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 并序

张好好诗 并序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凤生尾(1),丹叶莲含跗(2)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3),始讶来踟蹰(4)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5),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注释

(1)翠茁:生长。

(2)跗:花萼的基部。

(3)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

(4)来踟蹰: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

(5)身外:功业,名声。

题解

杜牧担任东都监察御史时,在洛阳重逢乐伎张好好,不曾想到昔日艳惊四座、名声大振的名伎如今却沦落到当垆卖酒,此番悲剧,也令作者不禁“洒尽满襟”清泪。此诗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作者对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赏析

诗序交代了本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写作目的。作者在洛阳重逢六年前才十三岁便崭露头角、技压群芳的乐伎张好好,如今却沦落为酒家的当垆女,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不禁令作者感慨万千。

首节,开门见山,直接赞美张好好的美丽,运用比喻修辞铺陈了当年张好好清韵的美丽,好似一朵摇曳多姿、含苞欲放的红莲。

张好好出场试唱,气派华丽,不同凡响,观者如潮,热闹异常,鲜明地表现了她深得人们的喜爱。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通过沈传师在座中看到张好好美貌的惊讶情景,侧面烘托了张好好令人惊叹的美。

在吴娃的引扶下羞怯登场的张好好,娇羞不语,令人怜惜。一双发髻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刻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柔美羞怯。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描写了张好好高超的技艺,歌声甜美,穿云裂石,动人心魄,在美妙伴奏的烘托中仿佛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随后的几联,描绘张好好因为绝妙的技艺和骄人的美貌,而赢得了达官权贵的喜爱和赏识,从而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尽享荣华富贵,令人艳羡,此相互的描写是后文的悲惨现状描叙的伏笔。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

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伎生活。然而这也是本诗的悲剧之处,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伎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伎来说,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诗人虽然明白,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到,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的浓墨重彩之下,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神话般的美好意境,体现了张好好往昔被聘娶的热闹情形,也侧面表现了张好好美丽迷人的魅力,这也和女主人公现在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活的巨变令诗人唏嘘不已。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追忆张好好往昔的生活,虽然生活安逸却不免孤单寂寞,也预示了这位女子身世的坎坷变迁与多舛遭遇。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这一句承上启下,写作者和张好好的重逢。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悲苦:重逢的喜悦和尴尬,难以倾诉的抑郁和苦闷,人世变迁的剧烈也让多情的诗人不禁悲苦万分、感慨万千。

这首诗刻画了张好好动人美丽的形象;揭示了她令人同情的悲惨处境,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悲悯之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