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1],呈史留守致道[2]

本篇约作于乾道四年至五年(1168—1169)间,时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作者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深沉慨叹。上片写登楼所见的衰败景象,对照“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的昔日繁盛,不禁触景生情,对今日的败亡局面深感忧虑。下片以谢安比史致道,用为东晋王朝建立过殊勋的谢安也不免遭谗被疏的典故,表示对史致道遭受猜忌不能施展抱负的深切同情。实际上也是以谢安自况,抒发自己功名难成,心曲难诉,岁月难留,忧愁难消的苦闷心情。最后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暗喻国势危殆,全词戛然而止,表示自己虽无路请缨,只有以棋酒消磨时日,但在国家倾覆的危急关头,实在心潮难平。使抑郁愁苦的心境更加凝重,也使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更为热烈悲壮,感人至深。全词吊古与伤今融为一体,兴亡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都渲染到极点,情感炽烈,长歌当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我来吊古[3],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4]。虎踞龙蟠何处是[5]?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6]。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7]?  却忆安石风流[8],东山岁晚[9],泪落哀筝曲[10]。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11]。宝镜难寻[12],碧云将暮[13],谁劝杯中绿[14]。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15]

【翻译】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

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

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

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

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

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

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

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

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

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

也被悲哀的筝声引起伤恸。

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

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

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

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

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

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

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注释

[1] 赏心亭:在当时建康城西下水门的城楼上,下临秦淮河,为登临游览胜地,北宋丁谓建。

[2] 史留守:见前词提示注。

[3] 吊古:凭吊古迹。

[4] 危楼:高楼,指赏心亭。危:高。赢得:剩得,落得。千斛:形容数量多。斛: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宋末改为五斗一斛。

[5] “虎踞”句:《金陵图经》记载,建康府西有石关城,诸葛亮曾对孙权称赞建康的地形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以建康为国都。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形势险要,城池坚固。但六朝都败亡了,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诗中感叹“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辛弃疾即用李商隐句意,说虎踞龙蟠的建康徒有空名,剩下的是一派败亡景象。

[6] 陇:同“垄”,田埂。乔木:高大的树木。

[7] 喷霜竹:吹奏竹笛。霜竹:笛子。以霜形容,兼指竹子傲霜和笛声凄凉。

[8] 安石:指东晋宰相谢安,安石是他的字。风流:指风采功业。

[9] 东山:在今浙江绍兴市境内,谢安曾寓居在东山。岁晚:这里指晚年。

[10] 哀筝曲:谢安功高位重,东晋孝武帝受佞臣挑拨,对他多有疑忌。一次孝武帝召大臣桓伊及谢安饮宴,桓伊想替谢安辨白,便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听后“泣下沾衿”,孝武帝也“甚有愧色。”事见《晋书·桓伊传》。这里是说,谢安为国建立了功勋,但仍不免遭到皇帝的疑忌。

[11] “儿辈”二句:“儿辈功名都付与”即功名都付与儿辈。《晋书·谢安传》记载,前秦苻坚统兵号称百万进驻淮肥,谢安派弟弟谢石及侄儿谢玄率兵抗击,取得淝水之战的大胜,捷报传来之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战报,不动声色,仍下棋如故,客人问他,才从容说:“孩儿们已经击破敌兵了。”

[12] 宝镜难寻:《松窗杂录》记载,有一位渔人于秦淮河得古铜镜,能照见自己的肺腑。辛弃疾登赏心亭,面对秦淮河,自然联想起秦淮铜镜,感叹那面能照见人脏腑的古镜难觅,自己的心迹也难于向人剖白了。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归宋六七年,不得重用,故有此叹。

[13] 碧云将暮:天色将晚,喻岁月易逝。

[14] 杯中绿:杯中酒。

[15] 朝来:早晨以来。波浪翻屋:形容水势汹涌浩大,暗喻敌兵强盛,国势危殆。

读书导航