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挑战命运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被苦难吓倒。人类的音乐巨子贝多芬,他会在战事、耳疾、失恋等事件面前,选择退缩,还是选择勇敢地进击呢?面对命运的猖狂进攻,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盖世奇才去挑战命运,从而创造辉煌的呢?
贝多芬童年的不幸,造就了他青年时期一副壮实的骨骼。尽管他身材不高,却磨砺了倔强的性格和坚强的品格。他有张褐色而悲壮的脸,额头宽广,棱角分明,乌黑的头发浓密厚实。那双灰蓝的眼睛,射出智慧,射出刚毅,燃烧着奇异的力量,使见到的人都为之震慑。他的鼻子宽而方,仿佛是头狮子。略显灵秀的嘴巴,下唇比上唇稍显突出,下巴左边还有个深陷的小酒窝。言谈间,总露出可爱的微笑和高兴的神情。实际上,他通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也不惯于欢乐。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发泄他那心灵深处一种无法医治的哀伤,并想从浩瀚的宇宙中吸纳挑战命运的智慧。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向往着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1789-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时,欧洲各国都实行君主制,由国王统治。法国人民要求民主,反对压迫,打倒国王,推翻暴虐,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其它国家的统治者,非常害怕人民革命,企图联合,迅速镇压这场来势凶猛的革命。于是,奥、德首先联合,向法国发动了战争。
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那是当时革命新思想的集中地。他报名入学,听讲哲学,接受了最初的革命思想,心中涌动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感情。当波恩得悉巴士底狱被攻陷时,民主革命先驱奥洛葛·希那哀特在讲坛上朗诵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鼓起了学生们如醉如狂的热情。可五年后,他在巴黎走上了断头台,为革命壮烈牺牲。正义勇敢的贝多芬,很欣赏希那哀特歌颂法国人民的诗篇,并预订了他待印的革命诗集,并在预订单上签写了自己的大名。
1787年春,贝多芬曾到维也纳作了次短期旅行,见过莫扎特,但没被引起注意。1792年11月,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搬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去了。从此直到逝世,他几乎都没离开过维也纳。到维也纳后,他十分渴望能向著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法。遗憾的是,当时的海顿,不仅在德国名气很大,甚至还誉满英国、意大利。因此,海顿每天忙于作曲和应酬,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教贝多芬。而酷爱学习的贝多芬,发现海顿并没帮他纠正作品里的错误,深感不满,失望之余,中断了向海顿的学习。但贝多芬并没因此而消沉,他不辞辛劳,访遍了维也纳的音乐家,逐个求教。很快他就赢得了声誉,全凭他那神奇的钢琴演奏。维也纳藏龙卧虎,云集着欧洲著名的音乐家,而当时才20多岁的贝多芬能不能被人们承认,非常关键。维也纳那些贵族富豪家里,时常举办小型音乐会。贝多芬曾在布鲁宁夫人家中,认识了华尔斯坦伯爵,后经伯爵的介绍,又慢慢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和社会名流。
有次,华尔斯坦伯爵把贝多芬介绍给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公爵特别爱好音乐,并十分富有。他从伯爵那里获悉,贝多芬弹得手好钢琴。公爵家里每周五都要举办音乐会,其规模和影响在维也纳非常出名。因此,到他家听音乐会的,总是座无虚席。不久,公爵就为贝多芬举办了钢琴演奏会。在宽大的客厅中,贝多芬在钢琴前激情演奏,奔放而热烈,震撼着每位听众的心弦。一时间,在场的听众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真还从没听过这样激昂和热情的演奏。这台充满活力、非凡出色的钢琴演奏会,使贝多芬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字在维也纳迅速传扬,一下轰动了整个维也纳。他的演奏是世界钢琴演奏史上的卓越成就。他把戏剧性的、炽热的激情和民歌风格的、宽广舒缓的意趣融为一体。随后,每隔两三年,他就举行一次演奏会,不断把新的创作介绍给听众。同时,他还到欧洲各地作巡回演出,誉满全欧洲。
贝多芬踩着苦难的少年时代一路走去,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被社会承认。在无比幸运的同时,苦难之神还是不忘向他敲门,而且一旦依附,便永远不再退去。一七九六年贝多芬不幸患上了耳咽管炎。他在日记中写道:“噢!如我摆脱了这个病,我将拥抱世界!但愿我能解放出一半:那时……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那该是多美啊!”“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
你看他坚毅的天性遇到磨难就会屈服吗?他那种挑战命运,自信自强的气势,为决胜后来的磨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七九九年耳疾已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并因治疗不善,成了慢性中耳炎,耳聋更加厉害。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无疑是特别沉重的打击,如同画家失明一样可悲。随后,耳聋不见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两耳整日鸣响,听觉逐渐丧失,贝多芬的内心也受到剧痛的折磨。纵使贝多芬有征服灾难的决心,但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他渴望欢乐,实在没有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他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岁月的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在维也纳独自遭难时,贝多芬便隐遁在故园的忆念里,借以减轻病痛的折磨。此间,他在1800年创作了《第一交响曲》,那是支颂赞莱茵河的歌谣,是青年人对着梦境微笑的诗歌。它是快乐的,既取悦于人,也取悦于己。
最初,他没把丧失听力的事告诉任何人,独守着这可怕的秘密,连最心爱的朋友也未告知。他尽量避免与人见面谈话,以至他的残废不为别人所知。30岁后,贝多芬的耳聋越来越重。周围经常接触他的人,无论他怎样隐瞒,都逐渐发现,和他谈话时稍离远一点儿,他就只能干瞪着眼,但过会儿,他又会向别人发问。开始,还以为是他的怪癖,后来才确知他的耳聋。直到1801年,贝多芬再也不能沉默了,他在绝望之中告诉了韦格勒医生和阿芒达牧师两个好友。
他在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写道:“我的耳朵,三年前就出了毛病,试用了各种治疗方法和药物,但总不见好转。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几年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对话,我聋了。要是我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样说,他们的数量又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离乐队最近的地方,才能听见演员的说话。假如我坐得稍远些,就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了。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希腊伦理学家普鲁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如果可能的话。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个上帝的可怜虫。隐忍!多么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贝多芬在给阿芒达牧师的信中也描述了自己的痛苦。这种悲剧性的愁闷与苦恼,在当时及以后的音乐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
贝多芬除饱尝肉体痛苦外,更大的折磨,就是精神上的痛苦、爱情的失落与煎熬。贝多芬具有清教徒的气质,他厌恶粗野的言谈和庸俗的思想。据他的一位密友兴特勒声称:“贝多芬一生保持童贞,从未做过任何缺德的事。”他认为神圣的爱情,绝不能有半点儿虚假的成份和观念。因此,他受爱情的欺骗,做了爱情的牺牲品。他不断追求,不断梦想,甚至于如醉如痴的钟情。然而,他的这种爱情观,使他所追求的幸福立刻幻灭,并坠入煎熬的深渊。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可从这时而热爱,时而骄傲,时而反抗的轮回中去探本溯源。他这种激昂的性格和纯真的情感,直到他晚年才在凄凉的隐忍中平静下来。
耳聋使贝多芬的心情异常苦闷。1801年,他遇到了一位令他倾心相爱的姑娘琪丽尔荻。他写信给韦格勒医生说:“现在我又与人交往了,生活也更觉愉快。这两年来,我送走的是极为悲凉和悲惨的生活。这是你难以想像的。耳聋,像亡灵一样始终在恫吓我。现在却改变了。这变化是个亲爱姑娘的魅力所促成的。她爱我,我也爱她。两年来,我的生活第一次有了幸福的瞬间。本来我想这一次或许会有幸福的婚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身份不同。现在结婚是不可能的了。”贝多芬为这段情缘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爱情使他深感耳聋形成的艰难,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年轻的琪丽尔荻太稚气、太自私,有时甚至很轻佻风骚,这都使贝多芬十分苦恼。1803年,她与伽仑堡伯爵订婚。同年11月结婚。随后她还利用贝多芬以前的感情,要他帮助她的丈夫。贝多芬立刻答应了,并和好友说:“更尽力帮助自己的敌人,也更瞧不起她了。”这些无情的事实是对贝多芬心灵巨大的摧残,似乎到了颠蹶的地步。这莫大的屈辱几乎使他完全陷入绝望,他差不多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除艺术外,是道德在患难中支持了他,使他不曾自杀。
惨痛之余,贝多芬向上帝祈祷:给我真正的欢乐吧,哪怕一天也好,我已很久没听见欢乐的声音了!天啊!请赐我力量,让我不因磨难而屈服。我尚未完成创作的使命,在没完成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不可能的。但愿能用坚强的毅力,来抵抗命运之神企图吞噬我生命的计谋。我要摆脱不幸,拥抱世界,把最美好的音乐献给所有的人,并帮助人们脱离这种不幸和苦难,决不屈服。一种无法抵抗的力量把痛苦和忧郁一扫而光。他那坚强的意志占了上风,生命的沸腾掀开了乐曲的篇章。他渴望耳疾能痊愈,渴望爱情,渴望幸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憧憬着美丽的前景。他勇敢地面对命运,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