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无奈命途艰

唐朝初期,曾经出现四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王杨卢骆,又叫“初唐四杰”。说起来这四个人,大凡有所了解的人都免不了要唏嘘一番,“才高命舛,位小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何其悲惨”。这四个人都很传奇,每个人都有不少故事,我们不一一去讲,就说一下骆宾王。一提骆宾王,我们马上就能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首诗写于骆宾王7岁的时候。一个7岁的孩子能够写出这样传诵千古的名作,放在今天简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难怪人家骆宾王被称为“神童”。虽然这首诗没有什么深刻内涵,但从一个孩子眼中把鹅的特征很真切传神地描写了出来。看看这位神童笔下的鹅是什么样子:“曲项”“白毛”“红掌”,用素描的笔法把一个鹅的外形勾勒了出来;“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则把鹅的神态给描写了出来,尤其是一“浮”一“拨”,大白鹅显得悠游自在;鹅毛的“白”、鹅掌的“红”与水波的清澈相互映衬,一幅画很自然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毕竟骆宾王当年才是个7岁的孩子,所以这首诗没有任何高妙的艺术笔法。比如第一句连着三个“鹅”字,很直白,通过象声词模仿鹅的叫声,鹅的叫声引起了孩子的注意,这才发现水面上的鹅从远处慢慢游过来。又像一个孩子在表现自己看到鹅的惊奇,还像一个孩子站在水边在数水中鹅的数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诗也一样,第一句精彩的不多,但骆宾王这一句却很真实地把一个孩子的神情给表现出来了。

有人说,咏物诗不能单看诗的表面,作者常借所咏之物以寓性情,就是说很多情况下是作者通过所描写的对象来表现自己。也有人把这种情况和诗谶联系了起来。什么是诗谶呢?就是所写的诗无意中预示了将来要发生的事。那么骆宾王和诗谶有关系吗?有人就说了,骆宾王这一辈子为什么不顺?其实这首诗就有预示了,你写个什么不好,偏偏写个鹅。你看人家杜甫,也是7岁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壮游》)②。人家写的是神鸟,古代称四瑞之一,你写的是什么?家禽,凡鸟,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这差距也太大了!你就是写鹅也行,咱能不能把那脖子伸直了再叫,你弯曲着脖子向天歌,那气儿能顺吗?看看这一辈子的志向一直就没有得到伸展吧?这有点牵强附会了!

骆宾王除《咏鹅》外,还写过“蝉”,题目是《在狱咏蝉》。一看这题目就知道,也不怎么高大上,而且可以看出来骆宾王遇到坎儿了,在监狱里写的,没事谁喜欢待在监狱里写诗啊。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吧: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这个人很耿直,闻一多先生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这首诗一说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也就是678年,也有的说写于高宗调露二年也就是680年,后一种说法应该更靠谱。当时骆宾王刚被提拔为侍御史,原来沉沦下僚一直得不到提升,结果刚往上动了动又出事了。骆宾王因为向领导打报告议论事情,把武则天给得罪了。据文献记载,骆宾王是“数上疏言事”(《唐才子传》),看来还不止一次,这就把武则天给惹火了。有人趁机“上眼药”落井下石,诬陷骆宾王当年任长安主簿时有贪赃行为,于是武则天将骆宾王治罪。这就是骆宾王自己在《畴昔篇》中说的“适离京兆谤,还从御史弹”

骆宾王心里相当不是滋味,他感到了世态的炎凉:“我为了什么啊?上疏言事这是我侍御史的职责,是我的分内之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说出来目的不是为了朝廷好吗?你们倒好,秃子还怕人家议论,不说鼓励提倡虚心接受,反而打击报复,由你们这一帮人治理国家,简直是国家的灾难!”骆宾王就把自己所有的委屈、悲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出来。

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秋天,所以骆宾王上来就说“西陆蝉声唱”,“西陆”就是秋天的意思。《隋书·天文志》中说:“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⑥我们都知道蝉主要生活在夏季,天越热叫得越欢,秋天的知了面临着生命终结,哪里还会有高昂的情绪啊?所以柳永在《雨霖铃》中说“寒蝉凄切”,叫声是凄切的。这越发增加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再想想自己的身份,囚徒一个,心里更纠结,于是一句“南冠客思侵”出来了。“南冠”就是囚徒的意思,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到军府视察工作,看到了楚国的钟仪,戴着南冠(就是楚国的帽子),被捆在那里,于是就问:这人是谁啊?军府负责这件事的人回答说:郑人所献的楚国囚犯。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南冠”和囚犯画起等号来了。

囚徒的生活肯定没有当官的时候滋润自在,在监狱里忍受着心灵和肉体双重的折磨,因此人衰老得很快。这就是迟志强唱的“愁啊愁,愁就白了头”。“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白头”形成强烈的对照。崔豹《古今注》中说,魏文帝曹丕时有个叫莫琼树的宫女,把鬓发梳得薄如蝉翼,因此人们称为“蝉鬓”,因为蝉是黑色的,所以又叫“玄鬓”,在这里比喻人盛年的时候;“白头”自然指老人。这两句有两种说法:一是为了朝廷的事,自己耗尽了大好年华,只剩下满头的白发;二是正值盛年,却蹲了监狱,在这里满腹委屈吟诵着哀怨的《白头吟》。其实还应该有第三种说法:蝉的叫声那么悲苦,就好像在同情自己被人诬陷的处境一样。《白头吟》是一首诗,据说是司马相如的老婆卓文君写的。虽然卓文君当年夜奔相如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但司马相如当官后对爱情不专一,又有了新欢,卓文君很伤感,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这里选取其中四句: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古代借男女爱情表达对皇帝忠心是常有的事,这是从屈原开始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主的重视,也好尽忠效节,施展平生的抱负。这两句话让人感觉到骆宾王强烈的责任感,他对这个国家爱得很深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话写出了政治环境。“露重”“风多”明写秋天的天气特征,暗喻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明写蝉飞不动,暗喻自己仕途上不得意,光一个小小的长安主簿就干了好多年;“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甚至因为这个都蹲监狱了。这么看来,骆宾王笔下的蝉被人格化了,他就是借蝉在写自己,这在艺术上叫作“寄托遥深”。最后作者高呼“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义是说,蝉趴在树上风餐露宿的,但又有谁相信它品性高洁呢?言外之意是,“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品质,反而还诬陷我,这么不被世人所理解,我找谁说理去啊!”骆宾王和蝉已经打成一片了,融为一体了,这里的蝉就是作者的化身。

单读这首诗,骆宾王笔下的蝉已经够让人同情了,如果再和其他写蝉的诗对比一下你会发现,骆宾王活得真是够心神疲惫的。我们拿虞世南的《蝉》来对比一下。虞世南的诗是这样写的: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老师是著名学者顾野王。有一回师生二人闲聊,屋外的蝉吱吱地叫个不停。顾野王就问虞世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知了赋诗一首?虞世南略加思索就吟出了这首诗。顾野王听了频频点头称赞,说就凭这首诗来看,你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顾野王为什么对虞世南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全在诗歌所表现的境界和气度上。第一句里的“”是古代官人系在下巴下面帽带下垂的部分,蝉的头上不是有两根触须吗?这里是把蝉的触须比成了下垂的帽带。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生活在高高的枝头,靠清露生活,因此说“饮清露”。第二句写蝉的叫声悦耳动听,因为是在高高的桐树上,所以声音传得很远,这是交代原因。到了后两句该点睛了,一般人认为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秋风,可是虞世南却说不是,完全是因为居高所致,并没有凭借外力。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虞世南的自信和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后来,虞世南果然像老师说的那样,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官终弘文馆秘书监,被封永兴县公,成为李世民最喜欢的文士之一,多次受到李世民的称赞。有这种气度风韵的还有一位诗人,也写过蝉,他叫李百药,他的《咏蝉》诗说:“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这首诗高贵典雅,反映了作者冰清玉洁的品质。

你看,都是写蝉,虞世南显得雍容不迫,李百药显得高贵典雅,骆宾王则是充满苦难。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不过,骆宾王也不用太难过,还有人和他差不多,也通过写蝉来表现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谁呢?晚唐的李商隐。李商隐也是一辈子活得很纠结,所以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他的命运和骆宾王差不多。李商隐的《蝉》被选进了《唐诗三百首》。他在诗中说: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以蝉自比,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只留下了自许清高。纵然自己像蝉那样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又有谁会动情呢?这点挺像他在《流莺》诗中说的那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好悲凉啊,好无助啊!如果说前四句还是写蝉的话,那么接下来两句就真的写自己了。官职低微,整天过着漂泊的生活,家园已经荒芜不堪了。这两句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前途黯淡,几无立锥之地。这最后两句诗人干脆和蝉聊起来了,“谢谢你对我的警醒,我和你一样清寒”。李商隐是借蝉在发牢骚。所以说,李商隐和骆宾王差不多。

骆宾王在这件事之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当时这个消息从洛阳传到长安的时候,据说还晚了个把月,也就是说骆宾王在监狱里多待了个把月。骆宾王越想越憋屈,越想越觉得不得志,后来干脆弃官而去。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则天权力越来越大,把高宗皇帝给架空了,成了李唐王朝实际的当家人。这是有违传统的,这叫牝鸡司晨,弄得很多效忠李唐王朝的大臣很不满意,这不徐敬业就起兵造反了,要求武则天还政李唐。我们前面说过,骆宾王本来就慷慨激昂喜欢打抱不平,于是他就参加了徐敬业的造反队伍,《新唐书·骆宾王传》中记载说:“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旧唐书·骆宾王传》中甚至这样说:“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徐敬业军中的文书都是骆宾王写的,看来骆宾王能力很强。我们都知道,最著名的那篇当属《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的性格其实在《于易水送人》中就有所表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内容来看,骆宾王写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已经身在军营了。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写得扭扭捏捏,什么“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类的。就题目中的“易水”已经足以让人品味半天了,在易水边送人,让我们马上想到了荆轲刺秦王。所以作者第一句话就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时空之中,他没有写眼前自己送别朋友,而是说当年荆轲就是在这里向燕太子丹辞别的。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荆轲临走的时候,大家过来送行,穿着送葬的衣服,因为大家知道荆轲此行不管成败,肯定是回不来了。当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大家眼睛瞪得溜圆,头发都竖起来了,所以骆宾王第二句就是对这个场面的描写。

毕竟是自己送人,不能老在遥远的历史中转悠,于是作者带着我们又回到了现实。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虽然荆轲不在了,燕太子丹不在了,但是易水依旧像当年那样激荡、寒冷。这首诗写得荡气回肠,让我们感觉到了骆宾王志向难申、怀才不遇的悲愤,同时也能让我们想见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能写出这种诗歌的人,肯定是有性格有血性的。这就能理解骆宾王支持徐敬业反对武则天这件事了,这不是脑子一热一时的冲动。

我们前面说到了骆宾王写的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章把武则天推到了被告席上,一件一件把罪状罗列出来。武则天刚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怎么当回事,《新唐书·骆宾王传》中说:“后读,但嘻笑。”但是读着读着就不笑了,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武则天脸色就变了,就问这是谁写的,有人说骆宾王写的。武则天什么反应?《酉阳杂俎》中说,武则天“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这么好的人才怎么能到对方阵营去呢?武则天真是贵人多忘事,她忘了骆宾王是因为得罪她被收拾的!后来,徐敬业兵败,骆宾王的行踪成了谜,有的说兵败被杀,有的说兵败自杀,有的说在灵隐寺出家了,总之聚讼纷纭。据孟棨《本事诗》中说,宋之问在灵隐寺吟诗的时候卡壳了,一个老和尚帮了他的忙,这个老和尚就是骆宾王。

不管怎么说,骆宾王这一辈子活得挺不顺,就像他笔下的鹅,虽然“向天歌”但脖子没伸直;就像他诗中的蝉,没人能够理解;就像他在易水边的遐想,虽然让人热血沸腾,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让我想起来赵传的那首歌《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注释

①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864页。

②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438页。按:“皇”是“凰”的本字。

③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848页。

④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第56页。

⑤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837页。

⑥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第554页。

⑦ 〔清〕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15页。

⑧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475页。

⑨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538页。

⑩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6858页。

刘学锴等:《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1135页。

刘学锴等:《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第979页。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5742页。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5007页。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863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