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南普觉祖师

慧南普觉祖师

【禅师简介】

隆兴府(南昌)慧南禅师(1002—1069),石霜楚圆禅师之法嗣,禅宗黄龙派之祖。宋代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十一岁出家,初从州怀玉寺(一说定水院)智銮禅师,十九岁在怀玉寺受具足戒。二十三岁参庐山归宗寺自宝禅师,半年后又到栖贤寺参澄諟禅师三年,后往靖安县泐潭寺依云门四世宗匠怀澄禅师,再往南岳衡山谒福严寺智贤禅师,最后于石霜山承法于临济传人慈明楚圆禅师。得法后祖师先后住持了同安崇胜寺、庐山归宗寺、黄檗积翠寺、光孝寺等,治平三年住黄龙山崇恩禅院,“传石霜之印,行临济之令”,设“黄龙三关”接世度人,法席鼎盛,宗风大振,蔚然而成黄龙一派。祖师于宋熙宁二年入寂,世寿六十八,谥号“普觉禅师”,嗣法弟子八十三人,有黄龙祖心禅师、泐潭克文禅师、泐潭洪英禅师、仰山行伟禅师、隆庆庆闲禅师、云盖守智禅师、玄沙合文禅师、黄檗惟胜禅师、百丈元肃禅师、大沩怀秀禅师、石霜琳禅师、开元子琦禅师、上蓝顺禅师、三祖法宗禅师、四祖法演禅师、五祖晓常禅师、云居元祐禅师、归宗志芝庵主等。遗有《黄龙南禅师语录》及续补各一卷、《黄龙南禅师书尺集》一卷等行于世。

寄南岳芭蕉庵主

一别灵源又一春,欲期再会恨无因。

吾师有种芭蕉诀①,慎莫传持取次人。

——《黄龙四家语录》之《黄龙南》②

【注释】

①芭蕉:南岳芭蕉庵主是大道谷泉禅师(1056—1064),慈明楚圆的师兄,黄龙慧南的师叔。活了九十二岁,故事收在《神僧传》。

②《黄龙四家语录》:编者惠泉为黄龙四世之法孙,除编集《普觉禅师语录》外,复将黄龙慧南、晦堂祖心、死心悟新、超宗慧方等四家语录汇为一编,名为《黄龙四家语录》,该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

【赏析】

在黄龙寺前的灵源冲告别又是一年了,多么想再见到师叔大道谷泉禅师您啊,但是左思右想却找不到远道拜访的理由和机会,“欲期再会恨无因”呀。

灵源在黄龙寺的正前方,是进出黄龙寺的必经之途,唐宋之际,朝廷三次封赐黄龙寺,因此黄龙寺的地位相当高,进寺朝拜的无论官员僧众,到此一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自然的对最为尊贵的客人也是送到灵源冲的灵源桥的。大道谷泉禅师是慧南的师叔,得道的高僧、丛林中的异人,不仅与慧南的师傅也是自己的师兄慈明楚圆交好,而且与慧南的交情也不错,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亦师亦友的前辈,慧南肯定是送至灵源桥上的,故而诗一开头就是“一别灵源”。

这里起联以写实的手法,将自己对师叔的思念之情、想见又无由相见的怅然心理表露无遗,字里行间感情充沛、思绪充盈,使人一读之下就对他们俩的深厚情谊洞察明了,如果知晓他们之间这种亦师亦友关系的话,那对他们的这种超乎常情的交情就更会心生感慨与羡慕,这也为诗的后阙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的转折埋好了伏笔。

要知道慧南的这位师叔、这位“芭蕉庵主”,是一位世外高人、隐居能手,经常行踪诡秘、神龙不见首尾,而且脾气特别怪,一生不授徒传法,“汝自匡徒我自眠”,这是他向他的师兄阐述心迹的诗句。对于这样一位位尊、年长、道高、德勋的前辈,要劝说其收徒授受一般人是不敢开口的,但作为其侄辈的慧南却敢,仅从这一点就可觑见他们关系的非同一般。

当然毕竟是对长辈说话,而且说的隐然有点难人所难的味道,因此慧南的口气是相当尊敬、相当委婉的,他先戴高帽——推崇师叔禅修高,有“种芭蕉之诀”,接着正话反说,好像是提醒师叔不要稀里糊涂就收下徒弟,你这么高超的法术可一定要慎重选取传人,而实际上是敦促这位师叔早收弟子、早传法人。当然最终慧南的规劝也没有发生作用,因为所有的灯录里都没有其法嗣弟子的记录。

酬泐潭①月长老②惠草鞋

当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师特惠来。

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着上妙高台。

——《黄龙四家录》之《黄龙南》

【注释】

①泐潭:泐潭寺。泐潭寺始建于唐,初为马祖道场,在江西靖安县。初名“泐潭寺”,后称“法林寺”,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乃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因寺筑于石门山境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

②月长老:洪州泐潭晓月禅师,本州章氏子,琅邪觉禅师法嗣,为黄龙慧南法门的叔伯师兄弟。

【赏析】

诗一开头就引用“只履西归”之典,开门见山、气势磅礴,而且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师兄赠送的草鞋拔高到与达摩祖师的草鞋一样的高度,一秉临济“大开大合、大机大用”的禅风,一展黄龙“见佛杀佛、见祖杀祖”的霸气,所谓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短短一十四个字,不仅将对故人惠物的谢意倾情道出,而且言不离道,相机将自己的禅学修为、禅理见解、禅修抱负和盘托出!

“佛法无二”“见佛不拜”“人自成佛”,黄龙禅是一以贯之并秉承“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宗旨的,因此慧南接着向师兄表明自己的志向与决心:“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着上妙高台。”看见师兄你送给我的草鞋,我就知道你是了解我的,我也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定会在天上明月般洒遍尘世的佛光清辉里,着上你送给我的草鞋,不停脚步地跋涉在参究佛法的路上、去往经藏的中心晒经的“妙高台”的攀登中,永不懈怠,生命不息、参悟不止!

颂云门①北斗藏身②句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

时人欲识藏身病,拈取簸箕别处舂。

——《黄龙南禅师语录》

【注释】

①云门:⑴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宗青原法系。五代时青原禅师云门文偃所创,因文偃禅师住韶州(广东)云门山光泰禅院,因取其山名宗。⑵云门文偃禅师(864—949),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文偃初参睦州道明,后谒雪峰义存得宗印,为雪峰法嗣。素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称。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流传,法嗣三十六人:南岳般若启柔禅师、筠州黄檗法济禅师、襄州洞山守初大师等;

②北斗藏身:禅宗公案。僧问:“如何是透法身句?”云门答:北斗里藏身。”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南极仙翁掌管人的寿命,北斗金星掌管人的死亡。北斗里藏身,等于是说他的身体在死神的手里。而既然没有身体,北斗也好,南斗也好,它处处在也处处不在;即使说它在北斗,也没什么不对。云门禅师用“北斗里藏身”来回答法身,不是比喻,而是说明,是非常简洁明白的一句话。

【赏析】

星拱北、水朝东,这是亿万年来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内在作用的客观表现,从来不因为我们认识、思维、想象的需要而发生变化,一如伟大而无处不在的佛性,万古长青而且恒定不变。

北斗永远是那个北斗,不管你赋予它什么功用、什么名字,你说它掌管人的死亡也好、说它掌管人的寿命也罢,都是你人为加给它的说辞,是凡人自缚、自碍、自障、自迷、自误的结果,实际上北斗还是本真的那个北斗,不因外界的知见发生丝毫的改变。倒是自以为是、执迷不悟的我们,要赶快去除偏执、去除杂念、去除自障,顺从自然、遵循规律,解除分别心,纠正先入之见,另起炉灶、选过舂碓,以一种全新的思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世界、把握规律、认识真理、正解佛性。

行人莫与路为仇

杰出丛林是赵州①,老婆勘破有来由②。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五灯会元》③卷十七《慧南》

【注释】

①赵州:唐代著名禅僧赵州从谂(778—897),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县)人,南泉普愿禅师法嗣,谥“真际大师”。《景德传灯录》卷十有传。

②老婆勘破:禅宗公案名。又称台山婆子:五台山路上有一婆子,凡有僧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州云:待我去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其答。州还,谓众云:台山婆子,我勘破了。赵州从谂以“勘破婆子”之语,显示随处作主之意。

③《五灯会元》:简称《五灯》,下同。南宋普济撰,二十卷,目录二卷。本书取五种灯录等撮其精要,删繁就简,将五种灯录共一五○卷之庞大部帙缩为二十卷,会为一书,故作此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

【赏析】

赵州勘婆公案,是禅宗经常参究的一则话头,慧南跟随楚圆参禅,楚圆以此公案勘验他,慧南汗下不能答,后来大悟作了此诗呈献楚圆。

原诗第二句“老婆勘破有来由”为“老婆勘破没来由”,楚圆禅师读后无语,仅以手指“没”字,慧南心领神会,易为“有”字,楚圆遂予印可。既感动又佩服的慧南发自心底深处地喊出:“杰出丛林是赵州!”

这首诗的关键在后两句,经过前面的大是大非、坎坎坷坷,接二连三的问路者,接二连三的跌跤者,而通过赵州的勘验,问路指路同时销落,俱入虚无,终于等来了天下太平、四海风静。各位道友可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详,珍惜狼烟四起后的宁静,不要无事生非、恩将仇报,身居福中要懂得惜福,更不要做出行走与路为仇、撑舟与水为敌的大傻事来。

赵州吃茶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①。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注释】

①赵州吃茶:禅宗著名公案。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赏析】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参禅悟道的路上,不论亲疏远近、贫穷富贵,那真如佛性的获取与领悟,都只能靠你自己,任谁也不能代替,就如饮茶,不是亲口尝试,咋明个中滋味?

这个赵州茶,说起来与黄龙晦堂祖心开悟死心悟新倒颇相像,每每悟新言语抵牾时,祖心就叱之:“住、住、住,说食岂能饱人耶?”黄龙禅一贯主张“少说多做”“多虚不如少实”“说百里不如行一里”,其义旨就在于亲力亲为,与赵州的“喝茶去”话异理同。

当然话虽这么说、理是这个理,但你们看看这天天、月月、年年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求学者,一个个急急忙忙的,有几个人看到和分辨那盛满茶瓯的鲜花?发现和知见那鲜艳夺目、无处不在的佛性呢?

生缘

(三关①之一)

生缘有语人皆识②,水母何曾离得虾。

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

——《五灯会元》卷十七《慧南》

【注释】

①三关:黄龙宗开宗立派、支撑门户的重要门庭设施和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黄龙祖师慧南的教引“三转语”:一曰:人人皆有生缘,上座生缘何处?二曰:我手何似佛手?三曰:我脚何似驴脚?示问三十余年,学者莫能契旨,丛林目为“三关”。

②生缘:佛教语,尘世的缘分或受生转世的因缘。

【赏析】

出生籍贯这些耳熟能详、人云亦云的东西是大多数人都能知晓应对的,但一离开文字的知见、失去经验的借鉴,还有几人能自信自立,在世俗的诱惑中保持纯真的天性,于纷繁复杂的红尘里判别迷情、识取真谛呢?就像海里的水母,什么时候能不依靠虾为向导,能够自己找见前进之路、参学之径、开悟之途?

光辉灿烂、照耀万物的真如佛性,每天不离不弃高挂在大众的眼前、张目即见,就像养育世界的太阳依时准点、不偏不倚悬浮在东边的山梁上一样,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寻常、那么的普通,但就这么常见、显目的存在,这么熟识、惯见的日用,于中能有几人洞察了其奥妙、发现了其规律、识取了其本性,就像赵州和尚的茶,谁喝出了其中的滋味、品出了个中玄机?

佛手

(三关之二)

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五灯会元》卷十七《慧南》

【赏析】

佛法无二、冤亲平等,禅悟之道最怕的就是心存亲疏内外的分别之心,事实上世间万物一律平等,所不同的只在它的外表,是事物表现形式的差异,其内里实质是一样的,因为世上佛性如一无二。正因为此,我手与佛手有什么区别呢,你们只需要简简单单、直上直下识取就行了呀。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没有几人能“直下荐取”,往往在人佛之间心存障碍、眼分两色,不能体悟凡圣一体、我自为佛之真谛妙识。

古云:坐着说如何起来行。道理是这个道理,既简单又明白,但要真正参透领悟却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否则还不满世界的佛祖圣贤,但若你一旦苦尽甜来,悟出了当中的因果、明取了自家田地,那么你也不必再动刀动棒、喝五吆六、云门饼、赵州茶的,就会心地光明、通体舒泰,达到了即佛即祖、甚至超佛越祖的心态与境界。

驴脚

(三关之三)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①。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五灯会元》卷十七《慧南》

【注释】

①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

【赏析】

认识到了我脚驴脚如一,视世上一体大同,外无凡圣之见、内无分别之想,如此则已近道,达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地步了。一只驴脚,千百年来,折杀多少好汉、迷悟多少僧俗,人性的澄清纯明不是与生就有的吗?尘世的迷误、后天的引诱造下了多少罪孽,让纯真的俗众在情迷污浊中不能自拔、受尽折磨,实际上只要你摒弃分别之心、分清体用之别,管它驴脚人脚佛脚,你只用它走、你只认它行不就够了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不仅会发现知了无所不能的佛性,而且还会感受到大开大合、云收云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畅快与豪情,到那时你就可以在滚滚红尘中纵横捭阖、在茫茫大地上来去自由。

总颂

(三关之四)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五灯会元》卷十七《慧南》

【赏析】

生缘、佛手、驴脚,这个世人认为的“三关”,是老衲我为了方便大众参学而创建的“话头”,现在我已一一为大众解答明白,你们是否已洞察知晓了呢?“千般说万般谕,只要教君早回去”,一众道友,明白了也未呀?

佛法、佛性是多么的明了直白,只要你们抛却陈见,不执著己见,去除分别心,认识体悟凡圣无二,自信豁达、有主见,不为迷情蒙蔽、不为欲望左右,就定能发现本身具有的、随时随地存在的佛性,因为我们“人人尽握灵蛇之珠,个个自抱荆山之璞”,只是平日里常常“不求诸圣,埋却己灵”,“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所以说“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实际上“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人人顶门上,杲日当空。个个脚跟下,清风匝地”,只要你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左顾右盼、在修禅的过程中信心坚定,你们就能获得开悟、证得圆满、了达生死、脱离苦海。

退院别庐山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

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

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

去住本无着,禅家绝爱憎。

——《黄龙南禅师语录》

【赏析】

这首诗写于慧南禅师于归宗寺失火焚烧至烬,禅师因此入狱两个多月,狱中吏胥百计求隙,禅师怡然引咎,不以累人,《禅宗锻炼说》载:

黄龙南住归宗时,一夕火起,大众哗动山谷,而师安坐如平时。僧洪准欲掖之走,师叱之。准曰:和尚纵厌世相,慈明法道何所赖耶?

因整衣起,而火已及榻。坐抵狱,为吏者拷掠百至,师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两月而后得释,须发不剪,皮骨仅存。真点胸迎于中途,见之,不自知泣下。曰:师兄何至是也!师叱之曰:这俗汉!真不觉下拜。

获释后的慧南无处可去,乃率众至筠州(今宜丰)的黄檗,结茅于河岸,号“积翠庵”,该诗就作于慧南别庐山之时,古时走水路赴筠州的线路是穿鄱阳、入赣江、出袁水。

禅师在庐山一住十年,离别旖旎秀美的庐山和十年来相濡以沫的僧众,自不免恋恋不舍——所谓圣人不离常情也。“十年”与“一旦”的强烈反差,流露出依恋流连的情怀。离山之时,虽然禅师刚脱戴罪之身,但由于其崇高品质、威望及为人,庐山的好友故旧、当地百姓都恋恋不舍,一直送到江边。

禅师也是世上高人,虽然刚得免牢狱之灾,但他一点也不沮丧,反而兴致高昂,不仅携鹤登舟,而且对水随岸曲、毫无滞碍,帆因风势、随意轩腾的禅理作了很好理悟。最后更是豁达豪迈,一个“本无着”、一个“绝爱憎”,将自己禅定如山、心如止水、事顺自然的高深修行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使诗篇脱离了低俗的应景之作、弦箭文章的窠臼,大幅度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境界和意趣!

柏树子

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掴掴倒须弥山①。

撒手到家人不识,鹊噪鸦鸣柏树间②。

——《五灯会元》卷十七《慧南》

【注释】

①须弥山:又名苏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瓈(并非玻璃,而是类似水晶)四宝构成,高八万四千由旬(即一百一十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②柏树:禅宗著名的公案。即庭前柏树子,又作赵州柏树子,赵州柏树,是赵州从谂禅师以庭前的柏树子表示达摩西来意。有僧问赵州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回答说:“庭前柏树子。”僧说:你不要用境示来人。”赵州说:“我不用境示人。”僧又问:“那么你且说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赏析】

学佛参禅说到底是悟生死、明世事,也就是修正、重塑个人世界观和思维体系,因此要破除原有的知见、清除心中的迷蒙,有时就必须痛下杀手、大机大用、大开大合,所谓“破旧立新”,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没有一点杀伐动静、没有一点英雄气概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祖师一反常态、出人意表地提倡“一踏踏翻四大海,一掴掴倒须弥山”。

这好像有点不像是一个出家人说的话、写的诗,这是因为我们对禅家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实际上禅门中不仅有大机用的狮子吼,而且还有启人心智的“杀人剑、活人刀”等很多禅悟锐器。这里祖师正是活用宗门中的“活人刀”,目的就是要我们脱胎换骨、改头换面,达到“撒手到家人不识”地步,这时你可能就明白懂得了赵州“柏树子”的真谛了,你听老鸦喜鹊都在那棵柏树上欢呼雀跃,为你祝贺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