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作战”有感

“连续作战”有感

“为什么一堂课要有四十五分钟的限制?”在很多教师看来,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事实却不然。

我就曾听说一所小学里有过这样的事。下课铃响了,可是数学教师余兴未尽:“同学们,我们要大干快上,再讲十分钟好不好?”学生们回答:“好!”于是这堂课上了五十五分钟。第二节是语文课,下课时老师又提议:“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再上十分钟好不好?”学生当然是一片“好”声。这种积极教学,宁可自己少休息十分钟的革命热情,是好的。它是打倒了“四人帮”以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明证。可是从“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又要求我们不违反客观规律”这个观点出发,我却不得不对这种“热情”说几句煞风景的话。

还是回到“为什么一堂课要有四十五分钟的限制”的问题上来。这不是哪一个人随心所欲定出来的规矩,而是广大教育和科学工作者根据长期实践和对青少年生理、心理活动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后,定出的一条科学的规定。大家知道,紧张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生的大脑、神经在上课时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不可能是无限的,超过了一定时间,人的大脑、神经就会疲劳、松弛,就会引起注意力的分散。所以上了四十五分钟课以后,休息十分钟,调节一下大脑、神经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教师从来不喜欢“拖堂”,而是在四十五分钟之内,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研究教法,讲解、练习、讨论,务必做到每一分钟都能收到每一分钟的效果。因为他们懂得,这有限的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因而教学效果最佳的时间。四十五分钟以后,学生已经疲劳,不仅教学效果不会好,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由四十五分钟上课和十分钟休息的问题,我又想到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需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如果整天把他们困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要的途径当然是课堂教学,但课外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给予必要的补充。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他们学有余力,能够有时间从事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又可以使课内所学习的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实际的运用。不少同学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出类拔萃,难道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门学科的课外阅读吗?

写到这里,我又想,我们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同志,如果都能像报上介绍的特级教师那样,革命加拼命,再加上科学精神,那么,四十五分钟及其它纷繁复杂的教学课题,岂不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吗?教育质量岂不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吗?

(原载于《文汇报》1978年10月5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