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前译后》主要涉及笔者多年来翻译并出版过的作品。“译前”,系译者对原著的认识;“译后”,其中包括译著的成书过程,译者对作品的客观评价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珍闻趣事。

它的读者包括广大的大中学生,它对从事欧美文化、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读者也是一本收藏有益的阅读资料和参考用书。

当前,前往欧洲旅游、留学、贸易或者生活的朋友络绎不绝。《译前译后》几乎能够为他们,特别是为到德语国家的朋友带来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为他们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这里涉及的作品范围几乎全是笔者在往昔的课堂岁月里所进行的教学和教材内容,因此,《译前译后》一定还带着当年教学生涯中备课笔记的痕迹,带着和学生课间互动的活泼记录。

如果稍加分类,《译前译后》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

1.德国文学的古典作品,例如《尼伯龙根之歌》《愚人船》;

2.童话类作品,例如《德意志童话》《北欧童话》《格林童话全集》《洛特维希·贝希斯塔因童话全集》《豪夫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全集》《圣经童话》《豪夫童话》(节选本);

3.希腊神话系列,这里有《希腊古典神话》《希腊神话全集》《希腊神话》(节选本)、《希腊神话英雄》(节选本)、《希腊古典神话精选》(节选本)、《罗马神话》等;

4.德国通俗流行的作品,例如《吹牛大王历险记》(即《闵希豪森历险记》)、《欧伦斯皮格历险记》;

5.翻译或编译有关辞典类的作品,这里有《外国象征典故辞典》《希腊罗马神话小百科》《释梦宝典》等;

6.编译或编著关于风俗、节日类的作品,例如《圣诞节探源》《祝你圣诞快乐》;

7.关于传说、游记类的作品,例如《多瑙河传奇》《莱茵河传奇》《人类的伙伴——动、植物的神力》《哈茨山游记》等;

8.关于德语诗歌的翻译,例如《月夜——艾兴多夫诗选》《艾兴多夫诗选》《盛夏译诗》《隆冬译诗》《一千零一夜诗集》等;

9.翻译现当代德语文学作品,例如《天使沉默》《陌生的朋友》《荷恩的结局》《十三海盗》《梦中的家园——一个瑞士妇女看上海》《罗生门的玫瑰》(即《小玫瑰,红红的》)、《公狼中的母狼——没有女人,男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10.关于阿拉伯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全集》的翻译。

这里涉及的许多作品,由于受出版社的错爱,它们获得一版再版的殊荣,甚至被分门别类地专题刊出,所以在《译前译后》中会有一些反复的介绍。

对收进《译前译后》的诸篇文字,我在原有的基础上略为作了修改。

此外,我也曾经多回地应朋友所约,参与他们的译事,为此出版过诸如《政治诗人哈维尔》《鱼从头臭起》,地理丛书《莫桑比克》《几内亚》等书。

那些作品都由我的译友们主持译事,由他们撰写序跋。这些书的序跋没有收进《译前译后》。

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作品《尼伯龙根之歌》位于德国文学的源头。

我们无论是在德国文学史的课堂上,还是在德国文学的阅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尼伯龙根之歌》都是一部避让不开的作品。

它被戴上“德国‘圣经’”的桂冠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情节生动,有爱情,有生活,有战斗,有阴谋,流传范围广,影响极其深远。

时至今日,德语国家的中学课程里,而且是在高中阶段,《尼伯龙根之歌》仍然是学生们学习和科研的课题,它与其他经典作品共同组成了那些地区知识分子的基础知识。

由德国的诗人、法学家和文学家塞巴斯蒂安·勃兰特在1494年(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明朝弘治年间)完成的《愚人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它以辛辣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拉开了世界愚人文学的历史大幕,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德无量。

塞巴斯蒂安·勃兰特是在今天属于瑞士的巴塞尔城完成他的文学巨著的。

他当年的住房位于距离巴塞尔大教堂不远处的莱茵河畔,从住房的后窗眺望莱茵河面,帆影点点,舟楫如画,给他留下帆船如织的印象,挥之不去。

而世界上另一位写过愚人文学作品的正是荷兰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伊拉斯谟·封·鹿特丹。

他写过的作品叫《愚蠢颂》。他的最后归宿也落在瑞士的巴塞尔,就在巴塞尔城大教堂内享受他的安宁。

巴塞尔城位于莱茵河自南向北猛地一个几乎成九十度角的转弯处,它为世界文学作出这般巨大的贡献,真的令人敬仰、尊重。

这部著作挂名于船,产生于十五世纪,它使我们中国人更加不能忘怀。

人类的十五世纪就是由我们中国人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从而拉开历史大幕,又由哥伦布航海落下历史帷幕的。

塞巴斯蒂安·勃兰特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为自己的时代赶制了一条大船,从而让人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上一句:十五世纪正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船的时代,船的世纪。

德意志民族把人类的十九世纪打扮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年代。这里有收集、有整理,而且形成一支可观的文学队伍,涌现出诸如格林兄弟、威廉·豪夫、洛特维希·贝希斯塔因等童话大家,出版了《格林童话全集》《豪夫童话全集》《洛特维希·贝希斯塔因童话全集》等作品。

此外,德国还率先出版了《安徒生童话全集》。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童话世纪。

在那个童话年代里,德意志民族不仅形成了收集、整理民间童话和写作艺术童话的力量,他们还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是伟大的德国诗人赫尔德为他们指引的方向,让他们明白民间文学之中隐藏着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当然,他们也有深刻的借鉴,那就是法国人珈朗把伟大的阿拉伯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介绍到欧洲,让他们找到行动和参考的蓝本。

童话年代的产生固然有它的偶然性,不过也有它的必然性。可是,事过境迁,过了那种年代,如果希望重新恢复或者重新塑造它的往日辉煌,那是非常困难的。

文学历史的不同时代啊,它们都有自身的尊严和个性,那是由不得任何个人意志左右和操控的。

从这样的角度看,纯洁的文学多么像是一位神仙和姑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威严和贞洁。

因此,涉及童话作品时,必须从源头上开始梳理。

当然,欧洲在十九世纪时几乎是一座春花烂漫的童话公园。那里涉及的童话大家在德国有,在意大利、法兰西,在北欧都有。

这是民众意识在苏醒的良好标志。他们冲破了皇权的野蛮桎梏和宗教的精神枷锁,开始摸索着,希望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

她们是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名字叫小红帽、睡美人、灰姑娘,等等,她们在荆棘丛生的荒草野地里昏睡百年,盼望着英勇的骑士前来一吻,让她们彻底醒转过来。

多么深沉而又迫切的呐喊。

必须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也没有虚度人类的十九世纪。而且,尽管世道艰难,中国的女人被迫裹着小脚,男人留着长辫,宦官被阉割得干干净净,中国的民众还是在书海中寻觅,因此造就了类似《聊斋志异》的文学巨卷,用来说东说西说当今,刺人刺鬼刺朝廷。真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显示了文学的旨趣和初衷。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说起来,他收集作品的方法跟格林兄弟几乎如出一辙。可是,他在作品中显示出如此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批评倾向,那是格林兄弟都无法与其比拟的。

这是不同的社会环境所给予的文学烙印。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当今世界,无论东南西北,类似格林兄弟、威廉·豪夫和安徒生等文学大家的童话作品几乎受到同等的重视和阅读。这样的现象让人振奋,让人产生新的动力,希望对那些童话作品进行再度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童话作品的学习和阅读不断探索出更加新颖、合理、科学的途径。

《圣经童话》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儿童读物。

世界上有些地方对《圣经》是一部文学巨著缺乏认识理解。其实,从语言学上讲,中文里的“圣经”一词在原著的希伯来文中就是“书”的意思。

这个“书”字为《圣经》指明了它的地位和方向。

童话作品常常在情景设计中显得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有时候,它们简直无法形容山高路滑,于是想象出一座座玻璃山,可见道路艰难。

不过,书中罗列的诸多困难,都被一一地克服和排除。

在欧洲童话中克服和排除困难的金钥匙就是诚实、善良、勤劳和智慧。而且,童话就是用这样的精神熏陶读者,让他们从小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读书的。

这里隐藏着文学的旨趣和道理。

笔者在编译《外国象征典故辞典》时遇到书中介绍许多的童话象征和希腊神话象征。它调动了我涉猎、阅读和研究希腊神话的积极性,把我推入号称巨浪宫的爱琴海,任凭我随波逐流,从此对希腊神话牵肠挂肚,兴趣不退。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希腊情结的。

记得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选用过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他讲到我们有过一个“言必称希腊”的时期和习惯。

当然,他是讲如何改造的,可是却给我们证实了“言必称希腊”的客观存在。

我们不禁饶有兴致地希望追问一句“言必称希腊”倒也罢了,可是称希腊的什么呢?哪些东西是我们中国人“言必称希腊”时的实际内容呢?

想来想去,估计总是关于希腊政治、哲学和文化上的一些古典内容。而且,希腊神话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希腊神话显示了历史悠久、故事全面、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的重大特点,它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陆地或是海岛,到处都是让人落脚谋生的风水宝地。

人类世世代代地生息、繁衍在那些地方,渐渐地形成人群,构成民族。

我们说世界上民族如林,这句话是一点儿也不算过分的。他们建设着陆地、岛屿,不时地怀揣着梦想,希望上天入地,而梦想之中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月亮。

太阳上面似乎没有去过,大家都知道那里太热,而且充满着火焰,无法忍受难熬的烘烤。

人类是不愿意忍受煎熬之苦的,无论肉体的,或者精神的,都很反感。

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在童话或者神话里筹备着旅游星星,而且,他们即使想去星空,也不造访具体的星星。

他们也许在更深夜静之际,在读书之余早就衡量和测量过,知道星星太小,生怕上去以后转身不过,从而一不小心滑一跤,或者从星星上摔下来也是可能的。因此,有谁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呢?

希腊神话好像是有稽可查的。

相传在距今两三千年前,有一个名叫荷马的行吟诗人,他为希腊神话留下两卷蓝本,名叫《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从而为希腊神话奠定了可靠的历史脚本。

至于荷马,他到底是欧洲籍还是亚洲籍人氏,好像可以见仁见智。

他在小亚细亚地区生活过不少的时间,莫非是个早期移民,也未可知,反正都是没有结果的争论。

但是,能够举证得出那时的书面材料,那可是天字第一号的文字资料了。

离奇得很,那时就有读书识字的,而且有人写书、有人读书,真的不愧为人中豪杰。

现存的希腊神话,好像主要是德国人的作品。

德国人在十九世纪时如同成了希腊人的内眷,因为在希腊人的宫廷人物中有几个是从德国嫁过去的,于是在德国引起了研究和传播希腊文化的风潮,产生过几部内容完整的希腊神话。德国人为希腊神话的传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希腊神话包括流行于当时希腊的神仙体系和诸多的英雄故事。

希腊的神仙们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他们的生活内容极其丰富,有政治,有战争,也有阴谋。而且,有的神仙还热衷于爱情,包括那位神仙之祖宙斯,真是位多情多义的汉子,常常拈花惹草。

他的妻子虽然也列居高位,是个神仙,却拿他没有法子。

希腊神话中有几场战事,其实是几部小说,因此,它们把时间、地点、战事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情节生动、故事紧凑、描述到位。

我们中国人也是小说思维能力很强的民族,容易对希腊文化和希腊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言必称希腊”。

至于说到德国通俗流行的作品,那是个难以区分的麻烦事,因为许多童话、传奇从道理上讲都是通俗流行的作品。

当然,从德语国家书店里摆设出售书的位置,从一般地区图书馆看家长为孩子挑选借阅的内容,人们可以看得出来,《吹牛大王历险记》和《欧伦斯皮格历险记》的确是学生们喜闻乐见和愿意阅读的作品。

德国有个出版社索性把这两部作品称为儿童读物的黄金作品;它让中国的读者容易想起《西游记》。

从阅读的普及性来说,它们似乎十分相似。

德意志民族的确是个热爱读书和勤奋读书的优秀民族,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那般美好,应该受到称颂。

光一部小书《欧伦斯皮格历险记》,它在德国各地竟有几十个纪念之处,而且,国家还以它的名义设立了一项文学奖。

他们对待文学作品、对待书籍的态度,值得世人学习和仿效。

在欧洲,一个人家,老小几代,他们在不同的生活时期竟然成为同一部作品的读者,产生许多共同的语言,这几乎成为常见的事。

至于我涉及翻译或编译有关辞典类的作品,那是从编译《外国象征典故辞典》开始的。

这部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精细,解释科学、到位,显示出强烈的知识性、可读性,是一部具有丰富营养的优秀读物。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接受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

可是,也许出于对原有文化的敬畏,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常常有生吞活剥、牵强附会的粗糙。我们不习惯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候可能缘于不让或者不许作深入的探讨。

我们不妨举佛教上时常念到的“南无阿弥陀佛”为例。

我们中国人知道、会念,并且念过“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数一定不少。可是,在我们偌大的国家里,知道“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的人一定不多。

我们对这种现象早已习以为常,而且产生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其实,反正不明白,有心也无用,倒不如大家挤在一起,糊里糊涂地念念,混过去也就算了。这叫从众的心理,我们不是有“南郭先生”吗?

笔者曾经听一位印度朋友解释过这句话,说“南无”是动词,表示“向某人致敬”的意思,“阿弥陀”是人名,这里是动宾结构,因此是“向阿弥陀致敬”。佛是职称,而且,相对于阿弥陀这样的人来说,这里还是高级或者最高级的职称。

朋友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于是在后来再念到“南无阿弥陀佛”时,我这个“和尚”不仅有口,而且有心,心里知道,念得明白。

读书也是这样。

读书人应该尽可能地想办法读个明白,努力解除疑惑的疙瘩。这里有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依靠日积月累的。

笔者在接触到德语的《象征辞典》时,看到其中的许多解释,尤其看到它对十字架的解释,显示如此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惊叹世上竟有这般的好书。

这是编译《外国象征典故辞典》的动力和动机。

《希腊罗马神话小百科》是一本充满着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它可以帮助和引导读者如何读懂和读好希腊罗马神话,把希腊罗马神话从故事提升为知识。

读者似乎也需要有这样的阶段和提高,从而让希腊罗马神话成为发挥我们的潜能、成为再生产的工具和基础。

编译或者编著关于风俗、节日类的作品,这是一种希望理解域外文化的尝试。

德国的《杜登词典》在解释“节日”一词时说到,所谓“节”是由于宗教原因而形成的庆祝,“日”是出于政治原因而组成的纪念活动。

这个定义是合适的,符合“节日”形成的基本方向。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民心和民意的强烈反映,是民众意识流的强大表现。

试看我们国家在春运时的返乡潮,试看我们的民众在清明节时祭祖扫墓的虔诚,令人感动得难忍泪水。

节日活动,从其根本上来说,它是因时而生的。例如植树节,虽然有政府的倡议,有政治的调节,可是它也必须适合植树的季节。

欧洲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一样,人们在那样的时间里是强烈渴望着庆祝或者纪念活动的。说到底,这里有宗教也好,无宗教也罢,有政治也行,无政治也可,那是无所谓的。

年关岁底,人们为一年的风调雨顺,为一年的田地收成需要感谢天地,需要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表达反哺之情,对逝去的祖宗亲人表示怀念,也需要举杯为自己的一年辛劳进行犒赏,对孩子们的明天表示关怀。

这样的民心和民意需要有个表现的舞台。

宗教和政治则是因势利导,反映了民众情绪,为民众的活动开辟了渠道,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解释。

其实,年轻人结婚的日子也是他们的欢乐节日,这里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心态和礼仪习俗。

我们中国人在不少地区连把结婚都叫作跪拜天地的。戏剧中表现青年男女历经艰难曲折,最后穿着大红的婚礼服步上婚姻的殿堂,主持婚礼的司仪在一旁高声呼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这样的中华礼仪成为了人类文化的精彩内容。

我们看到,人类在自身创导的节日活动背后写上一个斗大的“人”字。如果借用这样的视角再来看中国的春节和欧洲的圣诞,看节日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后面的指导思想,似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天下之人,无论何等肤色,他们的感情都是共同的,这叫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而且,我们中国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大胆地预言,随着中国不断地改革开放,走出去的人多了,他们会像嫁出去的姑娘一样,把许多中国的节日文化装填在各自嫁妆的箱笼里,带到世界各地。

这里首当其冲的便是春节和中秋,因为这两个节日跟世界特别接轨,几乎出于相同的天时、地利,因此也会出现相同的人和。

倘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天主动前来中国,接受中国的春节和中秋,宣布它们为人类文化遗产,那就为联合国自身的工作增添了荣耀。

我们的读者如果对圣诞文化有个根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可以增加许多认识和解释欧美文化的机会,从而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交往,可以让陌生变成亲切,让寂寞变成热烈,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不小的乐趣。

两本关于圣诞风俗的书都以民间活动和民俗文化为主要方向,全面介绍了这座节日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它们都是娓娓动听的民间故事,引人入胜。

记得《祝你圣诞快乐》一书交稿以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同志曾经向我约稿,让我写一本《祝你春节快乐》,我因为当时的教学任务和其他稿务不敢分身,未曾如愿。不过,这样的心思至今未退,以后如有可能,真想做个尝试。

我们苏北乡下有句俗话,说不明风俗、糊涂过日子的,那叫“蒸不来馒头过不来年”。这里的“来”字表示会的意思。

其实,很多人是希望学会蒸馒头,学会过年的,因为在蒸馒头和过年之中涌现着浓烈的民族文化,显示了人类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关于传说、游记类的作品,这里首先涉及《哈茨山游记》。

说到《哈茨山游记》,我们不由地就会想起德国的伟大诗人亨利希·海涅。

确切地说,我们中国文人似乎有一个深刻而又深厚的海涅情结。他们对海涅的作品喜闻乐见,而且热爱海涅的程度不亚于德国人。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点——接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这是值得德国人羡慕和学习的地方。

海涅在其学生时代曾经游历过哈茨山,发表了《哈茨山游记》,真的算是为哈茨山开了光。

中文里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海涅为哈茨山的山水画龙点睛,让哈茨山沾上仙气,熠熠闪光。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世界性的旅游行业带来巨大的方便。旅游业几乎成为衡量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标杆之一,成为它的寒暑表。这是人类的福分。

一般来说,号称名胜古迹的地方通常包含着风光、历史和传说三大要素。

所谓旅游,就是欣赏风光,了解历史,知晓传说。这样的旅游会让游客陶冶性情,增加知识。中国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把旅游变成学习的过程。

当然,看过就走,走过就忘,也是一回游览,算是蜻蜓点水,湿了湿脚。

《哈茨山游记》不仅翻译了海涅的作品,同时收集和翻译了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和艾兴多夫的《哈茨山游记》,收集和翻译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哈茨山游记》。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海涅、歌德和艾兴多夫,恐怕还会让读者从游记作家的角度认识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除此以外,这部译著还收集了流行在哈茨山地区的许多传说,希望让读者读过这部作品以后真的如同经历了哈茨山旅游一样,经久不忘。

世界上河流无数,多少地区就是因为河流出名的,如两河流域,尼罗河地区,亚马孙地区,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等。

多瑙河是欧洲唯一一条东西流向的大河,从德国的黑森林起源,最后跃入黑海,途经沿岸十个国家,多姿多彩,波澜壮阔。

多瑙河流经了多个民族地区,留下了多少生动的故事和传说,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瑙河文化,受世人敬仰、崇拜。

“多瑙河传奇”忠实地秉承书名旨意,为蓝色的多瑙河增添了无比晶莹的涟漪和浪花。

《人类的伙伴——动、植物的神力》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件愉快的事情。这是一本精彩的读物。

作者是一位游历世界、博采世界文化精华的记者。他以全新的角度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活、生长,分析它们的能力和可能的思想,为人类的文学作品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我想,他也为多少文人起了个头。从前,我们在学习焦裕禄时留下一句话,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将来一定还会出现精干的力量,继作者之后继续开展深入的探讨,写出新的作品。

毫无疑问,动物和植物既然能够生长,于是便享受着它们的生命,形成它们自身的特点,显示它们的灵性。

它们对世界的许多反应是我们人类并不熟悉,有许多现象甚至无法理解,缺乏解释的能力和知识的。

作者分门别类,仔细罗列,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

这样的书不读,实在是件憾事。

在读书问题上,我是不敢苟同“四大名著”的说法的,不敢恭维其中的“四”字。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名著如满天星斗,岂是一个“四”字所能束缚得住的。否则,何以有“读书破万卷”的古训?

还是“万”字好,胜过“四”字,而且符合实际,符合历史,不让后人愧对历史,愧对先人。用时髦的语言来表达,大概算作“思想再解放一点”的范畴。

涉及德语诗歌的翻译时,它会帮助我们更新一个观念。

笔者在中学时期常常听到“法国文学,德国哲学”的说法,说法国人思想浪漫,是搞文学的材料,可是德国人思想僵化,只会哲学。

这样的结论似乎说得有点儿绝对,中文里叫偏颇。

艾兴多夫的诗作丰富多彩,既浪漫,又含蓄、抒情,说理时句句到位,丝丝入扣,既显示了德国诗人的气质,又呈现鲜明的个性。读他的诗文真是一回难得的享受,可以排除多少的烦躁,学会稍稍地收敛自己的情绪。

如果拿他的诗作跟我国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文一起学习和研讨,将会发现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的共通之处,有些诗句简直如出一辙,让读者止不住地希望对着这些诗圣、诗神顶礼膜拜。

诗人对生活多么虔诚。

他们善于深入观察,对情感体贴入微,从思想和语言之中提炼出惊世骇俗的诗句,振聋发聩,享誉人间。

所谓文学的熏陶,就是规范人的语言和行为,让人从粗糙、野蛮变得细腻、高尚。

这里的文,它是一个深刻的学习过程。说到底,它就是帮助人修炼自己的生命,让人慢慢地学会以怎样的精神面貌面对繁复纷纭的物质世界,从而谦虚、谨慎地塑造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真正做到,不容易呵,它要让人克制着放弃多少烟云般的追求和向往。

《隆冬译诗》和《盛夏译诗》涉及编汇两部德语教材时选用和配制译文的德语诗歌,都是名家名作,充满着诗情画意,它们给学习德语或者不学德语的读者都会带来阅读的方便和熏陶。

我喜欢读歌德、海涅的诗歌。可是,翻译艾兴多夫的诗文却让我从此陷入德国的诗歌泥淖,常常被搞得泥不溜秋的,还乐此不疲,不知何时能够松泛。

由于出版社和朋友们的盛情约稿,也出于我的热烈愿望,我在往昔的岁月里曾经翻译和出版过几部现当代德语文学的作品。

我对这几部中篇小说十分敬佩,从前读过,后来翻译,出版以后也常常拿来浏览。这里不是孤芳自赏,我毕竟是在读别人的作品,希望增进对作者的认识。

时代在发展。人类的生活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段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文学作品应该以怎样客观的面貌介入人类的生活,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德国或者德语国家的作家们率先而起,他们以传统的方式在新时代的历史风云中强行锳出了一条新路,为现当代的文学事业树立起历史的标杆。

德国的亨利希·伯尔在战后立即投身于文学事业,对德国战后社会陷于满目疮痍的难堪作出了无与伦比且又精细深刻的描述。

他后来的作品《与女士的群体照》获得的好评如潮,评论他的作品时,多少人反复重叠着一个个的形容词从而显示自己的确是伯尔的知音,甚至表示自己也是照片文学的朋友。不过,《天使沉默》却是伯尔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部提纲挈领式的重要作品。

有趣的是,几乎是他平生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却在他的身后多少年才能够发表问世。

回顾当年,当伯尔的名字还没有伯尔得那么厉害时,德国的出版社嫌他的作品内容过时,拒绝了他的小说。

其实,这部小说思路清晰,描述成功,艺术精湛,是德国战后文学的佼佼者。而且,它跟德国战后文学出现的时间差为零。

《天使沉默》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它如同一本相集,再现了非经当事人之手在将来再也拼凑不起来的照片和情景。

不说别的,单就一部十万字的中篇小说中包括的四百五十个省略号而言,它就让读者振聋发聩,如同面临四百五十个重大的提问。

德语的省略号为三个点,书中一共出现一千三百五十个点。中文里的省略号为六个点,那么,全书共有二千七百个点。

省略号一般表示意犹未尽的意思。可是,读者却在这里似乎听到作者的抽泣,看到作者写作时的泪水斑斑,布满全书。

遍观世界书林,不知道是否还能举出第二个例子来?

克里斯朵夫·海因原来是民主德国的著名作家,两德合并后曾经到上海作过学术访问,还到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德语专业作过学术报告,跟我们的德语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我一直重视并且喜欢阅读他的重要的中篇小说《陌生的朋友》,而且始终不忘从前在洪堡大学读书期间参观过位于柏林菩提树大街旁的历史博物馆。

馆内藏品丰富,从古到今,琳琅满目。

可是,博物馆在一个存放书本的匣式结构里只展出两部作品,其中一部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另一部便是克里斯朵夫·海因的小说《陌生的朋友》。

这是国家博物馆呀,在展品和展件问题上是不会粗心大意的。

这部作品无论在写作内容或者写作方法上都可以为年轻的读者提供示范和启发,向他们解释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写作。

《十三海盗》是应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友好约稿而译,它让我既读到一本好书,又接触到一位令人感动和令人称颂的作家。

弥歇埃尔·恩德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他的文学大作的,可是德国的几个出版社却给他倒灌了一鼻孔又一鼻孔的泥浆水,给他备下一餐又一餐的闭门羹,说他的儿童作品不合时宜,无法出版。

后来,终于有家出版社愿意尝试,不料一炮打响,让弥歇埃尔·恩德的作品从此走红,而且位居高位。

弥歇埃尔·恩德成功的原因就是坚持传统的手法,坚持写出符合儿童读书兴趣的作品,没有向他们灌输许许多多让他们嗤之以鼻的说教。

人类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值得让人类赞美的东西是不多的。

那时的世界是分为阵营的。双方之间展开了莫名其妙的斗争,全都咬牙切齿,显示出没有必要的你死我活。

而在那时还有不少的天灾人祸,多少人甚至饿出了鬼火,可是还得显示阵营的威风,瞪着乌眼鸡似的一双眼睛,如同《红楼梦》里说到的那样,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真是有趣得紧。

时代的紧张投射到文学事业上来,双方都在努力地争夺读者,所以在作品方面不择手段地强调斗争,直斗得灵魂出窍。

难怪乎,弥歇埃尔·恩德写出平安生活的儿童文学似乎刺激不了西方政治要求的旁门左道,于是,他接二连三地遭到出版社的拒绝也就属于理所当然的命运了。

《十三海盗》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儿童作品,是一部带有现代色彩的童话。

它的主角是一对状如父子,又好像师徒的人物,操持着如同火车头般的交通工具,然后上天入地,所向披靡。

故事中的角色们学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吃有喝有休息,逐玩逐乐逐爱情,无所不能。

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强,涉及东西两个方向的日常文化。我们看到,龙、台风、乒乓等都是西方人容易涉及的中国色彩,它们通通进入语言的范畴,为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帮忙、给力。

当然,我们中国人是有理由感谢弥歇埃尔·恩德的。例如他在书中涉及乒乓的话题,而中国的乒乓事业的确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走向世界,开始向世人显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甚至产生了乒乓外交的风趣雅事。

至于《梦中的家园》《罗生门的玫瑰》和《公狼中的母狼》也是朋友和出版社的约稿。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中国的出版企业十分谨慎、拘谨,甚至审查严格,可是出版行业里聚集着一批识书、懂书的知识里手和行家。

我的几个约稿来自几个不同的出版社,例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等。

这些书看上去似乎都是一些不经意的文艺作品,可是真的深入下去,仔细读过,翻译完毕,心里经受的震撼和感动却是巨大的,往往还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联想和收获。

一本好书,一爿天地,让人难以忘怀,永远铭记。

我们上海的读者更是应该记住《罗生门的玫瑰》的作者英格里特·诺尔,她是德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1935年生人。

她出生在我们上海,从小有个乳名,叫A-Me。

这位上海阿妹直到1949年才随父母亲返回德国。临行之前,万般难舍,十四岁的姑娘当时跟父母亲住在虹口公园附近,她不禁在自己家住房的花园里挖了个洞,把自己已经开始的处女作通通藏入进去。

时过境迁,这些作品开始萌芽生长。它的根茎一直伸展到德国,并且在那里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瑞士埃娃·胡博女士的小说《梦中的家园》。

作者随工程师丈夫一起前来上海,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对上海、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认同我们的文化,认为我们中国正是她希望寻觅的理想之地,梦中的家园。

我们曾经读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名人,如安娜·斯特朗、史沫特莱和斯诺的文字。他们是高层人士,作品容易收进重要的书中。

可是,如同英格里特·诺尔、埃娃·胡博,还有写过《神秘的中国》的德国作家埃贡·艾尔文·凯西,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朋友,出于民间的交往和写作的使命,写出那么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加令人难忘。

《梦中的家园》《罗生门的玫瑰》和《公狼中的母狼》三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作家都是女性,这里显示母语的强大和力量。

德语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把一个民族的语言称为母亲的语言,而把祖国称为父亲的国家。看来,母亲是行使语言的标志,父亲是保卫国家的象征。

从德语的角度看,这里的三部作品都有语言上乘、大气的特点。三部小说在行文谋篇时有理有据,扣人心弦,值得年轻的读者刻苦阅读,深入思考,从中寻找借鉴的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和写作能力。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明镜,它以对时代客观而又忠诚的刻画记录人间善恶,显示自身的尊严和力量。

从翻译德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似乎看到多少德国的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文学的宗旨,为将来的文化人书写有关今日的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提供丰富的材料,不让自己民族的文学史出现一个又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漏洞和空档。

关于阿拉伯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的翻译,这是一回极其有意义的劳动,是一回称心满意的读书活动。

我们常常讲到丝绸之路。其实,所谓的丝绸之路还是一个年轻的名词,它是由德国的地理学家里希特荷芬在其十九世纪末大卷关于中国的作品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从我们国家往西,一路蜿蜒,直至罗马的商贸通途。

毫无疑问,丝绸之路经过了广袤的阿拉伯地区。

人们不禁饶有兴致地希望知道,阿拉伯地区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那里的人民显示了何样的精神面貌,他们塑造何等甜美的日常生活,他们唱什么歌,跳什么舞,吟诵怎样的诗歌,显示怎样高超的诗艺,等等,等等。

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如同一位阿拉伯的智慧长者,他笑眯眯地等待我们提问题,然后捋了捋胡须,轻轻地咳嗽一声,算是清了清嗓子,接着开始娓娓动听地讲述起来。

他的故事多么动人,让读者听得如醉似痴,终于对那个人杰地灵的世界有了一个质地清晰的了解。

《一千零一夜》全书包括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故事,吟诵了一千五百余首诗歌,故事的范围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家长里短,出现的人物有国王、宰相、武士、王子、骑士、渔夫、商人、理发匠、土匪、强盗、漂亮的姑娘,等等,真是舞台巨大,角色齐全,让听者或者读者听得、读得称心满意,经久难忘。

《一千零一夜》的文学体裁也很丰富,它包括童话、寓言、传奇、传说、骑士小说、诗歌等范畴,综合一道,有条不紊地把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似乎要完了,可是又让读者有所期待,等待着一千零二夜,或者等待着第二部的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本身就构成一门知识广博的学问,供人们研读、释疑,让读者获得启发,发展思想,增加从事文学事业和创作的基础。

笔者在这里洋洋洒洒,为《译前译后》写上许多的话。其实,这里的“译”字是无所谓的。我直到现在都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译者的位置上,而是读者。我的愉快,或者说我的收获,就是读了几本书。

这里的翻译也许只是一份读书笔记,那是为了加深对书的认识、理解,为了增加一点儿读书的享受。

当然,这种享受也是十分艰难的。笔者,或者译者只是以苦作乐,苦苦地探索、寻觅,可惜没有方向,没有结果。

笔者常常被问到,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待如此天一般大的问题,笔者没有吃豹子胆,不敢作答。可是,笔者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是有几句陈词滥调的。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经把书籍比喻为面包,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读书就像食用面包一样,都是为了维持生命。

吃面包解决人类生活的生理需要,读书解决人类成长的心理需要。而且,个人的读书习惯是要依靠从小养成的。

读书,有个人爱好的问题,可是也有学校教学的职责。

我看到,奥地利在小学四年级的后半学期时,老师不停地给学生增加读书的数量,常常布置学生放学回家以后当天读完一本一百页上下的童书,这是家庭作业。

学生用罢晚餐,立刻找个角落,安安静静、专心致志地埋头苦读,因为这是家庭作业,不敢马虎。

看他们一脸严肃的模样,几乎可以让旁人听到他们正在成长的脚步声。这里的基础教育就是为庞大的读书民族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的力量。

人类是要依靠书本拨正方向的,依靠书本提供知识,培养自信,规范行为。

我们看到中国的多少家长省吃俭用,可是,他们在为孩子买书时却分外大方。

我觉得许多家长的慷慨大方却有点儿违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而且跟“身教重于言教”发生面对面的矛盾,经不起孩子们凑在耳旁悄悄地问一声:“你们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不习惯读书?你们为什么对读书如此陌生,而且,你们已经多久未曾读书了?”

如果把孩子们的疑问变成民意调查的问卷,放在全国范围内试上一试,估计收上来的答卷一定会惨不忍睹,让人不敢直视。

这里使人们想起古诗里说到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可是,好不容易来到世上,做人是不应该实践那番经历的。

荡漾在心底里的一股意识流,尽兴地把它掏出来,权且算是对“读书为什么”作个肤浅的回答。它也是笔者在读书、教书和译书过程中的责任所在。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成长,作为人类的个体应该努力用书本知识丰富和营养自己,为增加读书乐的社会氛围更尽绵薄之力。这里,也许只是作者的愿望和心意所在。

是为序。

曹乃云丁酉年二月初五识于维也纳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