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下》旨在将海洋及海洋里的生命的故事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它的内容基于我在过去十年里的积累。

这本书的撰写,更深一层的动机在于我深信海洋中的生命的故事值得被人们知晓。站在海洋的边缘,体会潮水的涨与落,感受薄雾在一大片盐沼上飘移,看着滨鸟在碎浪带前后默默地飞过——它们的这一习性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看那年迈的鳗鱼和年幼的西鲱一齐游向海洋,这一切行动都是在尝试了解这些在地球上存活得几乎最久的生物。它们在人类最初来到海边、满心惊奇地向外眺望之前就已存在;在人类王国崛起与没落期间,它们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跨越了多个世纪与时代。

在构思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我就面临着选定主角的问题。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很明显,没有哪一种动物的踪迹能够遍布我的写作将要涵盖的广阔领域——无论是鸟类、鱼类、哺乳动物还是任何一种海洋里的小型生物。不过无论如何,我意识到海洋本身才是主角,不管我愿不愿意,都必须这样。如此,之前的问题就解决了。海洋的感觉掌控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生命的生死,从体型最小的到体型最大的生物,无一例外,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贯穿于每一页的描写中。

《海风下》由一系列描述性叙述组成,这些叙述依次展开。首先是对海滨生物的描写,随后转移到开阔的海洋上,最后到达海底,一探究竟。由于读者将通过阅读书中几乎不带任何评论的描述来了解这些场景,因此,一些“程序说明”是必要的。

在第一卷(“海之边缘”)中,我通过再创作讲述了在北卡罗来纳州海岸的一小片区域里的生命的故事。在那里,燕麦草长在翻滚的沙丘上,盐沼分布广阔;那里有轻轻的声响,也有狂野的海滩。我选择了春季作为故事的开端,因为那时黑剪嘴鸥正从南方返回,西鲱正从海洋洄游到河流,滨鸟的春季迁徙也正值巅峰之时。看到一只矶鹞在春日里的海浪边奔跑和探寻,就等于瞥见了一场处于夏季的冒险前夕的迁徙。这次迁徙如此壮观,因此我花了整整一章来描写生活在北极冻原的滨鸟的冒险旅程。随后,我们在夏末之时随鸟儿回到卡罗来纳海湾区域,看到了滨鸟、鱼、虾以及其他生活在水里的生物的所有活动,看到了季节的变换。

第二卷(“海鸥之径”)是与第一卷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故事,只是地点变成了远洋,这里的季节更替有所不同。远洋——那是距陆地数英里外的区域——的生物丰富多样,它们的美奇特怪异,几乎全然不为人类所知,只有少数人才能有幸了解它们。第二卷的主角是一位真正的海洋漫游者——鲭鱼,我们将从它那在广阔的表面水域的诞生说起,随后讲到它童年生活在漂游的浮游生物群间时遇到的起伏变迁以及年轻时生活在为其带来庇护的新英格兰海湾里的日子,直到它加入漫游于海洋中的鲭鱼群。它们遭受着捕食鱼类的鸟类、体型更大的鱼类以及人类的攻击。

第三卷(“河海之交”)则是关于那缓缓倾斜的海床组成的大陆板块的边缘和大陆架、那陡然下倾的大陆坡以及深海海渊。幸好,有一种动物的生活涉足以上所有地方,这在海洋和陆地的历史上无物能及。这种生物就是鳗鱼。想要描绘这种非同寻常的生物的完整生活,我们仍然必须从那遥远的滨海河流分支说起——鳗鱼在那里度过了成年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然后我们则要跟上它们在秋季里为了繁殖后代而向海洋进发的洄游之旅。其他鱼类会在秋天离开海港和海湾,它们一旦找到温暖的、可以过冬的水域就会终止旅程。但鳗鱼却会继续前行,直到来到位于马尾藻海附近的海渊中。它们将在这里生育后代并死去。每年春天,年幼的鳗鱼将从这陌生的深海世界中独自回到滨海河流中。

如果想了解作为海洋生物中的一员是什么感受,那么需要主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暂时抛开许多属于人类的观念以及人类度量时空的标准。例如,如果你是一只滨鸟或是一条鱼,那么根据时钟或是日历来制定时间刻度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光明与黑暗、涨潮与退潮的更替决定着何时进食、何时禁食以及何时易被敌人发现、何时将暂获安全。如果不调整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将无法全面体会到海洋生命的妙处——无法将自身间接地投射其中。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一条鱼、一只虾、一只栉水母或是一只鸟并觉得真实——就像一只动物实际上那么真实一样——我们也无法完全不用人类行为来类比它们的行为。因此,我在文中会有意地使用某些表达,而这些表达在正式的科学著作中是被禁止的。例如,我曾说过一条鱼“惧怕”它的敌人,那不是因为我认为鱼会像人一样体验到恐惧,而是因为我觉得它的行为让它看起来像是被吓到了一样。对于鱼类来说,这种反应大多是纯生理性的;而对于我们来说,则主要是心理性的。但是,要想使这条鱼的行为易于被我们理解,就必须用到专门描述人类心理状态的词语。

在选用动物名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都会沿用该动物所处的属的学名。如果那名字实在太吓人,我就选用某些描述该生物外观的词语作为替代。在命名某些北极动物时,我采用了它们在爱斯基摩语中的名字。

本书末尾的部分包含了一个词汇表,用于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海洋动植物,已经认识那些动植物的读者可以借此重温。

没有任何一个人,即使是在寿命较长的一生中,可以通过个人体验与海洋的各个部分和其中的生命完全熟悉起来。因此,作为对我个人经验的补充,我从丰富的科学文献和半科普文献中选取了大量的基本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我个人的演绎将它们融入故事中。要将我参考过的所有资料都罗列出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列出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阿瑟·克利夫兰·本特(Arthur Cleveland Bent)那十三册记述北美鸟类生活史的超凡作品;亨利·比奇洛(Henry Bigelow)的《缅因湾的鱼》(Fishes of the Gulf of Maine)、《缅因湾的浮游生物》(Plankton of the Gulf of Maine)以及他刊登于科学期刊中的多篇探索从缅因湾(the Gulf of Maine)至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之间滨海水域的学术论文;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那篇不朽的研究鳗鱼生活史的论文;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的《南开普敦岛探险》(Exploration of Southampton Island);塞特(Sette)未发表的关于鲭鱼生活史的手稿;以及约翰·默里爵士(Sir John Murray)和约翰·约尔特(Johan Hjort)所著的海洋学中的圣经《海洋深处》(The Depths of the Ocean)。

除了这些书面素材外,和那些对海洋生命有着丰富体验的人们交流也令我受益匪浅。他们将自己的部分知识传授给了我。在这些人中,我首先要提到埃尔默·希金斯(Elmer Higgins),如果没有他的爱好、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也许永远都没法写成。其他耐心回答了我的问题或提供了有用信息的人还有:罗伯特·内斯比特(Robert Nesbit)、威廉·内维尔(William Neville)、约翰·皮尔森(John Pearson)以及爱德华·贝利(Edward Bailey)。

  1. 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上一片面积约为500~600平方千米的水域,虽名为“海”,但四面均与大陆不相连,因此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海。马尾藻海以其中大量生长的马尾藻得名,水质极为清澈,环绕百慕大群岛,因吞噬大量船只而在人类航海史上闻名。
  2. 阿瑟·本特,1866年~1954年,美国最重要的鸟类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北美鸟类生活史》(Life Histories of North American Birds)为鸟类学研究奠定了大量基础。
  3. 亨利·比奇洛,1879年~1967年,海洋研究的先驱之一,他的广泛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的奠基。
  4. 约翰内斯·施密特,1877年~1933年,丹麦生物学家,首先发现了鳗鱼在马尾藻海产卵的事实。
  5. 乔治·萨顿,1898年~1982年,美国鸟类学家,鸟类画家。
  6. 约翰·默里,1841年~1914年,苏格兰海洋学家、博物学家,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之父”,于1898年被封爵。
  7. 约翰·约尔特,1869年~1948年,挪威鱼类学家,海洋动物学家,海洋学家,曾与约翰·默里一同参与北极考察,后写成《海洋深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