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火催生救世主

时间:公元541年6月13日夜。

地点:西魏的冯翊郡般若寺。

事件:天籁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晨钟报晓,中华大地即将迎来“开皇之治”的威世。

一个终结者、缔造者诞生,中国社会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局面,将由这个新生儿来终结,一个继往开来的强势王朝将由他缔造。

他的名字叫杨坚!

1.杨门列祖

按照史家惯例,为帝王作传之前,要先交代他们的世系。所谓世系,也就是家庭出身问题。帝王的宏基伟业不是白来的,除了自己的创业,还要感谢先祖积下的阴德。

谁都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理论不符合历史逻辑,但历代帝王将相们很信奉这一套。陈胜、吴广不信,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问得荡气回肠,把造反大业也搞得回肠荡气。不过,不信是可以的,结局是必须要承认的,他们的宏基伟业只延续了几个月,就灰飞烟灭!

很多人发达后,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门第高大起来,虽然他们的父辈是穷人,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但他们会追本溯源,上溯到N多年前,一番考证之后,顿觉豁然开朗,原来自己的N代老祖宗是如此的显赫,不是威震朝野,就是富甲一方,或者德高望重、誉满天下。于是赶紧认祖归宗,一番高攀之后,脸上就有光了,门庭也生辉了,走起路来也理直气壮!

在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个笑话。据说明末张献忠扯起反明大旗后,几经沉浮,终于形成气候。他挥师杀到四川,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帝王大业翘首可望。但张献忠有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官方说他是“反贼”,民间说他是绿林好汉,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就是出身很贫寒。这件事让他很揪心,他决定抬高自己的门第,认一个世人皆知的名人做自己的老祖宗。但这个名人必须是年代久远的,太近了,别人一下子就能考证出来,说他是个冒牌货。一番权衡后,他决定认三国时期的张飞为老祖宗:一则张飞的名气够大,会打仗,天不怕地不怕,只服刘备、关羽,这一点跟他造反大王的身份很切合;二则张飞与他相隔一千四百多年,世易时移,年代久远,旁人无从考证,没人敢说张飞不是他的老祖宗。他率军经过张飞庙时,让幕僚写了一篇认祖归宗文,在庙里举行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一番祭祀之后,他郑重地念起了认祖归宗文,内容不外乎缅怀先祖的赫赫武功,誓将反明大业进行到底,建立咱张家人自己的基业。这篇文章写得太有文采,化用的典故很多,铺陈夸张,晦涩难懂,张献忠没有念过几年书,读起来很吃力,可认祖归宗又是大事,不能由旁人代读。他越读越吃力,读到一半时,再也读不下去,索性扔掉文章,冲着张飞的神像,掷地有声地说:“算啦,套话也不必多说,反正你也是个爽快人,你姓张,我也姓张,你长我一千四百多岁,你是我崇拜的大英雄,从今以后,你就是我老祖宗……”

这个笑话说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如果你的祖宗八代中没有一个名人,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在那些高门显贵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历代史家为开国帝王作传,总要对他们的祖先进行一番铺陈渲染,向世人传达一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杰出的祖先必然会有杰出的儿孙。我们不是史学家,更脱不了这个俗,姑且遵循这个惯例来梳理一下杨坚的祖宗。反正此时杨坚才诞生,不妨在他成长之际,追踪他的家族渊源,看看他的家庭出身是否显贵。

杨坚认下的那位远祖很有来头,名叫杨震,此人名气很大,足以装点帝王门庭。

杨震是东汉人,字伯起,人称“孔子转世”,从小拜当时的大儒桓郁为师,攻读《欧阳尚书》。桓郁曾为汉章帝、汉和帝两朝皇帝讲授儒经,是名副其实的两代帝师,官居太常,位列九卿。在这位大师的指点之下,天资不凡的杨震学业大进,他博览群书,对当时的各种学问无不涉及深研,年仅十几岁时,就已名满天下,为时人所望。

地方州郡长官纷纷推举杨震为官,杨震却置之不理。他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想干大事!

当时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帝国朝纲失统,地方豪强各自为政,杨震认为此时出来做官,凭自己一己之力,很难有所作为。他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自己为核心,培植一个强大的精英势力集团,然后去参与朝政,改造社会。

从20岁起,杨震在华山脚下广收门徒,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讲学生涯。

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弟子无论贫富,皆一律善待,加上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质量。四方好学之士,蜂拥而来,华山脚下书声朗朗,学馆如市。

他的学生前后超过了3000人,才华出众之士比比皆是,不少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如弟子虞放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陈翼更是一代名臣。如此造化,足与春秋时期的孔子相提并论。于是,杨震有了“关西孔子杨伯起”这一雅号,人称“关西夫子”。

经过三十年的讲学授徒,杨震以自己为中心,培植起一个强大的精英势力集团,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业,左右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走向。

对社会、朝政有了话语权,年届五十的杨震决定出来做官。

此后二十年,杨震凭其出色的才学、人品、做事的干练及众多弟子的铺垫、烘托,在官场上一路升迁,从襄城令到刺史、太守、太仆、太常,至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升为司徒(即丞相),位列“三公”。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又晋升为太尉,居“三公”之首,掌管朝廷军事大权,直至延光三年。

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杨震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从不徇私,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成为千秋万代学习的官场楷模,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在此,我们不妨列举一例:

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政绩突出,调任东莱太守。他前往赴任,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茂才”,凭着“茂才”身份跻身仕途。王密是个好官,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听说杨震途经昌邑,便想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在白天前往杨震下榻之处谒见后,他特地准备了黄金十斤,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送到杨震那里。对此,杨震不但不领情,反而批评他说:“你我是故交,关系密切,遗憾的是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王密以为杨震是故作姿态推辞,便信誓旦旦说:“现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况且学生只是想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并无其他念头。”杨震听了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现在天知、地知、我知、你知,难道你想欺瞒天地、自欺欺人吗?”王密听了这番话,十分惭愧,只好收回黄金,郁郁而去。

这就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暮夜却金”故事,杨震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四知先生”。

关于杨震的历史佳话远不止这些,有兴趣者自去搜求,此处不再赘述!总之,他的人品、学品、官品、官声都足以为万世楷模,是一位近于“圣人”的大师、大官僚、大政治家!这样的远祖足以为杨门增光添彩!足以让杨坚感到自豪。

但是,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必然,杨门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宿命。杨震死后,杨氏家族很快走向衰败,连续好几代都默默无闻,直到第8代子孙杨铉来到这个世上,杨家才有了一丝振兴的迹象。

杨铉做过前燕帝国的北平太守,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市长,正厅级。

杨铉的儿子杨元寿投奔北魏帝国,做了北魏的武川镇司马。

武川是北魏的军事重镇,拱卫着帝国首都平城,出任镇将的,一般都是朝廷亲贵,镇将下属军官都是鲜卑贵族。杨元寿能以汉人身份出任武川镇司马,足见北魏皇帝对他的器重。

杨元寿之子杨惠嘏也不赖,官至太原太守。其孙杨烈则更进一步,位至龙骧将军和太原郡守。

杨烈的儿子叫杨祯,是位勇猛、彪悍的战将,军功卓著,被授予建远将军的称号。不过,他的运气实在欠佳。当时,北魏衰败,时局动荡,北方爆发了“六镇”起义。杨祯奉诏征讨,却被破六韩拔陵率领的起义军打得大败。杨祯死里逃生,捡得一条性命,避居中山。不久,他又组建起一支军队征讨起义军,这一次他的对手叫鲜于修礼,一个比破六韩拔陵更生猛的义军将领。这一仗,杨祯战死沙场。

一个将军能战死沙场,算是死得其所。不过,留下来的孤儿寡母却必须要接受命运的煎熬,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关键时刻,杨祯的独子杨忠站了出来。他擦干脸上的泪水,踏着父辈的血迹,扛起家族复兴的大旗,一番征战厮杀,终于使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重现曙光。他是杨震之后第一个堪称显赫一时的人物,只不过他靠的不是文治,而是武功!

杨忠是谁?他就是杨坚的父亲,一个为儿子铺平官场道路的一代名将!

2.父亲杨忠

杨忠的小名叫奴奴,很不好听,大概是他的父母怕他不好养,故意给他取了个不雅的小名。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小名倒很切合他的一生,因为他干事踏实,尽心尽力,敢玩命,同僚佩服,主子放心,堪称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为了铸就这块“砖”,杨忠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很大代价!

和列祖列宗相比,杨忠是苦难的。

父亲死时,他十八岁,没有官职。噩耗传来,他很悲痛,却又很无奈。在战乱的年月,朝廷自顾不暇,哪有工夫管死难者的家属。他的家庭从上流社会一下子跌到了社会底层,要想活下去,他必须自力更生!

应该说,上天很眷顾杨忠,给了他一副好皮囊。他的长相很酷,美髯飘飘,身高七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体形魁伟。无论用当时还是现在的标准看,他都是百里挑一的美男子。他是军功世家出身,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又能识文断字,为人很有见识,擅长谋略,干什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样的人在乱世若不能干出一番事业,实在没人相信,除非他胸无大志!但杨忠胸怀大志。对于他来说,最需要的不过是一块用武之地,这在乱世并不难寻找。

然而,遭此家庭剧变后,杨忠的当务之急不是寻找用武之地,而是赶快逃命。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落井下石的人,他的父亲战死,仇家就找上门来,所谓斩草务必除根。为了躲避仇家追杀,他只好外逃。

他一路逃到泰山,在泰山脚下暂时安顿下来。

此时的泰山不是旅游胜地,无法为游客提供安全保证,何况杨忠不是游客,是难民。

南方的梁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梁武帝虽然崇信佛教,却也没有忘记中原故地,多次举兵北伐。

梁军攻陷了泰安城,逃难的杨忠成了梁军的俘虏。

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杨忠的容身之地!

好在他相貌出众,胆识和武艺过人,在梁军,他有了一份儿不错的差事,上上下下相处融洽。

杨忠在梁朝很积极地干了五年。这期间,北方的北魏帝国发生了“河阴之变”。

此时北魏的皇帝是元诩,史称孝明帝,才十几岁,年纪不大,抱负却很高,做梦都想重振北魏的声威。他的母亲胡太后是个很强势的女人,自他继位以来,胡太后勾结辅政大臣,操纵朝政,还秽乱后宫,名声不好,道德品质败坏。就这样,皇帝要揽权,太后不放权,母子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形势对元诩很是不利。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元诩给手握重兵的藩将尔朱荣下了一道密旨,让他率部进京勤王。尔朱荣接旨,率部向洛阳进发。

胡太后闻知尔朱荣起兵,立即鸩杀孝明帝。

尔朱荣本不是什么好鸟,所谓“勤王”,不过是借机进京揽权而已。听说孝明帝被毒杀,他喜形于色,立即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史称孝庄帝),随后更加理直气壮地挥师进入洛阳。胡太后所立的幼主元钊被尔朱荣抓起来,送至河阴(今河南洛阳市北),沉入黄河,史称“河阴之变”。一同被沉入黄河的还有众多反对尔朱荣的皇室宗亲。

未在洛阳的北海王元颢得知“河阴之变”,十分惊恐,害怕尔朱荣对自己下手,一路南逃,投奔了南朝梁武帝。

梁武帝正愁找不到北伐的跳板,见元颢来投,正中下怀,不但收留了他,还立他为北魏皇帝(年号孝基),并派大将陈庆之率军护送他回北方,与尔朱荣所立的孝庄帝争夺正统地位。于是就有了陈庆之北伐之役。

陈庆之利用孝庄帝主力远赴山东镇压邢杲起义军之机,乘虚北上,连战皆捷,直抵魏都洛阳,孝庄帝仓皇逃到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

杨忠参加了这次北伐行动,表现非常出色,被元颢封为直阁将军,进入将官行列。

梁朝的军事行动激怒了尔朱荣,他不甘心自己立起来的傀儡皇帝被梁武帝支持的北海王取代,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关系到尔朱氏家族的政治前途。是可忍,孰不可忍!

尔朱荣从晋阳赶到长子,与孝庄帝会合,率军渡过黄河,反攻洛阳。

陈庆之虽然善于用兵,但梁军人数远不及魏军,况且尔朱荣也是天生的打仗能手。一番恶战下来,梁军大败。

陈庆之和元颢南逃。

杨忠却没有跑掉,他被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度律俘获,又一次成了俘虏。

杨忠投诚了,他被召募为帐下统军。

这是一次成功的“跳槽”,他的好运从此开始。

在尔朱荣大军里,杨忠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这个人叫独孤信。

独孤信是鲜卑族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当年,他的祖父独孤俟尼出任北魏武川镇将,遂举家迁往武川,祖孙三代皆以武略著称。

独孤信作战勇猛,为人很讲义气,长得很帅气,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他很注重自己的仪容装束,就算置身于茫茫人海,他也是众人眼里最显眼的一位。因此,在尔朱荣大军里,独孤信声名鹊起,人称“独孤郎”。

很显然,独孤信和杨忠有着很多共同点!

前面我们说过,杨忠的高祖杨元寿曾出任北魏武川司马,曾祖、祖父、父亲几代人都曾居住在武川。杨忠和独孤信见了面,免不了要自报家门,诉说平生,谈来谈去,都提到了武川:原来咱们都跟武川有渊源,说不定咱们的祖父当年还是一起作战的袍泽,真是山不转路转啦!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就拉近了,加上两人都长得很帅气,身怀文韬武略,意气相投,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从此,独孤信视杨忠为心腹,倚为左膀右臂。

在独孤信的很多军事行动中,杨忠都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哪怕遇到溃败,他们也互相支撑,绝不各自为阵。后来,独孤信位居西魏八大柱国,杨忠则名列十二大将军。两人肝胆相照,两家命运相连,独孤信把自己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独孤皇后。这是后话。

孝庄帝是尔朱荣立起来的傀儡皇帝,他的皇后尔朱氏也是尔朱荣的女儿。北魏大权掌握在尔朱荣手里。他远居晋阳(今山西太原),遥控京师,孝庄帝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向他汇报,大小官吏的选拔都由他定夺。这样的皇帝做起来很窝囊,孝庄帝决定改变现状,一个诛杀尔朱荣的计划在他胸中形成。

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尔朱荣父子前往洛阳皇宫,探望尔朱皇后。孝庄帝在宫里埋下伏兵,尔朱荣及其子尔朱菩提等30人全部被诛杀。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立即举起复仇大旗,率领轻骑奔袭洛阳。

孝庄帝战败被俘,被送至晋阳绞杀。

随后,尔朱兆和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堂弟)立长广王元晔为帝,不久又改立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杨忠跟随独孤信参加了袭击洛阳的军事行动,立下大功,被赐爵为昌县伯,出任都督,后又转封小黄县伯。至此,杨忠有了自己的“爵位”和封地,荣耀超过了自杨铉以来的列祖列宗。

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终于再现曙光!

尔朱荣死后,其部属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尔朱家族的遗留成员;一派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非尔朱氏部将,如高欢、宇文泰等。尔朱荣在世时,两派人物尚能保留分歧,顾全大局,如今尔朱荣死了,原有的分歧再次被摆上桌面,分歧很快变成了纷争。

公元531年,高欢拥立章武王元融之子元朗为帝,与尔朱氏控制的节闵帝分庭抗礼。

双方兵戎相见,高欢打败了尔朱氏,诛杀尔朱世隆和节闵帝元恭,尔朱兆本人也兵败自杀。

随后,高欢废掉元朗,改立广平王元怀第三子元脩为帝,这就是孝武帝。

北魏的朝政大权操纵在高欢手里,孝武帝成了傀儡皇帝。

皇帝也是人,是人都会向往自由,而皇帝更需要自由。傀儡皇帝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孝武帝不堪忍受高欢的欺凌,在独孤信、杨忠等人的保护下,离开洛阳,西入函谷关,投靠另一实力派人物宇文泰。

高欢一怒之下,另立清河王元亶之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皇帝不喜欢权臣,权臣也未必喜欢皇帝,不愿被权臣控制的皇帝走到哪里都不受权臣欢迎。孝武帝自以为到了关西,就可以凭自己的天子身份对关陇一带的地方势力发号施令,但宇文泰不吃他这一套。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十二月,孝武帝在长安宫中喝下宇文泰给他准备好的一杯毒酒,了却了自己的一生,历时149年的北魏王朝宣告结束。随后,宇文泰另立与孝武帝一起入关的元宝炬为帝,这就是文帝。

北魏帝国出现两个皇帝,各自依赖一位实力派人物坐镇一方,帝国从此一分为二,史称“东魏”和“西魏”。

东魏的实际当家人是高欢,西魏的当家人是宇文泰。

东魏和西魏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彼此战事不断。

当时,东魏的实力明显强于西魏,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西魏拥有独孤信、杨忠等杰出的军事将领,当然不会任人宰割。而战争正是杨忠崛起的摇篮,使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用自己的军功为儿子铺平了飞黄腾达之路。

在杨忠的军事生涯中,对他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邙山之战!

公元543年二月,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与吏部郎崔暹发生矛盾,在政绩考核中被崔暹参劾,贬为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赴任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认为崔暹深得高欢父子信任,只要有他在,自己在朝中永无出头之日。一气之下,高仲密决定以战略重镇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为见面礼,投降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闻讯,欣喜异常,当即亲率各路大军东下,接应高仲密。

东魏丞相高欢得知高仲密叛变,立即率领10万大军从晋阳南下,抵达黄河北岸。宇文泰见高欢来势凶猛,率部退至瀍水(洛水的支流)。

高欢大军渡过黄河,占据洛阳西北的邙山,依山布下阵势,数日按兵不动,企图凭借有利地形,拖垮并歼灭西魏军主力,然后挥师长安,消灭西魏。

宇文泰看出了高欢的心机,决定速战速决。他下令将士把辎重物资留在瀍水河曲,轻装简束,乘夜进攻邙山。

三月十八日黎明,两军相遇。东魏大将彭乐率领轻骑兵,从右翼对西魏军发起猛攻。彭乐是东魏猛将,擅长打硬仗恶仗,一鼓作气,所向披靡,很快就冲到了宇文泰大本营。宇文泰抵敌不住,仓皇败退,西魏的五位王爷以及48位高级将领成了彭乐的俘虏。高欢乘势掩杀,斩杀西魏军3万余人,取得邙山首战胜利。

第二天,宇文泰整兵再战,他以中山公赵贵为左翼,领军将军若于惠为右翼,自己亲率中军,三军同时反击。这一战,宇文泰战果辉煌,他率领的中军和若于惠率领的右翼军大显神威,一举击破东魏大军,高欢仅率骑兵7人狼狈逃脱。

不过,赵贵率领的西魏左翼军遇到猛烈阻击,连遭败绩,损失惨重。

战场的形势变得非常微妙!

高欢不愧是一世枭雄,就在战败的当天晚上,重新集合溃军,借助于西魏左翼军的溃败,重振军威,对西魏军突然发起反攻。

宇文泰做梦也没有想到高欢这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

西魏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宇文泰大败而逃,万分狼狈!

东魏军穷追不舍,宇文泰惶急之中命大将达奚武和独孤信率军断后。

此时,西魏军阵型已乱,诸将不守纪律,各自为战;高欢亲率东魏军猛攻,西魏军形同散沙,一触即溃。

高欢喜形于色,他认为全歼西魏军主力的时机到了,他高呼:取得宇文泰首级者赏千金;生擒者赏万金,封万户侯。

东魏将士无不争先恐后,追亡逐北。刀光剑影中,西魏军纷纷倒下,呈全线溃败之势。

关键时刻,一人挺身而出,凭一己之力挽救了西魏大军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杨忠。

原来,独孤信见形势危急,刻不容缓,立即命令杨忠:擒贼先擒王。

他拨给杨忠500名骑兵。

率领这点人马冲进万军之中,无异于抱薪救火,驱羊逐狼。何况东魏军士气正盛,攻势凌厉。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奇迹往往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形中创造的。

杨忠从来不会对独孤信说半个“不”字,既然主将下令了,那就拼吧!

他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他没有时间去对这500骑兵做思想工作,也毋需对他们苦口婆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杨忠冲锋在前,部将阎庆紧随其后,长矛大刀,横挑竖砍,东魏兵很快到下一片。

500人的敢死队谁也不甘落后,拧成一股绳,步调高度一致,很快把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他们以一当十,像洪水猛兽般朝着那面帅字大旗横冲直撞。

一阵砍瓜切菜之后,这群敢死队冲到了高欢的帅字大旗前面。

高欢是个敢于冒险的人,无数次在险中取胜,无数对手见了他就会犯怵,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敌人快成瓮中之鳖时,居然冒出一群比他更胆大妄为的人。

这群人岂止是大胆,简直是不要命!一个个杀红了眼,势不可挡,离帅旗越来越近!

侍卫队疯狂狙击,但根本抵挡不住!

高欢见状,立即纵身上马,飞逃而去。

东魏军见主帅逃跑,军心顿时动摇。

独孤信不愧是一代名将,哪能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即和于谨挥师反击,东魏军很快从攻势变成守势,继而变成败势,纷纷溃退。幸亏后备队及时赶到,万箭齐发,阻止西魏追兵,高欢才得以趁势收集败兵迅速后撤。

那帮杀红了眼的敢死队,嚷着还要继续追杀,但杀红了眼的杨忠展示了作为名将的冷静,他下令停止追击。他心里很清楚,高欢那厮不是吃素的,一旦让他缓过劲来,这几百人再去冲击,等于羊入虎口,有去无归。不能贪功,见好就收吧!

宇文泰的主力安全撤退到关西。他没有忘记那个力挽狂澜的人!

回到长安,杨忠被封为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即比照“三公”的级别享受某些待遇)。

他死去的母亲被追封为北海郡君,这让他感到无上光荣。

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封赏,杨忠从此得到了宇文泰的器重。

虽然,宇文泰不是皇帝,但在西魏,他比皇帝还皇帝,杨忠能得到宇文泰的器重,意味着他在西魏的前途无比灿烂!

不到一个月,宇文泰又任命杨忠为朔州刺史,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从此,杨忠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要员,与老上司独孤信及达奚武、赵贵、于谨等鲜卑名将并驾齐驱。

杨忠一月两次晋升要职,也在西魏上层集团引起了轰动!大家一致认为:杨忠这个新贵必将脱颖而出!

宇文泰不仅给杨忠加官晋爵,还不断给他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

杨忠不断立功,名望与日俱增。

西魏恭帝初年(公元554年),杨坚被赐姓普六如氏,跻身鲜卑贵族行列!

在“十六国”时期,北方汉族世家备受打击,普遍凋零,杨忠能以汉人身份被赐予鲜卑姓氏,跻身鲜卑贵族集团,足见宇文泰对他的赏识!

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代魏建周,杨忠被封为小宗伯,入朝执掌文职,不久又进位柱国大将军。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进封随国公,食邑万户,成为名副其实的万户侯,并另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迁为大司空,位居三公,主管国家重要工程建设,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这是一个肥缺,杨家财源滚滚。

至此,杨忠的官位终于可以比肩汉朝那位远祖杨震!杨氏家族实现了全面复兴。

而杨忠的儿子杨坚将站在父亲这个巨人肩上,成为比巨人还巨人的人!

3.相貌非凡

杨忠在前方征战,她的夫人在后方也没有歇着。

杨忠奋不顾身地行进在家族复兴的道路上,她的夫人则默默地为他培养着后备力量。

公元541年6月13日夜。在西魏的冯翊郡般若寺,杨忠的儿子杨坚出生了。

一声啼哭,几许疏钟,沉睡的中原大地苏醒,一个伟大终结者、缔造者来到了这个世界!

杨坚出生在寺院里,这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十分正常的事。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写的是南朝佛教的盛况。最不可思议的是,梁武帝为了出家,还曾经几次舍身同泰寺,连皇帝都不想做了。

北朝的佛教比南朝更为兴盛。印度的佛教经典多半是由北朝和尚翻译过来的,当时从天竺(印度)过来的那些高僧,大多栖身于北朝寺院,比如著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等。世俗社会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他们有病不求医,而是信佛求菩萨,寺院也乐得广施符水,收取功德钱。在很多地方,寺院扮演了医院的角色。当然,很多寺院也不乏医道精深的僧尼。

杨坚的母亲吕氏是位苦命人,几乎所有的苦命人都信奉因果轮回。嫁给杨忠后,吕氏的命运有了转机,她认为这是佛祖在保佑她,于是潜心礼佛,虔诚至极!

自从怀上杨坚后,吕氏天天去般若寺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后来索性住在那里,日日进香,天天祈祷。

她不是不留恋自己那个家,杨忠四处征战,一出去往往好几个月都回不来。在她看来,回家躺在热铺冷炕上,还不如住在庙里踏实。

更重要的是,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她深信离佛祖越近,得到佛祖的护佑就越多。

佛祖确实保佑了她,送给了她一个即将成为开国皇帝的儿子。

于是,杨坚就在般若寺诞生了。

大凡帝王出时,总有一些异兆,什么刮风呀,下雨呀,或者是满天星斗呀……一句话,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杨坚也不例外。

据史书记载,杨坚出生时“紫气充庭”。

“紫气”意味着什么,恐怕连傻子都知道,那是帝王和圣人出生时才会出现的现象。当年老子出关时,守关的令尹看见有紫气从东方冉冉飘来,就断定必有圣人经过此地,果然,第二天,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守关的令尹长年守在这天荒地老的一隅,做梦也没有想到能遇上圣人,如今圣人送上门来,哪里肯放过,逼着老子写下五千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很明显,杨坚要么是圣人的胚胎,要么是帝王的种子。这个新生儿很可能就是天上的某个星宿下凡。

杨家要出彩了!

接着,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河东有一位尼姑,道行高深,仿佛菩萨转世,天上地下她全都知道。只要你跟她打个照面,他一眼就能看出你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事,挣了多少钱、做过多大的官、家里有几口人、父母是否健在、老婆是否漂亮、儿女是否成器之类的,说得你心服口服,五体投地。

这天,她一路化缘,路经般若寺,看见新生儿杨坚,顿时被杨坚的骨相惊得目瞪口呆,她赶紧对吕氏说:“这个孩子的来历不一般,不可在寻常地方喂养。”

任何一位母亲都不会拒绝赞美的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孩子。听了尼姑的话,吕氏对尼姑顿生好感,答应将杨坚安置在别馆喂养。

从此,尼姑亲自照顾杨坚的吃喝拉撒,用心呵护,无微不至,仿佛她才是杨坚他妈。

一天,吕氏抱起儿子,仔细端详,不知是神情恍惚,还是怎么的,一下子尖叫起来:原来她看见杨坚的头上忽然长出角来,全身泛起鳞片。吕氏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她认为儿子一下子变成了怪物,惊呼之余,一下子把孩子扔在地上。

杨坚坠地,呱呱大哭。

尼姑闻声赶来,冲着吕氏说:“你惊动了我儿,你推迟了他得天下的时间!”说罢飘然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吕氏怔了半晌,再看看孩子,角不见了,鳞片也没有了

……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史家的胡编乱造。但这也告诉我们:杨坚长相不凡。

对于杨坚的长相,《隋书.高祖本纪》如此描绘道:“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杨坚看上去就像一条龙,额头上有五根像柱子的印记竖着直插头顶,两眼炯炯有神,目光如电,手掌上几条纹线异常分明,连结成一个“王”字,体型上长下短,气宇深沉而威严,活脱脱的一副帝王相。

从审美学上讲,“上长下短”的身材是不协调的,但正因为不协调,才格外引人注目。所谓帝王,就是不同于常人的人,置身于人山人海,也能被万众瞩目,不像我们普通人,被抛进“黄金周”的人流,就成了沧海一粟,泯然众矣。

有人说,史书的这段记载是不可信的。笔者认为,这是相当可信的。因为,《隋书》是唐朝名臣魏征、长孙无忌等人主修的。魏征的正直、长孙无忌对唐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凭两人的身份、地位和修为,断不可能去美化一位前朝皇帝,何况他们都参与了推翻前朝的行动,是前朝的颠覆者。

总之,杨坚的长相是很出众的,很酷,很威严,远远望去,顿感霸气袭人,凛然不可冒犯。

4.进入太学

杨坚一天天长大,很快到了上学的年龄,作为军功贵族子弟,他当然要去一个好学校读书。不到七岁的杨坚进入了太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为什么呢?

因为,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大学,相当于北大、剑桥、哈佛之类的。它始于西周,兴于西汉,能进入太学的都是些饱学之士,比如提出“天人三策”的董仲舒等人。换句话说,太学不是启蒙读书的地方,而是深造成名的高等学府。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尚不懂知乎者也为何物,就进入太学,着实匪夷所思。

但这在西魏很正常。时逢乱世,国家四分五裂,要想像太平时期的大一统政权那样,集天下之才子、学术精英于一堂,谈经论道,研究治国方略,是很难办到的。但太学作为文教的象征是不能没有的。既然不能像太平时期那样去办太学,那就让太学发挥它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吧。于是,西魏的太学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贵族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官僚贵族,而且上学读书的也大多是贵族子弟,杨坚自不必说,当时的鲜卑贵族子弟,比如西魏权臣宇文泰、名将独孤信、赵贵等人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

从初入太学开始,杨坚就是里面有影响的人物。别看他年纪小,大家都很把他当回事,即使跟他非常亲近的人,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更不敢跟他开那些轻浮的玩笑。他的人缘很好!像宇文觉、王谊、郑译、元谐、刘昉等人跟他的关系都很铁,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一世豪杰,其中宇文觉是宇文泰的儿子——北周帝国的开国皇帝——孝闵帝。除了宇文觉外,这些人都成了杨坚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同样是鲜卑贵族,宇文泰显然比高欢有远见。高欢重视“马上征战”,将主要精力用于军政,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对西魏及北周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宇文泰则不一样,他既重视整军经武,又重视“文治”,延揽四方饱学之士,大兴文教,收揽人心,西魏及后来的北周首都长安成了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推行文教使宇文家族取得了政治舆论上的优势,赢得了天下人心,因而能以处于劣势的军事战胜强大的高氏集团。

当然,对于杨坚这帮贵族子弟而言,他们并没有肩负振兴文教的历史使命。对于他们而言,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识文断句,能写一般的公文就行了,犯不着像曹丕、曹植那样成为文坛领袖。他们读完几年书,就要走上官场,写奏章、批案牍将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他们犯不着像今天的孩子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也不会为题海战术犯愁,不担心考试。那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兴起,他们犯不着像后代的士子们那样,为了博取功名而寒窗苦读,以致“皓首穷经”。

5.初入官场

杨坚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太学读书,他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成绩一塌糊涂,后来他自己也承认“不晓书语”。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按常规步入官场,因为他有一位好父亲。

那时,老子的官爵是可以传给儿子的,只要老子当官,儿子就可以跟着当官。杨忠军功累累,宠遇日隆,所谓子承父业,杨坚的飞黄腾达自不待言。

十四岁那年,杨坚的官场生涯开始了,京兆尹薛善征召他为功曹。所谓功曹,就是负责人事和日常事务的属官。当时的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那么功曹就相当于北京市人事局局长兼市政府秘书长,正厅级。

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行政级别,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杨坚的升迁,比坐直升飞机还要快!

眷顾杨坚的,不只是父亲的功荫,还有西魏当家人宇文泰的垂青。宇文泰垂青于杨坚,不只是为了笼络杨忠这位百年难遇的忠勇名将,他认为杨坚必非常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很欣赏杨坚那副长相,认为此子不凡。

宇文泰第一次看见杨坚时,很是吃惊,喟然长叹:“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意思是:这孩子的气质模样,不像是世上的凡人!

如果说先前那位尼姑的话可以当着民间传言,街坊邻居的话可以视作善意的恭维,那么,宇文泰这番话,就是对杨坚形象的定论。

于是,大家都认定杨坚的长相不同凡响,纷纷议论,越说越玄,很多人都说杨坚将来会成为天下之主。

对于杨坚来说,这些传言是好事,更是坏事。之所以说是好事,是因为他走到那里,别人都要对他另眼相看。之所以说是坏事,是因为这副长相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尤其是野心家们耿耿于怀,使他此后的官场生涯变得险象环生,差点儿丢了命,尤其是宇文家族的人。

当然,直接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宇文泰,对于宇文泰这个人,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两句。

有人说,既然宇文泰认为“此儿风骨,不似代间有”,那他为什么不杀了杨坚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不了解什么叫枭雄、奸雄。宇文泰何许人也?他是曹操一类的人物,胸怀雄才大略,以经略天下为己任。众所周知,当年司马氏夺取了曹魏的天下,但是,是谁第一个重用了司马懿?是曹操。汉建安六年,司马懿不想出来做官,司空曹操三番五次征召,弄得司马懿不得不伪装瘫病,才暂时躲过征召。但曹操没有忘记他,后来做了丞相,再次派人征召司马懿,并带去很直白的一句话:你再不赴召,我就要把你抓起来杀掉。司马懿只好奉召。论相面的本领,曹操恐怕不输于宇文泰,他第一次看到司马懿,见其相貌举止如“鹰视狼顾”,就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但仍然委以重任,让他做了丞相府长史。后来,曹操还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三马共食一槽”,疑心司马懿,甚至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话都说到这个分上了,可曹操还是没有杀司马懿,虽然他杀司马懿易如反掌。那他为什么不杀呢?世人只知道奸雄之奸,不知奸雄之雄,奸雄乃一世豪杰,心胸气度非常人所能比。况且奸雄处世,往往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认为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他们自认为可以镇住任何人!曹操是奸雄,曹丕也是奸雄,曹操没杀司马懿,曹丕也同样不杀,不但不杀,反而倚为心腹,委以重任,临死前,指定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三人为顾命大臣,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即若有人挑拨离间这三人,你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可见,奸雄就是奸雄,他们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容人之量,用人只管用其长,其他的不在他们考虑之列。虽然他们信奉面相之说,但不迷信;他们的能量远远超出常人,常常以此自恃,认为取天下是靠本事,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不是靠脸嘴争来的。因而,他们把面相当一回事,也不当一回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宇文泰为什么不杀杨坚了。

况且,当时的宇文泰远不能与当年的曹操相提并论。在魏蜀吴三方中,曹魏始终处于最强势的一方,携正统之“天子”以令诸侯,刘氏天子是各方诸侯都认可的天下共主。而宇文泰挟持的天子得不到高欢父子的认同,更得不到南方梁朝的认可,所以,宇文泰无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的几大并存政权中,西魏的实力是最弱的,比不上东魏(北齐)和梁武帝在位时的梁朝,只是梁朝遭遇了侯景之乱后,西魏才在趁火打劫中崛起。说到底,宇文泰既是奸雄,更是权臣,权臣可以操纵皇帝,但面对皇位,未必敢越雷池一步,不是所有的权臣都能做皇帝。当年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是说孙权这小子居心不良,存心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熏烤。后来,群臣又上表,说汉祚将尽,劝曹操进位九五,曹操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既以周文王自居,就更不会杀司马懿了。曹操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刘备死后,他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十多年,一言九鼎,堪称古今以来登峰造极的权臣,但他也没有废掉庸主刘禅而自立。说到底,权臣始终是权臣,他们的身份是臣!

由此可见,宇文泰不杀杨坚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杨坚不是凡人,却不会认为杨坚是宇文家族的掘墓人,此时的宇文家族还不能与皇室划等号。杨坚不是凡人也不意味着就是未来的皇帝,或许他只是佛教里的某位菩萨下凡来普渡众生。也许,在惊叹之余,宇文泰心里还在想:只要自己善待杨忠、杨坚父子,有恩于杨家,将来杨坚也会像其父亲那样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确保宇文家族在西魏的强势地位!

杨坚丝毫没有感受到来自宇文泰的敌意,相反,宇文泰微笑着注视他行进在西魏的官场上,杨坚也乐得顺风顺水,一路升迁!

十五岁时,杨坚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之职,封为成纪县公,有了自己的世袭产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