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悲惨少年

一 悲惨少年

作为一代乐圣的贝多芬,出生在何时何地?是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成长的吗?父母对他的成长有何帮助?他经受了哪些磨难?这些对他的成才起到了阻碍还是推动作用?

德国西部古城波恩,位于莱茵河中游两岸,公元一世纪时为古罗马要塞,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乡。那是一片美丽富饶、广袤而又神奇的土地。阿尔卑斯山山脉巍峨挺拔,莱茵河河水奔腾不息,穿过群山,鸣奏着英雄奋发的交响曲。那里商贾云集,兴旺发达,还有著名的大学,并且,凭借这古老的名城和地理优势,它成了德国有名的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这些山脉与水泊,熠熠闪烁出文明之光,把德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辐射到世界各地。

1770年12月16日,在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音乐家贝多芬出生在一个佛兰芒族的家庭里。那是个动乱和变革纷繁的年代,多雾的莱茵河地区灰灰蒙蒙,似乎预示着新生儿的前途将如日东升,而又黑云密布。我们必须记住他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那时,波恩城当地有个君主乐团,贝多芬的祖父是其中的男高音歌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凭借在音乐上的修养和名望,荣升为宫廷乐团中的乐长。这是乐团中的最高职务。正当荣升时,小贝多芬诞生了,这对整个家族来说,无疑是喜上加喜。当了乐长的祖父,津津乐道新生的婴儿。由于小家伙在相貌上甚至是哭声上,都与祖父极为相似,全家人就给他取了个和祖父相同的名字。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音乐巨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外貌酷似祖父,因而倍受祖父的宠爱。祖父常常抱着他,坐在古钢琴前,教他学唱儿童歌曲或弹上几曲。兴奋之余,祖父还展开优美动听的歌喉,唱上一曲又一曲。小贝多芬虽连话还说不清,他却认真模仿祖父演唱的样子。日积月累,小贝多芬对音乐的领悟力大大提高,甚至在祖父唱过两遍后,就可照样把歌曲唱下来。每当这时,祖父总是惊喜万分:要是小外孙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也能当上宫廷乐长,那该多么令人兴奋呀!阳光、清风、宠爱、慈祥等少年时的温馨,这对贝多芬的整个人生来讲,实在太过短暂,转瞬而逝了。

贝多芬才3岁时,世上最爱他的祖父却病逝了,他还体会不到失去祖父的悲哀。但祖父极富音乐素养的教诲、娓婉歌声的启蒙,却为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发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他的成长起了巨大作用。每当想起慈祥的祖父,他心中就会激起无限怀念,终生不忘。

祖父去世后,家境越来越糟,收入减少,只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父亲是个不聪明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位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丈夫死后再嫁给贝多芬的父亲。她辛劳操持家务,温柔善良。贝多芬4岁时,母亲又相继为他生了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人口增多,收入不够开支,父亲的脾气也随之越来越坏,时常借酒浇愁,渐渐嗜酒如命,有时喝起酒来啥都不管,甚至连家也不要了。家境渐衰,父亲想利用贝多芬的音乐天资来挣钱,四处把他当神童一般炫耀。可他才4岁呀,本应是享受爱抚的岁月,却要过早承受养家的重担,这不是少年天才的悲惨吗?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4岁开始,他就整天要么坐在古钢琴前,要么用一把提琴,做着无休止的枯燥练习,连大人都难以承受。每当听到小朋友的嘻闹声,他多想去和他们一同玩耍。这时,只要键盘上的小手情不自禁一停下来,父亲就会粗暴地大叫:“继续练!”弄不好还会遭到竹鞭抽打。儿童爱玩的天性遭到残酷的扼杀。尽管十分喜爱音乐,也难以承受父亲严厉而苛刻的训斥,小贝多芬常偷偷哭泣。练琴成了件残忍的事,已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愉悦。但奇迹还是发生了,他并没有因苛刻的练习而放弃,身上的音乐天赋,反而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被发掘出来。贝多芬没有因此而厌恶这门艺术,总算是人类的万幸。

他的水平日渐提高:8岁时,已举行了公开演奏会;9岁时,钢琴演奏水平已远远超过父亲。而父亲则在暗自计划,用儿子的才华好好赚上一笔。当人们看到贝多芬弹一手好琴时,都不相信他的父亲是个酗酒者。吃惊之余,都非常感慨他的奇异才情。贝多芬很懂生活的艰辛,倍加发奋,进步飞速。父亲已不能胜任对他的辅导了,只好交付给好友浦费佛负责贝多芬的教学。浦费佛与贝多芬父亲同在一个合唱团,情趣相投,都嗜酒如命。浦费佛音乐素质较高,弹得一手好琴,但言谈举止较为粗鲁,常在深夜大醉后,把小贝多芬从睡梦中拉醒给他上课。对这种近乎疯狂的教学方式,小贝多芬最初极不适应,恳求和哭泣毫无作用。但很快,贝多芬就有了过人的自制力,哪怕在深夜、在睡梦中被叫醒,只要他一坐在钢琴前,他就能集中精力,专心弹奏钢琴,直到东方发白。

机遇的大门总向勤奋的人敞开。9岁时,他有幸向波恩城的宫廷乐长聂费学习演奏。在聂费先生的亲自指导下,他广泛了解和研究了世界各国的音乐和作曲理论。聂费先生常常赞美他,为有这样出色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

贝多芬12岁时,有一天被聂费先生叫到家里,告诉他:“我将陪同侯爵到另一城市作短期旅行。我不在家时,宫廷教堂里做弥撒弹奏管风琴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替老师在教堂里弹风琴,我能行吗?”年幼的贝多芬吓了一跳,便对老师说。

“全波恩城谁也比不上你。”老师用深情的目光鼓励着他。

“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做,请老师安心去旅行吧!”面对老师的热情鼓励,贝多芬果断地回答。

在聂费先生外出期间,12岁的贝多芬还真出色完成了教堂中弹琴的任务。他的名字也在波恩城被人们传赞。

贝多芬13岁,就被任命为宫廷的风琴手了。弥撒是从每天清晨6点开始,因此,贝多芬必须在这之前到达教堂。秋冬两季,他还得在黎明前就起床上路。每当他坐在风琴旁,小手指在键盘上弹奏时,他的心灵也庄严肃穆起来,并衷心祈祷:让全家人都沐浴在幸福之中!

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能得到宫廷的赏识和重用,这无疑使疲惫的母亲感到兴奋,虽然所领工资很少,但毕竟对一个贫困的家庭,多多少少也有所帮助。他安抚母亲,劝慰父亲,可事与愿违:父亲见儿子成材,非常得意,天天喝酒。原想减轻母亲的负担,给她带回欢笑,但酗酒的父亲依然嗜酒如命。加上小弟弟的去世,家中仍旧贫困,母亲仍旧忧愁,生活仍旧黯淡。

16岁时,他最小的妹妹夭折了。这给本来就终日愁眉不展的母亲,又带来了更大的悲伤,加上长期劳累,她积劳成疾,终于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很快便卧床不起,面容憔悴。尽管贝多芬竭尽全力照料,四处求医,仍然回天乏术。就在贝多芬17岁那年的夏天,他母亲匆匆离开了人世,使他悲痛欲绝。他只好坐在钢琴前,用自己那悲痛忧伤、苦苦怀念的乐曲向母亲的遗体告别。而父亲依然酗酒,不能主持门户,别人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他收领,他也不得不要求父亲退休。从此,他要照料全家,做了一家之主,肩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

好在失去母亲的痛苦,在布鲁宁的家中得到安慰和补偿。布鲁宁夫人慈祥、善于体贴人,非常同情贝多芬的处境。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四个孩子生活,请贝多芬教他们学音乐,弹钢琴,和他们一道研究和欣赏诗歌。贝多芬也在和他们相处中,深深体验到了快乐与幸福。拘谨沉默的贝多芬开始善于交往,畅所欲言了。当布鲁宁夫人的小女儿出嫁后,小女婿韦格勒医生也成了贝多芬的知己,直到晚年,他们一直保持着真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友情,给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欣慰与快乐。他的老师G·G·内夫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指导:他高尚的道德和宽广的艺术胸襟,都给贝多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尽管贝多芬17岁时不得不离开了波恩,但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家乡。他把奔腾不息的莱茵河称作“父性的大河”。那被赋予了生命的莱茵河,奔流不息,把波恩城滋养得更美丽、更雄伟、更动人了。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个关于故乡的梦境:野草慵懒地拂着水面,柔雾笼罩着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村落、教堂、墓园,蓝色山峰在天空画出静穆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弃的古堡,显示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对这个乡土永久地忠诚。老想再见故土一面而总是不能如愿,他爱恋故土直到生命的终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