作品比较集中地显示了他的古典传统。他开始尝试在曲式结构及和声上的变化,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古典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和发展,并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次,1801年到1814年的作品(第12首到第27首),这时为他创作的旺盛期。在这期间创作的奏鸣曲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形式,出现了许多富于特点的乐段。如葬礼进行曲、幻想性乐章、缓板慢乐章、朗诵调以及标题音乐等等,可以说,这些富有特点的作品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最后,1814年到1827年的作品(第28首到第32首),此时为终结期,也就是他创作最后五首奏鸣曲的时期。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乐章都可看作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扩展、庞大、自由,复杂的感性与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术融为一体,步入新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奏鸣曲呢?这可追溯到13世纪。它原是一种为器乐而作的独奏曲,或用于室内乐。通常有两个以上的乐章,经过主题对比组合而成。
奏鸣曲的发展,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是稍稍缓慢了些,如从贝多芬所处时代和音乐内容来看,它的形式是随历史发展的。很明显,当时上层社会的种种陈规和偏执,使得艺术家无法自由宣泄自己的情感。这对渴望自由的贝多芬,无疑是个可怕的枷锁。贝多芬在钢琴演奏技术上最娴熟的是即兴演奏。本来是种习惯性的演奏行为,但他却远远超过了音乐所具有的娱乐性和熟练技巧的炫耀。他的情感直接向人民的心灵倾泻,动人的灵感犹如泉涌,永不枯竭,使人们为之激动。这种技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但是,他对音乐的态度又十分古典,他注重音乐的结构,很用心地创作,这促使他在主题的呈示、发展、结束、乐章的结构上有了创造的动力。
良好的音乐技术背景也给了他极好的机会。早期在写钢琴奏鸣曲时,他通常按照海顿、莫扎特的范式创作,常常考虑体现他们的特点。开始他惨淡写作,跳不出一些框框,作品仍是些程式化的东西。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模式,尽力摆脱写作范式对他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主题的选定,明确主题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是对副题(第二主题)的选择,并要在主题与副题之间加强对比。这个对比是多方面的,有音乐材料上的对比等等。由于贝多芬已意识到这些选择的重要性,所以,在后面的写作中他开始突显自己的特点。
除在各方面加强了对比外,贝多芬在展开部的写作也非常引人注目。他没有沿海顿、莫扎特从主题伸展到展开部所走的路线,尝试用主题本身所具有的内含精神,逐渐追求一种戏剧化效果,使内容得以深刻表达,使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他的展开部不亚于主题呈示部的篇幅,甚至超过呈示部的陈述。此外,他在奏鸣曲的慢乐章中,尽力抓住听众的情绪,用最慢板或极慢板的速度,似乎是在呼唤听众的思绪和心灵的声音,用深思的音乐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比过去在慢乐章中,只用一个单纯的旋律所组成的平稳乐章更有特点。在他的“第七钢琴奏鸣曲”里,贝多芬以自己通常所力求表达戏剧性对比的意图,创造了另一种音乐。从乐章的内容深度来说,这是他在青年时代写下的最悲伤、最优美的缓板乐章的创作顶点,它反映了贝多芬耳聋后的凄惨心境和心灵受到的摧残,音乐绵延不断,忧郁愁苦,仿佛是贝多芬的自画像。写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他母亲病逝和聋疾猛袭之际。他把这些苦难和心中的忧郁都倾泻在这一乐章之中。他那直接流露内心情感的方式,预示了浪漫派一些音乐思维的特点。
贝多芬除在慢板乐章的定法上有新突破外,还有个新的写法,就是在慢板后加进了谐谑曲乐章。这是在钢琴奏鸣曲写作中史无前例的。谐谑曲本来是巴洛克时期的娱乐乐曲,没什么深刻的内容。可贝多芬却不这么认为,倒是觉得除谐谑性质外,还应充实其他的内容。因此,贝多芬常用谐谑曲来代替奏鸣曲中的小步舞曲,或与小步舞曲并列运用。他在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比较注意它的艺术形式,通过完善和固定其艺术形式来反映他深刻的思想内容,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钢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