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定胜天

四 人定胜天

人的确微不足道,但从精神上来讲,人能战胜天吗?贝多芬喜欢搏击命运。在交响曲里,他刺破黑暗,戏弄命运,为人民的胜利而欢呼,代表人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命运小丑。可他又是如何歌颂自然,歌颂欢乐的呢?

人,也许战胜不了世界,战胜不了苍天,战胜不了命运,但在贝多芬的音乐世界里,却体现了人的精神,它能战胜一切,战胜命运。这是真正从精神上,彻底地实现了人定胜天的壮举。

早在1804年,就在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同时,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开始构思了。而此时,他正承受着耳聋对他实施的更为严厉的酷刑。但他在1808年还是完成了这部“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思想观点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人与命运的悲壮搏斗,强调了人战胜命运的喜悦之情,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的崇高理想,表现了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的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以及他们的信心和取得胜利之后的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部“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它的斗争主题来自于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人和命运的矛盾不可调和,残酷的命运常被描述为不可避免的事,人所取得的胜利都借助于外界力量——神或上帝,人的主观努力却被忽略。贝多芬改变了这个传统的主题,加进了新的思想。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同命运的斗争中,人的意志支配着一切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最后胜利是同命运进行殊死斗争得来的。在这部作品中,他创造了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英雄形象。人生之路并非鲜花和坦途,而是艰苦曲折,荆棘丛生。人必须对社会负有崇高的使命感。贝多芬鼓励人们为点燃自由的火炬而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打碎束缚的锁链,通过斗争走向欢乐和幸福。《第五交响曲》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体现了“胜利来自斗争”的真理。与《第三交响曲》所不同的,是英雄主义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联。后者是歌颂个别英雄,而《第五交响曲》则歌颂了人民及其斗争和胜利。

为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特别是在交响曲创作的形式上,贝多芬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曲的结构服从于一个主题思想,使每个乐章中的对比和展开部,都严格符合中心主题发展的要求,展开部不仅仅是种装饰和铺垫。同时,贝多芬还加强了各乐章之间的联系,使整个交响曲成为体现一个中心思想的统一整体。他表现出具有革命性的辩证观点,其思想和意义已远远超过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表现了为全人类的自由与幸福而奋斗的博大胸怀。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一开始便出现了四个音响,这个动机,是命运的音型,“这就是命运在敲门”。他这个特定的主导动机,贯穿在整个交响曲内,在后面的三个乐章中都有新回响,表现了“命运”动机时隐时现的征兆。我们如何理解贝多芬的“命运敲门”呢?生活中的矛盾,苦难和痼疾,可作为命运的象征,但一个人应该克服命运的安排,使命运服从于自己的意志,成为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贝多芬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种气势和胆略,反映了他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思想,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主题中具有悲剧性的“命运”动机,音响宏大、威严,甚至凶险,紧张的和声、鲜明的力度,造成一种惊恐不安的情绪。这个“命运的动机”,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悦和气,时而倔强紧张,时而悲凄低沉。总之,它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快速发展。这个主题,在最初的呈示部中相继掀起两次高潮,而且越来越紧张,仿佛命运中黑暗的势力笼罩着大地,直到法国圆号吹出了一个动机的变体时,情绪才有所缓和。紧接着小提琴奏出了歌唱性的抒情,这就是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这是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主题,安静而温暖。在这优美的主题下,“命运的动机”一直在游弋着,斗争持续展开,英雄的性格在斗争中得到磨炼。音乐突然出现新的转机,一支明朗乐观的旋律短暂地出现了,这就是英雄气概形象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以热烈、欢快、果断而富于弹性的音响,结束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在安静的两小节休止后,令人震动的“命运”动机又强有力地出现,剧烈的斗争又重新展开,进入了第一乐章的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主题那种阴森和不安的音调之中。在这里,“命运”似乎占据了有利位置,暂时形成了一片恐怖的波涛,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明显增强,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非常活跃。音响从最强到最弱,调性和音区频繁变化。在展开部的后半区段,音调开始低沉,和声的紧张度减弱,反映了动摇、怀疑的状态和焦虑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稍有衰减,陷入一种胶着的状态。突然,命运的动机在展开部的尾声中又闯了进来,乐队以刺耳的减七和弦和全奏的音响,再次掀起高潮,命运的动机依然占有统治位置,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斗争仍在继续,结果只能等到再现部才能见分晓。在再现部中,斗争的场面继续保持,命运的动机急剧发展,激动不安的情绪仍在奔腾,命运想主宰的意志仍在增强。在这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斗争的最高潮。有时凶恶的命运占了上风,有时英雄性的进行曲主题,发出怒吼而威严的音响,好像要把命运的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凶兆的主题一直在敲门,斗争尚未结束,命运暂时取胜,通往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第二乐章开始是抒情而美妙的音乐。这是首辉煌的抒情诗,表现了在一场搏斗之后,平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蕴藏了深厚的力量和内在的热情,温暖的情感和光明的幻想轮流交错,体现了人类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使原来犹豫不定的心态转化为坚定的决心。安详的节奏,宽广的气息,使得这一旋律显得格外的优美和充满热情。紧接着,木管乐器用弱音奏出了富于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开始,充满了柔情,犹如温存的冥想。突然间,它的音调产生了不稳定感。可情绪在一瞬间又忽然转换,出现了一种坚强的力量,把犹豫和不安全都抛置脑后,音乐转入“大调”,并加进了铜管乐器而形成了乐队全奏,以丰满音响和附点节奏,号角齐鸣,形成一支雄壮的凯歌。通过一步步发展,变成刚毅而坚定的旋律,英雄性的形象终于把犹豫与疑虑彻底赶跑,英雄的斗争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人民群众的面貌在这里开始展露,革命的精神力量得到巩固。这为今后的斗争作好了准备,并对未来的胜利满怀信心,表现了人民群众在找到了真正出路时的喜悦。

第三乐章是两种力量展开紧张斗争的重要时刻,是人民群众和英雄战胜命运的最后搏斗。虽然充满了紧张,却是人民有目的、有意识斗争的开始,人的意志终究占了主动的位置。这一乐章的基本主题由两个对比性的乐句组成。第一个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升而又忽而下降的旋律;紧接着,却是小提琴奏出迟疑不前的乐句,犹如柔婉的叹息。这两个对比性的乐句,仿佛表现了一个人内心不平静的感情。当这一基本主题经过两次陈述后,忽然又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新主题。这就是命运动机的一个新变形。这个命运敲门的节奏,我们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它的音响威严,气焰嚣张,伴随着斗争的尖锐发展,“命运”想继续占领统治地位,气氛越来越紧张。经过许多模仿和发展,气势越来越大,形成了群众热情而欢快的舞蹈场面,充满了不可阻挡的力量,把不愉快的思索、尖锐斗争的场面扫除得一干二净。但这欢快的舞蹈主题逐渐低落下去,命运的主题动机仍不肯善罢甘休。但已不像在第一乐章中那么强有力了,原有的威力逐渐消失溶化,只是在定音鼓上残存着轻微的喘息。此时,经变化了的第一主题旋律,试探性地抬起头来,以最大的力量,热情地坚持着,力图从痛苦的深处冲向光明的坦途。终于,通向胜利的道路打开了,音乐进入了光辉灿烂的“大调”,以不断增强的力量直接进入了第四乐章终曲。

在第四乐章中,贝多芬以辉煌的音乐,把人民的胜利及其欢乐表现了出来,具有无比壮阔的声势和宏伟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欢腾和光明,发出了耀眼的光辉,说明英雄和人民群众在同命运的激烈搏斗中,终于战胜了邪恶的黑暗势力,而获得了最终胜利。这一乐章的构思十分宏伟,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在乐队的编制上,贝多芬特别增添了三支长号、一支短笛和一个低音大管,这就使音乐更加充实和饱满。乐章的第一主题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乐队的强奏,表现了革命颂歌号角般的音调,胜利节日的欢快情绪和永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第二部分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陈述,富有歌唱性,充满了豪迈的情感。这是一片节日狂欢的景象,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仿佛是欢乐的海洋。在这个乐章的展开部,主要以第二主题作为基础,广泛展开,表现出沸腾的人群都被卷入这狂欢的海洋之中。但是,“命运”的主题动机还在回响,但它已软弱无力,实际上只是个幻影,一闪而过,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在再现部开始之后,欢乐和胜利的主题,便以其光辉夺目的全奏将“命运”动机驱赶得无影无踪。紧接着是贝多芬在交响曲中的新手法,即“扩大了的尾声”。这个尾声的主题,实际上是由第一主题的第二部分变化衍生而来,速度越来越快。以大调的明亮和弦,气势磅礴的长时间轰鸣达几十小节。这一辉煌的手法再次表明:命运的动机主题终于屈服于胜利凯旋的欢乐,黑暗势力被彻底打败,光明和胜利已不可抗拒。在《第五交响曲》中,贝多芬天才地利用交响曲形式来体现他的伟大思想,用交响曲形式来表现人民的理想和意志的力量,热情歌颂了人民辉煌的胜利。

贝多芬曾经对他的朋友辛特勒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块儿作曲的。没有人会比我更热爱田野的了。”

贝多芬是位进步的民主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在同命运的较量中,仍不忘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斗争生活中的悲剧性和英勇精神;他的《第四交响曲》表达了对生活欢乐的抒情感受;而他以“田园”为标题的《第六交响曲》,则反映了另一个新的主题,即“英雄与大自然”。第六交响曲《田园》,在1806年就开始构思,1807年进行写作,1808年才完成。在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之后,贝多芬的创作欲望仍然十分旺盛,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新作品。

他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后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地位的一部巨作。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了血腥镇压。在这种恶劣的政治局面和黑暗艰难的日子里,日渐衰老的贝多芬并没向黑暗势力让步,仍然忠于革命。他常公开抨击残暴的统治政权,并讽刺贵族们说:“比我们的大人物更渺小的人是没有的了。他们是宫廷的奴隶,而又反做了人民的主人。”他相信通过斗争一定会得到自由和幸福,反动的黑暗统治时期并没使他丧失信心,他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争取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召。因此,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他最后一次回到英雄斗争的主题上来。而且,为使尽可能多的听众,能够更明确理解这部交响曲的思想内容,他在最后一个乐章中,用人声来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的对比,逐渐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团结和友爱共同奋斗,去奔向胜利和欢乐!

贝多芬为什么要采用席勒的《欢乐颂》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和根基呢?这与他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关系。贝多芬早在19岁时,就读过席勒的《欢乐颂》,并有用音乐来体现席勒这首颂歌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如愿。而现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体现了“从黑暗到光明”的典型思想,因而,他决定把《欢乐颂》作为他歌颂的核心,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们。《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总结,是前八部交响曲,特别是第三、第五交响曲中英雄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曾说过:“我的艺术只该为穷苦的人民服务”。借助这部巨著,表现出他这种使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表现出人民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可以说,《第九交响曲》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和内容,也是通过苦难斗争达到欢乐的发展过程,它比第三、第五交响乐更为宏大、细致和复杂。整个作品构思巧妙,形象众多,但所有主题音调都很简单通俗,并且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第九交响曲》篇幅很大,但贝多芬成功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起,把深刻的内容与简炼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当具有德国民歌风格的《欢乐颂》曲调第一次陈述时,没有任何伴奏。但在反复时,它用变奏的方式,从弦乐器转到管乐器,并逐渐增强音响直至发展成整个乐队的全奏,突然,乐队合奏戛然而止。接着,男中音代替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唱道:啊,朋友,你别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更愉快、更欢乐的吧!这几句话并不是席勒的词句,而是由贝多芬自己加上去的。在这之后,男中音独自唱着席勒的《欢乐颂》诗句:

欢乐,美丽而神圣的光芒,

天国中的仙女,上帝,

我们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地!

劳燕分飞的人们!

赖你的宏力重聚一起;

在你仁慈的翼下,

四海之内成兄弟……

谁配作忠实的朋友?

谁有爱人的温情蜜意?

对呀!只要人间有颗属于你的心,

来吧,请你同来领受我们的欢喜!

让那心中空无所有的人哭泣离去……

弟兄们,请快乐地留下前进的踪迹,

像行星在天空里运行,

像英雄一样高兴地走向胜利……

这时,气氛热烈,充满虔诚气息。待合唱完毕,音乐又转为充满活力的快板,速度加快,情绪更为热烈,打击乐器加入后又爆发出更大的威力,欢乐主宰着一切。乐队和合唱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赞颂欢乐,号召亿万人民拥抱起来。最后,这部宏伟的交响曲,在歌颂全人类团结友爱的音乐声和胜利的欢呼声中宣告结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