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百年庆典纪念册》后记

《北大中文百年庆典纪念册》后记

对于北大中文系来说,2010年的头等大事,无疑是“百年系庆”。除了日常工作,这一年的所有活动,基本上都围绕这个中心话题展开。年底“结账”,没有发现大的纰漏,这才大大地松了口气。于是,和几位副主任商量,趁热打铁,将系庆活动相关资料汇编成册,以为纪念。新年伊始,又开始忙碌起来;不过,这回心境大不相同,带着鉴赏的眼光,看待去年所做的一切。

为了体现“百年系庆,学术为本”的理念,一个小小的中文系,一年间组织了九个相当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原定十个会议,有一个延期),这实在是超水平发挥。好在各专业老师分工合作,事情做得很不错。计划外的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大会暨“诗歌:古典与现代”研讨会、“反思启蒙”学术研讨会、“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专题研讨会等,也都相当出色。至于借百年系庆“东风”,募集经费,创立“胡适人文讲座”与“鲁迅人文讲座”,更是旗开得胜。这还不算与高等人文研究院合作邀请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教授来华讲学,以及承办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北大的演讲活动,那也是值得夸耀的事情——如此超越“中国学”的视野,体现了北大中文系直接与国际一流学者对话的愿望与能力。

当然,重头戏还属10月23日的中文系百年系庆庆祝大会,以及随后举行的“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系庆文艺晚会、大陆和港澳台博士生论坛等。说实话,同时推进这么多学术活动,整个筹备及运作期间,作为组织者,我们都是提心吊胆,生怕一不留神,留下永远的遗憾。教师、学生以及校友,各自的立场、视野及趣味不太相同,实在是众口难调。好在最后大家求同存异,体谅做事的艰难,宽容无心的过失,将各种矛盾消弭与化解。

就以编辑20册“北大中文文库”及《我们的师长》等六种纪念集为例。前者体现了学术上的薪火相传,向远去的师长们致意,当然是好事情,可工作量很大;除了《岑麒祥文选》(岑运强)、《周祖谟文选》(鲁国尧)两册外请,其他各书的编选,都靠北大中文系同人。至于六册纪念集,总共18位编者,也都是本系年富力强的才俊。这两套书(加上“系友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体形象很壮观,对得起北大中文系这块金字招牌。我稍做统计,有四十多位教师参与了系庆图书的编辑工作;再加上组织学术会议、参与专题演讲、协助出谋划策等,直接参与北大中文百年系庆活动的,大概占全系教师的80%。这年头,口头表扬不顶用,真的是“秀才人情纸半张”;可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表达感激之情。

北大中文系百年庆典,各界评价甚好。除了衷心感谢出席庆典的各位校友及嘉宾,还有为系庆活动慷慨解囊的北京中坤投资集团以及系友沈光、杨建英夫妇,也要感谢为系庆图书尽心尽力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大学》杂志社。此外,我特别向两个媒体致谢:一是《人民日报》,一是《新京报》。

201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我的《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写在北大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之际》,原计划是组织专栏文章,介绍北大中文系诸多名教授。高瞻远瞩的领导质问:太夸张了吧,不就是一个系吗,值得这么大张旗鼓?经由编辑努力,还是陆续发表了若干北大中文系教授的速写,如5月13日的《袁行需:儒雅的师长》(徐怀谦)、6月3日的《谢冕:崇拜青春的热火》(韩毓海)、6月10日的《洪子诚:低调与坚持》(张彦武)、8月12日的《严绍璗:圆融与超越》(钱婉约)。作为百年系庆活动的“配套工程”,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人民日报》又约请三位院长撰文,畅谈中国诗歌命运(即刊于2011年1月6日《人民日报》的谢冕《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陈平原《诗歌乃大学之精魂》和骆英《诗歌走到了一个门槛》)。至于10月间的系庆活动,《人民日报》更是破例,先发一报道,再发一评论,最后是一则专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人民日报》对北大中文系的厚爱有加,也是用意深广——我相信,这其中蕴含了媒体人对于当下中国教育、中国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反省与思考。

至于本地媒体《新京报》,也是格外厚待北大中文系。2010年10月9日发表长篇访谈《中文百年,我们拿什么来纪念?》,10月19日开辟“纪念北大中文系百年”专栏,其引言称:“今年是北大中文系百年,为纪念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年份,北大中文系将在10-11月举办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如系友返校大会、系列讲座、纪念图书等。本周,我们将刊发部分中文系教授和系友的纪念文章,与大家分享北大中文系百年的辉煌和过往的碎片。”虽然最后大为压缩,只发了三篇文章(据编辑称,受到其他大学校友的强烈抵制);但庆典活动那天,《新京报》做了三整版的《北大中文系百年纪念特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北大中文系的简史、人物与相关书籍。

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还有那么些非亲非故、无私无畏,纯粹因文化理念相近而互相扶持的报业同人,心里感觉还是相当温暖。对于这些长期关注北大中文系的媒体(如《中华读书报》等),我们心存感激。翻阅这本纪念册,既可看到北大中文系同人及系友的努力,也不难发现大众媒体对我们的关爱。

本纪念册分“简介及溯源”、“庆典活动”、“学术会议”、“系列讲座”、“系庆图书”、“相关活动”、“流风余韵”七部分,基本上属于资料汇编,未加甄别与评论。谁都明白,庆典上的话,鼓励为主;面对诸多表彰与期许,中文系同人不至于迷糊到丧失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能力。

就以“标志性获奖成果汇编”为例,严家炎教授就提醒我,不该只认教育部及北京市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因为,1988年颁发的首届高校优秀教材奖,便十分重要。那次评奖,北大中文系战果辉煌:王力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获特等奖;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唐弢和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获优秀奖;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林庚等编写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获一等奖。其实,同样没被学校人事部门“确认”的奖励,如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王力语言学奖、王瑶学术奖等,也都在学界及社会上颇有声望。因此,在保留原先的“标志性获奖成果汇编”的同时,提醒各位注意其中的局限。

为去年的庆典“立此存照”,同时,也希望借此体现某种眼光与情怀。参与此书编辑工作的,除了主编陈平原、蒋朗朗,还有研究生周昀、韩沛奇、林峥、王芳、张一帆、薛寅寅诸君。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工作的北大出版社(以及系友高秀芹、丁超),为此纪念册的刊行付出了辛勤劳动,特此致谢。

2011年6月5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初刊《北大中文百年庆典纪念册》【内部印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