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解放区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举办,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交了50余篇论文,就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料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评述、中国解放区文学口述史等相关论题展开研讨。本书作为会议的专辑,选取和收录了会议论文集的一部分文章,基本上反映了会议论文的全貌。在这里首先对积极参会和提交论文的专家学者表达诚挚的谢意。

中国解放区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其研究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专辑论文,在展示当下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总体动向的同时,在研究方法、史料发掘和作家作品解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就研究方法来说,在体现学院化的客观与深入的同时,注重捕捉易被忽视却具有节点性意义的细节,从而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如刘卫东《孙犁1950年代初期的“苏联书写”》注意到孙犁1951年访苏归来后写作的多篇此行观感文章,指出孙犁的“苏联书写”虽然不是特别能够反映出孙犁文字的神采,却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重新梳理、认识和评价孙犁的“苏联书写”,不仅能够看出孙犁的文学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理解1950年代初期孙犁的思考及创作。

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始终是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辑中,杨振喜先生《被忽略的刘艺亭和冀南作家群》对刘艺亭及冀南作家群相关史料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展现了被“忽略”的抗战时期河北南部作家创作风貌。汪健云《为伊消得人憔悴:方纪传略》披露一些关于方纪的第一手资料。张占杰《〈平原杂志〉里的孙犁佚文》对《平原杂志》里的孙犁佚文进行了考证和分析。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提供了新的史料与线索,在展示了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广阔前景的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打下了基础。

解放区作家作品及其文化现象研究展示出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专家学者一方面聚焦于孙犁,全方位解读孙犁及其作品,如耿传明、张婧《孙犁创作中的美德书写、人文情怀与文学史意义》、刘宗武《孙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敌后生活的小说创作》、苑英科《〈爹娘留下琴和箫〉的伤感情怀》等文章;另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拓展研究视域。本辑中不仅有解放区儿童文学研究,如秦彬《延安文学时期的革命儿童书写》、乔世华《解放区的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以〈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有关于解放区戏剧的研究,如王兴昀《艺术性与大众性——新世纪以来解放区戏剧研究的两种观点》,也有对解放区文学研究总体状况的探索与反思,如罗海燕《张学新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等等。重新阅读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会场,感受当时热烈的气氛,而且对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广阔前景充满期待。

闫立飞

2018年11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