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报道 互联网思维 融媒体创新——光明日报经济宣传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研究型报道 互联网思维 融媒体创新——光明日报经济宣传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光明日报 童怀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崛起和强国纵横错综复杂。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些新变化孕育着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对决策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1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给舆论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科学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需要我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增强主流舆论的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同时,互联网时代呈现的自媒体、碎片化和信息海量化与不对称等特点,都需要传统媒体加快转型,更好实现体制机制与内容形式的创新。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张主要面向知识界的报纸,光明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经济宣传报道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我们以正确的导向为前提,以关注经济热点和突出本报特色为基点,通过研究型报道、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创新,积极探索以“报纸品质智库化、重大报道课题化、信息传播集纳化”方式,塑造报纸和报道内涵的“权威性、专业性、多样性”品质,从而不断提升宣传报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一、研究型报道提升影响力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2014年更大,任务比2014年更艰巨,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稳增长、调结构要充分利用和依靠改革,深化改革也必须切实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来进行。这些都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形势、科学研判热点,从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虽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无论新媒体如何日新月异,内容为王、特色取胜永远都不可能变,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光明日报的经济报道如何满足广大知识分子的需求,能否体现思想高度和科学品位,是我们考虑经济报道的出发点。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开阔视野视距,提高对经济事件的解析能力。

在这方面,光明日报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

一是提升知性层次,实现报纸品质“智库化”。智者前瞻,智库谋远。光明日报独特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我们的宣传报道必须通过思辨性和思想力来影响读者,从而树立报道的权威性。这一方面要求提高报道本身的知性层次,重研究、重分析,小切口、大视野。另一方面,要集聚社会各方有识之士,从不同视角对经济问题提出建议并引导受众参与,形成理性的舆论引导。2015年以来,承担宏观经济报道的《经济纵横》版连续推出近20期《新常态,新认识,新思路》报道。每期围绕一个经济热点开展研究型报道,大量采取数据分析、图表解析和观察员深度分析文章。《国企如何动“手术”》《是什么阻碍了创新》等一系列深度分析引起热烈反响,收获好评。此外,光明日报推出的《智库》版,大量聚焦当前经济形势,邀请经济学家建言经济决策,相继推出林毅夫《国际化企业的“三步走”新战略》、胡鞍钢《研究中国需“三通”》等多篇经济学家的重点文章引发强烈反响。2015年3月,在我们组织的定福庄文化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了“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道德力量”的看法,文章刊发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同时,我们主动设置议题,围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创业创新”等改革重点,依靠知识界名家解读,立足中国国情,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提供“中国方案”。这些前瞻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成为富有影响力的新闻产品,这正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二是增强研究能力,实现重大报道“课题化”。面对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给广大受众带来的选择性困难,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的知性特色,努力使报道更具探讨性、知识性,更加具有专业水准与理性分析。文化产业报道是光明日报经济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文化产业报道领域的积极探索“课题化”报道的特点。依托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座谈,通过文化产业双周论坛、文化产业季度分析会、文化产业相关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权威专家的联系,深化课题研究。我们提前设置议题,做好深度解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我们与上海市社科院进行城市文化政策比较的学术研讨,刊发《文化政策:如何助力城市成功转身》的报道,对文化政策与城市规划脱节、国家层面和地方文化政策缺乏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相关决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又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举办文化产业季度分析会,每期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难点和趋势进行专家对话和深层探讨,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进行探索。我们选取文化产业发展的样本,比如通过实地调研云南和定福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我们刊发《从“站得住”到“能生根”——文化产业走出去“云南样本”的启示》和解析定福庄发展前景的《“文化+”:创造发展新基因》,从把脉问题到创新思路,从个体实践到改革全局,报道通过点与面、例与理、正与反的结合,提升了思想力。

三是丰富报道手段,实现信息传播“集纳化”。一方面,更多运用报网融合的手段,实现信息传播与表达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集纳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影响力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强化报道的影响力。

二、大数据分析提升公信力

对传统媒体来说,一个时期以来,对于数据的应用还比较原始粗放,往往简单把数据割裂成静止的数字,忽视了数据最核心宝贵的内在关联和其中可能蕴藏的规律或趋势意义。在浩如烟海的经济数据中,依靠集纳处理和辩证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去分析数据内在关联、规律及趋势,以此透视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成为光明日报当前经济报道的一大亮点。

首先,用大数据分析拓展经济报道的内容,提高分析深度。每天,各地、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都有大量的经济数据出炉。如果只是静止地看单个数据或是局部数据,就可能以偏概全,让结论失真,导致舆论引导的偏差。为了更科学、更深入地分析经济数据,我们尝试用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和集纳的手段进行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例如,我们2014年年底在一版头条刊发的《“三条曲线”见趋势——2014年经济发展质量述评》,通过数据集纳,重点分析经济增速、网络购物、单位能耗三条曲线,深入揭示了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体现出思辨性和理论性,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报道专门作了批示。例如,2015年2月5日,我们刊出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有多重要》,不再是简单就一个或一组数据进行分析,也不拘于常规年度经济形势分析的模式,而是采用与之相关的多组数据进行集纳式分析,体现大数据分析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集纳四组数据:第一,横向看——逃离“中等收入陷阱”面临巨大挑战,其中集纳了中国各省与世界相关国家以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和GDP数据,得出收入差距仍偏大,改革任重道远的观点。第二,纵向看——PM2.5增长映射“超高速”代价,则集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省市的GDP增长数据和PM2.5数据。第三,动态看——部分“城镇居民收入”未跑赢GDP,则是将各省居民收入和GDP进行排列,从中发展“跑赢”的地区和“未跑赢”的地区。第四,系统看——“1万美元”的不同含金量,则是集纳各地产业构成的数据,分析第三产业变化趋势,得出结构调整的相关结论。依靠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报道更加厚重,观点更加鲜明。

其次,依靠大数据积累数据库资源,为多维度比较提供可持续的支撑。从目前看,我们可用的数据来源都是官方发布及权威机构调查结果。但媒体报道又不同于官方的数据分析报告,更需要体现时效性、贴近性;同时,又要不局限于某一次数据的发布,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生动的表达。要实现这一点,都需要不断积累,形成适合光明日报特点的数据库资源和大数据分析模式。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新的探索。比如,2015年2月26日刊发的《2015:收入增长如何更公平》一文,没有拘泥于简单分析各地收入数据,而借鉴互联网思维,进行多类数据的集纳和分析,分别从收入与GDP、收入与CPI、收入与基尼系数、收入与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多层次的深度分析,通过相联系的数据的对比得出结论。记者多渠道收集数据、自制图表,并建立数据库,对2003年、2004年和2014年31省区市的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排序,让读者能直观看到各地的排名和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相比某个季度统计的图表,这种多年份、多省份、多指标体现动态变化的对比图表更好地揭示了变化趋势和发展走向。这张图表后来被众多网站包括境外媒体放在首页转载。这体现了话题的重要性,同时更体现了信息集纳分析带来的社会关注度。而这种可持续利用数据库的建立也为今后相关的报道打下了基础。

长期以来,依靠权威专家解读是光明日报经济宣传报道的重要特点。现在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记者对经济问题思考和把握的能力,增强记者对数据的敏感,提高对问题思考的深度,着力培养研究型记者队伍。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拓宽了报道角度,全景式分析更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和影响力。比如,2015年5月21日,我们刊发《从五组数据辩证看新常态》,从“双创”数据、东部经济数据、“三大战略”相关地区经济数据、工业与服务业比例数据、电子商务数据等五方面入手,分析当前经济的新动力。这种“数说”形式依靠数据集纳分析,客观反映了结构调整的实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收获好评。又如,在对文化产业30强的分析中,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记者通过对7年来30强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地域分布、业态分布、主营收入等指标进行纵向及横向对比,得出趋势性结论。某种程度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结论比单纯采访专家观点更显力度。

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分析在经济报道中得到更多体现,这促进了编辑、记者转变思维方式,提高了研判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重要媒体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已开始发力。华尔街日报专门成立了100余人的数据挖掘和视觉呈现团队,从大量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联系、规律或是苗头,用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很受欢迎。这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融媒体创新提升传播力

今天,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深入融合。在不断提升报纸品质的同时,我们也在深入思考融媒体给报道形式和内容带来的新要求。尤其,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我们更需要快速反应、专业报道、权威发声,通过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方式,把最新、最快、最便捷的媒体服务和产品提供给广大受众。通过融媒体的多样性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用好互联网思维,重塑新闻生产传播流程,宣传报道链条上的策划、采写、发布等环节都顺势而变。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更需要重视互联网这种开放、创新、集纳与互动的思维方式。在近年来的经济宣传报道中,我们尝试强化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新闻加技术、新闻加创意的融合。从标题制作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新媒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变化。比如,2015年3月20日,光明日报刊发《亚投行靠什么吸引全球目光?》,而当日的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光明网则将其改为《亚投行的“英雄帖”何以吸引全球目光》;2015年2月27日光明日报刊发标题为《2015:收入增长如何更公平》的深度报道,而微信公众号、光明网则将标题改为《2014年31省份人均收入排行公布》;2015年3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如何看待收费公路亏损》,而微信公众号、光明网则用了《661亿元亏损是否有夸大之嫌》。可以看到,互联网思维正在深入新闻宣传链条的各个环节。在经济类选题策划中,我们尝试运用新媒体进行热点问题征集和问卷调查,建立融媒体下的互动模式;在采写中,我们尝试用集纳与多维度分析的互联网思维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在发布环节,重视产品内容的量身定制,尤其重视符合互联网阅读的融媒体产品的运用。

其次,主动开发以经济分析为重点内容的融媒体产品,增强报网融合互动。光明日报每天的经济报道全部及时在光明网呈现。我们建立了包含报纸、网站(光明网)、移动互联网产品(手机光明网、光明日报手机报、光明日报手机新闻客户端、光明云媒、云端读报、Skype“时光谱”新闻服务)、社交媒体平台(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楼宇电视(光明都市传媒)等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的传播报道平台体系。《经济纵横》《民生广角》《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等经济类周刊的头条相当一部分在光明网首页头条、光明手机新闻客户端推出,随即被其他重点网站及商业网站转载,扩大了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从2015年全国两会开始,我们尝试多部门合作,探索“小明”系列融媒体产品的开发,其中《深改元年大家蛮拼的》《跟小明读懂预算报告》《小明的养老故事》《跟小明看文博会》等一系列以经济为主题的融媒体产品收获良好社会反响,尤其吸引了广大青年读者和受众的关注,扩大了光明日报的辐射力。同时,我们尝试依靠经济部记者编辑的力量制作经济主题的融媒体产品。其中,《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十大民生热点》《周小川十大暖市妙语》等微信产品的推送与报纸二维码链接,让受众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立体感受新常态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和亮点,体现了专业权威的光明特色。

此外,网络反馈为经济报道提供了新的参数和标杆。光明网每日向光明日报各编发部门和作者反馈其被国信办通知全网转发的稿件,进一步增强报网融合互动,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新的参数和标杆。近一年时期,光明日报一大批重要的经济报道被要求在全网转发。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常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2015新常态期待什么》《今天,不再需要GDP的“奇迹”》《文化体制改革:扬鞭奋蹄再出发》《从春运大数据看新型城镇化》《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擦亮中国新“名片”》《新常态不等于“经济下行”》《重塑“话语权”》《一季度结构调整亮点纷呈》《互联网+引领白领跨界流动》《新动力来自哪里》《“数说”增长新动力——从五组数据辩证看新常态》《人口流动:揭示城镇化新趋势》《电子商务:让新兴服务业态走向国际》等等。这些全网转发的重点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扩大了主流舆论的阵地;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改进经济报道提供了有效参照。

四、关于下一步创新经济报道的几点思考

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新格局,传统媒体要实现顺利转型和成功跨越,关键还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光明日报而言,就要发挥专业性、权威性优势,不断增强自己在舆论与信息海中的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支研究型采编队伍,运用课题化报道、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创新,无疑是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实践途径。下一步还需要在选题策划、品质提升和有效传播上进一步下功夫,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从专业性看,要充分发掘光明日报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融媒体的集成优势和大数据获取与运用,在一些重点经济报道领域形成光明日报的品牌特色。从世界一些知名媒体的发展可以看出,鲜明的专业特色是制胜法宝。如何进一步凸显光明日报的知性特色和人文内涵,进一步增强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权威性看,要进一步强化定位与特色,通过智库化与课题化建设,使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一些经济问题时更体现知性层次和理论深度。与此同时,要加强融媒体建设。如果说权威性、专业性表达是“内容为王”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善用互联网思维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决定当前媒体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具体到经济领域的报道,就要适应新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探索,让报道内容更富深度,让传播形式更具贴近性和亲和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