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宣传要在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

经济理论宣传要在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

◎《求是》杂志 郑志晓 王兆斌

做好经济理论宣传工作对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极端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求是》杂志突出党中央理论刊的特点,围绕有效传递中央声音、坚定发展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在做好经济理论宣传工作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条是,经济理论宣传要在提高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提高深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透过现象看本质,讲清楚是非曲直,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提高精度,就是摸准吃透中央精神,在传递中央声音上不走样,在解读中央政策上不跑偏,增强党刊的权威性。

一、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涌动,多种利益交织,多元力量较量。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形势越严峻,如何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起改革共识和发展动力,就越是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既是做好经济理论宣传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理论宣传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越要加强经济理论宣传工作,越要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越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引领改革发展。

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全党智慧,为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和行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贯穿党刊理论工作的红线,使经济理论宣传有了主心骨,唱响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15年,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展开工作,针对改革发展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策划选题,经济理论宣传力度有所加大,深度有了提高。2015年1—11期,围绕经济理论宣传中心工作,发表约20篇学习体会文章。这些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用事实材料说话,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在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收到了较好效果。

《求是》杂志的作者大多是省部级领导,这是我们做好经济理论宣传工作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并不因作者权威高端就放松质量要求,而是对文章进行精心打磨,力求聚焦现实问题,在理论分析上出彩。通常,我们在约稿时就要求作者只侧重一个方面把问题谈透,不要面面俱到写成工作总结。譬如,2015年第6期刊发的《把发展牢牢抓在手上》,选题起因于我们观察到中央提出不唯GDP论英雄的观点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发展的倾向。在约稿时,我们与作者深入交流,要求文章立足国情省情,讲清楚“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论断没有过时,说明白当今中国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立意自然有了高度。

类似这样的文章,看似每篇只有一个重点,但聚合起来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就很全面。并且各篇文章都瞄准经济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入题,让群众看到我们党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坚强决心,改革又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成果。同时,我们大力改进文风,倡导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中央精神,努力让普通老百姓做政治上和政策上的明白人,理论宣传收效明显。

二、在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内在规律中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认识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经济理论宣传的重头戏。应当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宣传上,《求是》杂志跟进及时,发声相对较早,打了一场主动战。

由于理论准备充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不到半个月,我们在2015年第1期推出《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笔谈文章,由4位作者从动因、机遇、特征、应对深入解读经济发展新常态。这组笔谈不是停留在对新常态的现象描述上,而是透过复杂现象抓住新常态的本质进行理论分析,为《求是》杂志2015年的经济理论宣传开了个好头。在跟进文章中,随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加深,我们沿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深挖选题,将宣传重点放在增长动力转换上。

生产力变革的根源是自主创新。过去我们主要靠引进技术推动发展,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主要靠引进技术很难支撑大国经济发展,更何况我们需要的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根本动因素是自主创新跟不上发展需要,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而适应新常态就需要进行自主创新,以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再造经济增长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策划《打造新常态下工业升级版》《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打造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源》等系列文章,围绕增长动力转换这条主线连续发力,将新常态的理论宣传不断推向深入。

但是,生产力变革需要生产关系变革为其开辟道路,自主创新需要体制创新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理论宣传上就需要深入阐释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因此,我们聚焦重点领域的改革,刊发了李克强同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文章,权威解读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思路,用事实揭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际上孕育着重大发展机遇,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作为、新亮点、新面貌回应干部群众关切,让群众认识到唯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从而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

2015年下半年,我们继续沿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线索,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内涵,加大对创新在引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中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解读,引导人们认识到创新之路就在脚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创新。

三、通过辩证分析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人们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降低了一个台阶,经济下行压力一直很大。借此机会,国际上“中国经济崩溃论”迅速抬头,国内经济悲观情绪也在蔓延。特别是从2014年到2015年,偏弱的宏观经济数据给国内外的悲观情绪做了注脚,给了市场投机者唱空中国经济以口实。如果任凭经济悲观情绪扩散蔓延,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市场预期,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雪上加霜。认清经济悲观论的真面目,引导人们准确把握我国经济运行基本面,稳定市场预期和市场信心,是我们做好上半年经济理论宣传的一个重点。

但是,面对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如果直接针锋相对,分寸把握不当,可能会纠缠于细枝末节,陷入理论争论的圈套,于事无补。于是,在宣传工作中,我们不直接出击对唱衰中国经济的论点进行批驳,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讲好“中国故事”来瓦解这种论调的立论基础,使其不攻自破。为此,我们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了经济下行压力这一焦点问题,深入阐述“稳”与“进”的关系,让人们从发展压力中看到重大机遇,避免在自怨自艾中丧失机遇。例如,从2015年第1期起,我们加重对经济形势的宣传,除了刊发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笔谈文章,约请蔡昉同志撰写《把握经济走势 坚持稳中求进》,从发展方位解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减速现象,认为导致这次减速的主要原因是供给方面的阶段性变化,而中国提高生产率的无限空间完全能够支撑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从正面对唱衰中国经济的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

在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基础上,我们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解读跟进一步,从增强信心入手找办法,就使理论宣传更加深入。比如,2015年第6期以改革发展为重心刊发了系列文章,以评论、笔谈文章、热点辨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与政策思路做出了较为全面权威的解读,在提振信心上打出了一组漂亮的组合拳。尤其是刊发《凝聚中国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的评论员文章,配发《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主动权》的景平文章,给中国经济鼓劲加油,烘托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之后,在2015年第9期我们紧跟中央精神,刊发《稳中求进:要有信心,更要有办法》的笔谈文章,以论述稳中求进辩证关系开篇,既讲坚定信心的重要性,也讲抓住发展机遇才是真。4篇文章看似谈的问题不同,但整体看形成了坚定信心这一主题。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说:这些论作关系经济热点,阐明了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很有现实意义,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从中我们真切感到,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代世界,对经济理论进行正面宣传仍是主战场,因为真理不怕辩论,只要文章言之有理,就会战胜谬误,达到决胜千里的宣传目的。

四、敢于抓住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辨析以加强舆论引导

坚守住经济理论宣传的正面主战场,不等于说我们针对是非问题不敢硬碰硬,更不能说是在回避问题。恰恰相反,《求是》杂志作为党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长期以来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较量和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坚决做到在重大是非问题上不失声。实践证明,对经济领域出现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坚决批判,是提高经济理论宣传质量的有效手段。

2015年以来,除了评论、社论以及其他文章外,我们针对经济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敢于发声,连续发表文章进行辨析,取得了明是非、正视听、增信心的良好效果。例如,针对中国经济“断挡失速”“增长极限”的错误观点,我们在《观察与思考》栏目刊发《中国经济“增长极限论”没有道理》一文,理性解析把部分数据的增速下行误解为经济发展的全面低迷、把可控的风险释放误解为系统性风险端倪、把国际的通缩失衡误解为对外贸易极限三大逻辑误区,深入阐释新一轮改革、创新、城镇化、开放与改善民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该文被《经济日报》头版全文转载,并被130多家网站首页或财经首页重点推荐。

又如,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的临近,当前国内外对于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疑问,需要我们及时廓清社会上的认识误区,排除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舆论障碍。为此,2015年第9期刊发《正确理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做出了权威解读,针对近期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明确指出,我们所要达到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核心在于“全面”,追求的是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区、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从理论上对这样一些观点进行辨析,就有效地排除了国内外各种噪音杂音对我国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干扰。

再如,前段时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再度沸沸扬扬,有人拿中国与拉美国家对比,认为目前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已经陷入其中。也有人持另一极端观点,否认有“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我们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种客观现象,是贫富差距等引起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矛盾综合作用的表现,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存在这种风险。我们在减轻甚至避免这种风险上具有见识早、改革优、制度安排合理等一系列优势,不会像拉美国家那样在解决收入差距、腐败等问题上无能为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展现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心和信心,就此我们策划组织了《拨开中等收入陷阱的迷雾》的文章。显然,对重大理论难点,不可模棱两可,更不能回避,而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针对经济领域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辨析,廓清这些观点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这对提高经济理论宣传效果至关重要。

五、重视利用新媒体扩大经济理论宣传效果

做好经济理论宣传工作,还要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子。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打造立体化传播平台,可以使经济理论宣传更及时,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明显。不同于纸质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灵活便捷,可以与读者时时互动,能够极大增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求是》杂志是半月刊,出版要遵循一定周期,而且版面有限,很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撰写的质量上乘的理论文章无法及时刊发。而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容量近乎无限的新闻传播平台,可以装载更多内容。而且,借助新媒体,我们可以将纸媒上刊发的文章,转发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上,还可以发微博、发微信、做采访、做视频,借助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对宣传主题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前不久求是手机报以专题解读形式摘编的《以养老服务业叩开“银发经济”的大门》一文,就吸引了很多读者参与讨论,社会反响良好。

具体做法上,我们积极开展刊网融合,成立求是全媒体发展中心,先后创建求是微博、求是微信、红旗文稿微博、旗帜微博等,逐步形成“求是新媒体群”。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协议,在其“手机早晚报”上开设《论场》专栏,每日推送《求是》《红旗文稿》上的重点文章。求是网在新浪开辟《旗帜》专栏,在新浪新闻客户端开设《求是》专栏,还与中宣部理论局、国新办、网信办等宣传指导单位,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电台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与《前线》《群众》等地方党刊以及新浪、搜狐、腾讯等商业网站,建立联合推广协作联系,努力做到让党刊声音传播更快捷、覆盖更广泛,努力实现“用户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覆盖到哪里”。

利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手段,传统媒体就插上了科技翅膀,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理论宣传效果。例如,2015年第4期《求是》刊发李克强总理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求是网上点击量超过12.5万次,被人民网、新华网等24家中央主要媒体转载;2015年第1期刊发的《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求是网上点击量超过7万次,被18家中央主要媒体转载;2015年第6期刊发的《准确把握新常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访问量超过5.2万次,被11家中央主要媒体转载。由于我们的作者都很高端,大部分文章一经发表,通过网络和移动媒体重点推介,都会受到舆论强烈关注,登上各大网站首页,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

《求是》杂志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大幅提升了党刊影响力。2014年,《求是》电子版电脑终端访问量达到1000多万次,同比增长75%。2015年前三个月,《求是》杂志文章的网页点击量分别达到88万、94万、139万,移动媒体点击量分别达到297万、370万、463万,大幅超过2014年同期的52万、46万、54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